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代抵当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 《证治准绳·类方》卷三方之代抵当丸
3.1 代抵当丸的别名
代抵当汤丸
3.2 组成
大黄四两,芒硝(或玄明粉)一两,炒桃仁六十枚,当归尾、生地黄、山甲珠各一两,肉桂三至五钱[1]。
大黄(川产如锦纹者,去皮及黑心)4两,芒消1两(如欲稳,以玄明粉代),桃仁(麸炒黄,去皮尖,另研如泥)6-10枚,当归尾1两,生地黄1两,穿山甲(蛤粉炒)1两,桂3钱或5钱。
大黄(川产如锦纹者,去皮及黑心)120克 芒消30克(如欲稳,以玄明粉代)桃仁(麸炒黄,去皮、尖,另研如泥)60枚 当归尾 生地黄 穿山甲(蛤粉炒)各30克 桂9~15克
3.3 功效主治
3.4 代抵当丸的用法用量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子大,睡前去枕仰卧,以唾液送下[1]。蓄血在中焦食远服;在下焦空腹服[1]。丸皆如梧桐子大,以百涝水煎汤送下[1]。
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子大。每次1丸,临卧去枕仰卧,以津咽之,令停留喉下,搜逐膈上之瘀积;中焦食远,下焦空腹,俱梧桐子大,以百劳水煎汤下之。
3.5 运用
若血瘀日久成积,去当归、生地黄,加莪术(醋浸)一两,肉桂七钱[1]。
如血老成积,此药攻之不动,宜去桂、地,加广茂(醋浸透,焙干)30克、肉桂21克。
3.6 各家论述
用归、地者,欲下血而不损血耳,且引诸药至血分也;诸药皆犷悍,而欲以和济之也。
3.7 附注
代抵当汤丸(《张氏医通》卷十六)。
4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代抵当丸
4.1 处方
生地黄、当归、赤芍药各一两,川芎、五灵脂各七钱五分,大黄(酒蒸)一两五钱[1]。
生地1两,当归1两,赤芍1两,川芎7钱5分,五灵脂7钱5分,大黄(酒蒸)1两5钱。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代抵当丸主治血淋,瘀血停蓄,茎中刺痛难忍[1]。
4.4 代抵当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开水送下[1]。
4.5 摘录
《医学心悟》卷三
5 《寒温条辨》卷四方之代抵当丸
5.1 组成
大黄(酒洗)4两,芒消1两,穿山甲1两(蛤粉炒),夜明砂1两(淘,焙),莪术1两(醋焙),肉桂1两(去粗皮),当归尾(酒蒸)1两,红花(酒炒)7钱,桃仁(不去皮尖,生用另研)70粒。
5.2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5.3 功能主治
《寒温条辨》卷四方之代抵当丸主治太阳表证仍在,随经痰热在里,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
5.4 代抵当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生姜汤送下。
5.5 各家论述
代抵当汤丸,方出《证治准绳》,盖瘀蓄之血,攻之为难,仲景直用水蛭、蝱虫有毒之物,惟恐药不峻利,亦何待攻之不动而后加减乎?后人不敢用此毒物,故作此方以代之。原方生地黄用之无理,归尾必不可减,故于本方中减去生地1味,倍肉桂,加莪术、红花、夜明砂,用之殊觉有效。若温病蓄血,用此方去肉桂,加牡丹皮1两,牛膝1两,或止加干漆五钱。
6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代抵当丸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八节·夹痛伤寒
。或至昏厥不省者。属瘀血凝结。轻则五仁橘皮汤合代抵当丸。滑利通瘀以止痛。重则桃仁承气汤。峻攻瘀热以除...
- 《杂病广要》:[脏腑类]膈噎
(按∶《六要》举此证曰∶用前膏子药润补之,后以代抵当丸下之。盖膏子言韭汁、牛乳、生姜捣汁和匀。又《原...
- 《推拿抉微》:[第四集·治疗法]气鼓血鼓
寒饮方为切合。如论所谓,宜用清和理气之品。攻剂代抵当丸主之,和剂丹栀逍遥散,加姜黄香附治之。诸书皆用...
- 《医碥》:[卷之三·杂症]反胃噎膈
屈曲自膈而下,梗涩微痛,多是瘀血,用前药后,以代抵当丸(见血)行之。瘀血在膈间,阻碍饮食,代抵当丸,...
- 《张氏医通》:[卷五诸痛门]腹痛
虽有蓄血。其人真阴不虚。则小便自清。尺脉必盛。代抵当丸。若反倍于常时者。为邪据下焦。真阳外亡之候。本...
- 更多古籍中的代抵当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