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疖·风热邪毒证

目录

1 拼音

ěr jiē ·fēng rè xié dú zhèng

2 英文参考

ear furuncle with wind-heat pathogenic toxin patter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耳疖·风热邪毒证(ear furuncle with wind-heat pathogenic toxin pattern)是指风热邪毒,以耳痛,张口、咀嚼、牵拉耳郭或按压耳屏时加重,外耳道局限性红肿,或伴发热、恶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耳疖证候[1]

4 耳疖·风热邪毒证的症状

耳疖·风热邪毒证患者耳部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郭或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2][2]

检查见耳道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或弥漫性红肿,表面有黄白色分泌物[2][2]

全身证见恶风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舌质红,苔白(苔薄黄[2]),脉浮数[2]

5 证候分析

风热邪毒侵犯耳窍,伤及肌肤,阻滞经脉,气血凝聚,故耳道皮肤红赤肿胀,如椒目或粟粒样突起[2]

耳部经脉,多连头部,故耳部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扯耳壳时疼痛加剧[2]

6 耳疖·风热邪毒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耳疖·风热邪毒证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2]

6.1.2 方药

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备注]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合银翘散[备注]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加减[2]

亦可选用金银花藤、野菊花、苦地胆、羊蹄草各30 g,水煎服,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2]

6.2 针灸治疗

肿胀疼瘫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疏通经脉,泄热止痛[2]

6.3 外治法

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耳部,以清热毒,行气血,消疖肿[2]

可用黄连膏、紫金锭涂敷[2]

对耳前后肿大之臖核,可用金黄膏,或紫金锭外敷[2]

疖肿已成脓者,可切开排脓,或用针挑破脓头,放出脓血后敷黄连膏[2]

可用蟾酥丸磨水涂疔上[3]

7 耳疖患者日常保健

耳疖患者应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游泳前耳道口塞以涂有凡士林的棉球,如有水灌入,应耳口朝下,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3]

患病后,睡眠时患耳应在下侧,但注意不能受到压迫[3]

8 关于耳疖

耳疖(ear furuncle[4])为病名。又称耳疔(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4]、外耳道疖[4]。是指生于外耳道的疖肿[4]。以耳道局限性红肿疼痛,隆起如椒目为主要表现[4]

耳疖现常分为风热邪毒证、肝胆湿热证等证进行治疗。

详见耳疖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12.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0.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