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次传 (最后修订于2016/8/16 13:52:48)[共104字]
摘要:次传是指五脏病以相克的次序相传。如《黄帝内经灵枢·病传》所言的“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等是。五脏病依次传其所胜,于病为逆,预后不良,故《病传》又谓:“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三伤寒门(上)]病机
循经∶六经以次传,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是也。专经∶邪气即在一经,不传不变是也。越经∶间经而传,如一日太阳病,头颈项痛,腰脊强,二日不传阳明,却越而传少阳,胸胁痛而耳聋之类是也。再经∶六经以次传遍,却又复起而再传太阳,头痛脊强之类是也。《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十六痨瘵门]病机
骨蒸。内传五脏,名曰伏连,不解治疗乃至灭户。男女虚弱得之,名曰劳极,吴楚名曰淋沥,巴蜀亦名劳。其源先从肾起。初受之气,两胫酸痛,腰背拘急,行立脚软,饮食减少,两耳风声,夜梦遗泄,盗汗阴痿。肾既受讫,次传于心。心初受气,夜卧心惊,或多恐悸,心悬之气,吸吸欲尽。梦见亡人,亦多盗汗。饮食无味,口内生疮。心气烦热,惟欲眠卧,朝轻夕重。两颊口唇悉皆红赤,有时手足五心烦热。心受已,次传于肺。肺初受病,咳嗽气力
- 康熙帝首倡“中西医结合”
的开端。16世纪欧洲科学和文化开始兴盛,西方近代医学第一次传人中国。但中国此时正处于明朝末年,战乱不断、瘟疫流行,西方医学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史料记载,明万历五年(1577)江西的永新、永宁、福安等地出现大范围的疟疾流行,造成永宁、福宁“死者无算,永新“死者不可胜纪的严重后果。之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西方传教士开始来华借医传教。德国传教士邓玉函著的《泰西人身说概
- 传染病学系第七次会议在北大医院召开
2006年6月29日下午在北大医院召开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七次传染病学系会议,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地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积水潭医院、民航总医院和世纪坛医院的20余位专家和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系主任王勤环教授主持。会议首先总结了传染病学系集体备课的经验和不足。今年3-4月期间,学系分别针对“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传染病学总论”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人脑记忆容量是预计的10倍,相当于整个互联网
次传递就能激发改变(大约需要20分钟),对于最大的突触,几百次传递(1到2分钟)就可以产生改变。Bartol说:“这意味着,每2到20分钟,你的神经突触就会发生大小变化。它们在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做出自我调整。”他们的发现发表在《eLIFE》上,这将带来计算能力的巨大飞跃。未来超精确和高效能机器则可以利用深层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Sejnowski说:“大脑的奥妙可以帮助人类设计更好的计算机。使用概率传
-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七尸疰门]传尸羸瘦(附论)
。称为骨蒸。内传五脏。名曰伏连。忽而不疗者。乃至绝后。假如男子因虚损得之。名为劳极。其源先从肾起。肾初受之。两胫酸疼。腰脊拘急。行立脚弱。饮食减少。两耳飕飕。浑似风声。夜卧梦泄。阴汗萎弱。肾既受已。次传于心。心受气。夜卧必惊。或多怯悸。心悬气翕欲尽。梦见先亡。有时盗汗。食无滋味。口内生疮。唯欲眠卧。朝轻暮重。两颊口唇。如敷胭脂。五心皆热。心病不已。次传于肺。肺既受。时气满咳嗽。体力微弱。有时喘急。
- 《外台秘要》:[卷第十三]传尸方四首
名之伏连。不解疗者。乃至灭门。假如男子因虚损得之。名为劳极。吴楚云淋沥。巴蜀云极劳。其源先从肾起。初受之气。两胫酸疼。腰脊拘急。行立脚弱。食饮减少。两耳飕飕。欲似风声。夜卧梦泄。阴汗痿弱。肾既受已。次传于心。心初受气。夜卧心惊。或多忪悸。心悬乏气。吸吸欲尽。梦见先亡。有时盗汗。食无滋味。口内生疮。心常烦热。唯欲眠卧。朝轻夕重。两颊口唇悉红赤如敷胭脂。又时手足五心皆热。心既受已。次传于肺。肺初受气。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十·杂病]经解
,作决死生之论也。)《揆度》者,切度之。《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者也。恒者,得以四时死者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也。度者,得其病处也,以四时度之也。(得病传之,至于胜时而死,此为恒也。中生喜怒,令病次传死者,此为奇也。揆者,方将求病所在,揆量之也。度者,得其病处,更于四时度其得失也。平按∶方切求也下《素问》有“言切求其脉理也”七字。注令病次传死者,《素问》新校正引杨注作令病次
-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一]治传尸羸瘦诸方
