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秘结

目录

1 拼音

dà biàn mì jié

2 英文参考

constipa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大便秘结为病证名[1]。见《丹溪心法附余·燥门》。简称便秘,也称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涩[1]。指粪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的表现[1]。一般指大便排出困难或三四天以上不大便者[1]。大便秘结有正虚与邪实之不同[1]

4 大便秘结的病因病机

《医学正传·秘结论》:“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结燥。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结燥之证。是故有风燥,有热燥,有阳结,有阴结,有气滞结,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脱血,津液暴竭,种种不同。”

《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大便秘结之症,外感门有表未解,太阳阳明之脾约,有半表半里,少阳阳明之大便难,又有正阳阳明之胃实。大便硬,又有表邪传里,系在太阴,七八日不大便。又有少阴病,六七日不大便,厥阴下利,谵语有燥屎者。以分应下、急下、大下、可下。又互发未可下、不可下。俟之,蜜导、胆汁导等法。内伤门则有积热、气秘、血枯各条之不同。”

5 大便秘结的辨证论治

《医宗必读·大便不通》:“经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愚按内经之言,则知大便秘结,专责之少阴一经。证状虽殊,总之津液枯干,一言以蔽之也。分而言之,则有胃实、胃虚、热秘、冷秘、风秘、气秘之分。”“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误用硝黄利药,多致不救,而巴豆、牵牛,其害更速。若病证虽属阴寒,而脉实微燥,宜温暖药中略加苦寒,以去热燥,燥止勿加。如阴燥欲坐井中者,两尺按之必虚,或沉细而迟,但煎理中汤,待极冷方服。或服药不应。不敢用峻猛之药者,宜蜜煎导之。久虚者,如常饮食法,煮猪血脏汤加酥食之。血仍润血,脏仍润脏,此妙法也。”

《寿世保元·大便闭》:“大便闭结至极,昏不知人事,用大田螺二三枚,以盐一小撮,和壳捣碎,置病人脐下一寸三分,以宽帛紧系之即通。”

6 大便秘结的分类

便秘有阳结、阴结、实秘、虚秘、气秘、风秘、痰秘、冷秘、热秘、三焦秘、幽门秘(幽门不通)、直肠结、脾约之区分[1]

6.1 阳结

阳结指胃肠实热燥火所致的便秘[2]。《医学入门·燥结》:“结有能食脉实数者为阳结。”《景岳全书·杂证谟》:“阳结证必因邪火有余以致津液干燥,此或以饮食之火起于脾,或以酒色之火炽于肾,或以时令之火蓄于脏,凡因暴病或以年壮气实之人方有此证。然必有火证火脉内外相符者,方是阳结。治此者又当察其微甚,邪结甚者,非攻不可,宜诸承气汤、神祐丸、百顺丸之类主之。邪结微者,宜清凉饮子、元戎四物汤,或黄龙汤、玉烛散之类主之。火盛不解者,宜清凉散、大黄硝石汤、八正散、大分清饮、大金花丸之类主之。火盛水亏,阴虚而燥者,宜丹溪补阴丸,人参固本丸,或六味地黄加黄柏、知母、麻仁之类主之。”亦有以风秘、气实秘、热秘等为阳结[2]。《金匮翼·便閟统论》:“实闭热闭即阳结。”《医学心悟·大便不通》:“热闭者,口燥、唇焦、舌胎黄、小便赤、喜冷、恶热,此名阳结。”

6.2 阴结

阴结指胃肠阴寒固结,或精血亏耗,大肠干燥所致的便秘[3]。《医学入门·燥结》:“不能食,脉弦微者,为阴结。”《景岳全书·杂证谟》:“阴结证,但察其既无火证,又无火脉……盖此证有二则,一以阳虚,一以阴虚也。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下焦阴虚则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则津液不到而肠脏干槁,此阴虚而阴结也。故治阳虚而阴结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宜右归饮,大补元煎、大营煎之类主之;或以人参当归数钱煎汤送右归、八味等丸俱妙。治阴虚而阴结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宜左归饮、左归丸、当归地黄饮、五福饮、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二者欲其速行,宜于前法中各加肉苁蓉二三钱。”亦有以寒秘、气虚秘、湿秘等归为阴结[3]。《证治汇补·秘结》:“阴结者,阴寒固结肠胃,血气凝滞而秘结也,外症不渴不食,肢冷身凉,大便硬闭,脉沉而迟,宜四物合附子汤,如久不大便而脉反微濇者,黄芪建中汤。”《金匮翼·便秘统论》:“冷闭虚闭即阴结也。”《医学心悟·大便不通》:“冷闭名阴结。”

