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葵散

目录

1 拼音

fáng kuí sǎn

2 《云歧子保命集》卷下:防葵散

2.1 处方

防葵1两,木香5钱,柴胡半两,黄芩半两。

2.2 制法

上锉细。

2.3 功能主治

伤寒汗下后,脐左有动气者。

2.4 用法用量

每次5钱,水煎服。

2.5 摘录

《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3 方出《千金》卷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一:防葵散

3.1 处方

防葵5两,人参5两,贯众5两,防风3两,桂心3两。

3.2 功能主治

狂邪发无常。

3.3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分4服,亦可稍服。

3.4 摘录

方出《千金》卷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一

4 《圣惠》卷四:防葵散

4.1 处方

防葵1两,人参1两(去芦头),贯众1两,远志1两(去心),茯神1两,犀角屑1两,天雄1两(炮裂,去皮脐),防风1两(去芦头),桂心1两,甘草3两(炙微赤,锉)。

4.2 制法

上为散。

4.3 功能主治

心脏风邪,恍惚失常,言语错乱。

4.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5 摘录

《圣惠》卷四

5 《圣惠》卷二十八:防葵散

5.1 处方

防葵3分,京三棱3分(锉碎,醋炒3遍),蓬莪术半两,诃黎勒半两(煨,用皮),槟榔半两,赤茯苓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白术半两,桂心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白豆蔻半两(去皮),木香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丁香1分,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尖,微炒),鳖甲3两(洗去尘土,用硇砂半两研碎,以醋2合浸硇砂去却石,涂醋炙鳖甲、硇砂,醋尽为度)。

5.2 制法

上为细散。

5.3 功能主治

虚劳症瘕,或气攻脾胃,令人心下及胃管两傍坚硬,喘息急促,牵引两胁妨痛。

5.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调下。

5.5 注意

忌苋莱、生冷、湿面。

5.6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八

6 《圣惠》卷八十四:防葵散

6.1 处方

防葵半两,柴胡半两(去苗),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桑根白皮半两(锉),甘草1分(炙微赤,锉)。

6.2 制法

上为粗散。

6.3 功能主治

小儿疟发后,肚胀,兼头面浮肿。

6.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次。

6.5 摘录

《圣惠》卷八十四

7 方出《千金》卷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九十九:防葵散

7.1 处方

防葵6分,代赭6分,人参6分,铅丹6分,钩藤6分,茯神6分,雷丸6分,虎骨6分,远志6分,桂心6分,防风6分,白僵蚕6分,生猪齿6分,卷柏1分,莨菪子1分,光明砂1分,升麻1分,附子1分,牡丹1分,龙齿1分,牛黄2分,蚱蝉14枚,蛇蜕皮1具,白马眼睛1具,白蔹4分。

7.2 制法

上药治下筛。

7.3 功能主治

癫痫厥时发作。

7.4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2次,亦可为丸服。

7.5 摘录

方出《千金》卷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九十九

8 《圣惠》卷四十八

8.1 组成

防葵1两,京三棱1两(炮裂),桂心1两,赤芍药1两,鳖甲1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当归1两,诃黎勒皮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

8.2 主治

伏梁,气在脐上心下,结固如梁之状,胸膈不利,食饮减少。

8.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8.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9 《圣惠》卷七十一

9.1 组成

防葵1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桂心1两,鬼箭羽1两,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当归1两,吴茱萸3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9.2 主治

妇人癥痞,心腹胀硬如石,经络不利,四肢瘦弱,少思饮食。

9.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9.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0 《圣惠》卷二十二

10.1 组成

防葵1两,代赭1两(细研),人参1两(去芦头),铅丹1两半,钩藤1两,茯神1两,雷丸1两,虎头骨1两半(涂酥炙令黄),远志1两(去心),白僵蚕1两(微炒),生猪齿1两,防风1两(去芦头),卷柏1两,川升麻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虎掌3分(汤洗7遍,生姜汁拌炒令黄),朱砂1两(细研),牡丹1两,牛黄半两(细研),龙齿2两,蚱蝉14枚(微炒),蛇蜕皮1条(烧为灰),白蔹1两,白马眼睛1对(炙令微黄)。

10.2 主治

风癫,精神错乱,发作无时。

10.3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10.4 制备方法

上为散,入研了药令匀。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