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调和肝胃为和法之一。是一种治疗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的方法。症见胁肋胀痛、胃脘胀闷疼痛、饮食减少、嗳气吞酸、呕吐或吐出酸水。针灸常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期门、太冲等穴。平补平泻。[1]
调和肝胃系和法之一。治疗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的方法。症见胁肋胀满、胃脘胀闷疼痛、饮食减少、嗳气吞酸、呕吐或吐出酸苦水。常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吴茱萸、黄连、半夏、香附、煅瓦楞子等药。
4 参考资料
有调和肝胃作用的方剂
- 半夏白术天麻汤
,以使气顺则痰消。使以甘草调药和中,煎加姜枣以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熄风之效,俾风熄痰消,眩晕...
- 香橙饼
钱。功效:生津舒郁,辟臭解酲,化浊痰,御岚瘴,调和肝胃,定痛止呕。用法用量:汤煮代茶,或噙口中。制备...
- 黄耆当归人参汤
个(另研如泥)。功能主治:安心定志,镇坠其惊,调和脾胃,大益元气,补其血脉,令养其神。主妇人经水暴崩...
- 连朴饮
夏9g、淡豆豉9g、芦根30g,具有清热化湿,调和胃肠之功效。主治胃肠湿热中阻,为治疗湿热霍乱的代...
- 小建中汤
肝缓急而止痛;桂枝温阳祛寒,温凉共用,一散一收,调和阴阳,共为臣药。炙甘草甘温益气,助饴糖以补虚,合...
- 更多有调和肝胃作用的方剂
有调和肝胃作用的穴位
- 胃俞
食物的器官,六府之一。《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本穴内应胃腑,是胃气转输、输注之处,治胃疾...
- 胃
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与脾相为表里。胃又称“水谷之海”(《黄帝内经灵枢·玉版》)和“五藏六腑之海”...
- 胃下俞
拼音:wèixiàshù英文:概述:胃下俞为经外奇穴别名,即胃脘下俞。见《备急千金要方》。胃脘下俞...
- 胃管下俞
iwǎnxiàshùEX-B3)。又称胃管下俞、胃下俞、胰俞,膵俞。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
- 胃脘下俞
iwǎnxiàshùEX-B3)。又称胃管下俞、胃下俞、胰俞,膵俞。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
- 更多有调和肝胃作用的穴位
有调和肝胃作用的中成药
- 小柴胡冲剂
1.(1)感冒:用于感冒发热兼脾气虚弱者。(2)胃痛:用于肝胃不和、肝气犯胃之胃脘痛。2.应用指征...
- 四逆散
气之功效。主治阳郁厥逆证及肝脾不和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肋间神...
- 四神丸
能及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强大的促进和调节作用,对肝胆及胃肠道功能有保护和调节功能,又有抗炎、抗氧化损伤...
- 暖胃舒乐片
功能与主治:温中补虚,调和肝脾,行气活血,止痛生肌。用于脾胃虚寒及肝不和型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
- 胃安片
、白及、甘草等。胃安片的功能主治:止痛制酸。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胃炎等。胃安片的用...
- 更多有调和肝胃作用的中成药
调和肝胃相关药物
- 参苓归元膏
膏汉语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平补,调和脾胃。用于脾肾两虚所致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胃...
- 暖胃舒乐片
为胃脘痛类非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温中补虚,调和肝脾,行气活血,止痛生肌。用于脾胃虚寒及肝脾不和...
- 暖胃舒乐颗粒
语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温中补虚,调和肝脾,行气止痛。用于脾胃虚寒及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
- 复方胃膜素片
文名称:汉语拼音:【成份】本品为复方制剂,每片含胃膜素0.56克,海螵蛸细粉0.096克,莨菪流浸...
- 丙谷胺片
/ml,t1/2为3.3小时,主要分布于胃肠道、肝、肾,经肾、肠道排出。【适应症】常用于胃和十二指...
- 更多调和肝胃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调和肝胃
- 《校注医醇剩义》:[卷二秋燥]肝燥
于足,故用中风证中之川断、独活、牛膝,而以橘饼调和肝胃。此方重在肝受燥凉而血行涩滞,故重用养营活血以...
- 《校注医醇剩义》:[卷四]胀
,橘、半、栝蒌、苏子、桑皮,皆肺胃气分药,所以助沉香也。祖怡注。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肝为将军...
- 《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之二]吐血门
瘀血甚多。血止之后,仍脘中作胀,呕吐酸水。法宜调和肝胃,切戒寒凉。制半夏陈皮郁金乌药桃仁泥炮姜炭延胡...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二章·六经方药]第五节·清凉剂
痛。或嘈杂心烦。故以芩、连、橘、半、苦降辛通。调和肝胃为君。臣以竹茹、枳实、通络降气。佐以赤苓、碧玉...
- 《临证指南医案》:[卷四]呕吐
高(四四)咽阻。吞酸痞胀。食入呕吐。此肝阳犯胃。用苦辛泄降。(肝犯胃)吴萸川连川楝子杏仁茯苓半夏浓朴...
- 更多古籍中的调和肝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