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犯罪动机的受阻
摘要:犯罪动机的受阻亦称犯罪动机的未遂。就是在实施犯罪动机时,由于遇到外界阻力和困难,犯罪人被迫放弃原犯罪动机。动机的受阻,又可分为3种情况:(1)知难而退,被迫停止犯罪;(2)迅速转化为另一种犯罪动机。如行为人闯入私宅报复行凶,企图伤害事主,因事主不在家无法实现,但怒气未消,遂捣毁其家中物品,并刺伤其家属离去;(3)在实施犯罪动机时,罪犯突然被人抓获,从而使犯罪动机未能得逞。犯罪动机的受阻与行为人主动停止犯罪活动是有区别的,而是由外力作用的结果,并不表明其主观上有停止犯罪活动的意图。
查看全文 [ 最后修订于2011/3/21 16:08:13 242字 ]
相关词条:
- 犯罪动机
或杀害对方,当时没有意识到,属于下意识的行为。又如,行为人起初对本单位领导不满,因上告未成,迅即移情迁怒于社会,在激情状态下开车上街轧死无辜群众多人,当时意识状态比较模糊,亦属无意识动机转移。犯罪动机的受阻:犯罪动机的受阻亦称犯罪动机的未遂。就是在实施犯罪动机时,由于遇到外界阻力和困难,犯罪人被迫放弃原犯罪动机。动机的受阻,又可分为3种情况:(1)知难而退,被迫停止犯罪;(2)迅速转化为另一种犯...
- 犯罪动机的派生
拼音:fànzuìdòngjīdepàishēng英文:犯罪动机的派生指在实施某一犯罪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刺激与情境,从而萌生与原犯罪动机有关联的新的犯罪动机,称为犯罪动机的派生。又可分为两种类型:(1)同一犯罪动机下侵害对象的变化。例如,盗窃犯潜入仓库行窃,原来只打算窃取仓库物品,恰巧碰到一对男女在库内行奸,随即冒充公安人员对其进行讹诈,获取财物。这时,财物动机并未发生变化,但猎取的对象发生了变...
- 犯罪动机的实现
拼音:fànzuìdòngjīdeshíxiàn英文:犯罪动机的实现亦称犯罪动机的既遂。即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犯罪动机,实现了预定的犯罪计划,达到了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这时,犯罪动机因犯罪目的已经达到而暂趋消失。此乃犯罪动机实施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况。...
- 犯罪动机的受阻
拼音:fànzuìdòngjīdeshòuzǔ英文:犯罪动机的受阻亦称犯罪动机的未遂。就是在实施犯罪动机时,由于遇到外界阻力和困难,犯罪人被迫放弃原犯罪动机。动机的受阻,又可分为3种情况:(1)知难而退,被迫停止犯罪;(2)迅速转化为另一种犯罪动机。如行为人闯入私宅报复行凶,企图伤害事主,因事主不在家无法实现,但怒气未消,遂捣毁其家中物品,并刺伤其家属离去;(3)在实施犯罪动机时,罪犯突然被人抓...
- 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
拼音:fànzuìdòngjīdeèxìngfāzhǎn英文: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指犯罪人犯罪动机的强化,犯罪习惯定型化,犯罪行为多方向化的发展过程,即由初犯到惯犯,偶一失足到犯罪职业化的过程。犯罪人在犯罪活动中,由于增加了犯罪体验,受犯罪环境、气氛以及团伙的影响,而造成的一种结果,是主体内外因素交互作用而造成的一种恶性趋势。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是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重要标志。犯罪动机的恶性发展,使...
- 犯罪动机的转移
拼音:fànzuìdòngjīdezhuǎnyí英文:犯罪动机的转移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因感受到一定情境的刺激而产生新的犯罪动机。新的犯罪动机与原犯罪动机之间并无衍生的关系和必然的联系。犯罪动机的转移往往是犯罪严重性的发展。又可分为:(1)主动的动机转移。如,盗窃犯入室行窃过程中,见到室内只有1名青年妇女熟睡,即萌生强奸动机,进行强奸犯罪。这种动机转移带有明显的主动性。(2)被动的动机转移...
