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解
电针法指在毫针针刺的基础上,通过针体对机体导入不同性质的电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1]。
关于电针的临床应用,国内早在1934年《针灸杂志》第一期上就有报道。但比较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其法是在腧穴上进针,得气后,于有关穴组(两穴为一组)上通以由电针机输出的脉冲电流,有双向脉冲电流(间歇振荡电流)、正弦波、方波等。其组合方式有连续波(其低于30赫的称疏波,高于30赫的称密波)、疏密波(疏波密波交替)、断续波(时断时续)、起伏波(脉冲幅度呈周期变化)、锯齿波(起伏如锯齿状)等[1]。
一般使用连续波时,病人感觉较舒适,但易出现电适应现象。疏密波不易产生电适应,但病人局部常觉不适。断续波更不易产生电适应,兴奋作用较强。起伏波、锯齿波较为柔和,且易耐受,所用频率多为1~100次/秒,少数达1000次/秒以上。通电时,电量应由小到大,以病人感到舒适或能耐受为宜。切忌忽大忽小,时有时无,引起患者不安或肌肉收缩,发生弯针、折针。一般每次通电20~30分钟,每日或间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完毕,应调节电钮至“O”位,关闭电源,除去导线,再行起针。胸背、上肢穴位使用电针时,不宜将同一对输出的二个电极分别跨接于身体两侧,有严重心脏病者或靠近延脑、脊髓部的穴位应慎用。电针治疗的范围,除一般针刺的适应症外,还可用作针刺麻醉、电针休克等[1]。
3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电针法
- 《金针秘传》:[十五、针验摘录](十六)腰痛
。如孙东吴俞逸芬诸子,皆患此病,无不病随针去,而针法亦各不同。盖皆按照各人病原针之,不是千篇一律也。...
- 《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咽喉
之术。通神入妙。何必外治。此则外治之最者也。后世针法不传。于是乎以药代针。而多外治之法。若针灸既废。...
- 《程杏轩医案》:[续录]又令爱暑入心包拯治无功后见数人证同皆不可救并答门人四问
未萌,似可极力验之,勿令入深可也。无如暑邪变幻,电掣雷奔,迅速异常,纵使验逐,枉竭其力,罕见其功,...
- 《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序论
破无毒在乳者,熟之候,手按之,若随手起,便是熟,针法要脓看,以意消息之。胸背不可过一寸针。良久不得脓...
- 《目经大成》:[卷之二八十一证]内障五十七
字存问。不论受恩弗忘,即泛交,亦无此不情。余既精针法,焚香告天,愿有治者,不问贫贱,咸与医药。丰人饶...
- 更多古籍中的电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