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达原饮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
4 《瘟疫论》卷上方之达原饮
4.1 达原饮的别名
4.2 处方
槟榔二钱,厚朴、知母、芍药、黄芩各一钱,草果、甘草各五分[1]。
槟榔6克 厚朴3克 草果仁1.5克 知母3克 芍药3克 黄芩3克 甘草1.5克
4.3 功能主治
《瘟疫论》卷上方之达原饮功能开达膜原,辟秽化浊[1]。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先憎寒而后发热,继之但热而不憎寒,或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脉数[1]。
避瘟去暑,解热,止呕利便。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不憎寒。初得之2-3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舌上白苔,甚则如积粉满布无隙。
4.4 达原饮的用法用量
4.5 运用
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加柴胡一钱;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加羌活一钱;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加葛根一钱[1]。
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加柴胡3克;腰背项痛,加羌活3克;目痛、眼眶痛,鼻干不眠,加干葛3克。
4.6 方解
方中槟榔、厚朴、草果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知母滋阴;芍药和血;黄芩清热;甘草调中[1]。诸药合用,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液得复,病邪得解,故推为瘟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的首要方剂[1]。
4.7 各家论述
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荣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4味不过调和之剂耳。
4.8 达原饮的临床应用
1.病毒感染性发热:16例患者均发热,舌苔厚腻为主症,兼有头晕口苦,身体倦怠,胸闷纳呆,脉弦滑。体征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体温在37.8℃~40℃。用达原饮加柴胡、葛根、大黄煎服,每日2剂,每煎300ml,每隔6小时服150ml。结果:仅2例6天热退,其余为2~3天热退。肝、脾、淋巴结均随体温下降而恢复正常。
2.梁某某,男,10个月。患水痘,用达原饮改为散剂治疗,共服3.6g,分6次服用而获痊愈。
3.小儿食积:周某某,男,6岁。伤食便溏,日行5~6次,不思饮食,腹胀大时痛,舌红苔腻,以达原饮加山楂、神曲,服1剂后,腹胀消失,食饮如故。
4.9 附注
本方方名,《杂症会心录》引作“达原散”。改为丸剂,名“达原丸”、“至圣达原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
4.10 摘录
《瘟疫论》卷上
5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之达原饮
5.1 组成
黄芩1钱5分,甘草(炙)1钱,白芍1钱,知母2钱,厚朴1钱,槟榔2钱,草果1钱,生姜7片,大枣1枚(擘)。
5.2 功能主治
5.3 达原饮的用法用量
5.4 运用
若见少阳、阳明、太阳证、必兼柴胡、葛根、羌活以开泄之;设里气不通,势必盘错于中而内陷,则加大黄以攻下之,又可专工瘟疫。
5.5 各家论述
本方以吴又可达原饮为主方,然表证未罢,误用里药则有结胸传里之变,即尚未离表,但须姜、枣佐芩、芍、甘草,以和解之。
6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达原饮
- 《医碥》:[卷之二·杂症]瘟疫病论
经,汗之徒伤。又不可下,邪不在里,下之无益。宜达原饮疏之,槟榔二钱,浓朴一钱,草果五分,知母一钱,...
- 《医述》:[卷五·杂证汇参]疫
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黄、心腹痞满,便于达原饮中加大黄下之。余邪入胃,仍用小承气汤彻其余毒。...
-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56.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
北方医者治温病,恒用吴又可达原饮,此大谬也。吴氏谓崇祯辛巳,疫气流行,山东、浙江南北两道感者尤多,...
- 《知医必辨》:论时邪
难去耶?更有见感冒即曰时邪者,治以《温疫论》之达原饮,不愈,即转用下法,以致害人而无悔,尤可叹也!...
- 《温热逢源》:[卷中]辨正蒋问斋医略伏邪篇
不数者,病必见重,医者宜留意焉。其治或先用吴氏达原饮加减,从乎中治,然后或汗或下。如见三阳表证,则...
- 更多古籍中的达原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