- 犯罪动机的放弃
罪过程中,由于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良心发现或道德、法制观念萌生,主动放弃犯罪动机而中止犯罪。例如,盗窃犯看到被害人呼天唤地,十分可怜,突然产生怜悯之心,而诡称拾到钱包归还失主。又如报仇者本想杀害对方,但举起刀时看到对方与年幼儿女相偎而睡,顿生恻隐之心,放弃了报复动机。犯罪动机放弃(犯罪中止)与犯罪动机受阻(犯罪未遂)的区别是,前者是主动地放弃,是由于内在的原因;后者是被动地停止,是由于外来的原因。...
- 犯罪动机体系
拼音:fànzuìdòngjītǐxì英文:犯罪动机体系指犯罪人由各种不同的犯罪需要产生的犯罪动机以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体系。犯罪动机体系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为满足非份物质享受和超常性欲望等生理性需要引起的犯罪动机;二是由爱、友谊、自尊及荣誉的畸形需要,反社会的政治信念、领袖欲、权力欲等社会性需要引起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体系中,也存在着作案与不作案、畏惧刑罚与侥幸心理以及正确与错误动机的斗争。...
- 犯罪人的动机斗争
英文:犯罪人的动机斗争指犯罪人在犯罪前关于犯罪与不犯罪,在犯罪过程中关于悔改与继续作恶的多种动机间的矛盾斗争。犯罪人的动机斗争的两个阶段:犯罪人的动机斗争有两个阶段:(1)犯罪行为发生前的动机斗争。在此阶段,犯罪与不犯罪以及决意犯罪后确定目的、制定计划的动机斗争是复杂的。(2)犯罪过程中的动机斗争。表现在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或恶性发展之间的抉择。犯罪人的动机斗争的分类:犯罪人的动机斗争有两种情况:(...
- 犯罪决意
拼音:fànzuìjuéyì英文:犯罪决意指犯罪动机由决定阶段向执行阶段的转换和过渡。指行为人已就在实施犯罪行为作出了最后的决定,即将付诸实施。在作出决定的过程中,包含着以下环节和内容:(1)意志努力。最终结束动机斗争,排除一切反对动机。(2)行动目的的确立。对犯罪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及其程度有明确的设想和构思。它对强化犯罪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3)行动手段的选择。根据各目的的手段和具体途径。(...
- 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
拼音:fànzuìdòngjīdeliángxìngzhuǎnhuà英文: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指犯罪人逐渐放弃犯罪动机,而减少和终止犯罪活动的过程。犯罪人由于外界因素的积极影响、主体的良心和恻隐之心的再现以及道德和法律观念的恢复,在动机斗争中,自动放弃犯罪动机而停止犯罪,这就是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标志着主体犯罪心理结构的解体。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的条件:促使犯罪动机良性转化的条件...
- 犯罪方式
拼音:fànzuìfāngshì英文:styleofoffence犯罪方式指犯罪主体在犯罪动机的支配下,为达到某种犯罪目的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方法和手段。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犯罪方式进行不同的分类:(1)根据主体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是否使用暴力,将犯罪方式划分为暴力方式和非暴力方式;(2)根据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是否公开,将犯罪方式划分为隐蔽方式、公开方式、欺诈方式(介于隐蔽方式与公开方式之间的一种犯罪...
- 犯罪行为发生模式
wéifāshēngmóshì英文:从犯罪心理形成到犯罪行为发生,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呈现出复杂的情况,可划分为五种模式:(1)渐变的犯罪模式。这种模式适合大多数案例。特点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渐进性,犯罪动机的自觉性,犯罪行为的预谋性。(2)突变的犯罪模式。行为人事先无劣迹和预谋,因突然受到对个人至关重要的刺激或受到环境、气氛的刺激,不能自控而卷入犯罪。其特点是犯罪行为的突发性、情境性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 犯罪前心理
拼音:fànzuìqiánxīnlǐ英文:犯罪前心理即对犯罪心理形成过程的研究。它包括对犯罪心理形成产生影响的诸种因素的研究;包括对犯罪行为前动机发生的研究,如:对犯罪目标的选择、观察、预谋思考等;不良情绪的积累、演变;犯罪的动机冲突;不良个性的形成等都成为犯罪前心理的研究内容。...
