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饮子

目录

1 拼音

dì huáng yǐn zǐ

2 英文参考

Dihuang Yinzi[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dihuang drink[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地黄饮子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首。其中《圣济总录》卷五十一方为常用方,组成为熟干地黄(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石斛(去根),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五味子(炒),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麦门冬(去心焙),菖蒲,远志(去心)[1]。具有补肾益精,宁心开窍的功效[2]。主治瘖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近代也用于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等属肾阴阳两虚者[2]

4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方之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有强大的积极作用,对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具有强大的调节功能和保护功能,对免疫功能具有强大的调节和促进作用,而且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其各项药理作用正好切中晚期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中风后遗症的发病机理,可望对其适应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但是该方剂早期应用、早期预防可能更有益于患者,一旦形成后遗症则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3]

4.1 组成

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炮附子、五味子、官桂、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各等分[3]

熟干地黄(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石斛(去根),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五味子(炒),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麦门冬(去心焙),菖蒲,远志(去心)[3]

熟地黄12g、巴戟天(去心)9g、山茱萸9g、石斛9g、肉苁蓉(浸酒,焙)9g、附子(炮)6g、五味子6g、官桂6g、白茯苓6g、麦门冬(去心)6g、石菖蒲6g、远志(去心)6g[4]

4.2 制法

上药为末[4]

上剉,如麻豆大[4]

4.3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服[4]

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4]

上为粗末,每服9~15g,水一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薄荷六七叶,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4]

4.4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方之地黄饮子功能补肾益精,宁心开窍[4]。主治瘖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近代也用于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等属肾阴阳两虚者[4]

地黄饮子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效[4]。主治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4]

4.5 方解

方中熟地、萸肉滋补肾阴;巴戟、苁蓉温补肾阳,共为君;麦冬、石斛、五味子以助滋阴敛液;附子、肉桂以助温养真元,且可摄纳浮阳,引火归原,共为臣药;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宣窍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4]。诸药合用,使水火相济,虚火得清,痰浊得除,则瘖痱可愈[4]。《宣明论方》有薄荷五七叶[4]

喑痱乃因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4]。“喑”是舌强不能言语,“痱”是足废不能行走,下元虚衰,包括肾之阴阳两虚,肾主骨,故筋骨痿软无力,以致足废不能行走;足少阴肾脉挟舌本,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承,加之痰浊上泛,堵塞窍道,故舌强而不能言语[4]。此类病症常见于老年人及重病之后,肾之阴阳两虚,摄纳无权[4]。治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宣通心气[4]。方用甘温的熟地黄与酸温的山茱萸相配,补肾填精;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4]。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热,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源;石斛、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液,壮水以济火[4]。石菖蒲与远志、茯苓合用,功能开窍化痰、交通心肾[4]。再加少许薄荷以疏郁而轻清上行,姜、枣以和中调药[4]。综观全方,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4]。诸药合用,使下元得以补养,浮阳得以摄纳,水火相济,痰化窍开,则喑痱可愈[4]

4.6 运用

地黄饮子为治肾虚喑痱的主方[5]。以舌喑不语,足废不用为证治要点[5]。方中阴阳并补,温而不燥,是其特长;然毕竟偏于温补,故对气火上升、肝阳偏亢之证,不宜应用[5]

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薄荷等宣通开窍之品;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去温燥的附、桂,酌加川贝母、竹沥、陈胆星、天竹黄等以清化痰热;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5]

4.7 现代适应证

[6]

地黄饮子适用于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脊髓灰质炎等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阴阳两虚者均可加减应用。

4.7.1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一般是指脑栓塞及脑出血留下的后遗症,主要指偏身瘫痪。脑栓塞是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其中心源性栓塞占60%~75%,其他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引起的栓塞,来源不明的脑栓塞约占30%。栓塞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相应少见。后遗症多因发病急性期抗凝治疗不及时导致相应脑组织坏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感觉障碍或语言障碍等。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常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他病因可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脑动脉炎、夹层动脉瘤等。脑出血后48小时并发脑水肿,如果出血及脑水肿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妥当,相应脑组织出现坏死即可留下后遗症,其临床表现依出血部位不同而不同,存活者以偏瘫或失语多见。

