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定义
呃逆·胃寒证(hiccough with stomach cold syndrome[1])又称胃寒呃逆,是指胃受寒邪,以呃声沉缓有力,遇寒愈甚,得热则减,常兼胸膈及胃脘不舒,喜热饮,纳食减少,口不渴,四肢清冷,苔白,脉迟缓等为常见症的呃逆证候[2]。
4 呃逆·胃寒证的症状
呃逆·胃寒证患者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愈甚,食欲减少,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3][4]。
5 证候分析
寒凝中阻,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故膈间及胃脘不舒。胃气上冲喉间,故呃声沉缓有力。寒气遇热则易于流通,遇寒则益增邪势,所以得热则减,遇寒愈甚。食少,口和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均属胃中有寒之象。[3][4]
6 呃逆·胃寒证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
呃逆·胃寒证可用丁香散[备注]丁香散(《古今医统大全》):丁香、柿蒂、良姜、灸甘草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良姜温中散寒。另可加刀豆子温中止呃,如寒重者,加吴萸、内桂以温阳散寒降逆。若挟寒滞不化,脘闷嗳腐,可加.厚朴、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等以行气化痰消滞。[3]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胃寒者加梁门[5]。
6.3.2 方二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胃俞、章门、脾俞。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通阴维,能宽胸利膈。膈俞有利膈镇逆之功。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能和降胃逆。中脘为胃的募穴,章门为脾的募穴,分别与胃俞、脾俞相配,乃俞募配穴,调理脾胃气机。关元补元气,以助温中散寒之力。
6.3.3 方三
处方: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寒呃-膈俞。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呃逆·胃寒证患者建议食用砂仁、酒、丁香、生姜、红糖、醋等[4]。
6.4.2 推荐食疗方
1.砂仁酒(《中国药膳学》):砂仁30g,白酒500g。砂仁捣碎,纱布包,浸酒7天,饭后酌饮。
2.丁香姜糖(《摘元方》):丁香5g,生姜30g,白砂糖250g.水适量。白砂糖放在锅中,加水少许,以小火煎熬至较稠厚,加入生姜碎末、丁香粉调匀,再继续煎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停火。将糖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大搪瓷盘中,待稍冷,将糖分割开成条,再分割约50块即可。
3.米醋红糖饮(经验方):米醋100mL,红糖9g。上二味搅匀,代茶饮。
7 关于呃逆
呃逆(hiccough[1][7])为症状名[8]。见《万病回春》卷三。一作𩚬逆、逆[8]、哕逆[3]。《黄帝内经素问》称哕[8]。金、元多称咳逆[8]。又称吃逆、吃忒[8]。俗称打咯忒[8]。呃逆是指以胃脘有气上逆,呃呃有声,声音短促,持续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多因寒凉刺激,饮食过急、过饱,情绪激动,疲劳,呼吸过于深频等而诱发[9]。
呃逆一证,轻重差别极为明显[3]。如偶然发作,大都轻浅,常可自,行消失[3]。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给以惊恐,或闭气不令出入,皆可取效[3]。若持续不断,则需根据寒热虚实辨证,及时给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始能渐平[3]。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严重阶段出现,又每为病势转向危重的一种表现,谓之“土败胃绝”,预后欠佳,更应加以注意[3]。
呃逆可见于西医的胃肌痉挛、膈肌痉挛和神经性呃逆,亦可见于危重病证[8]。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肠、腹膜、纵隔、食管的疾病,引起膈肌痉挛发生呃逆者,均可参照辨证治疗[6]。
呃逆现常分为实证(包括胃寒证、胃火证、气滞证、气滞痰阻证等)、虚证(包括脾胃阳虚证、脾肾阳虚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呃逆条。
8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7-150.
- ^ [4]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5-67.
-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1.
- ^ [6]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9-61.
-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6.
- ^ [9]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治疗呃逆·胃寒证的穴位
- 胃管
chtube;ZhōngwǎnCV12中脘的别名·胃管:胃管为经穴别名,即胃脘,是中脘的别名。见《备...
- 胃脘
ōngwǎnCV12概述:胃脘: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人体部位名·胃脘:胃脘为人体部位名,指...
- 中脘
。《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
- 中管
。《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
- 太仓
hōngwǎnCV12概述:太仓:1.胃;2.经穴别名。胃·太仓:太仓指胃。《黄帝内经灵枢·胀论》...
- 更多治疗呃逆·胃寒证的穴位
治疗呃逆·胃寒证的方剂
- 人参异功散
,甘草1分,豆蔻3个。功效:止呕逆,顺气补虚。主治:小儿泻利,呃逆。用法用量:每服1钱,陈米饮调下...
- 干姜粥
功能主治:温暖脾胃,散寒止痛。主一切寒冷气郁,心痛,胸腹胀痛,脾胃虚寒,呕吐,呃逆,泛吐清水,肠鸣...
- 保和散
菔子、半夏、连翘、香附、枳壳。功能主治痰食胸满,呃逆。注意若尚有表邪,仍兼表散。摘录《伤寒大白》卷三...
- 归气饮
.5克炙甘草2.4克功能主治:治脾肾虚寒,气逆不顺,呃逆呕吐。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煎至200毫...
- 神效打板膏
熬,去滓,净油)3两,儿茶2钱。主治:死血郁结,呃逆不食,并夹棍伤烂。用法用量:贴患处,昼夜流出恶水...
- 更多治疗呃逆·胃寒证的方剂
治疗呃逆·胃寒证的中成药
- 宽胸舒气化滞丸
消积化滞。用于肝胃不和,气郁结滞引起,两胁胀满,呃逆积滞,胃脘刺痛,积聚痞块,大便秘结。用法与用量:...
- 坐珠达西
消肿。用于“木布”病迁延不愈,胃脘嘈杂,灼痛,肝热痛,消化不良,呃逆,吐泻胆汁,吐血和烟汁样物,急...
- 翁沥通胶囊
困难等。翁沥通胶囊的不良反应:偶见恶心、呃逆、腹痛、腹泻、胃脘胀闷、嘈杂、便秘、头晕、烦躁、皮疹、瘙...
- 沉香舒气丸
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胀痛两胁胀疼痛或刺痛,烦躁易怒呕吐吞酸,呃逆嗳气,倒饱嘈杂,不思饮食。...
- 胃益胶囊
理气,和胃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肝胃气滞,脘胁胀痛,食欲不振,嗳气呃逆,及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表现者。用法...
- 更多治疗呃逆·胃寒证的中成药
呃逆·胃寒证相关药物
- 盐酸氯丙嗪片
胺盐酸盐。结构式:分子式:C17H19ClN2S·HCl分子量:355.33【性状】本品为糖衣片,...
- 盐酸氯丙嗪注射液
参见盐酸氯丙嗪片)分子式:C17H19ClN2S·HCl分子量:355.33【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几...
- 依托咪酯注射液
充肾皮质激素的报道;(2)本品用后常见恶心呕吐,呃逆;(3)本品可使肌肉发生阵挛,肌颤发生率约为6%...
- 蛇胆陈皮口服液
功能主治】顺气化痰,祛风健胃。用于风寒咳嗽,痰多呃逆。【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2~3次...
- 调气丸
。【功能主治】调气止痛,健胃消食。用于胃脘胀闷,胃口疼痛,呃逆,暧腐吞酸,腹胀。【用法与用量】口服,...
- 更多呃逆·胃寒证相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