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shortness of breath[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短气的分类
虚证常兼见形瘦神疲,声低息微,头眩乏力等症,多由体气素虚或病后真元耗损所致。
实证常兼见胸腹胀满、呼吸声粗、心胸窒闷等症,多由痰饮、瘀阻、气滞等导致。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又《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7 关于少气、外感短气、实邪短气、气虚短气、喘证
7.1 少气
少气指呼吸微弱短促,言语无力[4]。可由脏气虚弱或水饮内聚所致。《诸病源候论·少气候》:“所由藏气不足故也。肺主于气而通呼吸,藏气不足,则呼吸微弱而少气。胸痛少气者,水在藏府,水者阴气,阴气在内,故少气。”亦有因痰气、食积内阻所致者。《䱐溪医述·病症辨异》:“少气者,气少不足于言……由里气因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路使然。”
7.2 外感短气
外感短气指外邪袭肺所致的气短不能相续[5]。多因六淫之邪侵袭肌表,继则郁结于里,致气道受阻,呼吸不能接续。《症因脉治》卷二:“外感短气之症,身发寒热,呼吸不利,短息出入,似喘而不急促,此外邪壅滞之症也。”如脉紧为寒邪,洪数为风热,躁疾为燥邪,弦急为肝胆邪逆。治宜祛邪为主。冒寒用三拗汤;冒风用防风泻白散;伤燥热用石膏泻白散、清肺饮;如脉见促结,应予宣通法;脉见沉伏,当用升散法。
7.3 实邪短气
实邪短气为内伤短气之一[6]。多由膏粱积热或水饮停留,壅塞肺道所致。《症因脉治》卷二:“实邪短气症,身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呼吸不利,喘息倚肩,胁肋作痛,不得仰卧,其形似肿。”脉多沉滑、沉紧或沉伏。治宜利水除饮或清热泻肺。祛除水饮,可选用葶苈大枣汤、桂苓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兼表邪者,小青龙汤;如膏粱积热,用厚朴大黄汤;肝火上冲,用龙胆泻肝汤;肺热喘逆,用泻白散加知母、石膏;胃火上升,用栀连二陈汤等方。若兼虚象者,可用肾气丸。
7.4 气虚短气
气虚短气为内伤短气之一[7]。多由本元素弱,劳伤中气或大病后元气耗伤所致。《症因脉治》卷二:“气虚短气之症,气怯神离,言语轻微,气不接续。”脉象微弱或见浮大者,为阳微或真阳外越;脉细数、芤涩,为阴血不足。治宜补气为主。如有气脱者,急用独参汤;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等;有痰用六君子汤、参橘煎等方。
7.5 喘证
喘证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8]。古称上气、喘息,一般统称气喘。以呼吸急促为特征。发病多与肺肾有密切关系。《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景岳全书·杂证谟·喘促》:“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盖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气失宣降者,多属实;素体虚弱或元气亏损,致肺气失主,肾不纳气者,多属虚。治实喘以祛除病邪为主,虚喘以培本摄纳为主。亦有喘久病邪未除,元气已损,症见虚实夹杂,当扶正与祛邪兼顾,或在发病时用祛邪,间歇时用扶正。气喘发作时,一般多兼见咳嗽。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如拉锯者称为哮或哮喘。治疗除服用药物外,并可选用针刺、灸法、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或敷贴疗法等。本症因致病原因和表现证候各有不同,故在实喘与虚喘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多种证型。
8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2.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1.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9.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3.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3.
-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