- 犯罪模仿
拼音:fànzuìmófǎng英文:犯罪模仿指个体或群体以其他犯罪个体或群体为榜样,主动、自觉地学习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方法、犯罪手段、犯罪经验、逃避惩罚的方法,以及犯罪的合理化思想、犯罪的价值观等的过程。对犯罪榜样的学习,是主体犯罪心理内化的机制之一。犯罪的模仿的过程:犯罪的模仿过程一般经历以下环节:(1)注意过程。榜样的行为对主体具有实用价值,引起主体的注意、感知的选择和产生与之进行交往...
- 犯罪心理
拼音:fànzuìxīnlǐ英文:guiltymind犯罪心理指支配和影响主体预备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在故意犯罪中,犯罪心理的核心因素是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它是支配主体预备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动力。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形成,除了与客观环境因素有关外,也与主体的其他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错误的认识,消极的情绪状态,不良的情感、意志品质,不合理的需要和动机结构,有害的兴趣、意志品质,...
- 犯罪意向
拼音:fànzuìyìxiàng英文:犯罪意向是犯罪动机形成的一个阶段,即没有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的违法犯罪需要。当行为人的人格存在着明显缺陷,不良习惯业已形成后,在外界诱因刺激下,便有可能产生模糊的、朦胧的、没有特定指向的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内心冲动,从而进入了萌发犯罪意向的阶段。此时,行为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及其人格已经发生全面畸变,足以克服内心的矛盾冲突而达到犯罪意向的内部协调。只要有犯罪条...
- 犯罪目的
拼音:fànzuìmùde英文:criminalintent犯罪目的指犯罪人犯罪活动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紧密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情况:(1)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相一致,甚至可以互相转化。(2)犯罪目的相同,而犯罪动机不同。(3)犯罪动机相同而犯罪目的不同。犯罪目的是构成某些犯罪的必要条件。反革命杀人、反革命爆炸等罪必须以反革命为目的,制造、贩卖假...
- 过失犯罪心理
拼音:guòshīfànzuìxīnlǐ英文:过失犯罪心理指行为人在不具有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情况下,由于心理活动的失误而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 故意犯罪心理
拼音:gùyìfànzuìxīnlǐ英文:故意犯罪心理指行为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已达到法定成熟年龄,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有较明确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 犯罪冲动
拼音:fànzuìchōngdòng英文:犯罪冲动这主体受某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发的强烈的犯罪欲望。对犯罪动机起着强烈的激发作用,是犯罪人犯罪动机在情感上的表现。对犯罪冲动起作用的因素之一是以往的犯罪经历和情绪体验。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犯罪是由于退化而使儿童时期原始的、暴力的、非道德的本我冲动的复活。犯罪冲动的特点:犯罪冲动行为的主要特点:一是使自我控制能力减弱;二是其行为受强烈的情绪状态支配和影响;三...
- 犯意
nyì英文:criminalintent;dolus;guiltyintention;guiltymind;mensrea犯意指犯罪的意向、意图或思想。主体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不平衡的表露,是犯罪动机形成以后的一种心理活动。犯意是犯罪心理活动的开端,是故意犯罪前不可缺少的萌芽时期的心理状态。在某些内外因素的刺激下,犯意可能转化为明确的犯罪动机,进行犯罪活动;也可能在另一些内外因素的作用下,犯意...
- 犯罪需要
zuìxūyào英文:犯罪需要是犯罪人畸形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在其头脑中的反映。犯罪需要是犯罪人产生犯罪心理的基本动力,是犯罪人的深层心理。它是以犯罪意向、愿望、情感、兴趣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犯罪动机是犯罪需要的主要表现形式。犯罪需要的产生是由于犯罪主体的某种需求过于强烈,法律意识淡薄而又不能自控而引起的。犯罪需要的满足方式是非法的。影响犯罪需要产生的因素:影响犯罪需要产生的因素有:犯罪人自幼...
- 犯罪人的侥幸心理
拼音:fànzuìréndeyáoxìngxīnlǐ英文:犯罪人的侥幸心理指犯罪人自认为可以掩盖罪行,逃避罪责的自信心。在动机斗争中,如果侥幸心理占主导地位,就会产生对犯罪目的的追求大于不安、恐惧的压力,自认为可以作案成功而不会受到惩罚,因而强化了犯罪动机。侥幸心理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内驱力、认罪服法的心理障碍之一。...
