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血管蒂胆囊瓣修复肝胆管缺损术

目录

1 拼音

dài xuè guǎn dì dǎn náng bàn xiū fù gān dǎn guǎn quē sǔn shù

2 英文参考

biliary duct defect repaired with pedicled gallbladder flap

3 手术名称

带血管蒂胆囊瓣修复肝胆管缺损术

4 别名

带蒂胆囊瓣修补肝外胆道壁缺损术;带蒂胆囊瓣修复胆道缺损;胆管缺损带蒂胆囊瓣修复术

5 分类

普通外科/胆道手术/肝门部肝胆管狭窄修复手术/肝门部肝胆管成形术/自体生物瓣肝胆管修复术

6 ICD编码

51.7908

7 概述

肝胆管狭窄切开之后,肝胆管壁之缺损通常采用肝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近年来,临床上采用各种自体生物瓣包括带蒂脐静脉瓣、带血管蒂胆囊瓣、带血管蒂空肠片和带血管蒂胃浆肌瓣等修复胆管缺损,已取得了良好效果。具有肝胆管原位成形的优点,解除了肝胆管狭窄、保留了Oddi括约肌的功能和防止上行性胆道感染。

手术相关解剖见图1.11.7.1.2.2-1。

8 适应症

带血管蒂胆囊瓣修复肝胆管缺损术适用于:

1.胆囊无明显的病理改变。

2.肝总管狭窄,尤其医源性肝总管损伤,左或右肝管狭窄及左右肝管开口处狭窄。

3.肝胆管狭窄较长或胆管壁增厚。

4.胆总管及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

5.狭窄以上之肝内胆管无结石残留和胆管狭窄。

6.无严重的复发性胆管炎。

7.无肝叶萎缩等肝脏病变。

9 术前准备

1.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手术史及胆管炎反复发作史。

2.检查肝、心、肾功能,必要时做胃肠道钡餐或纤维胃镜。

3.B型超声检查,了解肝胆管扩张、有无结石和蛔虫;必要时行肝胆道γ照相;然后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或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以获得清晰的胆道系统X线影像,以明确肝胆管狭窄部位和结石分布。

4.给抗生素以预防和控制肺部或胆道感染。

5.有黄疸者应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维生素K,并测定凝血酶原时原时间。

6.有肠道蛔虫病者,应驱蛔治疗。

7.术前放置胃肠减压管和导尿管。

8.根据病人营养状况,酌情给予支持治疗。

10 麻醉和体位

一般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肥胖或心血管疾病病人宜采用全身麻醉。手术体位为仰卧位。

11 手术步骤

1.保持胆囊瓣的良好血液循环。保留胆囊动脉,从胆囊底部游离胆囊至胆囊颈部,并结扎或缝扎出血点。

2.肝胆管狭窄切开。胆总管切开,探查胆总管下端。沿胆总管切口向上切开肝总管,充分切开肝总管狭窄或左、右肝管狭窄(图1.11.7.1.2.2-2)。当肝胆管狭窄切开有困难时,可行肝门部部分肝切除或肝方叶切除。以3-0丝线缝扎胆管壁上的出血点和肝胆管整形。

3.根据肝胆管狭窄部位、长度和肝胆管壁缺损大小设计保留带血管蒂胆囊瓣的大小(图1.11.7.1.2.2-3)。

4.肝胆管与胆囊瓣吻合。以3-0线全层单层间断缝合吻合口右侧壁,吻合口右侧壁吻合完毕,由下而上逐一结扎,线结在外(图1.11.7.3.1.2.2-4)。

5.通过正常的胆总管将T形管两短臂置于左右肝管内,再缝合吻合口左侧壁(图1.11.7.1.2.2-5)。

6.清洗手术野,于小网膜孔放置引流。

12 术中注意要点

1.保留的带血管蒂胆囊瓣的大小要与肝胆管壁缺损的大小一致。防止胆囊瓣过大形成胆管囊状扩张。

2.胆囊瓣切缘出血点以3-0线缝合结扎止血。

3.肝胆管壁与胆囊瓣缝合需注意针距和边距,一般在3mm左右,线结在外,以保持吻合平整。

13 术后处理

带血管蒂胆囊瓣修复肝胆管缺损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T形管放置时间1~3个月。拔T形管前应行T形管逆行胆道造影。

2.妥善固定T形引流管,以防脱出。

3.保持潘氏引流(Penrose drain)或烟卷引流通畅,术后48~72h或更长时间,视引流物多少逐渐拔除引流。

4.选用有效抗生素,根据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5.胃肠功能恢复后,口服消炎利胆药物。

6.若无溃疡病等禁忌证,1周后开始口服泼尼松,每天用量10~15mg,3~6周后逐渐减量。

7. 10~14d后,右上腹肝门部可行超短波治疗。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