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艾滋病

目录

1 拼音

ěr bí yān hóu ài zī bìng

2 疾病分类

耳鼻喉科

3 疾病概述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1981年才被人们认识的一种新的性传播疾病,艾滋病自发现以来,传播迅速,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一种危及人类健康及社会发展的严重疾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的传染病,HIV感染后形成一个病谱,从临床潜伏或无症状进展到晚期表现为AIDS。

4 疾病描述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原发于中非,是1981年首先在美国、尔后在其他国家流行的一种严重的致死性病毒性传染病,到1994年12月止,已有约170个国家向WHO报告了艾滋病病例,约有17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400万人已经发病,已有200多万人因艾滋病而死亡。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和发病人数仍有急剧增长趋势,自1985年北京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人(美国人)起至1994年12月底止,我国大陆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已达1774例,其中艾滋病人65例,死亡45人,患者分布在大陆22个省,市和自治区,可见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亦相当严峻,本病主要发生于同性恋者,男多于女,但近年来妇女染艾滋病和儿童出生前被传染者明显增多:1986年巴西男女两性艾滋病患者的比例是17:1,1993年则上升为4:1,美国已达2:1,年龄绝大多数在20—49岁之间。

5 症状体征

从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可经历3个不同时期。

1、潜伏期 自数月到数年,感染者的血清中发现有抗HIV抗体存在,但无临床症状。

2、淋巴结相关综合症(LAS)期 或称艾滋病相关综合症(ARC)期,即艾滋病前期,可持续一年至多年,表现为全身多部位多个淋巴结肿大,在腹股沟以外至少有两处淋巴结肿大,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持续发热,腹泻,疲乏,消瘦,夜间盗汗,体重减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减少,Th/Ts比率减小。

3、艾滋病期 表现为严重的机遇性感染,即于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真菌、分支杆菌和原虫,由于患者的免疫缺陷而感染致病,如卡氏肺囊虫肺炎(PCP)或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以及一些少见的中流如Kaposi肉瘤(KS)或非何杰金淋巴瘤等。出现Kaposi肉瘤的患者平均生存期约18个月。 根据初诊时第一次发现的症征统计,其百分比是:广泛性淋巴结病占72%,Kaposi肉瘤为40%,茸毛状粘膜白斑病39%,念珠菌病31%,颈部肿块8%,单纯疱疹7%。 约有25%的HIV阳性者发展成为淋巴结相关综合症,10%左右发展成为艾滋病。

艾滋病在耳鼻咽喉-头颈部的表现 艾滋病患者约有40%—70%出现耳鼻咽喉-头颈部病变。

1、耳部病变 Kaposi肉瘤为多发性出血性肉瘤,可发生于外耳,表现为红紫色斑块或结节,外耳的卡氏肺囊虫感染为多核性囊肿,病检可发现原虫,盯聍中尚未发现病毒,但可从鼓室积液中分离出HIV,中耳农业中培养可见到真菌、原虫、病毒或分布杆菌,HIV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听神经,早期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较为常见。

2、鼻及鼻窦病变 鼻腔和鼻窦粘膜可因阿米巴原虫等感染而引起粘膜肿胀,产生鼻塞,流脓涕或鼻出血等症状,鼻部的疱疹病毒感染可产生巨大疱疹性溃疡,自鼻前庭向外扩展至邻近的鼻翼等处,KS也可发生于鼻部。

3、口腔及咽喉病变 口腔和咽部的念珠菌感人是最常见的上呼吸道病变,多见于舌的腹面,亦可发生于咽部或食管,引起咽痛和吞咽困难,病变表便有假膜形成,除去假膜可见粗糙红斑样创面,其能产生内毒素及酶,可穿透粘膜波及深层,茸毛状粘膜白斑常见于舌的腹面或侧缘,为粗厚的白色突起,多固着于上皮表面,据报道,在茸毛状粘膜白斑病确诊后,有48%的病人在16个月之内发展为艾滋病,83%的病人在31个月之内发展为艾滋病,有时咽部可见白色乳酪样的真菌感染,形成部分阻塞,粘膜可因真菌的经常刺激而角化,呈现白斑样的粗糙表现,经真菌镜检查或培养可确诊。艾滋病患者的扁桃体言可由常见致病菌,肺炎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等所引起。KS常发生在腭部、颊粘膜、牙龈粘膜和咽后壁,KS和念珠菌感染亦可发生于喉部,导致声嘶,喉喘鸣和喉阻塞。