- 情感冲动
dòng英文:affectiveimpulse情感冲动由情感所激起的能引起某种行动的神经兴奋。常常直接表现为某种短暂的动机。情感性冲动发生时,理性的控制力较薄弱,人的言行举止往往受到影响。属于情绪型性格的人,易产生情感性冲动。在文艺创作心理中,情感性冲动通常成为使作者进入创作过程的艺术动机。在犯罪心理中,情感性冲动是犯罪动因之一,罪犯只要在情感上稍有不满就会导致恶性发作,这也是缺乏意志控制的表现。...
- 犯罪中止心理
拼音:fànzuìzhōngzhǐxīnlǐ英文:犯罪中止是指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客观上能将犯罪行为进行下去,由于主体的犯罪意志动摇,犯罪动机发生改变,自动中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使犯罪客观上处于未遂状态的行为。主体中止犯罪行为,是由于在主体心理结构中,某些积极因素在一定的情境因素作用下呈活跃状态,反对作案的动机战胜了犯罪动机,使原有的犯罪意志动摇,自动放弃犯罪目的的结果...
- 罪犯心理结构
、道德评价与社会相悖,这是防碍改造、驱使其重新违法犯罪的根源,同时因监管改造,也有某种接受改造、悔过自新的要求。罪犯的需要,既有原犯罪需要的残存,也有正常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这种需要的不满足感;罪犯的动机,有改恶从善的动机,有违法犯罪的动机,也有要求提高狱内生活待遇的动机;罪犯的兴趣,有继续迷恋犯罪生活的追求,有猎奇、追求刺激的兴趣,对文体活动、学习文化、技术感兴趣。罪犯的心理状态,既有苦闷、失望、...
- 犯罪能力
拼音:fànzuìnénglì英文:capaxdoli犯罪能力指行为人实施故意犯罪活动所必需的智力、体力条件和某种特殊技能,是犯罪成功的保证。各种犯罪活动从犯罪目的的确立、犯罪动机的产生、作案手段的选择到犯罪活动的实施及逃避惩处,都需要各不相同的犯罪能力。例如,对作案现场条件的观察力,对犯罪情境发生变化的应变能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作案技术和体能。由于犯罪经历的不同,年龄、知识结构的不同,犯罪类型的不...
- 犯罪情境
拼音:fànzuìqíngjìng英文:犯罪情境指诱发行为人突然发生犯罪行为的外界刺激。行为人事先无犯罪预谋,但由于个人某些方面心理失调或个性缺陷,无意中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而产生了犯罪动机和行为。行为人对犯罪情境的感知是无意的、偶然碰到的,而不是有意主动去寻找或希望的。犯罪情境具有意外性、偶然性、突发性、被动性的特点。犯罪情境包括以下因素:(1)被侵害对象,包括被侵害人的性别、年龄、面貌及携带物品...
- 犯罪未遂心理
罪目的的原因,不在于犯罪人本身,而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障碍,如被害人的反抗、他人的制止、犯罪目标的落空、客观上的困难等,使犯罪人本能将犯罪意图全部付诸实施,或虽然将犯罪意图全部付诸实施,但没有实现犯罪目的,未达到犯罪预想的结果。此时,犯罪需求未得到满足,往往产生挫折感、失落感、或知难而退,或产生新的犯罪动机企图重新着手实施新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即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 犯罪心理类型化
类两种。我国的基本分类:一是按犯罪人分类,如按性别、年龄、犯罪经历、精神状态等分类。二是按犯罪行为分类,一般有按刑法规定的标准罪名分类;按故意与过失分类;按犯罪的组织形式分类(如团伙与单人犯罪);按犯罪实施形态分类(如预谋、机遇、冲动犯罪等);近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者多主张多元分类法,即按欲求指向性和犯罪动机分类,可分为物欲型、性欲型、情欲型、信仰型、集合型等犯罪类型;同时兼顾上述两种基本分类法。...
- 犯罪机遇
易被人发觉的机会和条件。犯罪机遇虽是偶然出现的,出乎行为人的预料,却是行为人所希望的。犯罪机遇的特点:有4个特点:(1)瞬间性,即时间的短暂性。(2)契机性,即特别有利于实施某种犯罪。(3)偶然性,这种偶然性一旦与主体的犯罪意图结合,就把犯罪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4)动力性,犯罪机遇的出现,从客观上推动了犯罪主体对犯罪行为的实施,犯罪机遇强化了犯罪动机,成为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催化剂"和"导火线"。...