4.7.2 晚期高血压病

晚期高血压病是指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并发心、脑、肾等功能障碍的原发性高血压。其病因多为遗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其中遗传因素占40%,环境因素占60%。遗传主要为基因显性遗传和多基因关联遗传两种方式。环境因素包括饮食,其中与钠盐摄入呈正相关,钾盐摄入呈负相关,低钙、高蛋白的饮食,饮酒也与血压升高相关,食物中饱和脂肪酸以及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比值较高也是升压因素;超体力劳动、精神紧张以及噪声环境也是升压因素;同时肥胖、长期口服避孕药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个人因素也是升高血压的基础因素。目前高血压病的机理研究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①血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升高以及中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都可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阻力小动脉收缩增强。②肾血管阻力增加,肾小球微小结构病变,肾排钠激素分泌减少,肾外排钠激素分泌异常等导致肾性水钠潴留可导致阻力小动脉收缩增强。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管紧张素Ⅱ(AⅡ)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ATl)使小动脉收缩,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再反馈性使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也可使血压升高。④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如钠泵、钙泵活性降低等可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细胞内Na+、Ca2+浓度升高,膜电位降低,激活平滑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也可使血管阻力升高。⑤胰岛素抵抗导致的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使肾脏水钠重吸收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从而使血压升高。这些因素导致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长期高血压则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晚期则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易形成微动脉瘤从而发生脑出血;脑动脉硬化又可并发脑血栓形成及腔隙性脑栓塞。长期高血压、肾小球纤维化萎缩可导致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视网膜动脉痉挛等发生渗出和出血。上述脑血管疾病中医常谓之中风,其所留下偏瘫、失语等即为中风后遗症。

4.7.3 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主要是脑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窄。其病因机理从动脉粥样硬化说起。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年龄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其次是血脂异常,这是重要因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即β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等增高。第三是长期高血压。第四是长期吸烟。第五是糖尿病。第六是其他因素:包括肥胖、遗传、精神紧张、急躁及脑力劳动等。其发病机理近年多数学者支持“内皮损伤反应学说”,在长期高脂血症的情况下,主要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胆固醇对动脉内膜造成损伤,使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面特性发生变化,黏附因子表达增加。单核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上的数量增加,并移入内膜细胞下成为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吞噬ox-LDL转变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质条纹。巨噬细胞能氧化LDL形成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离子,并合成分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白细胞介素1(IL-1)等6种因子。PDGF及FGF刺激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及游移到内膜,也刺激新结缔组织形成,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PDGF及PDGF-β蛋白不但使平滑肌细胞游移到富含巨噬细胞的脂肪条纹中,并转变为泡沫细胞,且促使脂肪条纹演变成纤维脂肪病变,再发生纤维斑块;同时长期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使动脉内膜内皮细胞间的连续中断,暴露出内膜下组织,血小板被激活,使之黏附、聚集在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并促进动脉硬化,在动脉硬化的各个阶段都有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的参加。脑动脉硬化受累动脉弹性减弱,脆性增加,管腔变窄甚而是完全闭塞引起脑供氧不足,可引起眩晕,头痛,脑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脑血管意外以及语言、运动、意识等功能障碍。

4.7.4 脊髓炎

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本病病因目前不清,多数患者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但脑脊液未检出抗体,脊髓及脑脊液中未分离出病毒,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变态反应有关,并非直接感染所致,为非感染性炎症型脊髓炎。临床包括感染后脊髓炎、疫苗接种后脊髓炎、脱髓鞘性脊髓炎、坏死性脊髓炎和副肿瘤性脊髓炎等。病变可累及脊髓任何节段,脊髓肿胀、质地变软、软脊膜充血或炎性渗出。临床又分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急性上升性脊髓炎、脱髓鞘性脊髓炎3种类型。

4.8 药理作用

[7]

