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红斑

目录

1 拼音

duō xíng hóng bān

2 注解

3 概述

多形红斑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皮肤病,鉴于病变处的组织内倾有较多的渗出液出现,故本病又名渗出性多形红斑。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有粘膜损害,严重时也可伴有内脏损害。本病好发于春秋季,多见于青年女性。西医尚无特效疗法。中医无多形红斑之病名。在《诸病源候论》中称为“冷疮”;《医宗金鉴》因其“形如猫眼”,故又称为“猫眼疮”;也有根据本病常发作于雁来之时,称为“雁来风”及“雁候疮”。此外还有“血风疮”、“寒疮”等。有关其症状,《医宗金鉴》形象地描述为:“初起形如猫眼,光彩闪烁,无脓无血,但痛痒不常,久则近胫。”病因病机方面,《诸病源候论》认为是素体血虚者“重触风寒”所致,明代《疮疡经验全书》则认为本病是由“肝经血热,脾经湿热,肺经风热”交感而成。而《医宗金鉴》综合前人所述,由“用卑经久郁湿热,复被外寒凝结”而成。在治疗方面,古代常用的方剂有消风散、清肌渗湿汤、真君妙贴散、地黄饮子等。但因病名不一致,尚难十分肯定。

现代中医治疗多形红斑的报道始见于1963年,用清热燥湿,活血散瘀治疗本病20例,全部治愈。至80年代,中医治疗本病的报道渐趋增多,并有多篇大样本病例的临床资料报道。

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研究已开始着手进行,如有人通过实验观察,认为外感风寒造成阳气虚损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由于寒冷刺激,使一些对冷敏感者产生异常的免疫球蛋白(如血冷球蛋白、血冷纤维蛋白原、冷凝集抗体等),而寒冷又使它们在血管内凝聚、沉淀,损伤皮肤血管,造成局部栓塞、瘀血而出现皮疹。用益气活血温阳等中药治疗,可调整人体免疫功能,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液粘聚度,达到“流通血脉”的目的。

病因病理病机

多形红斑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是一种变态反应所引起的皮肤病。近几年来,本病与单纯疱疹病毒的关系颇引人瞩目。有人指出,30%以上多形红斑病人是由疱疹病毒所致,并已通过试验予以证实,即用单纯疱疹病毒抗原进行皮内注射后,可引起本病的发生。除此之外,某些病例往往是磺胺制剂、解热止痛药、镇静安眠药剂、抗生素等所引起的药疹;有的病人的发病与慢性病灶感染,如扁桃腺炎、中耳炎、副鼻窦炎、慢性附件炎等有关;有些是体内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之一,象风湿热、伤寒、波浪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肉芽肿及各种恶性肿瘤等均可伴发多形红斑;部分患者的发生是吃用日常食物如鱼肉、蛋等之后引起的;还有相当数目病列之原因仍难于查明。

4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可分为寒和热两大类,其主要病机分达如下:风热枚湿 患者素体脾运不健,或因恣食肥甘辛辣炙膊,积湿黢 生热或为湿热之体,复受风邪所扰,内外邪气淫郁肌肤而发病。本病涉及肺、脾、肝三脏。此类患者起病较急,色泽鲜红而有水疱,是其特征。

风寒血瘀 外感风寒之邪,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或患者素体阳虚,则可出现各种阳虚见症;且阳气虚则阴寒内盛,寒性收引凝滞常可导致寒凝血瘀,而成本病。

5 辨证分型

本病临床分型,以风寒、风热型多见。尚有气滞血瘀型或气虚型,当病变严重有粘膜内脏损害时,则可归入热人营血型。由此临床上大体可分为四型:

1.风热挟湿 病起急骤,发热咽痛,口干,关节疼痛,皮疹多形,色鲜红而艳,伴有丘疹水疱,自觉灼热,瘙痒不适,伴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濡数。此证多见于春夏两季发病者,中医常诊为“猫眼疮”,“雁候疮”。

