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时间

目录

1 拼音

chū xuè shí jiān

2 英文参考

bleeding time

BT

3 概述

在一定条件下,人为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BT测定受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以及血小板与毛细血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受血液凝固因子含量及活性作用影响较小。BT测定方法有Duke法和Ivy法,目前推荐使用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template bleeding time,TBT)。

4 出血时间的医学检查

4.1 检查名称

出血时间

4.2 分类

临床血液检查 > 出血和凝血检查

4.3 出血时间的测定原理

测定在皮肤受特定条件外伤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此过程反映了毛细血管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包括血管内皮组织与血小板黏附(通过vWF的作用)、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等反应,以及PGI2与TXA2的动态平衡。

4.4 试剂

(1)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①血压计,秒表,干净滤纸(1mm厚)。

②出血时间测定器(进口的常为双片设计,国产的为单刀片设计,刀片长均为6mm,深为1mm)。

(2)Ivy法:以刺血针替换出血时间测定器,其余同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3)Duke法:采血针、秒表、干净滤纸。

4.5 操作方法

(1)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①血压计袖带缚于测定上肢的上臂,加压并维持在5.3kPa(40mmHg),儿童压力减半。

②在肘前窝下5cm处的尺侧做局部消毒后,将测定器垂直贴于皮肤表面,按下按钮,同时启动秒表,移开测定器。

③每隔30s,用干净滤纸吸去流出的血液,直至血液自然停止,并记录秒表读数。

(2)Ivy法:

①血压计缚于测定上肢的上臂,加压并维持在5.3kPa(40mmHg),儿童压力减半。

②在肘前窝下5cm处尺侧,经局部消毒后,刺一深2~3mm的伤口,并按下秒表。

(3)Duke法:

①消毒耳垂,用刺血针刺2~3mm深。

②每隔30s用干净滤纸吸去血液,直至血液自然停止。

③记录从流血开始到自然停止的时间。

4.6 正常值

(1)出血时间测定器法:2.5~9.5min。

(2)Ivy法: 1~6min。

(3)Duke法:1~3min。

4.7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BT延长:

①血小板数量异常: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因药物、中毒、感染、免疫等原因引起)。

B.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②血小板功能缺陷:

A.先天性血小板病:如血小板无力症。

B.获得性血小板病:如药物引起的血小板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③血管性血友病(VWD)。

④血管壁及结构异常(少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⑤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Ⅱ、Ⅲ、Ⅷ、Ⅺ或纤维蛋白原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也见于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

⑥服阿司匹林、双香豆素等。

⑦血浆中抗凝物质增多。

(2)BT缩短:主要见于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DIC高凝期等,均可因血管壁损害,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活性过度增强所致。

4.8 附注

(1)BT测定的影响因素有:皮肤切口深度、长度、位置、方向,毛细血管所受压力;皮肤温度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切口深度。对儿童、老年、有瘢痕形成史的患者,可用瘀点计替代TBT作出血时间测定。BT测定器法结果可靠,重复性好。而且根据需要,不同型号的测定器,可作不同长度和深度的标准切口,适用于不同年龄的患者。Duke法简单易行,被广泛应用,尤其是术前出血筛选,但因耳垂易受外界温度和血流分布的影响,加上穿刺深度和血流速度难于控制,故可靠性较差(表1)。

(2)采血(人工外伤):需要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季,否则会影响结果。Ivy法和Duke法的穿刺伤口长度和深度要掌握好。避免结果误差。

(3)穿刺位置:要选择避开浅表静脉、瘢痕和病变皮肤。

(4)前二法的刀片长度与前臂平行,以保证伤口与神经、血管走向一致。测定器法对前臂的切口有两种:刀刃长轴与前臂垂直的为水平切口,与前臂平行的为垂直切口;水平切口敏感性高,为首选方法,但对4个月以下的婴儿宜作垂直切口,以免形成瘢痕。

(5)滤纸吸去血液时,避免与伤口接触,更不能挤压伤口。

(6)患者在检测前应忌服对血管壁及血小板有影响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但如口服定量的阿司匹林,测定服药前和服药后2、4h的BT,观察其变化,即阿司匹林耐量试耐量试验,比BT敏感,如轻型血管性血友病BT正常时此试验可为阳性。

4.9 相关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