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气血两虚证

目录

1 拼音

ěr lóng ·qì xuè liǎng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deafness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耳聋·气血两虚证(deafness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耳聋耳鸣每遇疲劳之后加重,或见倦怠乏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耳聋证候[1]

4 耳聋·气血两虚证的症状

耳聋·气血两虚证患者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休息暂减烦劳则加,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耳内有突然空虚或发凉的感觉,常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缓弱[1][2][3]

5 证候分析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清气不能上升,耳部经脉空虚,故耳鸣耳聋时作[3]

蹲下站起之际气血趋下,头部气血不足,或因劳力脱气,故耳鸣耳聋更甚,并有突然虚鸣及发凉之感[3]

劳则伤及中气,故耳鸣加重[3]

脾运力弱,故纳少不化,腹胀,神疲倦怠乏力[3]

脾阳不实四肢,则懈惰无力[3]

脾弱运迟,胃虚纳呆,则食少[3]

脾不化湿,故大便时溏[3]

血气不足,故面色萎黄,唇舌淡白[3]

气为血之帅,气弱血少,故脉象虚弱[3]

脉细弱,苔白腻,均脾气虚馁之征。[3]

6 耳聋·气血两虚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耳聋·气血两虚证治宜健脾益气升阳[3]

可选用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加石菖蒲。方中以党参、黄芪为主,健脾益气,以升麻、柴胡、葛根、蔓荆子、石菖蒲之类,轻清之品,升提清阳之气,以达清窍。

6.1.2 方一

[3]

治法:益气升清

可用益气聪明汤[备注]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黄芪、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芍药、黄柏、炙甘草加减。方中用人参、黄芪补益中气;升麻、葛根升举清气;蔓荆子升清通窍;黄柏、芍药,反佐和降,以清阴火。可加菖蒲、葱叶、茯神,以清心通窍。

若因多嗜酒炙,脾湿素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痰湿上壅而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泛恶,脉濡滑,苔腻等,可减去黄柏、芍药加白术、天麻、半夏,以健胃化痰。茯苓、泽泻利湿泄浊。或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备注]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6.1.3 方二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主方:益气聪明汤(李杲《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加减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升麻15克,葛根30克,蔓荆子12克,自芍15克,石菖蒲12克。水煎服。

6.1.4 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合剂每次15毫升,每日2~3次。

(2)龙风宝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6.2 外治法

治疗耳鸣耳聋之症,历代文献,有外治塞耳之法,如用石菖蒲、磁石之类塞耳,方法甚多,但目前临床应用较少[3]

6.3 医案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柴屿青治汪谨堂夫人,两耳蝉鸣,旦夕不歇,服过人参、熟地四两,无少效。柴曰: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治耳必责之肾固也,但诊得两尺尚属有神,决非肾虚,左寸亦平缓无疴,惟右寸关洪大。此肺胃两部风热所壅而致,遂不治病而治脉,用清解之剂,不数服而右耳已愈,再服数剂两耳痊愈。因思耳目口鼻,虽属于五脏,各有分属,而内实相通,治病惟以切脉为凭,夫固有治在此而效在彼者,全在一心之园机活法也。

7 关于耳聋

耳聋(deafness)为病证名[4]。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指以听觉障碍,轻者听而不真,重者不闻外声为主要表现的耳病[4]。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外伤、老年等皆可致耳聋[4]。耳聋是耳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也像耳鸣一样,可以作为许多疾病的并发症,也有单独发作者。

《左传》:“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

《释名》解释为:“聋,笼也。如在蒙茏之内,听不察也。”

症状名耳聋是指不同程度听力减退的表现[4]

耳聋现常分为风邪外袭证、肝火上扰证、痰火郁结证、气滞血瘀证、肾精亏虚证、气血两虚证等证型。

详见耳聋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0-264.
  3. ^ [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5-29.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