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Dàdūn LR1[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dū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大敦 | ||
---|---|---|---|
汉语拼音 | Dadun | ||
罗马拼音 | Tatun | ||
美国英译名 | Great Mound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LR1 | |
日本 | 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F1 | |
富耶氏 | F1 | ||
德国 | LE1 | ||
英国 | liv1 | ||
美国 | Li1 |
大敦为经穴名(Dàdūn LR1)[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水泉(《备急千金要方》),三毛(《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大训(《西方子明堂灸经》),大顺(《针灸学》(南京))。属足厥阴肝经。大敦是足厥阴肝经的井穴,五行属木[2]。大为小之对,敦即敦厚,此穴在大趾内侧,局部肌肉敦厚,故名大敦。大敦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血崩不止,阴挺,阴缩,阴中痛,七疝,五淋,遗精,遗尿,癃闭,小便失禁,尿血,癫狂,尸厥,病症,瘼疭,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腹痛,卒心痛,大便不通,口苦,哕噫,鼻衄不止,寒湿脚气,破伤风,疝气,经闭,崩漏,癫痫,小便不利,中风,缩阴症,现代又多用大敦穴治疗肠疝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睾丸炎,血尿,昏厥,脑血管意外,心绞痛,膀胱炎,前列腺炎,功能性子官出血,子宫脱垂,腹股沟嵌顿疝,精索神经痛,睾丸肿痛,少腹痛,阴茎痛,脑血后遗症,癫痫嗜睡,胃脘痛,便秘,冠心病,糖尿病等。
6 穴名解
大为小之对,敦即敦厚,此穴在大趾内侧,局部肌肉敦厚,故名大敦。
大,与小对言,有宽广、高大、丰富之意。敦,有厚、聚义。有聚而未发之意,与少阳之气会于人身之最下(地五会)。则一阴(厥阴)生发之气,萌动于下,而资长全生,即动养万物也。本穴当厥阴之初,承少阳交与之气聚于足之大指。在拇趾背肌肉丰厚、汗毛聚集之处,形犹如土堆,凡阴气之聚于下者,经之井穴,经气充盛,犹如井泉之水,源源不断,至博至厚,故名“大敦”。[3]
9 大敦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敦穴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大敦穴位于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
大墩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大墩穴在趾端的位置
大墩穴在趾端的位置
大墩穴在趾端的位置(肌肉)
大墩穴在趾端的位置(骨骼)
10 大敦穴的取法
正坐伸足或仰卧位,从拇趾爪甲外侧缘与基底部各作一线,于交点处取穴。
正坐或仰卧取穴。
伸足,在足大趾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处取穴;或在足大趾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外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6]。
11 大敦穴穴位解剖
大敦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骨骨膜。有趾背动、静脉及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皮肤由腓深神经终末支的侧支分出两条趾背支,分布至第一、二趾相对缘的皮肤。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大敦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敦穴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淋、回阳救逆、镇痉宁神之功效[9]。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经筋结于阴器,故肝经与前阴病关系密切,又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有调理气机、清泄湿热、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主治前阴病的主穴。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妇女以血为用,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失于藏血,可导致月经不调、经闭、崩漏等。大敦穴疏肝解郁、调理气机,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妇科疾病。
肝经井穴具有平肝熄风、泄热急救之特点,故大敦穴可主治肝风内动、肝阳上扰之神志病。
有通经开窍之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少阳根起于窍阴”,“厥阴根起于大敦。”亦即阴阳互根也。本穴治淋、疝、崩、厥、阴器诸病,以及小腹痛、脐中痛、情志悒悒、喜寐、尸厥、膨胀、遗溺等症。
13 大敦穴主治病证
大敦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血崩不止,阴挺,阴缩,阴中痛,七疝,五淋,遗精,遗尿,癃闭,小便失禁,尿血,癫狂,尸厥,病症,瘼疭,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腹痛,卒心痛,大便不通,口苦,哕噫,鼻衄不止,寒湿脚气,破伤风,疝气,经闭,崩漏,癫痫,小便不利,中风,缩阴症,现代又多用大敦穴治疗肠疝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睾丸炎,血尿,昏厥,脑血管意外,心绞痛,膀胱炎,前列腺炎,功能性子官出血,子宫脱垂,腹股沟嵌顿疝,精索神经痛,睾丸肿痛,少腹痛,阴茎痛,脑血后遗症,癫痫嗜睡,胃脘痛,便秘,冠心病,糖尿病等。
