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胃寒证

目录

1 拼音

e nì ·wèi hán zhèng

2 英文参考

hiccough with stomach cold syndrom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呃逆·胃寒证(hiccough with stomach cold syndrome[1])又称胃寒呃逆,是指胃受寒邪,以呃声沉缓有力,遇寒愈甚,得热则减,常兼胸膈及胃脘不舒,喜热饮,纳食减少,口不渴,四肢清冷,苔白,脉迟缓等为常见症的呃逆证候[1]

4 呃逆·胃寒证的症状

呃逆·胃寒证患者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愈甚,食欲减少,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2][3]

5 证候分析

寒凝中阻,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故膈间及胃脘不舒。胃气上冲喉间,故呃声沉缓有力。寒气遇热则易于流通,遇寒则益增邪势,所以得热则减,遇寒愈甚。食少,口和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均属胃中有寒之象。[3][3]

6 呃逆·胃寒证的治疗

6.1 治法

呃逆·胃寒证治宜温中祛寒止呃[3]

呃逆·胃寒证治宜温中散寒,降逆止呃[3]

6.2 方药治疗

呃逆·胃寒证可用丁香散[备注]丁香散(《古今医统大全》):丁香、柿蒂、良姜、灸甘草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良姜温中散寒。另可加刀豆子温中止呃,如寒重者,加吴萸、内桂以温阳散寒降逆。若挟寒滞不化,脘闷嗳腐,可加.厚朴、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等以行气化痰消滞。[3]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胃寒者加梁门[4]

6.3.2 方二

[5]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胃俞、章门、脾俞。

随证配穴:兼呕吐酸水或清水者,加梁门。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加灸。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通阴维,能宽胸利膈。膈俞有利膈镇逆之功。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能和降胃逆。中脘为胃的募穴,章门为脾的募穴,分别与胃俞、脾俞相配,乃俞募配穴,调理脾胃气机。关元补元气,以助温中散寒之力。

6.3.3 方三

处方: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寒呃-膈俞。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呃逆·胃寒证患者建议食用砂仁、酒、丁香、生姜、红糖、醋等[5]

6.4.2 推荐食疗方

[5]

1.砂仁酒(《中国药膳学》):砂仁30g,白酒500g。砂仁捣碎,纱布包,浸酒7天,饭后酌饮。

2.丁香姜糖(《摘元方》):丁香5g,生姜30g,白砂糖250g.水适量。白砂糖放在锅中,加水少许,以小火煎熬至较稠厚,加入生姜碎末、丁香粉调匀,再继续煎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停火。将糖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大搪瓷盘中,待稍冷,将糖分割开成条,再分割约50块即可。

3.米醋红糖饮(经验方):米醋100mL,红糖9g。上二味搅匀,代茶饮。

7 关于呃逆

呃逆(hiccough[5][6])为症状名[7]。见《万病回春》卷三。一作𩚬逆、逆[7]、哕逆[7]。《黄帝内经素问》称哕[7]。金、元多称咳逆[7]。又称吃逆、吃忒[7]。俗称打咯忒[7]。呃逆是指以胃脘有气上逆,呃呃有声,声音短促,持续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7]。多因寒凉刺激,饮食过急、过饱,情绪激动,疲劳,呼吸过于深频等而诱发[8]

呃逆一证,轻重差别极为明显[8]。如偶然发作,大都轻浅,常可自,行消失[8]。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给以惊恐,或闭气不令出入,皆可取效[8]。若持续不断,则需根据寒热虚实辨证,及时给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始能渐平[8]。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严重阶段出现,又每为病势转向危重的一种表现,谓之“土败胃绝”,预后欠佳,更应加以注意[8]

呃逆可见于西医的胃肌痉挛、膈肌痉挛和神经性呃逆,亦可见于危重病证[8]。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肠、腹膜、纵隔、食管的疾病,引起膈肌痉挛发生呃逆者,均可参照辨证治疗[8]

呃逆现常分为实证(包括胃寒证、胃火证、气滞证、气滞痰阻证等)、虚证(包括脾胃阳虚证、脾肾阳虚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呃逆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7-150.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5-67.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1.
  5. ^ [5]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9-61.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6.
  8. ^ [8]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