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肤炎

目录

1 概述

放射性皮炎(adiodermatitis)是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包括X线射线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照射皮肤、黏膜引起的炎症性损害。随着对放射线的认识及防护手段的提高,人们对此类疾病的警觉性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随着放射线应用于医学诊断及治疗的不断普及,以及原子能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群接触放射线的机会不断增加,因此本病有增加趋势。

各种类型的电离辐射均可使皮肤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它们对生物组织损伤的基本病变是一致的,即细胞核的DNA吸收了辐射能,导致可逆或不可逆的DNA合成和细胞分化两方面的影响,由此引起细胞基因信息的变更。由于这些基本病变而引起一系列皮肤反应和损伤,表现为可逆性的毛发脱落、皮炎、色素沉着及不可逆的皮肤萎缩,皮脂腺、汗腺的毁灭和永久性的毛发缺失,以致放射性坏死,继之形成溃疡。小剂量辐射对皮肤的影响是隐匿和蓄积的。损害发生的迟早及轻重与放射性的性质、剂量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

放射性皮炎以预防为主,无特效疗法,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2 疾病名称

放射性皮炎

3 英文名称

radiodermatitis

4 别名

放射性皮肤炎

5 分类

皮肤科 > 物理性皮肤病 > 湿热电放射所致的皮肤病

6 ICD号

L58.9

7 病因

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防护不严格,或未按操作规程,或短时间内接受过大剂量放射线(如X线照射下取臀部肌注时所留的断针),或放射治疗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及瘢痕疙瘩等良性疾病时未严格掌握指征、控制照射量,及癌肿病人反复接受放疗,使累积量过大等原因可引起本病。

能够引起物质发生电离作用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包括X线、γ射线、境界线、电子、质子、中子等。电离辐射能引起生物组织细胞的DNA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干扰新陈代谢,甚至引起细胞死亡,或引起DNA结构差错,产生突变。此外,还可使组织内分子电离而引起继发性损伤,如电离成羟基、氧自由基和过氧化物。以上种种可造成皮肤的急慢性炎症、溃疡、萎缩、色素紊乱或癌肿形成等。

放射性皮炎的发病和严重程度取决于下列因素:

1.不同类别的辐射存在着生物效应的差异。

2.辐射总剂量和分次辐射的剂量。辐射后皮肤癌的发生至少需要20cGy的剂量,分次照射法使皮肤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但肿瘤组织仍在继续破坏。

3.组织的放射敏感性随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加。

4.生物因素的影响,如血液供应增加通过氧化作用而增加了敏感性,放线菌素D和甲硝唑等药物是放射致敏剂,而氯喹和甲氧沙沙林(8-甲氧补骨脂补骨脂补骨脂素)在实验研究中证实有保护作用。

8 发病机制

电离辐射能引起生物组织细胞的DNA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干扰新陈代谢,甚至引起细胞死亡,或引起DNA结构差错,产生突变。此外,还可使组织内分子电离而引起继发性损伤,如电离成羟基、氧自由基和过氧化物。以上种种可造成皮肤的急慢性炎症、溃疡、萎缩、色素紊乱或癌肿形成等。放射性皮炎的发病和严重程度取决于:辐射总剂量和分次辐射的剂量。不同类别的辐射存在着生物效应的差异。组织的放射敏感性随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加。生物因素的影响等。

9 放射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放射线对皮肤的损伤有一定的潜伏期。短期接受大剂量的皮肤照射,潜伏期短,一般于数天后出现症状,表现为急性放射性皮炎,再经过数年或数十年的潜伏期后表现为晚期损伤。长期小剂量的辐射有累积作用,经过数年或数十年之后,也可出现放射性皮炎甚至癌肿。

9.1 急性放射性皮炎

为短期内接受大剂量放射线所致,但敏感者即使剂量不很大也可以发病。潜伏期因放射线的剂量和各人的耐受性不同而长短不定,约8~20d。一般分为三度。

一度:以境界清楚的局限性红斑、水肿为主,伴有灼痛及瘙痒感。于3~4周内逐渐消退,出现脱屑,遗留色素沉着和暂时性或永久性毛发脱落。

二度:病变更为明显,除红斑、水肿外,还可出现水疱、糜烂或浅表溃疡,一般于1~3个月内自行愈合。愈后可留有色素沉着、色素脱失、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永久性毛发脱失、瘢痕形成和汗腺功能障碍等。

三度:局部红肿严重,很快出现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病变可延伸至皮下组织、骨和内脏。具有潜行边缘和干燥基底的凿缘状“放射性溃疡”可持续数年和发生恶变(图1)。此种溃疡可伴剧痛。若痊愈后可形成萎缩性瘢痕,并可有色素沉着,色素脱失,毛发消失及毛细血管扩张等继发损害。

二、三度可伴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晕、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9.2 亚急性放射性皮炎

少数病例在辐射后数周至数月发生鳞屑性红斑疹,皮损类似于一度急性放射性皮炎,但其组织病理表明为细胞免疫反应,而并非直接毒性损伤。

9.3 慢性放射性皮炎

常于照射后数年发生,可为短期大量照射治疗皮肤恶性肿瘤的必然结果,其他原因有反复的亚红斑分次剂量X线照射治疗痤疮,反复X线透视,境界线治疗,浅表及深部X线、镭和电子束治疗。不同射线和照射的总剂量决定反应的严重程度。炎症表现不显著。由于放射线破坏皮脂腺、汗腺、毛囊以及甲床生发层细胞而致皮肤干燥、粗糙、皲裂,腺体功能减退,毛发脱落,甲色暗晦,出现纵嵴、色素沉着及增厚,甚至脱落。指甲色暗、变脆、纵裂、脱落为主。甲皱微循环改变,可见管襻异常及毛细血管血液粘滞。病理学特征为显著的增生和变性改变,并且有持久性、反复性和区域性等特征。皮肤损害部久之可形成顽固性溃疡或继发鳞癌,少数可为纤维肉瘤。