4、颈部病变 颈淋巴结病变是早期症状之一,由于HIV感染导致滤泡增生,常有颈淋巴结肿大,KS可发生于头颈部的皮肤,当其侵犯淋巴结时,颈淋巴结可迅速增大,颈部肿块还应考虑非何杰金淋巴瘤及分布杆菌感染等。细针穿刺抽吸活检(FNAB)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头颈部磷状细胞癌在艾滋病患者亦较多见,其他还可有病毒等感染所致的腮腺肿大等。

6 疾病病因

致敏原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Ⅱ型亲人类T细胞逆转录病毒现已发现其有变种即最普遍的HIV—Ⅰ,(还有亚种)和几乎只在非洲西部见到的HIV—2。HIV侵犯人体T淋巴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Th),在其中繁殖并致其死亡,由于Th减少,抑制性T细胞(Ts)便相对增多,Th/Ts比率倒转(正常值为1.6—2.1),免疫功能呈现抑制状态,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对多种病原体失去防御能力,阴极各种机遇性感染,而感染又使免疫缺陷进一步加重,造成免疫缺陷,感染恶性循环,免疫功能更为低下,乃至丧失。 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唾液、泪液和其他体液中,其传播方式主要有3种:

(1)性接触传播,病毒可灾难性同性恋和异性恋者之间互相传播。

(2)血液途径,静脉注射、输血以及输入血液制品,使用或共用污染的注射器,均可成为感染的途径。

(3)母婴传播,母体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给胎盘传给胎儿,或经乳汁传给婴幼儿,一般认为新生儿艾滋病是在怀孕后期或分娩过程中由母体传给的。 与艾滋病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触,如乘同一汽车,住统一居室,是不会被传染的,迄今为止,尚无证据显示HIV可籍空气、昆虫、食物而传播。

7 病理生理

致敏原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Ⅱ型亲人类T细胞逆转录病毒(HTLV—Ⅱ)现已发现其有变种即最普遍的HIV—Ⅰ,(还有亚种)和几乎只在非洲西部见到的HIV—2。HIV侵犯人体T淋巴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Th),在其中繁殖并致其死亡,由于Th减少,抑制性T细胞(Ts)便相对增多,Th/Ts比率倒转(正常值为1.6—2.1),免疫功能呈现抑制状态,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对多种病原体失去防御能力,阴极各种机遇性感染,而感染又使免疫缺陷进一步加重,造成免疫缺陷,感染恶性循环,免疫功能更为低下,乃至丧失。 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唾液、泪液和其他体液中,其传播方式主要有3种:(1)性接触传播,病毒可灾难性同性恋和异性恋者之间互相传播。(2)血液途径,静脉注射、输血以及输入血液制品,使用或共用污染的注射器,均可成为感染的途径。(3)母婴传播,母体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给胎盘传给胎儿,或经乳汁传给婴幼儿,一般认为新生儿艾滋病是在怀孕后期或分娩过程中由母体传给的。 与艾滋病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触,如乘同一汽车,住统一居室,是不会被传染的,迄今为止,尚无证据显示HIV可籍空气、昆虫、食物而传播。

8 诊断检查

包括临床和实验室的检查:

(1)详询病史,如是否去过或来自艾滋病流行地区和性行为混乱史,有无吸毒史或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等。

