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白疮

目录

1 拼音

é kǒu bái chuāng

2 概述

鹅口白疮为病名[1]。出《本草纲目》。即鹅口疮[1]。鹅口疮(thrush[2])是指以小儿口腔黏膜、舌头上布生白屑状物,状如鹅口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又名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3]。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3]

鹅口白疮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

3 鹅口白疮的中医病因病机

脾经邪热,或久热伤及胃阴,均可导致本病[3]。《外科正宗》:“鹅口疮,皆心脾二经胎热上攻,致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则咽间叠叠肿起,致难乳哺,多生啼叫。”

鹅口疮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4 鹅口白疮的症状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

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有时波及咽部。严重者口腔粘膜大部或全部均被斑膜覆盖,并可蔓延至咽部甚至波及气管到肺,则危及生命。使用一般抗生素可加重病情,促其蔓延。

5 鹅口白疮的辨证分型

5.1 鹅口疮·心脾积热证

鹅口疮·心脾积热证(thrush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ed heat in heart and spleen[3])是指饮食喂养不当,心脾积热,以口腔黏膜及舌上满布白屑状物,周围红晕明显,面赤唇红,烦躁啼哭,口渴,或伴发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为常见症的鹅口疮证候[3]

5.2 鹅口疮·虚火上浮证

鹅口疮·虚火上浮证(thrush with upward floating of deficient fire[3])是指阴虚不能制阳,虚火上炎,以口腔黏膜及舌上白屑状物散在,周围红晕不重,形体瘦弱,面色白而颧红,口干,或低热盗汗,舌嫩红,少苔,脉细无力或指纹淡为常见症的鹅口疮证候[3]

5.3 鹅口疮·热毒攻喉证

鹅口疮·热毒攻喉证(thrush with syndrome of heat-toxin attacking throat[3])是指热毒内盛,壅结咽喉,以满口白屑重叠,延及咽喉,肿胀壅塞,灼热疼痛,呼吸不利,不能吞咽,水入即呛,伴身热烦躁,哭闹不安,甚至面色青紫,喉中痰鸣,脉数或指纹青紫为常见症的鹅口疮证候[3]

6 鹅口白疮的方药治疗

脾经郁热的宜清泄,用清胃散;胃阴不足的宜滋润,用益胃汤[3]。一般外用吹口散(方见口疮条)或冰硼散、锡类散涂拭患处[3]。或常用银花、连翘、薄荷、甘草煎汤漱口[3]

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

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C。

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7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8.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