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疮·血虚风燥证

目录

1 拼音

ěr chuāng ·xuè xū fēng zào zhèng

2 英文参考

ear sore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耳疮·血虚风燥证(ear sore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是指血虚化燥,以耳痒、耳痛反复发作,外耳道皮肤潮红、增厚、皲裂,表面或见痂皮,舌质淡,苔白,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耳疮证候[1]

4 耳疮·血虚风燥证的症状

耳痒、耳痛反复发作,外耳道皮肤潮红、增厚、皲裂,表面或见痂皮,舌质淡,苔白,脉细数[1]

5 方药治疗

《疡科选粹》卷三:厥阴肝经,血虚风热,或肝经燥火风热,皆能致耳生疮,必内热痒痛,用当归川芎散、柴胡清肝散、栀子清肝汤、逍遥散选用。着寒热作痛,属肝经风热,用小柴胡汤加山栀、川芎;若内热口干,属肾经虚火,用加味地黄丸、加减八味丸;若发热焮痛,属少阳厥阴风热,用柴胡栀子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耳疮属手少阳三焦经或足厥阴肝经血虚风热,或肝经燥火风热或肾经虚火等,因若发热焮痛属少阳厥阴风热,用柴胡栀予散;若内热痒痛属前二经血虚,用当归川芎散;若寒热作痛属肝经风热,用小柴胡汤加山栀、川芎;若内热口干,属肾经虚火,用加味地黄丸,如不应,用加减八味丸,余当随证治之。

6 关于耳疮

耳疮(ear sore;diffusion of otitis externa)为病名[2]。是指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耳病[2]

耳疮相当于西医的外耳道炎[3]

详见耳疮条。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1.
  3. ^ [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