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枝箭

目录

1 拼音

dà yī zhī jiàn

2 英文参考

golden lycoris bulb[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大一枝箭

大一枝箭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1]

3.1 别名

铁色箭、忽地笑、鹿葱、岩大蒜[1]

3.2 来源及产地

石蒜科植物黄花石蒜Lycoris aurea Herb.的鳞茎。分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及华南、西南等地[1]

3.3 性味

辛、甘,温,有毒[1]

3.4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杀虫,祛痰。治痈肿,疔疮,结核[1]

3.5 用法用量

鲜品捣敷[1]

3.6 使用注意

一般不内服。内服中毒可出现流涎,呕吐,泻下,惊厥,休克,甚至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1]

3.7 化学成分

本品含石蒜碱、雪花莲胺碱、石蒜胺碱、石蒜伦碱、多花水仙碱、伪石蒜碱、高石蒜碱等生物碱[1]

3.8 药理作用

加兰他敏具抑制胆碱酯酶作用,与新斯的明相似;但本品易透过血脑屏障,对脊髓灰质炎引起的瘫痪、重症肌无力等疗效比新斯的明好;对小鼠且有镇痛作用。石蒜碱与双氢石蒜碱有中枢镇静作用,也有较弱的抑制胆碱酯酶作用,对麻醉动物具降压作用;石蒜伦碱的降压作用更强。石蒜碱对动物子宫有明显兴奋作用。此外,石蒜碱有刺激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它和加兰他敏对动物都有一定的抗癌作用[2]。给兔灌胃有祛痰作用,大量催吐[2]

4 《*辞典》·大一枝箭

4.1 出处

《滇南本草》

4.2 拼音名

Dà Yī Zhī Jiàn

4.3 别名

铁色箭(《纲目》),忽地笑(《汝南圃史》),鹿葱(《群芳谱》),祖先花(《滇南本草图谱》),岩大蒜、黄龙爪(《四川中药志》),独脚蒜头(《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4.4 来源

为石蒜科植物黄花石蒜的鳞茎。春、秋采挖,去净苗叶、泥土,晒干。

4.5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鳞茎肥大,近球形,直径约5厘米,外被黑褐色鳞茎皮。叶基生,质厚,阔线形,上部渐次狭窄,长达60厘米,宽约1.5厘米,上面黄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中脉在上面凹下,在下面隆起,叶脉及叶片基部带紫红色。花茎在长叶以前抽出,高30~60厘米;伞形花序具5~10朵花,花较大,稍左右对称,长约7厘米,筒部长不及2厘米,具柄,黄色或橙色,花被片6,边缘稍皱曲,宽约1厘米;雄蕊6,与花柱同伸出花被外;子房下位,3室。蒴果,每室有种子数粒。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4.6 生境分布

生长于阴湿的岩石上及石崖下土壤肥沃的地方。分布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4.7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微温,味辛甘,有毒。"

4.8 功能主治

解疮毒,消痈肿,杀虫。治痈肿,疔疮结核,汤火灼伤。

①《滇南本草》:"滋阴润肺。止肺热咳嗽,阴虚痨热不退,解疮毒,利小便,止咳血。"

②《四川中药志》:"能解毒消肿。外用治痈肿疮毒,虫疮作痒,耳下红肿,疔疮结核及汤火灼伤。"

4.9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一日量鲜者2~4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4.10 附方

①治痈肿疮毒:岩大蒜、野菊花叶、三匹风,同捣绒取汁涂患处。

②治虫疮作痒:岩大蒜捣绒取汁涂患处。

③治耳下红肿:岩大蒜、菊花叶同捣绒取汁,加入黄桷树浆,和匀涂患处。

④治汤火伤:岩大蒜捣取汁,和鸡蛋清涂伤处。(①方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⑤治痨热咳嗽带血:大一枝箭五钱,续断三钱,花粉二钱,石膏五分。共为末。每服二钱,滚水调,略盖片时温服。(《滇南本草》)

4.11 摘录

《*辞典》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