髓中热。称为骨蒸。内传五脏。名之复连。不解疗者。乃至绝后。假如男子因虚损得之。名为劳极。其源先从肾起。初受之。两胫酸疼。腰脊拘急。行立脚弱。食饮减少。两耳飕飕欲似风甚。夜卧梦泄。阴汗萎弱。肾既受已。次传于心。心初受气。夜卧心惊。或多忪悸。心悬少气。翕翕欲尽。梦见先亡。有时盗汗。食无滋味。口内生疮。唯欲眠卧。朝轻夕重。两颊口唇如传胭脂。五心皆热。心既受已。次传于肺。肺既受时。气满咳嗽。体力微弱。有时
- 博尔泰力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为本科住院及门诊就医的HBeAg阳性、HBsAg和(或)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2000年全国第六次传染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博尔泰力治疗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16~55岁,平均(31.5±10.3)岁,病程平均3.6年,赛若金(重组α1β干扰素)治疗组34例,男29例
- 《灵枢识》:[卷五]五味篇第五十六
诸本无篇字。胃者(止)以次传下马云。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即营卫生会篇所谓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也。其曰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即营卫生会篇所谓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于膀胱也。张云。玉版篇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气味之正者。莫如水谷。水谷入胃。以养五脏。故脏腑者。皆禀气于胃
- 森林脑炎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1.2.1无菌试验 毒种启封及每次传代后,均需做无菌试验,合格者方可使用。 1.2.2病毒滴定 每正代必须用小白鼠进行脑内滴定。滴度≥9.0LogLD50/1.0ml方可用于生产。 1.2.3纯毒试验 生产前须用小白鼠脑内法做中和试验鉴定毒种的特异性,中和指数必须在500以上。生产中如对毒种有怀疑,应及时进行鉴定。 1.3毒种传代 分正亚代传递。传递代数正代不得超过15代,传代时
- 《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三骨蒸传尸门]传尸骨蒸
论曰传尸之病,由相克而生,毒瓦斯内传五脏,渐至羸极,死则复传其家属一人,故曰传尸,其初得病,半卧半起者,名曰,气急嗽者,名曰肺痿,骨髓中热者,名曰骨蒸,内传五脏者,名曰复连,忽而不KT,乃至绝后,假如男子因虚损得之,其源先从肾起,初受尸气,两胫酸疼、腰脊拘急,行步脚弱,食减耳鸣,梦泄阴汗,肾病不已,次传于心,则惊悸少气,梦见先亡,时有盗汗,食饮无味,口疮好睡,唇颊赤色,五心皆热,朝轻夕重,心病不已
- 第三节 恙虫病
后发热,叮咬局部溃疡结痂”,颇似现代恙虫病。但直到1948年才于广州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 国外最早系日本人于1810年首先描述本病,1927年日本学者绪方规雄等用病人血液注射家兔睾丸内,经5~6次传代后,阴囊红肿,取其涂片染色发现立克次体,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Rickettsiaorteintalis)。1931年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tsutsugamushi)。 [病
- 恙虫病
三日后发热,叮咬局部溃疡结痂”,颇似现代恙虫病。但直到1948年才于广州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国外最早系日本人于1810年首先描述本病,1927年日本学者绪方规雄等用病人血液注射家兔睾丸内,经5~6次传代后,阴囊红肿,取其涂片染色发现立克次体,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Rickettsiaorteintalis)。1931年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tsutsugamushi)。病原学恙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八]方脉痛风五痹合参(附麻木虚痒)
。风者四时八方之气,从鼻而入乃天之气也。痰者五谷百物之味,从口而入,脾胃之湿所结乃地之气也。故风胜者先治其风,痰胜者先治其痰,风与疾相等,则治风兼治痰,此定法也,《经》云∶风之伤人也,先从皮毛而入,次传肌肉,次传筋脉,次传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次治肌肉,由此观之。乃从右而渐入于左也。皮毛者右肺主之,肌肉者右胃主之,筋脉者左肝主之,骨髓者左肾主之,从外入者转入转深,故治皮毛治肌肉不使其深入也。又
- 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每次传代后均需做无菌试验,合格者方可使用。 1.2.2病毒滴定 每正代必须用体重7~9g小白鼠进行脑内滴定,滴度≥9.0LogLD50/1.0ml可用于生产。 1.2.3纯毒试验 生产前和生产末期用小白鼠做脑内法中和试验,以鉴定毒种的特异性。所用特异性抗血清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中和指数必须在500以上。生产过程中如对毒种发生疑问,应及时进行鉴定。 1.3毒种传代 分正亚代传递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特性及其构造组织工程软骨研究进展
