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仓窬

目录

1 拼音

dà cāng yú

2 概述

大仓窬为经穴别名,即三焦俞。见《医心方》。

穴位三焦俞
汉语拼音sanjiaoshu
罗马拼音sanchiaoshu
美国英译名Triple Burner Locus
各国代号中国BL22
日本22
法国莫兰特氏V22
富耶氏V22
德国B22
英国B22
美国BI22

三焦俞为经穴名[1](Sānjiāoshù[2]BL2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2]。三焦俞是三焦的背俞穴[2][2]。三焦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三焦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三焦俞[2]。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胃脘痛,腹胀,完谷不化,肠呜,胸胁痛,肠鸣,泄泻,痢疾,水肿,腰背疼痛,泄痢,鼓胀,黄疽,癃闭,现代又多用三焦俞治疗胃炎,肠炎,肾炎,腹水,尿潴留,神经衰弱,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腰肌劳损等。

3 三焦俞的别名

悬极俞、大仓窬(《医心方》)。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头痛,食不下,肠鸣腹胀,欲呕时泄,三焦俞主之。

5 特异性

三焦俞为三焦之背俞穴。

6 穴名解

三焦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三焦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三焦俞[2]

“三焦”为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下焦。《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三焦,指胸腹腔上中下三处之空松处。三焦,古作三瞧。《集韵》:“三瞧,无形之府,通作焦。”又肉之空松处为瞧。《淮南子·天文》:“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羸昽膲。”故三焦有无形之说。《难经·第三十七难》谓: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十二经之根本,生命之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以三焦为通调水道的决渎之官。故三焦俞是三焦之气转输、输注之所,升阳益气、决渎行水,内应全身之俞也。[3]

7 所属部位

腰部[4]

8 大仓窬的定位

标准定位:三焦俞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4][5]

三焦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5]

一说“除脊寸半”(《针灸资生经》)

三焦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 大仓窬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悬枢(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三焦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5]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再向上3个棘突,旁开1.5寸处取穴[6]

10 大仓窬穴位解剖

三焦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十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十十二胸神经和第一、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腰背筋膜为胸背筋膜的深层,在腰背部增厚,其纤维组织致密,呈腱膜性质。因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起始腱而增强。所以针经该膜时,有阻力感。在骶棘肌前与后面两层筋膜,在该肌外侧缘愈合,形成骶棘肌鞘。该外侧缘的鞘膜为腹肌起始的腱膜。筋膜上部介于第十二肋和第一腰椎横突之间特别增厚,则称腰肋韧带。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6]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分支、第1和第2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7]

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并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通过[7]

11 大仓窬的功效与作用

三焦俞有调三焦,利水湿的作用[7]

三焦俞具有调理三焦,利水强腰的功效。

三焦俞位于第1腰椎旁,是三焦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三焦乃水液代谢之通道,取之可治疗水液代谢失常而致的一切疾病[8]

经脉循行于腰背部,三焦俞又位于腰部,故可治疗腰背痛[8]

三焦俞内近于下焦,故以治疗肝肾疾患为主[8]

三焦俞与人体上中下各部脂膜相应,而为之俞,有调理三焦,健脾利水之功。治胀满,膈塞不通,呕逆,饮食不化,肩背急,腰脊强,少腹坚硬,注泻下痢,目眩,头痛,妇人癥聚。凡痛之有关脂膜者,俱应取此,以舒三焦郁滞之气也。[8]

12 大仓窬主治病证

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胃脘痛,腹胀,完谷不化,肠呜,胸胁痛,肠鸣,泄泻,痢疾,水肿,腰背疼痛,泄痢,鼓胀,黄疽,癃闭,现代又多用三焦俞治疗胃炎,肠炎,肾炎,腹水,尿潴留,神经衰弱,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腰肌劳损等。

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等[8]

三焦俞穴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呜、胸胁痛[8]

三焦俞穴主治腹胀,肠鸣,泄泻,痢疾,水肿,小便不利;腰背疼痛[8]

三焦俞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痢,水肿,鼓胀,黄疽,遗尿,癃闭,腰脊强痛等[8]

现代多用三焦俞治疗胃炎、肠炎、肾炎、腹水、尿潴留、神经衰弱等[8]

1.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尿潴留,遗精;

3. 其它:腹水,神经衰弱,腰肌劳损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1寸[8][8],局部有酸胀感[8],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8]

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8~1寸[8]

直刺1~1.5寸[8]

注意:三焦俞深部近于肾脏,故不能深刺[8]

13.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8]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 大仓窬的配伍

三焦俞配身柱、命门,有温补肾阳,强壮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强痛,脊柱炎。

三焦俞配石门,为俞募配穴法,有利尿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小便不利。

三焦俞配大肠俞、气海、中极、足三里,治急慢性肾炎[8]

三焦俞配肝俞、脾俞、阳陵泉,治黄疸、呕吐[8]

三焦俞配脾俞、胃俞、中脘,治消化不良、耳鸣[8]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痛、食不下、肠鸣腹胀、欲呕时泄,三焦俞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背拘急,腰脊强。

《针灸大成》:泄注下痢。

《备急千金要方》:脏腑积聚胀满……不能饮食,灸三焦俞随年壮。

《循经考穴编》:三焦俞,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相长脊各一寸五分……三焦热壅,气不升降,口苦唇裂,消渴。

16 大仓窬研究进展

16.1 治疗泌尿系统结石

针刺三焦俞配肾俞、京门、天枢、气海,对泌尿系统结石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大部分有效,半数可排出结石[8]

16.2 治疗腰痛

一患者腰部灼痛1个月,取三焦俞,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1寸,用捻转泻法,每5 min行针一次,留针20 min,治疗一次灼痛减半,夜间痛轻,能安然入睡,继续治疗4次后痊愈[8]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8-239.
  7.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9.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8-23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