4.8.1 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地黄有强心作用,特别是对衰竭的心脏作用更明显;并且地黄可通过升高cAMP,使cGMP/cAMP比值降低而引起血压降低,特别是对肾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并能降低肾性高血压的病死率。臣药山萸肉有利尿、降血压作用,山茱萸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能迅速地明显升高血压,有抗休克作用;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泵血量和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山茱萸还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附子具有显著强心作用,其水溶性部分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其有效成分是去甲乌药碱,此外还有α受体激动作用和升压作用,去甲猪毛菜碱及钙离子等在附子的强心作用中也起了部分作用;去甲乌药碱能使内毒素休克犬心脏每搏量减少,心输出量减低及心脏指数降低明显改善;附子所含乌头碱、中乌头碱和下乌头碱均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但附子水溶液却能对抗乌头碱引起的心律失常,其所含去甲乌药碱对多种实验性过缓性心律失常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去甲乌药碱还能增加窦房结的自律性,对于心肌细胞及浦肯野纤维可显著延长不应期;附子注射液及去甲乌药碱均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缺血心肌供血供氧量,同时去甲乌药碱可升高心肌cAMP及改善cAMP/cGMP失调,对应激心肌有保护作用;去甲乌药碱有对β受体的激动和对α1受体阻断的双重作用,因此对肾性高血压去甲乌药碱对舒张压呈量效性降低,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尤以对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更为明显;附子及其复方具有明显抗休克作用,无论是失血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还是心源性休克去甲乌药碱均能显著改善休克时心功能状态,增加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DIC,遏制血浆SOD和GSH-Px的减少和MDA升高,并维持血糖水平,稳定细胞膜;附子煎剂还有抑制凝血功能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附子与肉桂组成复方能降血压,而且二者相互制约,相互缓和药物对血压过烈的作用。肉桂所含桂皮醛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肉桂对外周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扩张脑动脉、冠状动脉,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压;肉桂煎剂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能使心肌侧支循环开放,改善心肌血液供应;能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冠脉血流减少;能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肉苁蓉水浸液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并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肉苁蓉总苷能明显保护心肌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增加再灌注后冠脉血流量,降低冠脉阻力,促进心肌收缩力恢复,并明显减轻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亮叶巴戟天对动物有显著降血压作用。石斛可通过兴奋β受体对肠系膜微循环有明显的扩张和增快血流作用;石斛煎剂拮抗异丙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5-HT的缩血管作用;由石斛等多味中药组成的通塞片可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心率。石菖蒲所含β细辛醚有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减慢心率的作用。麦冬不仅有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而且麦冬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脏泵血功能;麦冬总苷作用于心肌细胞Na+、Ca2+通道,减少细胞外Ca2+、Na+的内流,并降低其自律性,减慢传导,消除折返激动而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麦冬能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并能使已显著受损的心肌细胞(梗死后)较快得到修复。五味子有β受体阻滞作用,因而可减弱心肌收缩力和降低心率;同时五味子可提高心肌细胞内RNA及心肌代谢酶活性,加强和调节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改善心肌营养功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并能对抗PGF-2α、NE、CaCl2引起的动脉血管收缩,舒张血管平滑肌,目前用于心肌梗死等治疗。远志能降低血压。石菖蒲挥发油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茯苓各种提取物均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并有利尿、减轻心脏前负荷的作用。生姜所含6-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均有强心作用,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对血压可产生一过性降压、明显升压及持续性降压三相性作用,并能抗血小板聚集。

由此可见该方剂既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血流,又能抗心律失常;对血管既能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又能抗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几乎每味药都有降血压的作用,这对高血压病晚期十分重要,可起到综合治疗作用。