,具有重要的功能,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获得足够的种子细胞及制备性能优良的支架材料是二大关键问题。种子细胞可选软骨细胞和干细胞二大类,软骨细胞中自体软骨细胞来源有限,切取软骨增加伤残,而异体软骨细胞存在传染病和移植免疫的危险。因此,干细胞中的MSCs固有的优势和特性将在软骨组织修复中成为首选种子细胞,可通过取自体且体外扩增的MSC回植自体内修复重建软骨组织缺损。将MSCs应用于软骨组织工程已成趋势。
- 北大医院传染病学系召开第八次会议
006年10月25日下午在北大医院召开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第八次传染病学系会议。医学部教育处的领导以及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京地坛医院、解放军302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民航医院、世纪坛医院等学系组成单位的20余位专家与会,田庚善教授、傅希贤教授参加会议。会议由感染病学系主任、北大医院感染疾病科王勤环教授主持。会议围绕赵树馨教授传染病奖学基金有关事宜、集体备课事宜、课表和课时安排、认证教
- 培养细胞的细胞生物学
中,而组织培养细胞的生存环境是培养瓶、皿或其它容器,生存空间和营养是有限的。当细胞增殖达到一定密度后,则需要分离出一部分细胞和更新营养液,否则将影响细胞的继续生存,这一过程叫传代(Passage或Subculture)。每次传代以后,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过程都会受一定的影响。另外,很多细胞特别是正常细胞,在体外的生存也不是无限的,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所有这一切,使组织细胞在培养中有着一系列与体内不同
- 《松峰说疫》:[卷之四·辨疑]辨瘟邪止在三阳经
吴又可之《瘟疫论》世所盛行,其中达原饮固为治瘟疫之良方。第言瘟邪浮越于某经者,即加某经之药,止有三阳在表治法,至于邪之传里者,仅有入阳明胃腑一条,传三阴则略而不及。夫云∶邪伏膜原,自内达外,不似伤寒之按次传经则可。若云邪总不入三阴,是将脏腑、经络划然中断,而人身之营卫,总格而不通矣,此岂理也哉?即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说,识者犹或非之。至于瘟疫之传变,且并将三阴而遗之何也?每见患瘟疫者,腹胀满,大便实,
- 《伤寒论纲目》:[卷十五·厥阴经症]囊缩
。【目】朱肱曰。厥阴病。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宜小建中汤。脉微缓者。必囊不缩。外症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宜桂枝麻黄合半汤。尺寸俱沉短者。必囊缩。表气入腹。宜承气汤下之。大抵伤寒脏腑传变。阳经先受病。次传入阴经。以阳主生。阴主杀也。若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为脾胃脉也。故知土气不受克。邪无所容。荣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出矣。王好古曰。厥阴病者。烦满囊缩。大小便不通。发热引饮腹
- 《时方妙用》:[卷四]传经发明
按宋元以后医书。皆谓邪从三阳传入。俱是热症。唯有下之一法。论中四逆白通理中等方。俱为不然有非也。有谓递次传入三阴尽无寒症者。亦非何则。人今试譬之寒。第觉寒。寒性谓误药而变凡汗下失宜。过之。则伤正而虚其阳。不及。则热炽而伤其阴。虚其阳。则从少阴阴化之症化热疼痛阴化里寒外阳从阴《时方妙用》清陈念祖公元1644-1911年
- 《伤寒寻源》:[上集]辨伤寒二
不俟由表传经。径从膀胱之腑。袭入肾脏者有之矣。故仲景于大青龙汤一证。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必辨其无少阴证。方予以大发其汗。若误施之少阴病。则肾中真阳。随汗飞腾。可不慎欤。太阳伤寒。其脉浮紧。或兼风因。间有浮缓。若少阴病。其脉必沉而微细。仲景于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特有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制。盖必以附子镇摄肾中真阳。而后麻黄细辛始得引少阴之邪驱之出表。其有寒邪初犯太阳。以次传经。渐
- 乙型肝炎病毒抗HBc-IgG与抗HBc-IgM结果分析
-IgM检测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60例血清标本系1999年1月~2000年1月本院住院及门诊病人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的血清,患者的诊断均按1995年5月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360例血清标本中:HBsAg、HBeAg、抗HBc阳性患者55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患者125例,HBsAg阴性标本180例,全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七]五味第五十六
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任谷庵曰。此章论五脏六腑。津液营卫。皆秉气于胃腑水谷之所生养。夫谷入于口。其味有五。各归所喜。津液各走其道。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所化之糟粕。乃传于小肠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也。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
