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

目录

1 拼音

èr chén tāng

2 英文参考

erchen deco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3 概述

二陈汤同名方剂约有十一首,其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半夏15g、陈皮15g、白茯苓9g、炙甘草5g,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湿痰证,本方为治疗湿痰证的常用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等属痰湿为患者。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之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方之二陈汤组成为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上为咀。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1]。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治痰多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舌苔白腻等症。近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证者。方中以半夏为主药,其性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和胃降逆而止呕;辅以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而痰降,气化则痰亦化;茯苓健脾渗湿,俾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是兼顾其本之法,甘草和中补土,使脾健则湿化痰消,均为佐使药;加生姜降逆化痰,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夏、陈以行气消痰;少用乌梅以收敛肺气,防祛痰理气药伤正,与半夏相伍,有散有收,相反相成。实验研究:本方具有抑菌、抗炎、抗变态反应、镇咳、祛痰、平喘、止呕、调整胃肠功能等作用[2]

二陈汤对病原微生物有一定抑杀作用,有一定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提高、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对其适应证,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等应有一定治疗作用。该方剂抗胃溃疡,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胃肠运动、抗肝硬化及保肝,更有利于慢性胃炎的治疗。而且还有止咳化痰作用,这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治疗更加有利。同时该方剂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调节作用,故中医用之治疗“头晕心悸”。该方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镇静、镇痛作用,特别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兴奋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的主要作用机制。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时应结合现代医学解痉止喘及吸氧疗法,更要重视抗生素的应用。对于慢性胃炎应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是否阳性,以便加大抗菌力度。[3]

4.1 别名

本方改为丸剂,名“二陈丸”(见《饲鹤亭集方》)。

4.2 处方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半夏15g、陈皮15g、白茯苓9g、炙甘草5g[4]

半夏15g、橘红15g、白茯苓9g、甘草4.5g[5]

4.3 炮制

上为俰咀。

4.4 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证。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5]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去痰和中。和中理气,健脾胃,消痰,进饮食。健脾燥湿,顺气和中化痰,安胃气,降逆气。主湿痰为患,脾胃不和。胸膈痞闷,呕吐恶心,头痛眩晕,心悸嘈杂,或咳嗽痰多者。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妊娠恶阻,产后饮食不进。气郁痰多眩晕,及酒食所伤眩晕;食疟,诸疟。咳嗽呕痰;痰壅吐食。臀痈,流注。中风风盛痰壅。上中下一身之痰。疡痈,中脘停痰。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痰嘈,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或兼恶心,脉象必滑;呃有痰声而脉滑者。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心痛,腹痛;膏粱太过,脾胃湿热遗精;脾胃湿痰下注而淋。妇人月水准信,因痰闭子宫而不受胎者。子眩。

4.5 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加生姜3g,乌梅1个,水煎服。[5]

加生姜7片,乌梅1个,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5]

4.6 方解

本方所治证候多因脾失健运,湿聚生痰,气机阻滞所致,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药。陈皮理气化痰,与半夏同用,能祛痰湿,畅气机,和胃气,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生姜降逆化饮;乌梅收敛肺气,使祛痰而不伤正,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调药,是兼佐使之用。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5]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每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方以半夏为君,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可降逆和胃。以橘红为臣,理气燥湿祛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可使气顺则痰消。痰由湿生,湿自脾来,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兼加生姜者,以其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并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以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而兼润肺和中。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祛痰的通用方剂。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方以“二陈”为名。[5]

4.7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湿痰证的常用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咳嗽痰多易咳、舌苔白腻或白润、脉缓滑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5]

2.加减法:本方通过加减可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痰证。如风痰可加制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热痰可加黄芩、胆南星等以清热化痰;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莱菔子、神曲等;寒痰可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等。[5]本方为治痰的基础方,随症加减,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痰证。寒痰,可加干姜、细辛;气痰,可加枳实、厚朴;皮里膜外之痰,可加白芥子等。[5]

3.使用注意:本方性偏温燥,燥痰或纯属阴虚燥咳、血痰,则非本方所宜。[5]热痰,燥痰,吐血,消渴,阴虚,血虚均忌用。

4.气厥:倪维德治一妇病气厥,哭笑不常,人以为鬼祟所凭,倪诊脉俱沉,胃脘必有积,有所积必作疼,遂以二陈汤导之,吐痰升许而愈。此盖积痰类祟也。

5.咬牙:咬牙一证,多见于小儿虫积,成年人则很少见。友人一子,25岁,每夜入睡后,即上下齿相切磋,震震有声,可闻于户外,同屋之人,往往惊醒。因切其脉滑象显露,望其体,肥壮面色光亮,断为痰饮蓄于中焦,足阳明之脉入上齿,痰阻经络,滞碍气机,或导致咬牙。为拟二陈汤加焦荷叶以燥湿化痰,水煎服十剂。服五剂后,咬牙声即减少。十剂后,同屋之人已不复闻其齿牙相击声了。嘱再服数剂,以巩固疗效。