6.3 实秘

实秘(excessive constipation[4])是指风寒痰热、食积气滞胃肠等所致的便秘[4]。又作实闭、实閟[5]

6.3.1 实秘的病因病机

肠胃实邪壅结所致的腑气不通[5]

6.3.2 实秘的治疗

《医学心悟·大便不通》:“阳明胃实,燥渴、谵语、不大便者,实闭也,小承气汤下之。”

《金匮翼·便閟统论》:“实閟有寒有热。热实者,宜寒下;寒实者,宜温下。麻仁丸、厚朴三物汤,治实而热者;逐气丸、温脾汤,治实而寒者也。”

6.4 虚秘

虚秘(deficient constipation[5])为病证名[6]。是指气、血、津、液、阴、阳等虚弱所致的便秘[6]

6.4.1 虚秘的病因病机

因精血津液亏耗所致的便秘[6]。多因体气素亏,或因发汗、利小便耗伤津液,或病后元气未复,精亏血枯所致[6]

6.4.2 虚秘的症状

《圣济总录·大小便门》:“或因病后重亡津液,或因老弱血气不足,是谓虚秘。”

《洁古家珍·杂方》:“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6.4.3 虚秘的治疗

虚秘如因气虚、气滞而致者,可用厚朴丸等方[6]。津液耗伤者,可用润肠丸[6]

《医学心悟·大便不通》:“若老人精血不足,新产妇人气血干枯,以致肠胃不润,此虚闭也,四物汤加松子仁、柏子仁、肉苁蓉、枸杞、人乳之类以润之,或以蜜煎导而通之。若气血两虚,则用八珍汤。”

《金匮翼·便秘统论》:“虚秘有二,一以阴虚,一以阳虚也。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下焦阴虚,则精血枯燥,精血枯燥,则津液不到而肠藏干槁。治阳虚者,但益其火,则阴凝自化;治阴虚者,但壮其水,则泾渭自通。”

方如苁蓉润肠丸、益血润肠丸、五仁丸、黄芪汤等均可选用[6]

6.5 气秘

气秘(qi constipation[6])是指气滞于内,腑气不通,以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苔薄腻,脉弦等为常见症的实秘证候[6]

6.5.1 气秘的病因病机

气滞或气虚所致的便秘[7]。多因七情郁结,气壅大肠,或中气不足,传送无力所致[7]

6.5.2 气秘的症状

《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气秘便结之症,心腹胀满,胁肋刺痛,欲便而不得便,此气实壅滞之症也。若质弱形弱,言语力怯,神思倦怠,大便不出,此气虚不振之症也。”

6.5.3 气秘的辨证论治

《证治要诀·大便秘》:“气秘则气不升降,谷气不行,其人多噫。宜苏子降气汤加枳壳,吞养正丹,或半硫丸、来复丹;未效,佐以木香槟榔丸;欲其速通则枳壳生用。”

可选用枳桔汤、四君子汤等方[7]

《医碥·大便不通》:“有气秘,气壅塞不通,不升不降,其人多噫。实者破结导滞,木香、槟榔、枳壳、陈皮、杏仁等类。虚者,补而行之,不宜破者,人参多用。”“若气少气弱,无力推送,则惟有助气而已。丹溪云:肺气不降,则难传送。用枳壳、沉香、诃子、杏仁等。老人虚人津液少,宜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胶等。”

《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有由气秘者,气不升降,谷气不行,善噫,宜苏子降气汤加枳壳。”

6.6 风秘

风秘(wind constipation[7])为病证名[8]。是指风搏肺脏,传于大肠,以大便燥结,排便艰难等为常见症的便秘证候[8]

6.6.1 风秘的病因病机

由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干燥所致[8]

《圣济总录·大小便门》:“风气壅滞,肠胃干涩,是谓风秘。”

6.6.2 风秘的症状

其症大便燥结,排便艰难,多见于老年体弱及素患风病者[8]

6.6.3 风秘的治疗

《证治要诀·大便秘》:“风秘之病,由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故传化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有秘。宜小续命汤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两蚬壳许。实者,吞脾约麻仁丸;虚者,吞养正丹。”

《奇效良方·秘结门》:“风秘为病,风痰秘于大肠,结而不通也。”又:“皂角丸治老人、虚人风秘。乃大肠经有风,大便秘结宜服之。”

《张氏医通·大小府门》:“风秘者,风入大肠,传化失职。羌、防、苏子、枳壳、麻仁、杏仁、皂角灰,煎服润肠丸。”

《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专由风秘,宜小皂角丸;如由虚而兼风秘,宜二仁丸。”