4.8.2 对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的影响

地黄能显著加强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山茱萸有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能明显增加抗缺氧和大脑记忆能力。巴戟天所含巴戟素能提高急性脑缺血脑组织中SOD及GSH-Px活力,增加脑组织葡萄糖的含量,保护大脑海马缺血性损伤;巴戟天醇提取物有抗抑郁作用,其所含MW-97可防止皮质酮所致PC12神经细胞损伤;葡淀粉型低聚糖类4种单体成分腹腔注射可兴奋5-HT能神经系统,对多巴胺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巴戟天能提高记忆,促进学习行为。附子所含各类乌头碱都有中枢性镇静和镇痛作用,可促进脑灰质的呼吸,促进脑皮质葡萄糖氧化,促进葡萄糖生成乳酸;对于外围神经乌头碱还有局麻作用;对于运动神经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而起到抑制作用,对于交感神经乌头碱可兴奋其末梢而使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去甲乌药碱为β受体阻断剂,并可阻断α1受体而激动α2受体;附子、肉桂、干姜复方还可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增加血清和肾上腺内多巴胺β-羟化酶的活性,但是乌头碱的这些作用应用不当则为毒副作用,往往在炮制过程中破坏。附子与肉桂复方能促进原来机能降低的肾上腺活动,使其趋向正常;附子与肉桂复方能促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动物脑内M受体的生成和降解,但更新速率的加快占优势,结果使异常的脑内M受体数降低,同时二者还使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下降,肾上腺素升高,并能抑制下丘脑单胺氧化酶的活性。肉苁蓉乙醇提取物能增加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吲哚乙酸(5-HLAA)含量,增加DA与二羟苯乙酸(DOPAC)比值,同时对学习行为低下有对抗作用。石斛具有镇痛作用。麦冬煎剂有镇静作用,并对戊巴比妥和氯丙嗪的镇静作用有协同和增强作用。五味子醇能促进脑内RNA、D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五味子对神经系统各级中枢均有兴奋作用,对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均有影响,能改善人的智力活动,提高效果,改善视力,扩大视野,改善听力,提高皮肤感受器的分辨能力。石菖蒲有促进学习、记忆的能力,对东莨菪碱造成的小鼠记忆获得障碍、亚硝酸钠造成的记忆巩固不良以及乙醇引起的记忆再现缺失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所含α细辛醚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具有与氯丙嗪和利血平相似的安定、镇静作用,同时具有抗惊厥作用。远志也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口服远志可使间脑中辅酶(NAD+)浓度显著升高,海马、尾状核和脑干内NAD+,还原型辅酶(NADH)浓度均增高,从而具有促进体力和智力作用。茯苓所含羧甲基多糖有中枢性镇静作用。小量薄荷口服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而具解热作用。生姜油、姜辣醇及姜辣烯酮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大枣具有催眠和镇静作用。

该方剂对中枢的镇静、抗惊厥作用以及促进脑记忆学习等功能的中枢性性兴奋作用,对中风患者的治疗有极大益处。

4.8.3 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地黄能减轻糖皮质激素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和形态的影响,拮抗由于糖皮质激素导致的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无论单味使用或与他药配伍均能对抗地塞米松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从而使血浆皮质酮浓度升高;同时通过调节细胞膜β受体的最大结合量,显著改善甲亢等阴虚患者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症状,使血浆cAMP含量趋向正常;另有报道怀庆熟地黄对甲亢阴虚大鼠体重改变,24小时饮水及尿量,血浆T3、T4及醛固酮(AD)浓度有显著改善,并认为其改善肾阴的作用与改善体内AD水平有关。地黄煎剂能降低正常血糖和由肾上腺素、氯化铵引起的高血糖而具降血糖作用。臣药山茱萸对副交感神经有兴奋作用;山茱萸能促进残余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增加器官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因而对四氧嘧啶性及肾上腺素所致高血糖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同时山茱萸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山药具有降血糖作用。附子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附子加地黄配伍对肾上腺、甲状腺切除后卵巢的重量减轻和卵巢内HCG/LH受体功能的降低有显著的拮抗作用。附子、肉桂复方可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增加血清和肾上腺内多巴胺β-羟化酶的活性;附子、肉桂还可促进甲亢皮质醇过多症阴虚模型M受体增多及cGMP反应性增强,改善阳虚证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附子、肉桂复方对肾上腺皮质性高血压、肾上腺胆固醇代谢有明显影响,可使灼伤侧肾上腺活动增强而健侧肾上腺活动不提高;附子、肉桂复方可促进原来机能降低的肾上腺活动,使其趋于正常,并通过这一作用导致降压作用;附子、肉桂组成复方在助阳之间有明显的相互制约作用,缓和药物对血压的过烈作用;附子、肉桂可促进甲减动物脑内M受体生成降低,但更新率常数的加快占优势,结果使异常的脑内M受体数降低,从而对甲减发挥治疗作用;附子、肉桂还能抑制下丘脑单胺氧化酶活性,使阳虚者脑内去甲肾上腺素下降和肾上腺素升高现象恢复正常。临床证明,肉桂不仅有解热、镇痛、抗惊厥作用,而且能明显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性功能,提高血浆睾丸酮水平,降低血浆T3水平。肉苁蓉可明显增加大鼠垂体前叶卵巢和子宫的重量;明显提高卵巢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LH受体特异结合力;增加LH的分泌,对抗性行为低下。巴戟天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甩,同时能提高卵巢对LH的反应性,从而在LH作用下使卵巢促进排卵黄体生成,并维持黄体功能;并能使垂体对LRH反应性提高,因而认为巴戟天能增强下丘脑-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该药还能增加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小鼠的耗氧量,并能拮抗应激所致性周期紊乱,使应激的肾上腺肥大、酪氨酸羟化酶等异常指标趋向正常,并能纠正性周期功能紊乱。麦冬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提高机体的适应性;麦冬还有降血糖作用。石菖蒲所含α细辛醚能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宫缩作用。生姜可促进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

