肥大性瘢痕与瘢痕疙瘩

目录

1 拼音

féi dà xìng bān hén yǔ bān hén gē dá

2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3 疾病概述

肥大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均系皮肤结缔组织对创伤的反应超过正常范围的表现。

重要病理改变:(1)增生的纤维组织交错排列,呈旋涡状或结节状;(2)病变主要在真皮,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3)肥厚性瘢痕损害不超过原损伤范围。

一般病理改变:(1)两者组织象相同,增生纤维组织均呈旋涡状或结节状;(2)早期为增殖期,成纤维细胞较多,胶原纤维及胶原束较细,淡蓝色,有血管增生及炎细胞浸润;(3)中期为纤维化期,胶原纤维和胶原束均增粗,嗜伊红性增加,排列更紧密、杂乱,血管及炎细胞减少或消失;(4)晚期为硬化期,胶原纤维透明化。

临床特点:(1)儿童及青年人多发;(2)患者往往具有瘢痕体质,有色人种易于发病,偶有家族史;(3)常见外伤、手术切口等处;(4) 多发于胸骨区,亦常见于颈部、肩、耳部、下肢等处;(5) 皮损均系外伤后组织增生性病变,早期两者皮损相同,均呈红色隆起,质地坚硬,表面光滑;(6)瘢痕疙瘩呈蟹足状伸展,持续存在甚至可扩展,而肥厚性瘢痕经数年可自行变平;(7)可单发或多发;(8)常无自觉症状,偶有痒痛。

4 疾病描述

肥大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均系皮肤结缔组织对创伤的反应超过正常范围的表现。是由于大量结缔组织增殖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过度增长。二者仅有程度上的差异与发病部位的不同,其它生物学方面的区别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一般认为某些人具有容易形成本病的素质,或有家族倾向。

5 症状体征

肥大性瘢痕要在皮肤受到创伤后3~4周内发生。此时瘢痕隆起增厚,形成一境界清楚的斑块,淡红或红色,有细小毛细血管扩张。以后可持续或间断生长数月至数年,形成不规则外观,有时如蟹足状。更常见的是生长数月后即停止发展,潮红消退。而瘢痕疙瘩常无此种病史,通常发生于上胸或胸骨前区。在早期,肥大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无法区别。2~3月后皮损的进一步表现即可说明其今后的病程。如果是瘢痕疙瘩,则容易受激惹而且过度敏感,甚至衣服压迫即可造成疼痛。其表面变得光亮而圆。其损害范围超过原来创伤的区域。如果这些表现进一步发展,诊断即可确定。如果没有这些表现,则仍有自然退变的可能,此时宁可诊断为肥大性瘢痕。有些病例的诊断,则仍需以后的病程观察,才能确定。

6 病理生理

病变主要在真皮,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肥大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在组织学上仅是程度不同。在早期不能区别,常在血管周围有细小的胶原纤维增生形成结节状,成纤维细胞较多,胶原纤维错综排列,大都未成熟。以后这些纤维增多而且透明样变,而血管即渐减少。病变处缺少弹性纤维。瘢痕疙瘩病变中,尤其在损害继续长大时,可见幼稚成纤维细胞增生,同时肿胀的透明变性的纤维很明显而且有丰富的粘液基质。而肥大性瘢痕在退变期,其纤维束融合皱缩,而且出现弹性纤维。

7 诊断检查

有创伤及其它炎症病史时对诊断有利而且简单。而瘢痕疙瘩则无此病史,而且有其好发部位。有时肥大性瘢痕要与瘢痕性结节病区别,此时则需活检,结节病可见上皮样细胞聚集而成的结节。

8 治疗方案

应该避免手术切除。必须手术治疗者,则手术后合并放射治疗或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制剂。音频电疗,可部分或完全消除痒、痛,瘢痕不同程度变平、缩小等,功能障碍也可有不同程度恢复,此病治疗不当常复发,部分可发生鳞癌。

9 特别提示

(1)在早期,肥大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是无法区别的。2~3月后皮损的进一步表现,才能说明其今后的病程。

(2)瘢痕疙瘩容易受激惹,而且过度敏感,甚至衣服压迫也能造成疼痛。其表面光亮而圆,其损害范围超过原来创伤的区域。

(3)肥大性瘢痕的损害范围不会超过原来创伤的区域,多在生长数月后停止发展,潮红消退,呈自然退变状态。肥大性瘢痕可在皮肤受到创伤后3~4周内发生,瘢痕隆起增厚,形成境界清楚的斑块,因有细小毛细血管的扩张,故呈淡红或红色。

对于瘢疤体质的人,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对于瘢疤疙瘩也不要随意手术切除,以免手术后愈合瘢痕更大。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