《医灯续焰·大便燥结证》:“风燥宜五仁丸、《世医得效方》皂荚丸,搜风顺气丸之类。”又:“《世医得效方》五仁丸治津液枯竭,大肠秘涩,传导艰难。《世医得效方》皂角丸,专治有风入脏腑闭塞。”

本证多见于张力减退性结肠性便秘[8]

6.7 痰秘

痰秘因痰饮湿热阻滞肠胃所致[9]。《张氏医通·大小府门》:“痰秘者,痰饮湿热阻碍,气不升降,头汗喘满,胸胁痞闷,眩晕腹鸣。半夏、茯苓、木香、槟榔、枳实、橘红、香附、白芥子、姜汁、竹沥。不应,加大黄、黄连。甚则控涎丹下之。”

6.8 冷秘

冷秘(cold constipation[9])是指寒邪内结,以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苔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实秘证候[9]。又名阴结[10]

6.8.1 冷秘的病因病机

阴寒凝结,腑气不通[10]

《圣济总录·大小便门》:“下焦虚冷,窘迫后重,是谓冷秘。”

6.8.2 冷秘的症状及治疗

《证治要诀·大便秘》:“冷秘由冷气横于肠胃,凝阴固结,津液不通,胃道秘塞,其人肠内气攻,喜热恶寒,宜藿香正气散加官桂、枳壳各半钱,吞半硫丸。”

《医述》:“世人但知热秘,不知冷秘,冷秘者,冷气凝结,津液不通,如天寒地冻,水结成冰之义,治宜八味丸、半硫丸温而通之。”

《医学心悟·大便不通》:“冷闭者,唇淡、口和,舌胎白,小便清,喜热、恶寒,此名阴结,宜用温药而兼润燥之法,理中汤加归芍主之。”

6.9 热秘

热秘(heat constipation[10])是指热邪内壅,以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实秘证候[10]。又名阳结[11]

6.9.1 热秘的病因病机

由于热结大肠所致[11]

6.9.2 热秘的症状及治疗

《万病回春·大便闭》:“身热烦渴,大便不通者,是热闭也。”

《证治要诀·大便秘》:“热秘,面赤身热,肠胃胀闷,时欲得冷,或口舌生疮,此由大肠热结。宜四顺清凉饮,吞润肠丸,或木香槟榔丸。”

《金匮翼·便秘统论》:“热秘者,热搏津液,肠胃燥结,伤寒热邪传里,及肠胃素有积热者,多有此疾。”用大黄饮子[11]

《医学心悟·大便不通》:“热闭者,口燥,唇焦,舌胎黄,小便赤,喜冷、恶热,此名阳结。宜用清热攻下之法,三黄枳术丸主之。”

6.10 三焦秘

三焦秘指大便秘结之由于三焦不和者[12]。《丹溪心法附余·燥门》:“三焦不和,胸膈痞闷,气不升降,饮食迟化,肠胃燥涩,大便秘结。”用搜风润肠丸[12]

6.11 幽门秘(幽门不通)

幽门秘(幽门不通)指便秘之由于幽门不通者[13]。症见噎噻气阻,大便不通[13]。《脾胃论》卷下:“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噻,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闭,大便难。”用通幽汤[13]

6.12 直肠结

直肠结指粪便结于直肠难出者[14]。《医碥·大便不通》:“燥屎巨硬,结在肛门难出,名直肠结。从导法治之。导法,以蜂蜜炼成条,大如指,粘皂角末、油抹入便门。寒结者加草乌头末,以化寒消结;热结者以猪胆汁导之。”

6.13 脾约

脾约为便秘的一种[15]。约为约束之意,脾约指脾虚津少,肠液枯燥以致大便艰涩难出的病证[15]。《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秘结证治》:“或饮食燥热而成热中,胃气强涩,大便坚秘,小便频数,谓之脾约。”《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脾约,液枯证也。仲景论阳明伤寒,自汗出,小便数,则津液内竭,大便必难,其脾为约,脾约丸主之。盖液者,肺金所布,肺受火烁,则津液自竭,而不能行清化之令,以输于脾,是肺先失传送之职,脾亦因失转输之权,而大便有不燥结者乎,但仲景以脾约丸主之……当大病后或东南人虚羸,恐虽热甚,而偶误服此,必脾愈弱而肠愈燥也。故本病只宜以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为上。宜当归润燥汤、苁沉丸、润肠丸。”

7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0.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0.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2.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2.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6.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4.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7.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61.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8.
  11.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9.
  12.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
  13. ^ [1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5.
  14. ^ [1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00.
  15. ^ [1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4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