- 细胞建株(系)
一、概念 1、细胞系(CellLine):原代培养舞经首次传代成功即成细胞系,由原先存在于原代培养物中的细胞世系(LineageofCells)所组成。 2、细胞株(CellStrain):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称为细胞株。细胞株的特殊性质或标志必须在整个培养期间始终存在。如果不能继续传代或传代数有限,称为有限细胞株(finitecellstrai
- 肝炎灵汤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疫、抗肝纤维化、抗病毒作用。再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为2001年以来125例住院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断符合:①西医诊断标准:2000年(西安)全国第八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②中医肝胆瘀热、肝郁脾虚型病毒性肝炎的辩证标准: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1997年第2辑。治疗组75例,其中男62例,女13例,年
- 柴黄汤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各20g,苡仁30g,甘草10g。辨证加减:湿热壅盛者加白花蛇舌草、菌陈、大黄;肝郁胁痛者加青皮、元胡;肝脾肿大者加桃仁、穿山甲、鳖甲;气阴不足者加西洋参、黄精、石斛。每日1剂,水煎600ml,分3次口服。 2.2对照组齐敦果酸片40mg/次,肌苷0.4g/次,VitC0.2/次,均每日3次。 两组病例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肝功能,HBV-M及肝脾B超。 3治疗结果 3.1
- 肝素、消炎利胆片治疗淤胆型肝炎30例
1995年北京第五次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1]。其中甲肝病毒感染20例,乙肝病毒感染16例,戊肝病毒感染15例,乙丁病毒重叠感染2例,药物引起3例,原因不明2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强力宁100~160ml,丹参注射液10~20ml,门冬氨酸钾镁20ml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4周为1个疗程。
- 亚洲最大原始野果林逾四成遭虫害
现今,残存于天山谷地的野果林只能依稀见到个别果树开着零散的小花。虽然气候变暖和树木自然老化也是引起野果林退化的原因之一,但小吉丁虫对野果林的危害却是毁灭性的。1993年新源县引进苹果苗木时小吉丁虫首次传入伊犁河谷,随后开始在天山深处的野生苹果林中大面积扩散。小吉丁虫又名串皮虫,它通过钻注果树枝干的皮层形成蛀道,阻碍树液流通,最终导致果树皮层干裂变色形成坏死伤疤直至整株枯死。多年来,尽管当地采取剪
- 汉坦病毒的研究进展
据《全国第六次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载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于丹萍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汉坦病毒的研究进展。 汉坦病毒可分为两种:一种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另一种引起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前者主要流行于美国,在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玻利维亚以及德国也发现了病例。我国虽未发现,但有发生的可能。主要临床表现为,在4日左右的发热、头痛等前驱期症状后,出现以非心源性肺水肿
- 血清C3与PAB检测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年12月收治的住院肝病患者182例。按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分型,其中急性肝炎(AH)46例,慢性肝炎(CH)49例,肝硬化(LC)33例,重症肝炎(FVH)26例,另外肝癌(HCC)28例,全部经B超、CT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取同期单位集体体检正常者30例作对照组(NS)。1.2检测方法抽取患者住院后次日及对照组全血3.0ml自然凝固后分离血清,当日进行检测。采
- 第二临床医学院开展“展现传统功法之美,点燃全民健身之火”健身功法展演活动
成员耐心的做出解答并进行了国家健身气功功法丛书系列《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等的现场售发。表演结束后又进行五禽戏公开课的宣传和报名工作,报名的老师和同学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本次传统功法普及活动,养心社向我校全体师生及教职员工展现传统功法的博大精深,促进我校师生、教职员工对中国传统功法和健身气功的了解,增强习练健身气功的兴趣,点燃全民健身的热情!而养心社必将继续努力,将接下
- 慢性重型肝炎并甲状腺功能亢进22例临床分析
