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气滞痰阻证

目录

1 拼音

e nì ·qì zhì tán zǔ zhèng

2 英文参考

hiccough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blockad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呃逆·气滞痰阻证(hiccough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blockade[1])是指气滞痰阻,胃气上逆,以呃逆连声,胸胁胀满,脘闷食少,恶心嗳气,或肠鸣矢气,或呼吸不利,头目昏眩,平时多痰,苔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呃逆证候[1]

4 呃逆·气滞痰阻证的症状

呃逆·气滞痰阻证患者呃逆连声,胸胁胀满,脘闷食少,恶心嗳气,或肠鸣矢气,或呼吸不利,头目昏眩,平时多痰,苔薄腻,脉弦滑[1]

5 呃逆·气滞痰阻证的治疗

5.1 针灸治疗

5.1.1 方一

[2]

治法:理气化痰,和胃止呃。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侠溪、期门、太冲

随证配穴:眩晕者,加风池、百会。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方中前四穴如前所述。配足厥阴经原穴太冲及募穴期门,以疏调肝之气机;足少阳胆经穴侠溪,以助顺气解郁之力。

5.1.2 方二

处方: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痰饮-丰隆。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 关于呃逆

呃逆(hiccough[2][3])为症状名[4]。见《万病回春》卷三。一作𩚬逆、逆[4]、哕逆[5]。《黄帝内经素问》称哕[5]。金、元多称咳逆[5]。又称吃逆、吃忒[5]。俗称打咯忒[5]。呃逆是指以胃脘有气上逆,呃呃有声,声音短促,持续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5]。多因寒凉刺激,饮食过急、过饱,情绪激动,疲劳,呼吸过于深频等而诱发[6]

呃逆一证,轻重差别极为明显[6]。如偶然发作,大都轻浅,常可自,行消失[6]。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给以惊恐,或闭气不令出入,皆可取效[6]。若持续不断,则需根据寒热虚实辨证,及时给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始能渐平[6]。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严重阶段出现,又每为病势转向危重的一种表现,谓之“土败胃绝”,预后欠佳,更应加以注意[6]

呃逆可见于西医的胃肌痉挛、膈肌痉挛和神经性呃逆,亦可见于危重病证[6]。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肠、腹膜、纵隔、食管的疾病,引起膈肌痉挛发生呃逆者,均可参照辨证治疗[6]

呃逆现常分为实证(包括胃寒证、胃火证、气滞证、气滞痰阻证等)、虚证(包括脾胃阳虚证、脾肾阳虚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呃逆条。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9-61.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6.
  5.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7-150.
  6. ^ [6]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