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式针刺手法

目录

1 拼音

dān shì zhēn cì shǒu fǎ

2 概述

单式针刺手法指针刺操作过程比较简洁的单式针刺手法[1]

宋代以后,毫针的制作更趋向精巧,圆柱形针柄的出现,促进了针刺手法的发展。

金元·窦默在《针经指南》中,依据《难经》补泻非必呼吸出内针而在手指的论点,提出“ 动、 退、 搓、 进、 盘、 摇、 弹、 捻、 循、 扪、 摄、 按、爪、 切” 手指十四法,徐凤在《金针赋》中总结为“下针十四法”。明代杨继洲又根据家传和个人经验提出“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这些简洁的单式手法的出现,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刺法的内容。

单式针刺手法包括:揣法、爪法、切法、指持法、进法、循法、摄法、搓法、捻法、盘法、弹法、摇法、按法、提法、努法、退法、动法、留法、拔法和扪法。

3 动法

留针时活动其针,增强针感,可以催气。

《难经·七十八难》:“动而伸之。”

《针灸问对》:“下针之时,如气不行,将针摇之,如摇铃之状,动而振之。”

4 揣法

用手拇指指腹于穴位所在部位揣按,为取准腧穴之法。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外揣》“司外揣内”之说。

《针灸大成·下手八法》详细解说:“揣而寻之。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在阳部筋骨之侧,陷者为真。在阴部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其厚薄,或伸或屈,或来或直,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也”。

5 爪法

用指甲按掐穴位,便于取穴准确。

《难经·七十八难》:“当刺之时……爪而下之。”

《针灸问对》:“爪者掐也,用左手大指甲着力掐穴,用右手持针插穴有准,此下针法也。”

6 切法

用大指甲垂直于穴上作切按动作,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不伤荣卫。

《针灸问对》:“凡欲下针之时,用两手大指甲于穴旁上下左右四周掐而动之,如刀割之状,令气血宣散。”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爪切者,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荣卫也。”

7 指持法

右手持针,针尖对准穴位进针。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指持者,凡下针,以右手持针,于穴上着力旋插,直至腠理。”

8 进法

由浅入深,渐次而进,获取感应,使针达应进深度。

《针灸问对》:“下针后气不至,男左女右转而进之。”

《针灸内篇》:“凡针入穴,宜渐次从容而进,攻病者知酸、知麻、知痛或似麻、似痛之不可忍者即止。”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进针者,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

9 循法

用手指指腹沿穴位经络线上抚摩,促使针下经气来至并循经传导。

《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属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是也。经云:推之则行,引之则止。”

《针灸问对》:“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

10 摄法

用拇、食、中指沿穴上下经脉进行提捏,促使经气沿经脉传导。

《针灸问对》:“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气血流行。故摄以行气。”

11 搓法

将针单向转动如搓线状,以加强针下感应,并促使感应向单一方向传导。

《针灸问对》:“下针之后,将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久。故搓以使气。”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搓针泄气最为奇。”

12 捻法

将针来回反复捻转加大刺激量,促使得气增强感应。

《针经指南》:“以手捻针也,务要识乎左右也,左为外,右为内,慎记耳。”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

13 盘法

将针作圆形盘转,可加大刺激量,用于腹部肌肉松弛之处。

《针经指南》:“如针腹部,于穴内轻盘摇转而已”。

《针灸问对》:“如针腹部软肉去处,只用盘法……其盘如循环之状”。

14 弹法

用手指弹动针柄,随着针身的颤动,针下感应持续不断。

《针经指南》:“凡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

《针灸问对》:“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气疾行。”

15 摇法

用手指执持针柄,将针身左右摇摆,以摇大针孔,便于出针泄气。

《黄帝内经灵枢·官能》:“摇大其穴。”

《针灸问对》:“迅退针出穴时,必须摇撼而出之。”

16 按法

将针下插豆许,促使感应增强。

《医学入门》:“按者,插也。”

《针灸问对》:“欲补之时,用手紧捻其针按之……按以添气。添,助其气也。”

17 提法

将针上提豆许,使针下感应减弱或消失。

《针灸问对》:“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升提豆许,无得转动……其法提则气往,故提以抽气。”

18 努法

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按压拨动针身,可控制针下感应向单向扩散。

《针灸问对》:“……待气至。如欲上行,将大指次指捻住针头,不得移动,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四五息久,如拨弩机之状。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

19 退法

将针由深出浅,出针时用。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

20 留法

当退针外出时,针尖到达皮下时,留针片刻方出针,避免出针太猛太快损伤组织。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留者,如出针至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

21 拔法

针尖已退至皮下,松活不滞涩,如拔毫毛一样,将针拔出,以避免出针时疼痛。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拔者,凡持针欲出之时,待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状也。”

22 扪法

出针后用手指按压针孔,减轻出针后的痛感,防止气泄。

《针经指南》:“凡补时,用手扪闭其穴是也”。

《针灸问对》:“补时出针用手指掩闭其穴,无令气泄。”

23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