由此可见该方剂几乎一半以上的药对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及内分泌系统有兴奋调节作用。

4.8.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熟地黄可通过减弱、阻断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的某些作用环节而具有保护免疫功能的作用,使环磷酰胺所致胸腺重量减轻、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下降和淋巴细胞转化功能降低恢复到正常水平,使地塞米松所致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下降及淋巴细胞比率降低提高到正常水平;同时地黄还可对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的DNA、蛋白质的合成以及IL-2的产生都有明显的增强作用;熟地黄还能诱生干扰素,使之效价明显提高,说明地黄不仅对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而且还有增强作用。臣药山茱萸对于因化疗或放疗所致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且有抗组胺的作用。臣药山茱萸水提物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促进溶血空斑形成细胞数,加速血清IgG、IgM形成;山茱萸糖类也能明显促进免疫反应;山茱萸总苷可提高IL-2的产生能力,在IL-2作用下NK细胞可转变为广谱杀肿瘤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简称LAK细胞);山茱萸能促进残余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增加器官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因而对四氧嘧啶性及肾上腺素所致高血糖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同时山茱萸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附子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附子注射液可明显促进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增加及血清抗体的生成,并明显提高血清补体含量,促进T细胞RE花环形成及淋巴细胞母细胞转化。肉桂不仅有耐缺氧作用,而且其所含桂皮醛能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而且有抗辐射作用。桂皮醛多糖AX能明显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肉桂W2却能降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体产生。肉苁蓉水提液能显著增加胸腺和脾脏重量,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增加溶血素及溶血空斑值,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升高巨噬细胞内cAMP水平,降低cGMP水平。巴戟天具有补益、强壮和抗应激作用,其水提液能升高环磷酰胺(TX)降低的WBC,促进单核吞噬系统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巴戟天多糖能增加胸腺的重量,增加脾脏玫瑰花结形成率,促进IL-2及INF的产生。石斛所含石斛多糖具有显著的免疫激活效果,能显著增强免疫功能低下的癌症患者外周淋巴细胞E玫瑰花形成细胞数,明显提高鼻咽癌患者NK细胞的活性,拮抗环磷酰胺所致外周血白细胞数降低和减少,拮抗氢化可的松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抑制;单用石斛煎剂能明显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金钗石斛茎叶中提取物还能促进T、B淋巴细胞的增殖。麦冬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加脾脏重量,刺激血清溶血素的产生,增强RBC凝集率,提高免疫功能。五味子不仅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同时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免疫性肾炎呈抑制作用,具有抗衰老作用。茯苓所含茯苓多糖具有增强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新型羟甲基茯苓多糖皮下注射能使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数明显增加,同时还能拮抗免疫抑制剂醋酸可的松对腹腔巨噬功能的抑制,使巨噬细胞功能恢复;羟甲基茯苓多糖还可使胸腺及淋巴结重量明显增加;茯苓多糖及羟乙基茯苓多糖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可使淋巴细胞毒性增加20~28倍,使淋巴细胞转化率上升;茯苓素可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但对抗体产生及淋巴细胞转化有抑制作用。生姜有对抗5-HT作用并能明显改善免疫功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大枣能提高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溶血素及溶血空斑,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解,促进巨噬细胞分泌THF-α、IL-1、NO的能力,增强肌力和增加体重。该方剂强大的免疫增强和调节作用对脑动脉硬化、脊髓灰质炎、晚期高血压病的治疗发挥有力作用,而且对老年及各种慢性病在预防感染方面必然会发挥巨大作用。