慢性重型肝炎是传染科难治性疾病,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在此基础上合并或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将明显加重病情,加快病程。如何治疗、早期治疗甲亢,对改善病情转归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我院1996~2004年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并甲亢8例,结合收集的14例,对两者相互影响及治疗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慢性重型肝炎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十次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
- 浅谈“以通为补”的观点探讨活血化瘀法体会
,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对此,虽然不能说古人已清楚地认识到机体内不断地新陈代谢,但它充分体现了《内经》对生理的正常活动,是着眼于一个“通字。根据“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的观点,其所谓“营卫大通,则又着眼于“使道(经脉)的畅通无阻。而“谷气津液已行,“乃化糟粕,以次传下。不仅强调了一个“传字,还意味着陈者自去,新
- 《内经博议》:[卷之二脉法部]附论
平旦目开。而下行六阳。日入注少阴。而夜行六阴。其气与阳俱动。与阴俱静。而不越其候。亦如天地之生息无间。若稍回则滞于阴而阳病。壅于阳而阴病。经所谓谨察卫气。为百病母是矣。营之行。亦自平旦出手太阴。内外次传。日五十营而无回迕。故见之于脉。五十动而无一代者。名曰平人。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代者。歇至与更改也。此所谓回矣。一者脏腑授气。相生之转。脾散精于肝以为血。浊气归心以为脉。脉气流经归肺。
- 中科院试题专区(建设中)中科院1996年细胞生物学试题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20分,不答不得分,答错倒扣0.5分)原代培养物经首次传代后即成细胞株…………………………(是,否)癌组织中细胞间隙连接的数目显著减少,细胞间通讯发生障碍……………
- 健脾化湿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6例
98年以来,我们应用健脾化湿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患者均为1998年以来本院的门诊与住院病例。临床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第10次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治疗组66例,其中男24例,女42例,年龄(33±12.3)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35.2±10.7)岁。两组在性别、年龄
- 《张氏医通》:[卷六痿痹门]香港脚
肺二脏经络。所起在手十指。肝肾与脾三脏经络。所起在足十趾。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头项也。微时不觉。痼滞乃知。经云。次传间传是也。论得已便令人觉否凡香港脚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觉。会因他病一度。乃始发动。或奄然大闷。经三两日不起。方乃觉之。诸小庸医。皆不识此疾。漫作余病治之。莫不尽毙。故此病多不令人识也
- 还原型谷胱甘肽与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肝硬化60例
疗的肝硬化患者资料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9~67岁,平均(43±25)岁,均经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查、B超等确认为肝硬化,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次传染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执行标准[1]。1.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在传统保肝支持治疗(主要为能量合剂及维生素)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古拉定)6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点,丹参注射液16g(250ml)静点,均1
- 《医方考》:[卷一大头瘟门第七]普济消毒饮子
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五钱)柴胡(五分)桔梗(三分)人参(三钱)陈皮(去七分便秘加大黄。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伤寒,诸药杂治,终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尔。乃主是方,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呷之,半用蜜丸噙化,活者甚众。时人皆曰天方,遂刻诸石,以传永久。昆谓芩、连
