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菜

目录

1 拼音

dōng fēng cài

2 英文参考

scabrous doellingeria herb[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东风菜

东风菜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志》[1]

3.1 别名

白云草、仙白草、盘龙草、疙瘩药[1]

3.2 来源及产地

菊科植物东风菜Doelingeria scaber (Thunb.) Nees的根或全草[1]。分布我国北部、中部、东部至南部各地[1]

3.3 性味

辛、甘,寒[1]

3.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活血,消肿[1]

1.治毒蛇咬伤[1]。煎服或捣敷伤口周围[1]

2.治感冒头痛,急性眼结膜炎,咽喉肿痛,肠炎腹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扭伤[1]。煎服:15~30g;或捣汁冲服[1]

3.捣敷疮疖、刀伤[1]

3.5 化学成分

根含多种东风菜皂苷、角鲨烯、无羁萜、3β-无羁萜醇、α-菠菜甾醇[1]

3.6 药理作用

本品具抗肿瘤作用[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东风菜

4.1 拼音名

Dōnɡ Fēnɡ Cài

4.2 别名

盘龙草、山蛤芦、土苍术、白云草

4.3 来源

为菊科东风菜属植物东风菜Doellingeria scaber (Thunb.) Nees [Aster scaber Thunb.],以全草和根入药。夏季采割全草,秋季采根,洗净晒干。

4.4 性味

辛、甘,寒。

4.5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用于毒蛇咬伤,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感冒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外用治疮疖,毒蛇咬伤。

4.6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4.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东风菜

5.1 出处

出自《中国药植志》。

5.2 拼音名

Dōnɡ Fēnɡ Cài

5.3 英文名

Scabrous Doellingeria Rhizome and Root

5.4 别名

仙白草、仙蛤芦、盘龙草、白云草、尖叶山苦荬、山白菜、小叶青、菊花暗消、胃药、山蛤芦、雌雄剑、冷水丹、焮菜、野芋头、钻山狗、疙瘩药、草三七、土白前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东风菜和短冠东风菜的根茎及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Doellingeria scaber (Thunb.) Nees [ Asetr scaber Thubn.]2.Doellingeria marchandii (Levl.) Ling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茎,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5.6 原形态

1.东风菜 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茎粗短,横卧,棕褐色,旁生多数须根。茎直立,中部有时略带红色,有糙毛。叶互生;叶柄长5-15cm,具翅;叶片心形,长9-15cm,宽6-15cm,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两面有糙毛,边缘有具小尖头的齿,基部急狭成窄翼长10-15cm的柄,花后凋落;中部以上的叶片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两面有毛。头状1.8-2.4cm,排列成圆锥伞房状;总苞片约3层,不等长,边缘膜质;外围1层雌花约10个,舌状,舌片白色,条状长圆形;中央有多数黄色两性花,花冠筒状,上部5齿裂,齿片条状披针形。瘦果倒卵圆形或椭圆形,有5条厚肋,无毛;冠毛污黄色,与筒状花冠等长。花期6-10月,果期8-10月。

2.短冠东风菜 本种与东风菜的区别在于:叶片心形,长宽均7-10cm,叶柄长达17cm以上,中部叶柄不具翅。头状花序直径2.5-4cm;总苞片3层近等长,仅内层总苞片的边缘膜质。瘦果被粗伏毛;冠毛褐色。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山地林缘及溪谷旁草丛中。

2.生于山谷、水边、田间、路旁。

资源分布:1.分布于我国北部、东部、中部至南部各地区。

2.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5.8 性味

味辛;甘;性微

5.9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明目;利咽。主风热感冒;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咽喉红肿;急性肾火;肺病吐血;跌打损伤;痈肿疔疮;蛇咬伤

5.10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全草捣敷。

5.11 摘录

《中华本草》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