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耳麻(ear 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通过刺激耳穴达到镇痛作用,以施行手术的一种针刺麻醉方法[1]。为针刺麻醉的一种[2]。临床较为常用[3]。
4 耳麻的起源和发展
耳麻是在耳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自6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过20余年的大量临床实践,现已对其适应范围和临床规律积累了一定经验,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可供临床选择使用的新型麻醉技术。
5 耳麻的特点
因耳穴集中分布在耳廓上,便于针刺操作和术中管理,而且比较安全,生理干扰少,能够让病人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耳针麻醉没有明显的麻醉后遗症,术中血压、脉搏较为平稳,术后并发症少,且恢复较快。
6 耳麻的适用范围
耳麻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使用针麻的外科手术[2]。尤其以颅脑、五官、颈、胸部手术效果较佳[2]。
7 耳麻的操作
按针麻要求在耳穴上针刺以进行手术[2]。
7.1 选穴
通常除了按心藏神,肺主皮毛的藏象学说选取耳部神门穴和肺穴为各种手术的基本穴外,还根据手术部位和有关脏腑选取耳部相应刺激点,如胃切除选胃穴,脾切除选脾穴等[2][2]。此外,还可配合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知识选穴,如胸腹部手术常选取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交感穴等等[2]。
耳针麻醉选穴一般只取患侧,少数手术也可双耳取穴。
7.2 操作方法
操作时采用捻转法,频率为每分钟180~300次;如用电麻仪以双相尖波电脉冲为宜,频率一般亦为每分钟180~300次[2]。刺激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2]。
对耳穴的刺激有特殊要求,手法宜用捻转而不宜提插,运针要轻柔,用力要均匀,不可改变针尖方向,要求病人耳廓有胀、热等感觉。为了易于统一刺激参数,大多数情况下选用电脉冲刺激代替传统的针刺方法。在常用的电脉冲波形中,因断续波对人体组织可产生较为持久的感应,可提高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为临床较多应用的一种波形。刺激强度一般以患者对酸、麻、胀、重的针感能够耐受为宜。
8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4.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7.
古籍中的耳麻
- 《普济方》:[卷五十五耳门]百虫入耳(附论)
皆以意出之也。独驴乳牛酪二物。最为良法。诸虫之入耳者。灌之即化为水。其入腹者。则连服攻剂取瘥。方立...
-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五]耳
论曰肾气通于耳,耳者肾之候,若其经为风邪所乘,毒瓦斯蕴结于耳中,以至脓汁俱出,妨闷疼痛,谓之耳。治...
-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四耳门]耳聋
论曰耳聋之证有二,有肾虚精脱而聋者,肾气通于耳也,有经脉气厥而聋者,经脉络于耳也,肾虚而聋者,其候...
- 《肘后备急方》:[卷六]治卒耳聋诸病方第四十七
葛氏,耳卒聋。取鼠胆,纳耳内,不过三,愈,有人云,侧卧沥一胆尽。须臾胆汁从下边出,初出益聋,半日顷...
-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耳聋]耳鸣
(与耳聋相参用之)〔丹〕冯宫人左耳鸣,此劳得之,法当补阴而镇坠之。黄人参(一两)当归陈皮茯苓(七分...
- 更多古籍中的耳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