4.8.5 抗炎、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地黄有显著的抗炎、消肿作用,同时有报道地黄可增强血中GSH-Px的活性,降低LPO的含量,从而具有抗氧化损伤和抗衰老作用。附子所含去甲乌药碱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诱杀的透明质酸和牛关节液中氨基多糖的解聚也有保护效果;同时附子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成分较多,其中的乌头碱、中乌头碱等作用较强,附子抗炎作用有报道认为是通过对神经、体液调节,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而实现的;附子对炎症的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等多个环节均可发挥积极作用。肉桂对炎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及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可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降低自由基及代谢物含量;提高组织膜酶活性,从而保护细胞膜完整性和功能正常。山茱萸通过增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而对炎症的各个阶段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肉苁蓉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衰老作用;肉苁蓉煎剂能显著升高RBC膜Na+-K+-ATP酶活力,激活体内SOD活力,减少体内脂褐质含量;其醇提取物可显著提高RBC的SOD活力;肉苁蓉总苷能明显保护心肌SOD及GSH-Px活力。石斛有增强代谢和抗衰老作用;石斛煎剂可提高SOD活性,降低LPO含量和单胺氧化酶(MAO)水平。麦冬具有抗缺氧和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麦冬不仅能提高耐缺氧能力,麦冬煎剂能显著提高RBC的SOD活性及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MDA含量;抑制大脑MAO;对活性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力。五味子具有抗氧化作用,对氧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并能直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对脑、心、肝、心肌等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抑制作用,使RBC中SOD、全血GSH-Px活性明显升高,血浆LPO水平下降。远志煎剂对RBC中SOD及肝中GSH-Px活性有明显升高作用。茯苓所含新型羟甲基茯苓多糖具有抗炎作用,并能改善炎症的全身症状。薄荷所含8种儿茶萘酚酸均是有效的抗炎剂,能抑制3α-类固醇脱氢酶,使3β-类固醇脱氢酶发挥更大作用,促使生成更多的氢化可的松而发挥抗炎作用。生姜对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清除羟基及超氧阴离子,抑制H2O2所致溶血。大枣及大枣多糖可提高血中SOD、CAT活力,降低肝、脑、血浆中LPO含量,有抗衰老作用。

6.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地黄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孢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山茱萸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堇色毛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肉桂所含桂皮醛对多种真菌有广谱抗菌作用,桂皮油杀菌力强,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力大于革兰氏阴性菌,对多种霉菌也有抑制作用。山茱萸对表皮的葡萄球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巴戟天提取的结晶对ED病毒活性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对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麦冬煎剂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五味子对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副伤寒杆菌、肺炎杆菌、产气杆菌及各种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石菖蒲对一些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远志乙醇浸剂对人型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茯苓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能杀死钩端螺旋体。薄荷除对上述大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还有驱蛔虫作用,同时还对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肠球菌、白喉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抗菌作用,薄荷油还有抗霉菌作用。生姜提取物对皮肤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可明显抑制伤寒杆菌、沙门菌、霍乱弧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

