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疮

目录

1 拼音

féi chuāng

2 英文参考

favu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avu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肥疮:1. 头皮癣疾之一;2.燕口疮;3.婴儿湿疹。

4 头皮癣疾之一·肥疮

肥疮(favus[1])为病名[2]。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是指多生小儿头上,以瘙痒不疼,抓破津水,结黄脓痂,日久漫延,发焦脱落为主要表现的癣病[3]。为头皮癣疾之一[3]。多见于农村,好发于儿童,流行地区成人亦可发生。

肥疮相当于西医的黄癣[3]

4.1 病因病机

由脾胃湿热蕴蒸,上攻头皮所致;或因接触传染而得[3]

由于生活、起居不慎,外感湿、热、虫、毒,或相互接触传染,感染浅部真菌,诸邪相合,郁于腠理,淫于皮肤所致。发于上部者,多兼风邪,而发为白秃疮、肥疮、鹅掌风等。

4.2 症状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凡热疮起,便生白脓黄烂,疮起即浅,但出黄汁,名肥疮。”

肥疮多见于农村,好发于儿童,流行地区成人亦可发生。

初起头皮毛发根部有小丘疹或小脓疱,形如粟米,破出黄水[3]。逐渐形成硫黄色碟形黄痂,中央凹陷,有毛发贯穿,黄痂落后可见糜烂面;有鼠尿样特殊臭气,自觉瘙痒[3]。由于毛囊破坏,愈后留有瘢痕[3]

其特征是黄癣痂堆积。癣痂呈蜡黄色,肥厚,富粘性,外观呈蝶形,边缘翘起,中央微凹,毛发从中贯穿,有特殊的鼠尿臭。除去黄癣痂,其下为鲜红湿润糜烂面。头发干燥,失去光泽,散在脱落,日久痊愈后,留下萎缩性疤痕。自觉瘙痒,病程慢性,多从儿童期开始,持续到成人。少数糜烂化脓,常致附近出现娶核肿痛。

4.3 辨证分型

肥疮·湿热毒蕴证(favus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toxin amassment)是指湿热毒蕴于头部,以黄痂黏着,头皮潮红,瘙痒不堪,糜烂溢脓,伴寒热头痛,口渴咽干,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肥疮证候[3]

4.4 治疗

肥疮一般不需内治,如合并化脓性感染者,宜清热利湿解毒,用萆藓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

先用葱汤或槐条煎汤洗去黄痂,外搽风油膏或雄黄油膏、苦楝膏,亦可配合拔发疗法[3]

肥疮可采取拔发疗法:其方法为剪发后每天用0.5%的明矾水或热肥皂水洗头,然后在病灶处敷药再用薄膜盖上,包扎固定。每天如上法换药1次。敷药1周头发比较松动时,即用镊子将病发连根拔除(争取在3天内拔完)。拔发后继续薄涂原用药膏,每天1次,连续2~3周。

5 燕口疮·肥疮

肥疮为病名[3]。 见《圣济总录》一百十六卷。肥疮即燕口疮[3]。又名燕口、口吻疮[4]。指口角生疮而湿烂[4]

5.1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此由脾胃有客热,热气熏发于口,两吻生疮,其疮白色,如燕子之吻,故名为燕口疮也。”亦见于《疡医大全》卷十四。多由脾胃有热上攻口唇所致[4]

5.2 症状

症见口角生疮,疼痛微肿,湿烂有汁[4]

5.3 治疗

治宜清热,除湿,解毒[4]。可选用清胃散、凉膈散等加减[4]

6 婴儿湿疹·肥疮

肥疮为病名[4]。婴儿湿疹亦称肥疮[4]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91.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4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