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药:1.治疗学名词;2.方剂名。
详见百科词条:导药 [ 最后修订于2016/8/19 21:13:55 共213字 ]
有导药作用的穴位如下:
- 经穴测定
拼音:jīngxuécèdìng英文:经穴测定指用经穴测定仪在体表测定穴位的导电量,以指导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多在各经的代表性穴位和原穴、井穴、郄穴及背俞穴上进行。根据测定的结果,分析左右两侧经穴导电量的高低和差数,可判断何经受病以及各经气血的盛衰。一般以高出其他穴位1/3者为高数,低出1/3者为低数。高数多表示病情属实,低数表示属虚。左右两侧同名经穴相差数在一倍以上者,表示该经有病变。此法仍...
- 穴性
拼音:xuéxìng英文:穴性指穴位所具有的性能。意义与药性相同。穴性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穴位本身的主治作用。但由于穴位的主治具有双向性特点,所以各类穴性只能是相对的。掌握了穴性,在随症取穴时,就有了依据。目前,针灸界对穴性的认识尚不完全一致,随着腧穴研究的深化,今后将逐步趋向合理。...
- 腧穴学
置、特点、主治、应用及其原理的一门针灸学科。腧穴学研究腧穴的历史源流、名称定位、特点类属、刺灸方法、主治及其作用机理。书名、杨甲三主编·《腧穴学》:《腧穴学》为书名。杨甲三主编。1985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为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供针灸专业用。书名、罗永芬主编·《腧穴学》:《腧穴学》为书名。罗永芬主编。200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供针灸类专业用。...
- 董氏奇穴
拼音:dǒngshìqíxué英文:董氏奇穴是由台湾著名针灸师董景昌传授的针刺穴位的总称。董氏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共有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有一定脉络可寻。例如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上臂部称“四四部位”,足趾部称“五五部位”,足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
- 脑干
核:包括特殊躯体感觉核和一般躯体感觉核,前者有前庭核、蜗核,后者有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感觉核内脏感觉孤单单躯体特殊和一般前庭蜗核较特殊三叉感觉分为三注:孤—孤束核(2)传导中继核主要为薄束核和楔束核,分别接受薄束和楔束的纤维。白质:由上行和下行的纤维束构成,主要包括四个丘系。(1)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传导躯干和四肢深感觉及精细触觉。(2)外侧丘系...
- 董氏奇穴针灸学
拼音:dǒngshìqíxuézhēnjiǔxué英文:《董氏奇穴针灸学》为书名。杨维杰著。1995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对董氏奇穴的学术思想、学术特点、穴位分布与临床应用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参董氏奇穴:董氏奇穴是由台湾著名针灸师董景昌传授的针刺穴位的总称。董氏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共有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有一定脉络可...
- 下志室
拼音:xiàzhìshì英文:xiàzhìshì;EX-B5概述:下志室(xiàzhìshìEX-B5)为经外奇穴名,即下极俞。见《中医药学名词(2004)》。《千金翼方》名下极俞、十五椎,《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名下极之俞。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腰椎棘突下。下极俞为经外奇穴名(EX-B5),又名十五椎。出《千金翼方》。《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名下极之俞、《中医药学名词(2004)》名下志室。位于后正...
- 阴癍
拼音:yīnbān英文:概述:阴癍:1.病证名;2.经外奇穴名。病证名·阴癍:阴癍为病证名。癍的类型之一。见《丹溪心法·斑疹》。又名阴证发癍。指癍之属于虚寒者。病因病机:多由体虚内有伏寒。或误进寒凉药等,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温热类编·伏阴》:“阴癍者因内有伏寒或误进寒凉逼其虚阳浮散于外。”症状:阴癍亦出胸背手足,但癍稀色淡红,隐而不显,或仅胸部微见数点。伴手足逆冷,口不甚渴,下利清谷,舌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