- 犯罪心理外化机制
的机遇等对行为人的影响。(1)刺激和情境对主体的诱发。(2)自我调控机制的作用。它在刺激、情境与犯罪行为之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主要是指自我监督机制(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对行为的调控),认知判断机制(权衡利害得失),欲求及情绪强度机制和意志努力机制。(3)动机斗争的选择,犯罪目的的确定。(4)犯罪决意。即行为人已就实施犯罪活动作出最后决定。(5)犯罪预备。为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6)犯罪着手。...
- 罪犯个性心理
拼音:zuìfàngèxìngxīnlǐ英文:罪犯个性心理指罪犯在劳动改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主要是个性倾向性方面的特点。同一犯罪类型的罪犯在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方面差异较大,在世界观、信念、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方面却很相似。通过对罪犯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可为实施共同教育和某些分类教育打下基础。...
- 反社会人格障碍
不赡养父母。与人格格不入,法纪观念较差,行为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对挫折的耐受力差,遇到失利则推委于客观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或引起反应状态;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经常更换职务,缺乏良知,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知觉;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常有犯罪行为,并趋向伴发药物或酒精滥用。此型患者到成年后期违纪行为会...
- 无情型人格障碍
不赡养父母。与人格格不入,法纪观念较差,行为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对挫折的耐受力差,遇到失利则推委于客观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或引起反应状态;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经常更换职务,缺乏良知,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知觉;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常有犯罪行为,并趋向伴发药物或酒精滥用。此型患者到成年后期违纪行为会...
- 犯罪心理结构
犯身上,而其中的部分因素则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其他刑事犯及罪孽不深的一般违法者身上。从纵向来看,犯罪心理结构包括:(1)无意识层次,它受制于意识因素,具有冲动性,常体现人的自然属性。如犯罪恶习、无意识犯罪动机、无意识体验等。(2)意识层次,具有能动支配作用,体现人的社会属性。从横向来看,它包括:(1)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反社会意识、畸变的需要、犯罪动机等。(2)犯罪心理的调节结构、歪曲的自我意识、亚文...
- 犯罪人格
社会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2)情感的扭曲性。缺乏罪责感和自我否定的情感。往往把自己应负的罪责推诿于社会和他人,把自己看作是受害者,毫无自责和悔改之心。(3)犯罪意志的顽固性。在进行犯罪活动中,很少有动机斗争,犯罪目标明确,行动果断,缺少恐惧与犹豫,具有坚持犯罪目的畸形意志力。(4)对惩罚的耐受性,对于拘押、受审和刑罚的心理承受力强,一般的惩罚不易产生顺从行为。(5)对教育改造的排斥性。对于司法机关...
- 意向障碍
以出现赌博行为,多由于本身控制能力减弱及相应的经济原因,而怀着侥幸赢钱的心理,以便购得其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而赌博,此类病人有明显漫长的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及相应的躯体体征,可以明确诊断。二、纵火狂(一)犯罪纵火此类纵火有明确的报复动机及周密的纵火计划和逃避罪行的行为。(二)精神疾病的纵火行为此类患者的纵火行为多有明确的精神病理现象,纵火多在幻觉或妄想的支配下出现,多无明确的动机和行为计划,亦无相应的逃...
- 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化倾向,但较少持续至中年,发病原因不详。4、拔毛症(病理性拔毛发)病人有拔除毛发的强烈欲望并付出行动,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虽然企图控制这一行动,但经常失败,结果引起毛发缺失。这种一向并非皮肤疾病或妄想、幻觉等其他精神障碍所致。治疗方案:冲动控制障碍特别是病理性纵火、病理性偷窃常因违法犯罪而发现,一般都受到法律制裁。法律制裁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治疗意义。相关出处:精神病学第五版...
- 性偏好障碍
。此类人一般为男性,往往系独子或长子,年龄20~40岁居多,既往多为分裂性格。(五)恋童癖(padophitia)指与未成年女孩反复多次发生性行为,并以此作为偏爱的或唯一的一种性兴奋方式。此类常涉及犯罪,需要仔细分辨。(六)恋尸癖(necrophitia)是一种罕见的与尸体性交以发泄性欲的方式。此类属犯罪行为,应予以法律制裁。(七)施虐癖(sexuatsadism)是对异性对象施以精神或肉体上的折...
