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蓟炭

目录

1 拼音

dà jì tàn

2 英文参考

CHARRED HERBA CIRSII JAPONIC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大蓟炭为大蓟的炮制品。大蓟炒炭元代已有,见《十药神书》。大蓟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 DC.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1]。大蓟炭形如大蓟段或片,表面焦黑色,质松脆,具焦香气,味苦[1]。炒炭后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1]。用于吐血、呕血、咯血、嗽血等出血较急剧者[1]

4 大蓟炭的炮制方法

唐代有切制(《千金翼方》)、“捣取自然汁”(《食疗本草》)、酒渍(《外台秘要》)的方法[1]

宋代有焙法(《圣济总录》)[1]

元代有烧灰存性(《十药神书》)[1]

明代有碎(《本草品汇精要》)、童便浸后曝干(《奇效良方》)之法,并有“消肿捣汁,止血烧灰存性”(《炮炙大法》)的记述[1]

清代有酒洗后童便拌炒(《本草汇》)以及捣汁入童便和酒饮(《得配本草》)等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炭等[1]

净大蓟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软,切段(全草)或切薄片(根部),干燥,筛去碎屑[1]

大蓟炭的炮制方法:取大蓟段或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1]

5 大蓟炭的性状

大蓟为不规则的小段和少量圆形薄片,茎、叶、花及根的混合物[1]。茎圆柱形,表面绿褐色或棕褐色,断面髓部疏松或中空[1]。叶皱缩,多破碎,边缘有针刺[1]。头状花序,总苞黄褐色,羽状冠毛灰白色[1]。茎、叶均被有丝状毛[1]。气微,味淡[1]。大蓟根片呈类圆形薄片,表面灰白色,周边暗棕色,质硬而脆,气微,味甘[1]

大蓟炭形如大蓟段或片,表面焦黑色[1]。质松脆,具焦香气,味苦[1]

6 大蓟的性味归经

大蓟味甘、苦,性凉[1][2]。归心、肝经[2][2]

甘、微苦,凉。入肝、肾经[3]

7 大蓟的功效与主治

大蓟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的功能[3][3][3]。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3]

1.治衄血,吐血,咯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乳痈,肠痈,高血压,肺结核。煎服:9~15g(鲜品30~60g)。止血炒炭用[3]

2.鲜品捣敷痈疖肿毒,外伤出血[3]

生大蓟以凉血消肿力胜,常用于热淋,痈肿疮毒及热邪偏盛的出血证[3]。如用鲜大蓟根洗净捣汁,加热水炖1小时,饭前服,治热结血淋(《福建民间草药》);治心热吐血及衄血、崩中下血,均可用本品捣后绞取汁内服(《太平圣惠方》)[3]

大蓟炭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3]。用于吐血、呕血、咯血、嗽血等出血较急剧者[3]。如十灰散(《十药神书》)[3]

8 大蓟炭的炮制作用

生大蓟以凉血消肿力胜,常用于热淋,痈肿疮毒及热邪偏盛的出血证[3]。如用鲜大蓟根洗净捣汁,加热水炖1小时,饭前服,治热结血淋(《福建民间草药》);治心热吐血及衄血、崩中下血,均可用本品捣后绞取汁内服(《太平圣惠方》)[3]

炒炭后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3]。用于吐血、呕血、咯血、嗽血等出血较急剧者[3]。如十灰散(《十药神书》)[3]

9 大蓟的炮制研究

大蓟主含生物碱、挥发油等成分[3]

动物实验表明,大蓟炭确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3]。有人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大蓟炭的炮制工艺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大蓟炭的最佳炮制工艺为220℃,炒制10分钟[3]

10 大蓟炭的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大蓟炭密闭,置通风干燥处[3]

11 大蓟炭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

大蓟炭

Dajitan

CIRSII JAPONICI HERBA CARBONISATA

11.2 来源

本品为大蓟的炮制加工品。

11.3 制法

取大蓟段,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表面焦黑色。

11.4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表面黑褐色。质地疏脆,断面棕黑色。气焦香。

11.5 鉴别

(1)取本品粉末2g,加70%乙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70%乙酵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蓟对照药材lg,加70%乙醇lOml,同

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各1~2μ,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丙酮一水(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0.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取本品粉末2g,加75%乙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75%乙醇lO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柳穿鱼黄素对照品,加75%乙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肚1,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三氯甲烷一甲醇一醋酸(1:1:1)为展开剂,展至约7cm,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乙醇试液,热风吹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1.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70%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3.0%。

11.7 性味与归经

苦、涩,凉,归心、肝经。

11.8 功能与主治

凉血止血。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11.9 用法与用量

5~lOg,多入丸散服。

11.10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1.11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2 参考资料

  1. ^ [1]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1-122.
  2.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