9.4 X线红斑

单次辐射量超域值量后引起双相或三相红斑,表浅辐射常引起双相反应,而较深的穿透性辐射产生三相反应。分次辐射可明显推迟和延长辐射性红斑的发生。X线照射后数分钟至24h内开始出现一期红斑,持续2~3天。依据辐射剂量不同,二期红斑可于照射后立即出现或照射后8~9天时出现,在随后的7~8天内红斑加深并增多,受损上皮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可能在此期起到了调节作用。此期约于照射后4周减轻,此时可出现色素增加。偶尔在照射后6~7周发生三期红斑,持续2~3周,而共存的色素增加可使其不甚明显。

10 放射性皮炎的并发症

急性放射性皮炎三度,具有潜行边缘和干燥基底的凿缘状“放射性溃疡”可持续数年和发生恶变。

11 组织病理检查

11.1 急性放射性皮炎

急性放射性皮炎病变累及表皮和真皮,较严重者可累及皮下组织。表皮出现中度至明显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基底细胞核固缩和液化变性,有丝分裂罕见或缺乏,表皮突扁平或消失。真皮可见明显水肿和各种炎性细胞弥漫性散在分布,血管明显扩张,静脉血栓和微小出血常见。

11.2 慢性放射性皮炎

慢性放射性皮炎表皮萎缩变薄,表皮突消失。真皮浅层纤维性硬化,有大、形状特异、有时多核的成纤维细胞。浅层血管宽长,血管周围有纤维性红染的纤维素沉积,深层血管内膜增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可见噬黑素细胞。

11.3 X线红斑

X线红斑组织病理显示真皮上部血管扩张伴一定程度的内皮细胞肿胀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亦可出现肥大细胞脱颗粒和轻微的非特异性血管周围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细胞为主。红斑初起时,表皮、毛发和皮脂腺内增殖细胞群的有丝分裂可受抑制,而细胞分化,角化和脱落未受辐射的影响,故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表皮变薄。辐射后2~3周,充满黑素的色基在真皮明显增多,但可伴黑素细胞数量的增加。最后,病变消退,上皮恢复增生,其他异常改变逆转。

12 诊断

放射性皮炎可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来确定诊断。

13 鉴别诊断

慢性放射性溃疡必须通过活检来与溃疡性癌相鉴别。

14 放射性皮炎的治疗

放射性皮炎无特效疗法,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14.1 局部治疗

(1)一度皮损:可外用扑粉,炉甘石洗洗剂,锌霜。亦可用复方维生素B12溶液(生理盐水500ml加维生素B12500μg×50支)湿敷。

(2)二、三度皮损:可用0.1%甲紫(龙胆紫)外涂,2%~3%的甘草水或地榆煎液,醋酸铅溶液及维生素B12溶液湿敷。

(3)有溃疡形成者:抗生素软膏,33%蜂蜜鱼肝油软软膏、鱼肝油白蜡软膏(鱼肝油88g,白蜡12g)。分泌物多者可用复方硫酸铜稀释10倍湿敷。中药可用蛋黄油。形成溃疡者可先撒生皮粉后敷甘乳膏。也可采用氦-氖激光治愈。

(4)对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恢复期皮损干燥易出现皲裂者可复方维生素B12霜(维生素B121mg、特制油100g、雪花膏基质适量)每晚1次连用3~7天。

(5)慢性放射性皮炎损害上出现角化时,可局部应用10%5-FU霜,每日2次,直至角化好转。放射性皮炎继发的慢性溃疡,长期不愈的深溃疡或发生角化物,必要时行手术切除。

(6)对癌变前皮损可用氟尿嘧啶(5-FU)软膏。

14.2 全身疗法

有剧痛者可内服镇静止痛药。炎症剧烈者可内服皮质类固醇激素,若伴有细菌感染者可内服抗生素。如有白细胞下降明显、出血者可予输血、输人血白蛋白或其他内科疗法。

14.3 其他疗法

对慢性溃疡可用氦氖激光照射,每次15~30min,15次为一疗程,对于面积较大溃疡可行手术植皮。对有癌变倾向者需作病理检查,必要时应作手术切除。

14.4 日常护理

日常护理中,患者外出应做好防护措施,如用帽子、伞等防照射;穿着柔软的全棉内衣 ;淋浴时要用温水和柔软毛巾轻轻蘸洗,禁用肥皂擦洗或热水浸浴,避免冷热刺激如热敷、用冰袋等。更不要用化妆品外涂及外贴胶布。放疗期间要多饮水以排出毒素,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佳,如多食菠菜、韭菜、番茄等蔬果及大豆、核桃、花生等壳类食物。

15 预后

长时间可形成顽固性溃疡或皮肤癌。

16 放射性皮炎的预防

放射性皮炎以预防为主,一方面应严格掌握放射治疗的适应证,能用其他方法治疗的皮肤病最好不用放疗,另一方面应严格掌握治疗剂量,密切观察治疗变化,如发生皮炎应立即停止治疗,并作定期随访。此外,应严格执行放射工作的操作规程,如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定期体检。若发现从事X线工作的人员手部出现赘生物,应密切随访观察,以防癌变。

17 相关药品

氧、放线菌素D、甲硝唑、氯喹、甲氧沙林、补骨脂素、扑粉、炉甘石、炉甘石洗剂、甲紫、醋酸、鱼肝油软膏、硫酸铜、氟尿嘧啶、人血白蛋白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