- 攻击型人格障碍
会规范为特征。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攻击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理原因: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有人报告,暴力犯罪者中脑电波异常多见,特别是颖叶的慢波活动与正相尖波,在普通人群中为2%,在攻击型人格患者中则为14%。另外,攻击行为还与人...
- 心理危机
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谈,指出恋爱和感情不能勉强,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还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同样,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犯罪性质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既要防止当事者自杀,也要阻止其鲁莽攻击行为。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劝告可使当事者顺利渡过危机期,危机期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事者可能认为对世界上的女人(或...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l5.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有性顺应障碍。16.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进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在做出反社会型人格的诊断时,所要考虑的最关键方面是个人对自己的反社会行为的反应。在...
- 品行障碍
机,而是在社会交往中受了坏伙伴、朋友的引诱或电视中暴力镜头、色情书刊和电视内容的影响,才产生违法动机和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导致性攻击和性犯罪的。所以不良的社会交往,往往是促使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犯罪动机的中介因素。这说明亚文化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在局部文化的范围内,同伴或同龄人往往会存在相同的价值观和判断是非的标准。正确的引导会成为人称赞的“学雷锋小组”、“助人为乐小分队”;不正确引导则会...
- 急性酒中毒
醉酒常在人一生中出现多次.因饮酒是社会允许的公开行为,在社交场合因压力被迫饮酒颇多见。因饮酒前意识清楚,饮酒前当事人对醉酒行为的后果有充分的预见性,实施危害行为多属现实动机,辨认能力往往正常,控制能力稍减弱.因此单纯性醉酒者的犯罪行为应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复杂性醉酒的诊断:(1)诊断标准根据(CCMD-Ⅱ-R):①有饮酒史,症状可推断因饮酒引起。②颅脑损伤、脑炎、癫痫等病史,或脑器质性损害症状和...
- 醉酒
醉酒常在人一生中出现多次.因饮酒是社会允许的公开行为,在社交场合因压力被迫饮酒颇多见。因饮酒前意识清楚,饮酒前当事人对醉酒行为的后果有充分的预见性,实施危害行为多属现实动机,辨认能力往往正常,控制能力稍减弱.因此单纯性醉酒者的犯罪行为应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复杂性醉酒的诊断:(1)诊断标准根据(CCMD-Ⅱ-R):①有饮酒史,症状可推断因饮酒引起。②颅脑损伤、脑炎、癫痫等病史,或脑器质性损害症状和...
- 急性乙醇中毒
醉酒常在人一生中出现多次.因饮酒是社会允许的公开行为,在社交场合因压力被迫饮酒颇多见。因饮酒前意识清楚,饮酒前当事人对醉酒行为的后果有充分的预见性,实施危害行为多属现实动机,辨认能力往往正常,控制能力稍减弱.因此单纯性醉酒者的犯罪行为应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复杂性醉酒的诊断:(1)诊断标准根据(CCMD-Ⅱ-R):①有饮酒史,症状可推断因饮酒引起。②颅脑损伤、脑炎、癫痫等病史,或脑器质性损害症状和...
- 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
奋中枢神经,抑制食欲,暂时缓解这些压力,加之那时MA的使用不受控制,因此MA的滥用迅速在日本流行起来。随着MA需求量的增多,非法生产、合成MA的家庭规模的小工厂应运而生。40年代末,与滥用MA有关的犯罪和暴力事件明显增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1951年非医疗用途的MA被禁止使用,但这并没有控制住MA的滥用趋势。相反,非法生产的MA数量在同期却明显增加,涉及MA犯罪的人数达到历史高峰(532...
- 酒精伴发的精神障碍
时定向力丧失。因而不能通过对现实的感知来判断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其行为盲目,不现实和幻想性,出现全面的错误感知,或行为由幻觉、妄想所支配。由当时环境,客观现实及对旁观者来说都不可理解。行为无目的性,无动机的指向他周围的事或人,故认为与普通醉酒状态相比是质的异常。病理性醉酒急剧发生,一般持续时间不长,通常数十分到数小时,最后多都陷入酣睡即所谓麻醉样的睡眠,遗留完全性遗忘或岛性记忆。发生病理性醉酒常有脑...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