6.夜咳:舒某,男,教师,1980年3月31日初诊,干咳痰滞,胸闷已三月,昼轻夜甚,苔薄白,脉弦滑,予二陈汤加当归,五剂后诸症大减,原方续服五剂而愈。

4.8 现代适应证

[6]

适应证: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或湿阻气机者,均可用之。

4.8.1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患者连续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或每年咳嗽2个月以上,连续超过2年并除外心肺和其他疾病者为慢性支气管炎。其病因主要是机体和呼吸道局部抵抗力降低,外周常常见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有害气体、尘埃吸入、过冷过热、空气干燥等,常见感染微生物是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常见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也有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者。同时吸人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如花粉、粉尘或空气污染大气中的有毒气体,或蛋白酶-抗胰蛋白酶失衡等细菌蛋白质的过敏以及体内的因素等均是常见的病因。病原微生物在呼吸道生长繁殖及其代谢产物、毒素等作用对支气管黏膜破坏,从而引起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渗出和原核细胞浸润等,慢性期主要是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主要以慢性咳嗽、咳痰,两肺支气管内可闻及干湿哕音为主要表现。

4.8.2 肺气肿

肺气肿的病因机理见小青龙汤一节。慢性胃炎的病因机理见四逆散一节。妊娠呕吐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临床观察发现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忧虑及生活环境和经济状况较差的孕妇易患此病,提示此病与精神及社会因素有关。临床多见于年轻孕妇,停经40日左右出现早孕反应,逐渐加重至频繁呕吐不能进食,呕吐物有胆汁和咖啡样物,进一步引起水、盐代谢紊乱等相关症状。

4.8.3 呕吐

呕吐是呕吐中枢受刺激,反射性引起幽门、胃窦收缩,胃底贲门松弛及腹肌、膈肌强烈收缩,使腹压增高,迫使胃内容物从食管由口腔排出。神经性呕吐概念范围广,应当包括中枢性疾病如颅内各种炎症、出血、肿瘤、外伤等引起颅压增高,同时也应包括小脑或前庭功能异常、再发性呕吐,以及自主神经癫痫所致呕吐。但是本方剂所治神经性呕吐,可能是神经官能症性呕吐,该种呕吐发病机理及病因多与胃神经官能症相似,往往以精神过度紧张或精神创伤为主要原因,导致呕吐中枢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往往反复发作呕吐,症状复杂。

4.9 药理作用

[7]

4.9.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半夏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虽然无报道半夏对细菌有抑制作用,但是临床用生半夏粉剂外用治疗宫颈糜烂有效率达96.74%,说明该中药有一定抗菌作用。臣药橘红的主要成分为橙皮苷,橙皮苷对多种霉菌有抑制作用。佐药茯苓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可杀死钩端螺旋体。生姜水浸剂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沙门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及肺炎链球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也有杀灭作用;生姜60%醇提取物对金黄色及白色葡萄球菌、宋氏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生姜水提取物对常见的皮肤真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均有明显的抑杀作用。乌梅有驱蛔虫作用,乌梅水煎剂对福氏及志贺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炭疽杆菌、白喉及类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肺炎球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多种肠球菌均有抑杀作用,对真菌也有抑制作用,乌梅提取物对华支睾吸虫能抑制其产卵能力。使药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均有抑菌能力,甘草水浸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上述大部分真菌也有抑制作用;甘草热水提取物对华支睾吸虫有杀灭作用,甘草煎剂对阿米巴原虫及阴道滴虫均有杀虫作用;甘草多糖对水疱性口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对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抑制能力较强,甘草酸单胺能灭活HIV,甘草甜素对HIV、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4.9.2 抗炎、抗氧化作用