大敦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血崩不止、阴挺、阴缩、阴中痛、七疝、五淋、遗精、遗尿、癃闭、小便失禁、尿血、癫狂、尸厥、病症、瘼疭、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腹痛、卒心痛、大便不通、口苦、哕噫、鼻衄不止、寒湿脚气、破伤风等。
大敦穴主治遗尿,癃闭,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经闭,阴挺;中风,癫痫;疝气,缩阴症。
现代又多用大敦穴治疗肠疝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睾丸炎、血尿等。
现代常用大敦穴治疗昏厥、脑血管意外、癫痫、心绞痛、膀胱炎、前列腺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官出血、月经不调、子宫脱垂、遗尿、腹股沟嵌顿疝、精索神经痛等。
大敦穴主治疝气,崩漏,遗尿,睾丸肿痛,月经不调,阴挺,癫痫等。
生殖系统疾病:疝气,少腹痛,睾丸炎,阴茎痛,精索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脱垂。
其他疾病:糖尿病。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趾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针灸甲乙经》:卒心痛,汗出,大敦主之,出血立已。阴跳,遗尿,小便难而痛,阴上下入腹中,寒疝,阴挺出,偏大肿,腹脐痛,腹中悒悒不乐,大敦主之。小儿痫瘛,遗精溺,虚则诸病痫癫,实则闭癃,小腹中热,善寐,大敦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目不欲视,太息。主卒疝暴痛,阴跳上入腹,寒疝,阴挺出,偏天肿,脐腹中悒悒不乐,小便难而痛,灸刺之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卒疝,小便数,遗溺,阴头中痛,心痛,汗出,阴上入腹,阴偏大,腹脐中痛,悒悒不乐,病左取右,右取左,腹胀肿满,少腹痛,中热,喜寐,尸厥状如死,妇人血崩不止。
《针灸大成》:主五淋,卒疝七疝,小便数遗不禁,阴头中痛,汗出,阴上入小腹,阴偏大,腹脐中痛,悒悒不乐,病左取右,病右取左。腹胀肿病,小腹痛,中热喜寐,尸厥状如死人,妇人血崩不止,阴挺出,阴中痛。
18 大敦穴研究进展
18.1 治疗崩漏
心脾两虚型,配神门、心俞、气海、脾俞,用常规捻转补法,频率为每分钟20转;肝郁型,配太冲、肝俞,常规捻转泻法;脾虚型,配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阴虚型,配肝俞、太冲、太溪,用常规捻转补法;留针15 min,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治60例,显效4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止血总有效率为90%。②隐白、大敦常规消毒后,于穴后1.5 cm处,用线带缠紧,然后点刺出血2~3滴(可挤压出血),再用无菌棉球止血,常规消毒,或敷以无菌纱布,以避免感染。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3次即愈。
18.2 治疗嵌顿疝
取患侧大敦,消毒后用0.5寸毫针捻转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并加艾灸,直至嵌顿物被还纳为止。行针灸的同时,用手法在被嵌顿物上轻轻按摩,帮助嵌顿物还纳,必要时肌内注射阿托品以缓解痉挛或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鲁米那)以镇静。12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均获效,其中留针时间最长者50 min,最短者6 min,一般在10~30 min内嵌顿物被还纳,腹痛消失。
针刺治疗均经手法复位失败改用本法获效,共8例均获显效。
18.3 治疗房事茎痛
常规消毒后,单侧大敦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数滴。病情较重者,可点刺双侧。共治疗14例,治疗1次获愈13例,2次获愈1例。
18.4 治疗中风后遗症
取大敦,消毒后取0.5寸毫针,用旋转式手法快速刺入皮下0.5分。根据其病的虚实来确定选用补泻之法。如果针感反应强烈,则患者肢体的恢复功能强;反之则差。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针刺后留针1h,每隔5 min行针一次,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共治疗60例,显效38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
18.5 治疗婴幼儿腹泻
取双侧少商、大敦,消毒后,用2寸毫针依次针少商与大敦,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5s出针,不闭针孑L,然后在每个腧穴上挤出数滴血。每日治疗1次,一般治疗3次。效果不明显者,再针2次,慢性腹泻者可加针足三里。针刺治疗期间无须其他治疗,有脱水者可予口服生理盐水。共治疗145例,痊愈68例,显效63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0.3%。
18.6 降压
现代研究证实,给狗注射垂体后叶素造成垂体性高血压,针刺大敦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18.7 增强结肠下部、直肠蠕动
针刺大敦穴,对大肠运动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加强,是治疗肠梗阻的有效穴。
18.8 治疗急性睾丸炎
据报道针刺大敦,治疗急性睾丸炎及副睾丸炎有较显著疗效,临床常配太冲、气海、归来、曲泉等穴。
18.9 巩固大脑皮质抑制效应
19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5.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
-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5-227.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9.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