(2)出现不寻常的机遇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虫肺炎或某些特殊性肿瘤如KS,此为重要诊断依据,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并有口、咽等念珠菌感染,似为艾滋病的前驱,应予注意。

(3)实验室检查:艾滋病患者血中Th/Ts比率小于1,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HIV抗体,一般于HIV感染2个月左右,即可查出此抗体,但旁体阳性者仅约10%发生艾滋病,且有1.4%—2%可为假阳性,故在此项筛查的基础上还须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并作随访观察,必要时可作更具有特异性的蛋白印迹试验。

9 治疗方案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应针对发病过程中的病毒,细胞免疫功能遭到破坏、机遇性感染和肿瘤形成四方面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叠氮胸苷能增加人体内防止感染的CD4细胞的数目,抑制HIV,新近其发现AZT能明显减少受到HIV感染的孕妇将病原体传给胎儿的机会,但因其毒性较大,不宜单独服用,给无症状及症状轻微者服用zidovudine,可延缓艾滋病的发生,但其作用是暂时性的,异构多聚阴离子-23及三氮唑核苷等抑制HIV,收效甚微。试用r干扰素,白细胞介素α、胸腺激素,转移因子或骨髓移植等重建免疫功能仍无多大进展,可选用针对性强的药物治疗机遇性感染,如卡氏肺囊虫肺炎可用三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异恶唑、氨苯砜等,巨细胞病毒感染可用ganciclevir或AZT治疗,无环鸟苷用于治疗疱疹病毒感染,真菌可用二性霉素B、酮康唑等。但由于患者的免疫缺陷和身体衰弱等因素,常出现副作用或过敏反应,难达预期效果,口、咽、头颈部的KS可视情况进行手术切除,并用放射治疗或阿毒素、长春新碱等化疗,可收一定效果,亦多因出现治疗反应或副作用而影响继续治疗,代号为RGP120MN和RGP120SF-2的两种疫苗将开始试用于临床,但其效果尚难预计,选用针灸与中药调整机体平衡,增强免疫,同时加用抗病毒的中药,采取辩证施治的独特诊断方法分析病情,实行个体化治疗等手段也取得了某些效果。艾滋病的预后不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当今的重点还应抓紧预防工作。

10 预后及预防

加强卫生宣教,增强公众自我保护能力,防止传染源入侵,切断传播途径,危险人群是防止艾滋病绵延的三个主要环节,即加强检疫工作,对血液及其制品施行严格的检测和管理,HIV阳性者应禁止供血,器官或其他组织,女病人应避免怀孕,防止与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尿、粪便、唾液、泪液、痰液或阴道分泌物等接触,不要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用具,医疗注射用品等尽可能采取一次性使用,需回收者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如有皮肤损伤,应避免与艾滋病接触,严厉打击吸毒,卖淫嫖娼等活动。对危人群进行长期检测等。 耳鼻咽喉科医务人员有较多的可能接触艾滋病患者的脓液、唾液、体液和血液,在诊疗之与手术室应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进行检查或诊治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口罩或面罩,以及新手套或双层手套,用过的器械和物品均严格消毒或废气焚化。

11 特别提示

艾滋病患者常首诊于耳鼻咽喉科,其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因此耳鼻咽喉医生应高度警惕,进行全面检查,及时诊断。

艾滋病的预防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正在研究中,因此预防是最重要的。

1.普及艾滋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了解其传播途径、主要临床表现及防护措施。

2.加强检疫工作,使用血液及其制品时,必须经HIV检测。加强国境检疫,严防艾滋病人人境。

3.HIV阳性者禁止献血、器官和其他组织,女病人应避免怀孕。

4.避免与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提倡使用安全套。

5.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被血液污染的物品。

6.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医疗注射用品,需回收者应严格消毒。

7.医务人员在接触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之血液、体液时应注意防护。巳严厉打击吸毒、卖淫嫖娼等活动,对高危人群进行长期监测等。

8.严厉打击吸毒、卖淫嫖娼等活动,对高危人群进行长期监测等。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