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桃花

目录

1 拼音

dì táo huā

2 英文参考

rose mallow root or herb[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锦葵科植物肖梵天花的根或全草·《中医大辞典》·地桃花

地桃花为中药名,出自《广西药用植物图志》[1]

3.1 别名

刀伤药、野棉花、假桃花、桃子草[1]

3.2 来源及产地

锦葵科植物肖梵天花Urena lobata L.的根或全草[1]。分布长江以南各地[1]

3.3 性味

甘、辛,平[1]

3.4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活血止血,清热解毒[1]

1.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肠炎,痢疾,水肿,淋病,带下[1]

2.治月经不调,咯血,吐血[1]。煎服:15~30g[1]

3.治乳痈,跌打损伤,刀伤,蛇咬伤[1]。鲜草捣敷[1]

3.5 化学成分

全草显酚性成分、氨基酸、甾醇反应[1]。地上部分含芒果苷及少量槲皮素[1]。茎皮含戊聚糖、木质素[1]

3.6 药理作用

芒果素有中枢抑制、抗炎、抗结核菌及利胆作用[1]

4 锦葵科梵天花属植物肖梵天花的根和全草·《全国中草药汇编》·地桃花

4.1 拼音名

Dì Táo Huā

4.2 别名

红花地桃花、肖梵天花、野棉花、狗脚迹、大梅花树、刺头婆、痴头婆

4.3 来源

为锦葵科梵天花属植物肖梵天花Urena lobata L.,以根和全草入药。秋季采挖,洗净切碎晒干。

4.4 性味

甘、淡,凉。

4.5 功能主治

祛风活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根:用于风湿关节痛,感冒,疟疾,肠炎,痢疾,小儿消化不良,白带。全草: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毒蛇咬伤,乳腺炎。

4.6 用法用量

根5~8钱;全草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4.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锦葵科植物地桃花或粗叶地桃花的根或全草·《中华本草》·地桃花

5.1 出处

出自《广西药植图志》

5.2 拼音名

Dì Táo Huā

5.3 英文名

Rose Mallow Root, Root or herb of Rose Mallow, Root or herb of Cadillo

5.4 别名

天下捶、八卦拦路虎、假桃花、粘油子、八卦草、迷马桩、野挑花、梵尚花、羊带归、虱麻头、奇马桩、红孩儿、石松毛、牛毛七、半边月、拔脓膏、大梅花树、野茄子、山茄簸、油玲花、土杜仲、野桐乔、山棋菜、刀伤药、肖梵天花、三角风、桃子草、刺头婆、千下锤、大迷马桩棵、土黄芪、巴巴叶、窝吼、地马格。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地桃花或粗叶地桃花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rena lobat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5.6 原形态

1.小枝被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1-4cm,被灰白色星状毛;托叶线形,长约2mm,早落;茎下部的叶近圆形,长4-5cm,宽5-6cm,先端浅3裂,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锯齿;中部的叶卵形,长5-7cm,宽3-6.5cm;上部的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4-7cm,宽1.5-3cm;叶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绒毛。花腋生,单生或稍丛生,淡红色,直径约15mm;花梗长约3mm,被绵毛;小苞片5,长约6mm,基部合生;花萼杯状,裂片5,较小苞片略短,两者均被星状柔毛;花瓣5,倒卵形,长约15mm,外面被星状柔毛;雄蕊柱长约15mm,无毛;花柱枝10,微被长硬毛。果扁球形,直径约1cm,分果爿被星状短柔毛和锚状刺。花期7-10月。

2.粗叶地桃花 本变种与上种极相似,主要区别是:叶密被粗短绒毛和绵毛,下部的叶较宽而很少分裂,先端通常3浅裂,基部近心形,上部的叶卵形或近圆形,具锯齿;小苞片线形,密被绵毛,略长过于萼片;花瓣长10-13mm。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干热的空旷地、草坡或疏林下。

2.生于海拔500-1500m的草坡、山边灌丛和路旁。

资源分布:1.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均有分布。

2.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5.8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较干旱贫瘠的土地也能生长。一般土壤均可种植,但以向阳、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于3-4月播种,直播,按行株距33cm×33cm开穴点播,穴深约3cm,每穴播4-5粒种子,每1hm2用种量15-22.5kg。播后覆盖薄细土2cm,浇水保湿。亦可播种育苗,撒播,当苗高15-20cm时移栽。

田间管理 直播苗高约7-10cm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2-3株。生长期间需追肥2-3次,以人畜粪水或堆肥为主。

5.9 性状

性状鉴别 干燥根呈圆柱形,略弯曲,支根少数,上生多数须根,表面淡黄色,具纵皱纹;质硬,断面呈破裂状。茎灰绿色至暗绿色,具粗浅的纵纹,密被星状毛和柔毛,上部嫩枝具数条纵棱;质硬,木部断面不平坦,皮部富纤维,难以折断。叶多破碎,完整者多卷曲,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粉绿色,密被短柔毛和星状毛,掌状网脉,下面突出,叶腋有宿存的托叶。气微,味淡。

5.10 化学成份

地上部分含杧果甙(mangiferin),槲皮素(quercetin)。

5.11 性味

甘;辛;凉

5.12 归经

肺;脾经

5.13 功能主治

功在祛风利湿;活血消种;消热解毒。主治感冒;风湿痹痛;痢疾;泄泻;淋证;带下;月经不调;跌打肿痛;喉痹;乳痈;疮疖;毒蛇咬伤

5.14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5.15 注意

《广西药植图志》:虚寒者忌服。

5.16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根煲酒饮。

2.《福建民间草药》:逐痹驱风,活血解热。

3.《广西药植图志》:全草,治毒蛇伤,急惊风,破伤风,哮喘。根,治淋病,双单喉蛾,外感热,痢疾。

4.《陆川本草》:破积,散毒。治跌打损伤,疮痈。

5.《南宁市药物志》:有消炎解毒、止血止痛、排脓生肌之功。治红白痢。

6.《四川中药志》:治肺痨吐血。

7.《闽东本草》:治筋骨不利,风湿痹痛,阳虚自汗,水肿,泄泻,产后风,带下,胃痛。

5.17 摘录

《中华本草》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