4.8.6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地黄煎剂对肝炎有保护作用,能防止肝糖元的减少,能抑制胃液及胃酸排出量,具有显著的抗胃溃疡作用。山茱萸含有大量维生素A,对胃肠黏膜有修复作用,其所含鞣质有收敛作用;山茱萸煎剂显著对抗肝损害,使肝病理变化减轻,肝细胞RNA及糖元含量上升,MDA、AST、ALT下降,具有保肝作用。附子煎剂具有胆碱样、组胺样和抗肾上腺素样作用,其所含乌头碱、中鸟头碱可能对肠管活动起主要作用,但比较复杂;附子煎剂能抑制胃溃疡形成。肉桂可减少胃液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胃黏膜己糖胺含量,促进胃黏膜血流,对多种溃疡模型均有一定的抗溃疡作用;肉桂对药物性肠功能紊乱可发挥调节作用,有利于减轻肠黏膜病变的渗出,可用于虚寒性腹泻;同时肉桂还有利胆作用。茯苓浸剂对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使收缩振幅减少、张力下降,可降低胃液酸度,对胃溃疡有防治作用。茯苓所含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可减轻肝损伤,降低ALT,连续给药可明显加速肝脏再生速度,使肝重量明显增加;茯苓醇可促进肝硬化动物肝脏胶原蛋白降解,促进肝内纤维组织重吸收,具有抗肝硬化作用。肉苁蓉能显著提高肠推动进度,对大肠的水分吸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石斛煎剂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帮助消化;石斛对肠管运动由于产地不同和品种各异而具有不同作用。麦冬煎剂对胃肠推进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五味子能利胆,降低血清转氨酶,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五味子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使肝细胞炎症反应减轻;能提高肝细胞SOD及CAT活性,提高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作用;减少MDA生成,减轻自由基对肝细胞的损害,保护肝细胞膜稳定性及结构的完整性;促进肝药酶的合成及活性,使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含量显著增加;促进肝细胞蛋白质及糖元合成,加速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减少肝细胞坏死及变形,防止脂肪性变,抗肝纤维化,可使血清ALT活性显著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同时五味子能抑制胃酸分泌,具有抗胃溃疡作用。石菖蒲煎剂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抑制胃肠异常发酵,弛缓胃肠平滑肌痉挛,α细辛醚对乙酰胆碱、5-HT和组胺所致肠痉挛具有很强的解痉作用。薄荷油具有健胃作用,对肠管有解痉作用。薄荷醇与薄荷酮具有强大的利胆作用;薄荷注射液能使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性减轻,使ALT活性明显下降;薄荷油蒸馏所得兰香油烃有抗溃疡作用。生姜能止吐,促进消化液分泌,有保肝利胆作用,并能促进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PG,具有抗溃疡作用。大枣具有保肝作用。

5 《医方集解》引《易简方》方之地黄饮子

5.1 组成

人参、炙黄芪、炙甘草、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炙枇杷叶、石斛、泽泻、炒枳壳各等分[7]

5.2 制法

上药为粗末[7]

5.3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煎服[7]

5.4 功能主治

《医方集解》引《易简方》方之地黄饮子主治消渴烦躁,咽干面赤[7]

6 《外台秘要》卷六引《广济方》之地黄饮子

6.1 处方

生地黄汁30毫升 芦根15克 生麦门冬25克(去心)人参15克 白蜜15毫升 橘皮10克 生姜15克

生地黄汁6合,芦根1握,生麦门冬1升(去心),人参8分,白蜜3合,橘皮6分,生姜8分(一方云生姜汁1合)。

6.2 制法

上药切。

6.3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六引《广济方》之地黄饮子主心胃虚热,呕吐不能进食,食则烦闷。

6.4 用法用量

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下地黄汁,分三次温服。

6.5 使用注意

服药期间,忌芜荑、面、炙肉、荞麦面、猪肉、大蒜、粘食及生冷食物。

6.6 附注

本方方名,《医心方》引作“地黄饮”。

6.7 出处

《外台秘要》卷六引《广济方》

7 《外台秘要》卷三十五引《广济方》之地黄饮子

7.1 组成

生地黄汁3合,生姜汁3合,诃黎勒4分(末),白蜜1匙。

7.2 制备方法

上药相和调匀。

7.3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三十五引《广济方》之地黄饮子主治小儿心腹满,吃食不下。

