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草

目录

1 拼音

dòu chǐ cǎo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豆豉草

2.1 拼音名

Dòu Chǐ Cǎo

2.2 别名

通经草、蛇头细辛、疳积药

2.3 来源

败酱科缬草属植物岩边香Valeriana hardwickii Wall.,以根或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晒干。

2.4 性味

辛、甘,温。

2.5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散瘀止痛,健脾消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跌打肿痛,腰痛,风湿骨痛,小儿疳积,神经衰弱;外用治身痒。

2.6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煎水外洗。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豆豉草

3.1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草》。

3.2 拼音名

Dòu Chǐ Cǎo

3.3 英文名

Root and Rhizome of Bloodred Iris

3.4 别名

通经草、岩参、蛇头细辛、疳积药、小蜘蛛香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败酱科植物长序缬草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aleriana flaccidissima Maxi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3.6 原形态

长序缬草 大草本,高达1.5m。根状茎块柱状,上部斜升;茎较粗壮,中空。基生叶3-7羽状全裂或浅裂;叶柄长约6cm;中裂片较大,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7cm,宽1.5-3cm;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具齿或全缘,两侧裂片依次稍小,疏离;轴粗壮有窄翅;茎生地与基生吉相似,上部叶渐小,柄渐短;全部叶多少被短毛。极大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苞片线状钻形;小苞片三角状卵形,全缘或具钝齿;花小,白色;花冠长1.5-2.5mm,漏斗状扩张,裂蕊3,稍伸出;子房下位,卵形,多少具白毛。在成都市熟的植析上,果序长50-70cm。瘦果卵形,长2-3mm,先端常有羽状冠毛,长达5mm。花期6-8月,果期7-10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3500m的高山溪流附近,山坡林下及密林边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3.8 性味

味辛;甘;性平

3.9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祛风利湿;健脾消积。主月经不调;痛经闭;风湿痹痛;小便不利;小儿疳积;跌打伤痛;脉管炎

3.10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汤洗。

3.11 摘录

《中华本草》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