2.风寒血瘀 病常遇冷发作,畏寒恶风,四肢不温,皮疹色红紫暗,伴有指趾肿胀,骨节酸楚,脘腹虚痛,便溏溲清。舌苔薄白,脉象细缓。本证多见于秋冬两季,中医诊为“冷疮”者居多。

3.气虚血瘀 皮疹反复发作,成批出现,斑色外红内紫,似虹膜样,伴丘疹水疱,兼有粘膜糜破,周身倦怠无力,关节酸楚,恶寒喜热,手足厥冷,口淡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胖或紫暗,舌下青筋可见,脉多沉细或迟涩。本症中医常诊为“血风疮”。

4.热入营血 发病突然,高热,头痛,乏力,皮疹以四肢外侧为主。广泛分布于身体各处,色红隆起,抚之碍手,或呈红晕性大疮,可溃破渗液,口、鼻、咽、眼粘膜有糜烂或、坏死,可见口糜舌烂,甚则波及尿道、肛门、呼吸道,口渴喜饮。舌质紫红、苔黄,脉象滑数。

6 临床表现

多形红斑常发生于春秋二季,往往起病较急。前驱症状有低热、头痛、四肢乏力、关节及肌肉酸痛。部分病人可同时或发病之前易患单纯疱疹或上呼吸道感染。皮疹好发于面颈部及四肢远端,口腔、眼等粘膜也可被累及。皮损表现为多形性,呈红斑、斑丘疹、水疱、大疱、紫斑有风团等,但以斑丘疹和红斑为最常见。典型损害色泽为内紫外红,中央可出现水疱。外观甚奇特,个个皮疹境界楚楚,宛以靶状形态,此乃所谓虹膜样皮损。见到这样皮疹,对诊断有帮助。患处搔痒或轻度疼痛和灼热感。发病期中、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病程自限,皮损约经2~4周可望消退,但常常再复发。

此外,在临床实践中,尚可见到两种特殊类型,即寒冷型多形红斑和斯蒂芬斯一约翰逊(Stevens-Johnson)综合征。

寒冷型多形红斑:本型以女性青年占多数,均在每年寒冷季节发病。惯发于手足背及指趾部,皮疹呈暗红色丘疹或紫颜色血疱,大小约米粒至绿豆大,间也可见虹膜样损害,患者有时轻度肿胀,手足冰冷,似冻疮样的改变。自觉作痒、遇暖尤剧。此起彼落,愈后留有暗红色素斑。

斯蒂芬斯-约翰逊(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又名恶性大疱型多形红斑。本型可视为多形红斑重症型。其常见原因是由药物引起的。该型以儿童青少年居多,发病急骤,病情重笃。皮疹全身各处皆可被侵犯,但以颜面、手足尤其剧烈。口,眼、鼻以及尿道生殖器等处粘膜受累者屡见不鲜,而且口腔炎常是本综合征的一个早期症状,几乎全部病人都可查见该部粘膜有损害。皮疹表现为红斑、紫斑、水疱、大疱、血疱、糜烂及结痂。损害常迅速扩大,可相互融合,但表皮棘层松解现象,即尼氏(Nikolsky)征为阴性。患者常伴有头痛、疲乏、高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毒血症性衰竭。有时还可全并细菌感染,而死于肺炎或败血症,该综合征病程较长,约3~6周方能痊愈。

7 诊断

根据本病好发部位,皮疹的特征,通常较容易诊断。

寒冷型多形红斑应与冻疮鉴别。后者好发于耳面及手足突出部位,但皮损无虹膜样改变。

斯蒂芬斯-约翰逊(Sfewens-Johnson) 综合征须同天疱疮鉴别,后一种病往往缓慢起病,最主要特点是出现表皮棘层松解现象,即尼氏(Nikolsky)征为阳性;患者中年以上占多数。

