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眩晕·肝阳上亢证

目录

1 拼音

ěr xuàn yūn ·gān yáng shàng kàng zhèng

2 英文参考

otogenic vertigo with liver yang hyperactivity patter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耳眩晕·肝阳上亢证(otogenic vertigo with liver yang hyperactivity pattern)是指肝阳上亢,以眩晕每因情绪波动、心情不舒、烦恼时发作或加重,伴耳鸣耳聋、口苦咽干、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胸胁苦满、少寐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耳眩晕证候[1]

4 耳眩晕·肝阳上亢证的症状

眩晕每因情绪波动,心情不舒,烦恼时而加重,可有头痛,伴耳鸣耳聋,兼见口苦咽干,面红目赤,急躁心烦易怒,胸胁苦满,少寐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1][2]

5 证候分析

肝气郁结,化火生风,风火上扰则眩晕头痛;火扰心神,故心烦急躁;风火伤津,则口苦咽干;气机不利,故胸胁苦满;肝藏魂,魂不守舍,则少寐梦多;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阳上扰之表现[2]

6 耳眩晕·肝阳上亢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耳眩晕·肝阳上亢证治宜平肝息风,滋阴潜阳。

6.1.2 方药

可用天麻钩藤饮[备注]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加减治疗:

主方:天麻钩藤饮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息风为主,兼以牛膝、杜仲、桑寄生益肾滋阴,治其根本;黄芩、山栀子可以清肝火,使风火不得相并为害[2]

加减:偏于风盛者,可加龙骨、牡蛎以镇肝息风;如偏于火盛者,可加龙胆草,丹皮以清肝泄热;火更盛者,可用龙胆泻肝汤以清泻肝胆之火。[2]

后续调理:肝阳上扰,其象为实,然其本乃属阴虚,且阳亢火盛,每多伤阴,故症状减轻后,可用滋阴潜阳之法,以杞菊地黄丸[备注]杞菊地黄丸(《医级》):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枸杞子、菊花调理其后[2]。并宜注意调理情志,舒畅心情,以防复发[2]

6.2 针灸治疗

6.2.1 体针

可选用百会、神庭、神门、耳门、内关、申脉、合谷、足三里、丰隆等穴,每次3~4穴,中等刺激[2]

6.2.2 耳针

可选额、心、神门、胃、枕等穴,每次2~3穴,强刺激,留针20 min,或埋针[2]

6.2.3 穴位注射

可选用上列耳穴1~2穴,每穴注射维生素B1 0.2 ml,每天1次[2]

7 关于耳眩晕

耳眩晕(otogenic vertigo (disease))是指因耳窍病变引起的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表现的耳病[2]。耳眩晕属眩晕的范畴,是因耳窍有病,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眩晕[3]。其特点是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向一侧倾倒感觉,站立不稳,并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3]

眩晕是眩和晕两种症状的合称[3]。眩即目眩,眼前昏花缭乱;晕为头晕,谓头部运转不定之感觉[3]。两者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兼见,两者兼见者,乃称眩晕,又称眩运、眩冒、旋晕、头旋等[3]

《证治汇补》卷四:“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

《灵枢·海论》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丹溪心法》:“眩者言其黑运转旋,其状耳闭眼暗,身转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

详见耳眩晕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9-32.
  3. ^ [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