臣药橘红所含橙皮苷能对抗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减轻肉芽组织增生。佐药茯苓所含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对佐剂性关节炎或继发性炎症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能改善炎症的全身症状。生姜所含生姜油、姜辣醇、姜辣烯酮等对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清除超氧阴离子,抑制肝匀浆脂质过氧化,清除羟基;生姜提取物还能抑制H2O2所致溶血,抑制肝组织产生MDA。乌梅果实水提取物对自由基有清除作用。使药甘草具有保泰松和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抑制作用;对炎症的Ⅰ、Ⅱ、Ⅲ期均能发挥抗炎作用,同时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甘草中胀果香豆素A有较强的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光(果)甘草酮、甘草查耳酮有较强的抑制H2O2溶血作用;光果甘草定,西班牙光果甘草定A、B对肝线粒体过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4.9.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半夏多糖具有较强的网状内皮系统激活活性,能促进兔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佐药茯苓多糖可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增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淋巴结的重量,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拮抗免疫抑制剂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对抗60Co照射所致外周WBC减少;对特异性免疫功能可使玫瑰花环形成率及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使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加;茯苓多糖能诱生IL-2,茯苓多糖及羟乙基茯苓多糖使淋巴细胞毒性增加20~28倍;茯苓素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但对IL-2的产生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从而对PHA、ConA、LPS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以及血清抗体、脾脏细胞抗体产生能力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茯苓煎剂能升高植物血凝素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使胸腺、脾脏、淋巴结重量增加。生姜醇提取物能改善荷瘤鼠免疫功能,升高脏器指数,提高荷瘤鼠巨噬细胞吞噬率,其所含姜辣醇还有抗5-HT作用。乌梅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具有抗过敏作用;乌梅醇及水提取液具有抗突变作用。使药甘草及其多种成分对免疫功能作用复杂,甘草多糖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的功能,甘草甜素能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甘草酸二胺可提高血清INF-α水平,甘草次酸可升高T淋巴细胞比率;甘草Lx可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生成,防治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甘草甜素还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抑制IgE、ConA、化合物48/80诱导的组胺释放,β-甘草次酸是人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

4.9.4 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君药半夏具有中枢性镇吐和镇咳作用,同时具有催眠镇静作用,半夏煎剂对肾上腺皮质有轻度刺激作用,从而使血中皮质酮水平升高。佐药茯苓不仅具有镇静作用,而且其水浸剂口服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而后下降的作用;研究发现茯苓的三萜化合物、茯苓乙醇提取物对胰岛素分泌诱导活性增强,茯苓煎剂还有抗中毒性耳损害作用。生姜所含生姜油、姜辣烯酮具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同时又具有解热作用;姜辣酮还能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兴奋心血管及呼吸中枢。使药甘草总黄酮对大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甘草次酸可提高完全性缺血再灌注大脑线粒体ATP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减轻脑水肿;甘草FM100有镇痛和抗惊厥作用;甘草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从而可显著提高机体神经、内分泌调节能力,提高机体的适应性,起到扶正固本的治疗作用。值得重视的是半夏、甘草对肾上腺皮质的兴奋作用也一定加强该方剂的抗炎作用,促进代谢及解热作用。

4.9.5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具有显著的镇吐作用,同时具有“阿托品”样作用,抑制腺体分泌,抑制胃酸及蛋白酶的活性,降低胃液游离酸度及总酸度,保护胃急性损伤,促进胃黏膜的修复。臣药橘红现代药理研究较少,但中医文献均记载有“宽中健胃,止呕止吐”作用,说明其必定能促进胃肠道功能。佐药茯苓对肝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降低肝硬化患者肝脏的胶原蛋白,促进肝内纤维组织的重吸收,具有明显的抗肝硬化作用;茯苓能加速肝脏的再生速度,使肝重量明显增加;茯苓能降低胃酸含量,预防胃溃疡发生,能弛缓肠管,具有解痉作用。生姜所含生姜油、姜辣醇、姜辣烯酮等对肝损伤有抑制作用以及预防治疗作用,姜辣醇还有显著的利胆作用;生姜的各种提取物均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生姜煎剂可显著抑制胃黏膜损伤,促进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对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内源性前列腺素;生姜粉、生姜浸膏、姜辣酮均能止吐及抗运动病;生姜煎剂可促进胃液分泌,促进游离酸分泌,减少胃蛋白酶作用而强化脂肪分解酶的作用,对胰酶也有显著抑制作用,能明显降低其对淀粉和脂肪的消化功能;姜辣醇、姜辣烯酮对肠管有松弛作用。低浓度乌梅煎剂能松弛胆道平滑肌,高浓度水煎剂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双相反应,促进胆汁排泄;能降低新斯的明所致肠蠕动亢进,对抗毛果芸香碱及氯化钡所致肠痉挛收缩。佐药甘草及甘草甜素对多种实验性肝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甘草甜素及甘草酸对肝硬化有抑制作用,可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减轻间质炎性反应,减轻肝坏死及气球样变;甘草酸二胺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甘草酸对HBV有直接抑制作用;甘草具有显著的抗溃疡作用,可抑制胃酸分泌,直接吸附胃酸,降低胃液酸度,增加胃黏膜细胞己糖胺成分,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促进消化道上皮再生,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前列腺素;甘草FM100具有罂粟碱样解痉作用,抑制肠管痉挛和收缩。