8 治疗

一、内用疗法

(一)抗组胺类药:如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等为常规使用,有一定疗效。

(二)采用维生素E大剂量,每日600mg ,分叁次口服,对某些患者效果甚好。

(叁)若发现该病与感染病灶有关,应投与抗生素。

(四)皮质类固醇激素:对病情严重者,如恶性大疱型多形红斑,多主张尽早给予此类药物。可用强的松30~ 60mg/日,早晨8点钟,一次顿服或采取氢化考的松200~300mg加于5%葡萄糖溶液500ml,静滴,每日一次,直至症状控制后,再逐渐减量撤去。

二、外用疗法

酌情对症处理

叁、中医疗法

根据辨证施治原则,本病可分风寒血阏型、血热型以及湿热型进行治疗,往往能奏效。

8.1 疗效标准

本病的疗效判断,主要依据其临床症状,皮疹的消退情况而定,可分为四级。

痊愈:原有皮损全部消退,或遗留少数色素沉着,痛痒感消失,无新疹出现,伴随症状消除。

显效:原有皮损大部分消退,痛痒感消失或明显减轻,无新疹出现,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好转:原有皮损部分消退或干涸、变淡,或大部分消退后尚有新疹散发出现,痛痒感较前减轻,全身症状也有所减轻。

无效:皮损及全身症状无明显变化。

8.2 分型治疗

(1)风热枚湿

治法:清热燥湿,活血散瘀。

处方:银花12克,黄连8克,牛蒡子10克,白鲜皮10克,生地20克,薄荷6克,木通8克,赤茯苓15克,苍术10克,车前子10克,甘草6克。

加减:发热偏盛加板蓝根、蒲公英;皮疹红赤鲜艳加丹皮、赤芍;瘙痒明显加蝉蜕、蚤休;皮疹散发此起彼伏者加防风、荆芥;咽喉疼痛者加桔梗、芦根;水疱明显者加苦参、玄参;湿重者加川朴、泽泻。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出入共治22例,全部治愈。

常用成方:消风导赤散、多形红斑二方。

(2)风寒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化瘀。

处方:桂枝6克,赤芍12克,制川乌3克,当归12克,羌活9克,防己12克,川芎9克,生姜皮3克,红枣9克,甘草6克,葱管2根。

加减:形寒肢冷者加附子、干姜;脉缓迟涩者加细辛、麻黄;兼风寒表证者加苏叶、蝉蜕、僵蚕;皮疹面颈部多者加川芎、白芷;上肢多者加姜黄;下肢多者加牛膝;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苡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化裁治疗70例,痊愈15例,显效22例,好转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8.5%。

常用成方:加味桂枝汤、当归四逆汤。

(3)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温经通脉。

处方:党参9克,黄芪15克,附子6克,桂枝9克,当归9克,赤芍9克,丹参9克,陈皮6克。

加减:寒证显著者加干姜、炙甘草;血瘀显著者加桃仁、红花;气虚明显者重用党参、黄芪,加菟丝子;阳虚肢冷者加肉桂、细辛;兼气郁者加枳实、郁金;头昏目眩者加川芎、白芷;脉涩络阻者加路路通、威灵仙;皮疹硬结者加茜草、泽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加减治疗85例,痊愈64例,显效5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5%。

常用成方:黄芪桂枝五物汤、血府逐瘀汤、活血解毒汤。

(4)热入营血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和营。

处方:生地15克,蒲公英15克,银花15克,生石膏6克,蝉蜕4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犀角3克(炖服,或用水牛角30克代)。

加减:壮热明显者加黄连、栀子;疹色紫黯者力古綮草、丹皮;口舌糜烂者加生地、玄参,配合口腔金银花露漱口,外用锡类散;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小溲短赤者加滑石、车前子,病情缓解后酌加养阴润燥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用上方出人治疗5例,均有好转。

