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叶

目录

1 拼音

dàn zhú yè

2 英文参考

herba lophatheri[朗道汉英字典]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朗道汉英字典]

lophatheri,folium[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ophatheri,herb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ophatherum herb[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ophatherum gracile[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Herba Lophatheri(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ophatherum herb[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淡竹叶

淡竹叶为中药名,出《本草纲目》。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的干燥茎叶[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Herba Lophather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lophatherum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mmon Lopatherum Herb

6 别名

竹麦冬、长竹叶、山鸡米。

7 来源

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的干燥茎叶[1]

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茎叶[2]

8 原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茎短缩而木化。须根稀疏,中部常膨大为纺锤形。秆直立,中空,节明显。叶互生,广披针形,长5~20cm ,宽1.5~3.5cm,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成柄状,无毛蔌两面有小刺毛,脉平行并有小横脉;叶鞘包秆,边缘光滑或略被纤毛;叶舌短小,质硬,具缘毛。圆锥花序顶生,小枝开展;小穗狭披针形,长7~12mm,宽1.5~2.5mm,最下1花为两性,余为中性,脱节于颖之下;颖不等长,先端钝,有5脉;第1稃长6~7mm;不育外稃相互包卷,先端有短芒。颖果深褐色。花期7~9月,果期10月。

生于林下或沟边阴湿处。

9 产地

淡竹叶主产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等地[2]

淡竹叶主产浙江、安徽、湖南、四川、湖北、广东、江西。

10 采收与初加工

夏季未抽花穗前采收,晒干。

11 性味归经

淡竹叶味甘、淡,性寒;入心、肾经[2]

12 淡竹叶的功效与主治

淡竹叶具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

淡竹叶具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治热病心烦口渴,小便赤涩,淋浊,尿血,口腔炎,咽喉炎,牙龈肿痛,齿衄,鼻衄[2]

13 淡竹叶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14 淡竹叶的化学成分

淡竹叶含芦竹素(arundoin)、白茅素(cylindrin)、无羁萜(friedelin)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蒲公英萜醇(taraxerol)及氨基酸等。

淡竹叶含三萜化合物:芦竹素、印白茅素、蒲公英赛醇和无羁萜[2]。还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糖类[2]

15 淡竹叶的药理作用

淡竹叶对人工发热的动物有退热作用,并能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出;尚有增高血糖的作用[2]

淡竹叶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有抑制作用[2][2]

16 淡竹叶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淡竹叶

Danzhuye

LOPHATHERI HERBA

16.2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茎叶。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

16.3 性状

本品长25~75cm。茎呈圆柱形,有节,表面淡黄绿色,断面中空。叶鞘开裂。叶片披针形,有的皱缩卷曲,长5~20cm,宽1~3.5cm;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下表面尤为明显。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16.4 鉴别

本品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长方形或类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其下可见圆形栅栏细胞。下表皮长细胞与短细胞交替排列或数个相连,长细胞长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短细胞为哑铃形的硅质细胞和类方形的栓质细胞,于叶脉处短细胞成串;气孔较多,保卫细胞哑铃形,副卫细胞近圆三角形,非腺毛有三种:一种为单细胞长非腺毛;一种为单细胞短非腺毛,呈短圆锥形;另一种为双细胞短小毛茸,偶见。

16.5 检查

16.5.1 水分

不得过13.0%(附录Ⅸ H第一法)。

16.5.2 总灰分

不得过11.0%(附录Ⅸ K)。

16.6 饮片

16.6.1 炮制

除去杂质,切段。

16.6.2 鉴别、检查

同药材。

16.6.3 性味与归经

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16.6.4 功能与主治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用于热病烦渴,小便短赤涩痛,口舌生疮。

16.6.5 用法与用量

6~10g。

16.6.6 贮藏

置干燥处。

16.7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