4.9.6 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半夏水煎剂有明显的中枢性镇咳作用,半夏浸膏则有显著的祛痰作用;姜半夏制剂对实验性硅沉着肺的发展有抑制作用,使肺胶原蛋白量降低,病理改变减轻,预防给药效果最好,但肺组织中二氧化硅的含量无明显改变。橘红现代医学文献虽无记载其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但中医文献均记载其有“理气化痰”作用,专治“风寒咳嗽,痰多气逆”,说明其对呼吸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其药理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使药甘草浸膏及片剂口服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上,缓和炎症对其刺激,达到镇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甘草流浸膏对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咳嗽均具有镇咳作用,并有祛痰、平喘作用。

4.9.7 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半夏水浸剂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尤其对室性早搏及心动过速效果明显,同时半夏水煎醇沉液能增加兔的冠脉血流。佐药茯苓的水、醇及乙醚提取物均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大的利尿作用,可减轻心脏前负荷。生姜所含姜辣醇为强心药,姜辣烯酮可使心房肌收缩力加强,频率加快,对于血压可产生一过性降压、明显升压和持续降压三相作用;生姜水提取物对花生四烯酸、肾上腺素、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可减少TXB2及PGI2的合成。乌梅果汁可提高人血液流动性,乌梅汁浓缩液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H2O2诱导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转化活性,抑制AngⅡ诱导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活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中AngⅡ刺激的亮氨酸吸收,因此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使药甘草提取液、甘草黄酮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均有拮抗作用;甘草次酸能减少心肌梗死范围,且具有很强的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的激动剂样作用,同时具有显著的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甘草中的异甘草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甘草中的黄酮成分对胶原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比阿司匹林强17.7倍。

4.10 各家论述

1.《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盖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可谓体用兼赅,标本两尽之药也。今人但见半夏性燥,便以他药代之,殊失立方之旨。若果血虚燥症,用姜汁制用何妨。抑尝论之,二陈汤治痰之主药也。

2.《医方考》:名曰二陈,以橘、半二物贵乎陈久耳。

3.《古今名医方论》:李士才曰,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

4.《张氏医通》:此方本《黄帝内经素问》半夏汤及《金贵要略方论》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

5.《医林纂要》:痰者,水湿之滞而不行也,半夏之辛,本润肾补肝,开胃泻肺,去湿行水之药,而滑能通利关节,出阴入阳,是能治水滞下行,故主为治痰君药;水随气运,水湿之滞而成痰,以气不行故也,橘皮之甘苦辛温,主于行气,润命门,舒肝木,和中气,燥脾湿,泻肺邪,降逆气,故每合半夏为治痰之佐;痰本水也,水渍土中则为湿,湿积不化则为痰,茯苓生土中而味淡,专主渗土中之湿;脾不厚不能胜湿,故甘草以厚脾,然不多用者,以甘主缓,过缓则恐生湿也;生姜之辛,亦以行湿祛痰,非徒以制半夏毒也。

6.《时方歌括》:此方为祛痰之通剂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风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叹。

7.《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2:40):乌梅滋阴敛肝,佐甘草合和,取其酸甘化阴以滋胃津。方中夏、橘虽贵在陈久,仍不失劫阴之弊,伍以乌梅兼制半夏之燥性,使半夏之燥性尽失,而无伤阴之虞,乌梅生津而无滋腻之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乌梅之功厥伟,其功不可泯也,为方中画龙点睛之处。二陈汤中乌梅滋养胃阴,收敛肝气之功,后世多忽而不察,失其制方之本旨。

4.11 歌诀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7]

4.12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二陈汤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二陈汤组成为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白术、苍术(米泔制)、砂仁、炒山药、车前子、木通、厚朴(姜汁炒)、甘草各等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灯草一团,水煎服。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若泻不止加肉豆蔻、诃子,去厚朴;腹痛加木香、茴香,去山药;渴加葛根、乌梅;小便赤短,木通、车前子加量;呕哕恶心加藿香、乌梅,半夏加量;夏月加炒黄连、扁豆;冬月加煨姜[8]

5.1 处方

陈皮 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术 (去芦)苍术(米泔制)砂仁 山药(炒)车前 木通 厚朴(姜汁炒)甘草各等分