常用成方: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散;恢复期用益胃汤、养阴清肺汤等。

8.3 专方治疗

(1) “821”丸

组成:全当归、川芎、红花、赤芍、桃仁、丹参、桂枝、制乳香、制没药、生黄芪各等份,共研细末,水泛为丸。

用法:每次服10克,1日3次,2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0例,痊愈21例,显效8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

(2)二甘汤

组成:甘遂、甘草各9克。

用法:加水1500~2000毫升,煮沸10分钟后,对患部先熏后洗,各10~15分钟,每日1次,连续2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2例,30例皮损全部消退,7例皮损大部分消退,5例皮损部分消退。

8.4 老中医经验

谢义达医案

侯××,女,21岁。主诉:两手、足背、前臂、小腿伸侧呈对称性圆形和不规则圆形的虹彩状斑,服用扑尔敏、强的松2个月,无效。检查:上述部位虹彩状紫暗色红斑,压之色淡,部分斑疹中心有小疱,个别皮疹中心凹陷。舌质紫暗,边缘有瘀点,脉弦涩。诊断:猫眼疮。证属心经血热,脾经蕴湿,复感风邪,致使气滞血瘀而成。治宜清热凉血,理气活血,化瘀消斑。

处方:赤芍、丹参各10克,川芎、红花、白芷各5克,丹皮、竹节、三七各6克,茜草、丝瓜络各9克,蜡梅花、路路通各12克,鸡血藤30克,紫草15克。

服3剂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本病的发生不仅与气候有关,且与体质、脏腑功能、感受邪气等也有关。从临床的皮损呈鲜红色、紫红色和虹彩状色,以及好发于手足背和四肢的伸侧部位,严重者波及颜面、全身、甚至口腔粘膜等的表现来看,按中医辨证与心脾密切相关。凡心脾久郁湿热,或心脾素虚,感受风热或风寒之邪,必然引起营卫失调,气血凝滞,运行不畅,脉络受阻,郁于肌肤而成斑。抓住“血瘀”这一主要矛盾,分别与益气、散寒、清热、解毒、祛湿、疏风等法配合应用,可收刭较好的疗效。

8.5 用药规律

根据1963~1986年临床中医药治疗15例以上的12篇资料、516例统计,共使用中药76味。现将其中每味使用超过60例次的中药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300

8~9

当归、赤芍、川芎、桂枝、甘草。

180~299

5~7

附子、红花、桃仁。

80~179

3~7

黄芪、党参、肉桂、细辛、生姜、红枣、丹参、生地、路路通、羌活、地肤子。

60~79

1~4

麻黄、荆芥、苍术、茯苓、茜草、黄芩、蒲公英、川乌、防己、大黄。

从上表可见,治疗本病主要药物是为活血化瘀药物;其次是温阳益气的附子、肉桂、黄芪、党参、细辛等;再次是通络药物及部分清热利湿之剂。由此可见,本病是以寒冷性多形红斑多见,而风热夹湿者相对较少,治则及用药相对集中,提示了中医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8.6 其他疗法

(1)针灸

穴位充氧法

取穴:上肢:a.曲池、外关;b.大陵、合谷。下肢:a.上巨虚、阳辅;b.足三里、光明。

操作:每次取一组穴位,交替使用。每穴充氧3~5毫升,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7例,痊愈6例,显效1例,平均治疗8次。

(2)单方验方

①雷公藤片

组成:雷公藤。

用法:上药制成片剂,成人每日3次,每次2丸3片(每日总量相当原生药30克),2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81例,痊愈13例,好转6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3%。

②山海棠煎剌

组成:昆明山海棠20克。

用法:上药水煎口服,连服6天,休息1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3例。

③柴胡注射液

组成:柴胡。

用法:上药制成针剂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内含生药4克),每次1支,1日2次肌注,连续10天。

疗效:共治疗13例,均治愈。

8.7 其他措施

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新鲜蔬菜,限制动物蛋白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