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胀·肝胆湿热证

目录

1 拼音

ěr zhàng ·gān dǎn shī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ear distention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耳胀·肝胆湿热证(ear distention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是指肝胆湿热,以耳内胀闷堵塞感,重听,自听增强,鼓膜充血、内陷,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较黏稠的积液,或伴耳鸣、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耳胀证候[1]

4 耳胀·肝胆湿热证的症状

耳胀·肝胆湿热证患者耳内胀闷堵塞感,重听,自听增强,鼓膜充血、内陷,或见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黄色较黏稠的积液,或伴耳鸣、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胸胁苦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数[1][2]

5 证候分析

肝胆经气偏盛,由风邪引动而上结于耳窍,则可致耳内胀闷,并有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2]

热邪伤及耳膜,故耳膜充血、内陷[2]

有湿邪,则耳窍内有积液,表现为耳膜后有一水平暗影,可随头位改变而移动[2]

6 耳胀·肝胆湿热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耳胀·肝胆湿热证治宜清肝胆实热[3]

6.1.2 方药

可用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加减治疗[3]

可用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磨水冲服)治疗[3]

6.2 外治法

1)宜用清热祛风止痛药物滴耳,如黄连滴耳液,或用新鲜虎耳草、一枝黄花捣汁滴耳;亦可用田螺水加冰片少许滴耳[3]

2)滴鼻灵或1%麻黄素液滴鼻,有助解除耳内胀闷症状,对于有鼻塞流涕症状的患者更为需要[3]

6.3 针灸治疗

6.3.1 体针

可取听官、听会、耳门、翳风、合谷、内关等穴,每次选2~3穴,中强度刺激,留针10~20 min,以达疏通经络止痛目的[3]

6.3.2 耳针

取内耳、神门等穴或耳壳上的压痛点,每次1~2穴,针刺或埋针。埋针期间,每天可按压埋针处3~4次,以加强刺激[3]

6.4 其他疗法

可行导引法以辅助治疗。即用手指尖按压耳屏,或用手指尖插入耳道口,一按一放,反复多次,以疏通经气,减轻症状[3]

7 耳胀患者日常保健

耳胀初起,多有鼻塞流涕等症状,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适当使用滴鼻药物,擤鼻涕要有正确方法,防止将鼻涕推入耳窍,加重耳胀痛症状,或引起染毒,演变为脓耳[3]

8 耳胀的预防

预防耳胀,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伤风感冒及鼻部疾病[3]

“鸣天鼓”导引法对本病有保健预防作用[3],操作方法:两手掌按摩耳郭,再用双手掌心捂紧两耳,两手食、中、无名指、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将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叩声洪亮清晰,响如击鼓[3]

9 关于耳胀

耳胀(ear distention;acute non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为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称耳胀痛[3]。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胀且痛、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声增强,并见鼓膜充血内陷,或鼓室有积液为主要表现的耳病[4]。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称为耳闭[4]

耳胀与西医的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相似[4]

因耳胀、耳闭、每兼耳鸣,妨碍听觉,故也属“卒聋”、“风聋”、“气闭耳聋”范畴,可与“耳鸣、耳聋”互参[4]

详见耳胀条。

10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18.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3.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