- 《玉机微义》:[卷十七血证门]论结阴便血
卫生宝鉴云真定史十年四十二形体本瘦秋时因勉强饮酸酒数杯少时腹痛次传下利无度待十余日便后见血或红或紫腹鸣时痛诸医以为血热用芍药柏皮丸治之未效仍不欲食食则呕酸形体愈瘦面色青黄不泽心下痞恶冷物口干时有烦燥不得安卧诊时脉弦细而微迟手足稍冷经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又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外灸中脘三里气海等穴内服平胃地榆汤而愈按此治例实内伤法
-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卷下]疫证治案
靖康二年春,京师大疫,有异人书一方于斋舍,凡因疫发肿者,服之无不效。其方黑豆二合,炒令香熟,甘草二寸炙黄,水二盏,煎减半,时时呷之。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伤寒,诸药杂治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耳。须用下项药,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尽良愈,活者甚
- 《仁术便览》:[卷一伤寒]【普济消毒饮】
治时疫病,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染之多不救。先师云∶夫身半以上天气也,身半以下地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盛,遂处方用黄连、黄芩,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苦平,玄参苦寒,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气不得伸;桔梗味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
- 《幼幼新书》:[卷第十]慢肝风第三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慢肝风歌∶孩儿眼涩羞明目,春不宣兮夏不通,秋被毒风伤肺得,次传肝肾别寻踪。先调五脏患方退,退得肝风便有功。盖为小儿元气壮,此名立号慢肝风。此病肺与肝相克,见日眼不开,未出月有,有目肿者,或出血者。《四十八候》慢肝风,羞日,目肿出血,宜甘胆汤方甘草(一截,以猪胆涂炙)上为末。每服半钱,米泔调下。《四十八候》云∶又欲去血,目涩不开方。苍术不以多少入在胆中,线缚定,煮熟,将药气冲眼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一
《伤寒论》,后汉张机所着,发明《内经》奥旨者也。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理无不该,法无不备。盖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但世远残阙,多编次传写之误。今博集诸家注释,采其精粹,正其错讹,删其驳杂,补其阙漏,发其余蕴,于以行之天下,则大法微言,益昭诸万世矣!《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外科正宗》:[卷之三下部痈毒门]杨梅疮论第三十六
初起先从涩淋,次传筋骨作疼,后发其疮,亦宜攻利。生此外无疳疮,内无筋骨作痛,时气所感者,微散之。疮从交媾不洁,乃生下疳,小水涩滞不通,当行导利。上部作痒疮多,消风清热;下部作疼痒甚,泻湿为先。红紫毒盛疮高,凉血解毒,淡白毒轻疮薄,攻利兼行。手足皮肤枯槁,鹅掌风生,柏叶、二矾煎汤熏洗即好。头发眉毛脱,油风何须说,神应养真丹,早服稀疏脱。点点杨花癣,片片癞风疮,宜服换肌丸,效应如同扫。《外科正宗》明陈
- 《外科理例》:[附方]普济消毒饮
治时毒。疫初觉。增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痛。或咽喉不利。口干舌燥。黄芩黄连(各五钱)人参(三钱)橘红玄参甘草(各二钱)柴胡桔梗(炒各二钱)连翘鼠粘子板蓝根马勃(各一钱)升麻白僵蚕(炒各七分)作一帖。水二钟。煎一钟。去渣。稍热。食后徐服之。如大便硬。加大黄(酒煨)一钱或二钱。肿势甚者砭之。去恶血。《外科理例》明·嘉靖二年汪机公元1368-1644年
- 《医方集解》:[泻火之剂第十四]普济消毒饮
(东垣)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染者多不救。泰和间多有病此者。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视之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而为肿盛,以承气泻胃中之实热,是为诛伐无过,病以适至其所为,故遂处此方,全活甚众,遂名普济消毒饮子)。黄芩(酒
- 《成方切用》:[卷八下泻火门]普济消毒饮
(东垣)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口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口渴舌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染者多不救。泰和间,多有病此者。医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视之曰∶夫身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为肿盛。以承气泻胃中之实热,是为诛伐无过。病以适至其所为故。遂处此方,全活甚众,遂名普济消毒饮子。)黄芩(酒炒)黄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