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闭·脾虚湿困证

目录

1 拼音

ěr bì ·pí xū shī kùn zhèng

2 英文参考

ear block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耳闭·脾虚湿困证(ear block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以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渐降,鼓膜内陷、混浊或有积液征,或伴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等为常见症的耳闭证候[1]

4 耳闭·脾虚湿困证的症状

耳闭·脾虚湿困证患者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听力渐降,鼓膜内陷、混浊或有积液征,或伴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1]

5 证候分析

耳胀失治或反复发作,以致邪毒滞留耳窍,气滞血瘀,故耳内堵塞胀闷感明显,日久不愈,甚则如物阻隔,听力减退,逐渐加重[2]

脾肾精气亏虚,不能上荣耳窍,以致耳膜内陷,失去正常光泽,或见灰白色沉积斑块[2]

因耳膜失其正常功能,故声音传导受到障碍,听力减退,日渐加重[2]

胸闷纳呆、腹胀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或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滑或细缓为脾虚湿困之象。

6 耳闭·脾虚湿困证的治疗

6.1 治法

健脾益气配以通窍之法[2]

6.2 方药治疗

可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黄芪、炙甘草、党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合通气散加减。[2]

通气散(《医学准绳六要》方)[备注]通气散(《医学准绳六要》):茴香、木香、人参、延胡索、陈皮、菖蒲、羌活、僵蚕、川芎、蝉衣、穿山甲、甘草:以茴香、木香、延胡索、石菖蒲、川芎行气活血通窍,并用人参、甘草、陈皮、僵蚕等健脾益气,除痰通络[2]

6.3 针灸治疗

6.3.1 体针

除在耳周局部取穴外(取听官、听会、耳门、翳风、合谷、内关等穴,每次选2~3穴,中强度刺激,留针10~20 min,以达疏通经络止痛目的),选加足兰里、中脘、脾俞等[2]

6.3.2 穴位注射

取听官、翳风、耳门等穴,注入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每次每穴注入0.3~0.5 ml[2]

6.4 其他疗法

宜常行鼓气吹张法,即捏鼻、闭唇、鼓气,使气进入耳窍内,此时耳膜可有向外膨胀的感觉,若鼓气吹张失败时,则无这种感觉。若有鼻塞流涕多者,不宜行此治法[2]

也可采用咽鼓管金属导管吹张法[2]

7 耳闭患者日常保健

耳胀初起,多有鼻塞流涕等症状,要注意保持鼻腔清洁,适当使用滴鼻药物,擤鼻涕要有正确方法,防止将鼻涕推入耳窍,加重耳胀痛症状,或引起染毒,演变为脓耳[2]

8 耳闭的预防

预防耳胀,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伤风感冒及鼻部疾病。“鸣天鼓”导引法对本病有保健预防作用[2]

9 关于耳闭

耳闭(ear block;chronic non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为病证名[3]。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及听力下降日久为主要表现的耳病[3]。病初起,耳内胀而兼痛者称为耳胀或耳胀痛。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耳闭不可以听。”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聋证,“…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耳闭与西医的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相似[3]

因耳胀、耳闭、每兼耳鸣,妨碍听觉,故也属“卒聋”、“风聋”、“气闭耳聋”范畴。可与“耳鸣、耳聋”互参[3]

详见耳闭条。

10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18.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