5.2 制法

上药锉为一剂。

5.3 功能主治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二陈汤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5.4 用法用量

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5.5 摘录

《万病回春》卷三

6 《诚书》卷八方之二陈汤

6.1 处方

半夏(炒,去脐)枳实(炒)酸枣仁(炒)陈皮各6克 茯苓15克 甘草(炙)3克

6.2 功能主治

《诚书》卷八方之二陈汤主顽痰所致的惊悸。

6.3 用法用量

上药加生姜、大枣、竹茹,水煎服。

6.4 摘录

《诚书》卷八

7 《万病回春》卷四方之二陈汤

7.1 处方

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枳壳(麸炒)、牛膝(去芦)、猪苓、木通、山栀、麦门冬(去心)、车前子、黄柏(酒炒)各等分,甘草减半。

7.2 制法

上锉1剂。

7.3 功能主治

《万病回春》卷四方之二陈汤主治咳喘,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7.4 用法用量

加灯心1团,水煎,空心服。

7.5 摘录

《万病回春》卷四

8 《古今医彻》卷一方之二陈汤

8.1 处方

苏子1钱半(焙,研)1钱,半夏1钱,茯苓1钱,陈皮1钱,杜仲(盐水炒)1钱,甘草3分(炙),前胡1钱,桔梗1钱,杏仁1钱(汤泡,去皮尖)。

8.2 功能主治

《古今医彻》卷一方之二陈汤主治伤寒夹痰,寒热往来,脉滑而喘逆者。

8.3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水煎服。

如有火,加瓜蒌霜。

8.4 摘录

《古今医彻》卷一

9 《普济方》卷二○六引《指南方》方之二陈汤

9.1 别名

治中汤、补脾汤、正料治中汤

9.2 组成

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炮)、青皮、陈皮各等分。

9.3 主治

《普济方》卷二○六引《指南方》方之二陈汤主治脾胃虚寒,胸腹胀满,呕逆不食,自利不渴,因伤宿食,或吐后噫败脾气。伤寒汗后,脾胃伤冷物,胸膈不快,寻常血气不和;太阴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脉尺寸俱沉细;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中寒,饮食不化,吞酸哯啘,食则膨亨,胀满呕逆;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痹心痛,逆气短气,中满虚痞,膈塞不通,或大病愈后,胸中有寒,时加咳唾;霍乱吐泻,泻血不止;脏寒冷气,腹痛肠鸣,下痢青黑;食积,心腹满痛;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腹满痞闷,兼食积者;冷食粘滞。

9.4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煎7分,去滓,入盐点服。

9.5 加减

大便秘,加大黄(棋子大)2枚。

9.6 临床应用

伤寒劳复《普济本事方》:有人患伤寒得汗数日,忽身热自汗,脉弦数,心不得宁,真劳复也。予诊曰:劳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复其初,而又劳伤其神,荣卫失度,当补其子,益其脾,解发其劳,庶几得愈。授以本方,佐以小柴胡得解。

9.7 附注

治中汤(原书同卷)、补脾汤(《普济本事方》卷九)、正料治中汤(《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六)。

9.8 摘录

《普济方》卷二○六引《指南方》

10 《嵩崖尊生》卷七方之二陈汤

10.1 组成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干葛、青皮。

10.2 主治

《嵩崖尊生》卷七方之二陈汤主治酒厥。

10.3 摘录

《嵩崖尊生》卷七方

11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方之二陈汤

11.1 组成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玄参、升麻、桔梗、天花粉、牛蒡子(研)、连翘、当归、生地黄、赤芍药、黄连、白术、黄芩、青皮、紫苏梗、山栀仁。

11.2 主治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方之二陈汤主治弄舌喉风,哑不能言,舌出,常将手拿者。

11.3 摘录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12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二陈汤

12.1 组成

橘红5钱,半夏2钱,白芥子(炒)2钱(研),茯苓1钱,生甘草3分。

12.2 主治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二陈汤主治流注初起,皮色不异,唯肿唯疼,虽身体发热,内未作脓。

12.3 用法用量

加阳和丸,同煎服。

12.4 摘录

《外科全生集》卷四

13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二陈汤

13.1 组成

陈皮、茯苓、法夏、甘草、桔梗、黄芩(炒)各等分。

13.2 主治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二陈汤主治痰涎咳嗽。

13.3 用法用量

水煎服。感风寒,加生姜为引。

13.4 摘录

《种痘新书》卷十二

14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
  3. ^ [3]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88.
  4. ^ [4]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85.
  6.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85-586.
  7. ^ [7]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86-588.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