7.4 用法用量

分温服之。微利尤良。

8 《证治准绳·幼科》卷一方之地黄饮子

8.1 处方

生地黄2钱,赤芍药2钱,羌活(去芦)1钱,当归(去芦)1钱,甘草1钱。

8.2 制法

上药为极细末。

8.3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幼科》卷一方之地黄饮子主治小儿生下,满身面目皆黄,状如金色;或面赤身热,眼闭不开,大便不通,小便如栀子汁,满身生疮。

8.4 用法用量

用灯心煎汤,食前服。乳母宜服。

8.5 附注

本方方名,《丸散膏丹集成》引作“地黄饮”。

8.6 使用注意

忌酒、面、五辛之物。

8.7 出处

《证治准绳·幼科》卷一方

9 《伤寒总病论》卷六方之地黄饮子

9.1 处方

地黄汁1碗,藕汁1碗,生姜汁1盏。

9.2 功能主治

《伤寒总病论》卷六方之地黄饮子主治小产后,其恶露被热蒸断不行;亦治死胎不下。

9.3 用法用量

令和暖,分3-4次温服。微有寒,煎20沸服之。

9.4 出处

《伤寒总病论》卷六

10 《简明医彀》卷三方之地黄饮子

10.1 处方

生地、熟地、枸杞子、地骨皮、黄芩、天门冬、芍药、黄耆、甘草各等分。

10.2 功能主治

《简明医彀》卷三方之地黄饮子主治血热所致吐血、衄血、下血、溺血。

10.3 用法用量

每服7钱,水2钟,煎8分,去滓,空腹服。

10.4 运用

如脉微、身凉、恶风者,加桂2分。

10.5 出处

《简明医彀》卷三

11 《简易方》引《家宝方》(见《医方类聚》卷一二五)方之地黄饮子

11.1 别名

生地黄饮子、生津地黄饮子、地黄饮

11.2 组成

人参(去芦)、生干地黄(洗)、熟干地黄(洗)、黄耆(蜜炙)、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枳壳(去瓤,麸炒)、石斛(去根,炒)、枇杷叶(去毛,炒)、泽泻、甘草(炙)各等分。

11.3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11.4 功效主治

《简易方》引《家宝方》(见《医方类聚》卷一二五)方之地黄饮子具有滋补气血之功效。主治消渴咽干,面赤烦躁,阴虚火炎,阳明苑热。

11.5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11.6 各家论述

1.《简易方》引《家宝方》(见《医方类聚》):此方乃全用二黄丸、甘露饮料生精补血润燥止渴;佐以泽泻、枳壳疏导二腑,使心火下行,则小腑清利;肺经润泽,则大腑流畅,宿热既消,其渴自止。

2.《医林篡要》:此方意在滋阴血以济亢阳,故麦冬、枇杷叶所以佐天冬而清肺;黄耆、甘草所以佐人参而和脾胃;生地、泽泻所以佐熟地而滋肾;引肾水以上荣,而亢阳不能害,则于石斛取之。固其本根达其条枚,荣其枝叶,破其上逆之势,而泻其余邪。三焦之气顺,心包之血滋,火散而气清,润泽荣华,无烦躁咽干之病。

11.7 附注

生地黄饮子(《世医得效方》卷七)、生津地黄饮子(《证治宝鉴》卷四)、地黄饮(《医林篡要》卷四)。

12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地黄饮子

12.1 组成

生地、丹皮、天门冬、黄芩、地骨皮、白芍。

12.2 功能主治

《伤寒大白》卷二方之地黄饮子主治肝肾精竭,血燥劳瘵,及血分有火之鼻衄。

12.3 运用

若尺脉大,加黄柏、知母。

13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9.
  3. ^ [3]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96.
  4. ^ [4]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89.
  5. ^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90.
  6.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90-291.
  7. ^ [7]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91-29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