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唇甲青 (最后修订于2009/1/6 15:55:12)[共149字]
摘要:唇甲青证名。口唇指甲泛现青紫的病色。或因阴寒内盛,血脉凝滞,或因热毒入里,见于热厥之证。《伤寒绪论》卷下:“唇甲青,色之青者为害,赤者为热,以寒中于里,则血脉凝滞,不能荣行于外,所以唇爪青黑也。若热毒流入于里而为热厥,则唇甲亦青,但青中必带深紫,与阴寒之青黑不同。”见于心、肺严重疾患有明显缺氧者。......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唇甲青
唇甲青 证名。口唇指甲泛现青紫的病色。或因阴寒内盛,血脉凝滞,或因热毒入里,见于热厥之证。《伤寒绪论》卷下:“唇甲青,色之青者为害,赤者为热,以寒中于里,则血脉凝滞,不能荣行于外,所以唇爪青黑也。若热毒流入于里而为热厥,则唇甲亦青,但青中必带深紫,与阴寒之青黑不同。”见于心、肺严重疾患有明显缺氧者。作者:
- 射干麻黄汤治疗寒痰郁肺之喘证的体会
胸闷不适、咳嗽、咯痰、微喘,痰液色白质稀。根据中医四诊,患者面色淡白,形体偏胖,畏寒喜近衣被,无汗,发作时胸闷不适、咳嗽、咯痰、喘促,咳吐白色泡沫痰,痰液清稀易咯出,受凉后症状加重,甚则呼吸困难,唇甲青紫,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微渴,不喜饮,舌淡苔白,脉沉细,属中医诊断的喘证。患者面色淡白,形体偏胖,畏寒喜近衣被为素体阳虚,肌体失于温煦的表现,阳虚气化不利,故产生痰饮,平素亦见胸闷、咳
- 心血瘀阻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心血瘀阻心律失常,多因心气虚或心阳虚,血运无力所致。其次,七情过极、劳累、受寒,以致血脉阻滞而形成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不舒,时有心中刺痛,重则痛引肩背,唇甲青紫。舌质黯淡或青紫,或见瘀点,苔白或黄,脉涩或结代。作者:不明
- 《疡医大全》:[卷四十附刊寒门秘法]直中寒证曰救里
恶寒,直中寒也。一、呕吐清涎,直中寒也。一、四肢厥逆过肘膝,直中寒也。一、多眠,直中寒也。一、干呕不渴,直中寒也。一、腹痛绵绵,下利清谷,直中寒也。一、吐蛔,直中寒也。一、蜷卧,直中寒也。一、囊缩唇甲青,直中寒也。一、恶寒身痛,不头痛不发热,直中寒也。一、四肢拘急,不发热,直中寒也。一、身痛如被杖,直中寒也。一、小便清长,直中寒也。上证一见,即知直中,温之宜亟亟焉。《疡医大全》清顾世澄公元164
- 费建平王蕊罗新民:风心病辨治经验拾零
。复查血沉、抗“O“iE常,风湿活动已得控制。随访1年,病情稳定。2风心病合并肺淤血.肃肺化瘀调血脉心居胸中而主血,肺在膈上而主气,风心病日久,必累及于肺,致使肺络阻塞,肃降无权,表现为两颧紫暗,唇甲青紫,心悸怔忡,咳嗽喘促,甚则咯血,舌质青紫,或带瘀斑,脉象细数,或兼有结代。治宜宣肺平喘、活血化瘀,以使肺气宣发,朝会百脉,相辅于心,通调血脉,改善心主血脉之功能。病例:方某,女性,67岁,200
- 心血瘀阻心律失常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心血瘀阻心律失常的辨证要点是: (1)心血瘀阻多因心气虚或心阳虚,血运无力所引起。 (2)心悸,胸闷,时有刺痛,痛引肩背,唇甲青紫。 (3)舌质黯淡、青紫或见瘀点,脉涩或结代。 (4)具有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作者:不明
- 唇青
唇青 证名。口唇泛现青暗的病色。多因寒中血脉凝滞,不能外荣所致。《灵枢·经脉》:“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医学入门·伤寒杂症》:“无色泽而唇青者,必是寒中。阴症胸膈满,面色及唇皆无色泽,手足冷者,理中汤。”参见唇甲青条。作者:
-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中医救治实践与诊疗规范初探
服用竹沥化痰丸。 疗效评估:本型患者常因情志不遂,忧思气结,气机不利而致肺气郁痹,故保持心情开朗以配合治疗,可减少复发,提高疗效。 5.痰瘀阻肺证 症状:咳嗽咯痰,喘促,气逆痰涌,胸部憋闷,唇甲青紫,胁下痞块,面黯,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苔浊、脉弦滑。 治法:化痰祛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当归12g,白芍12g,熟地黄9g,川芎12g,桃仁15g,红花15g;葶苈子9g
- 益心宽胸通痹治疗冠心病
炒酸枣仁、鹿衔草各15克,薤白、降香、麦冬、川芎、赤芍各10克,桂枝6克,三七3克(研末,冲服),心气不足者常劳累后发作,短气、心慌心悸、脉细弱,加人参、黄芪;心阳不振常受寒易作,畏寒、手足厥冷、唇甲青紫,加附子、桂枝;心阴不足者多与吸烟有关,常心烦、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数,加西洋参、麦冬、五味子、柏子仁、玄参;心血不足者多心悸心慌、面色无华、唇舌淡白、脉细或涩或结代,加鸡血藤、
- 哮证
除。”《症因脉治》卷二:“哮喘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坐,每发六七日,轻则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则旧病复发。”其证喘急而喉中有痰如拉锯声,重证可见张口抬肩,目胀睛突,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汗出似脱。反复发作,可致脏气虚衰,真元耗损。治宜培补脾肾。发作时宜祛邪,宣降肺气,涤痰平喘。虚实挟杂,扶正与祛邪并用。根据致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冷哮、热哮、痰哮、食哮、肾哮等。参见喘鸣
- 中医是怎样认识瘀血导致失眠的?
胸任重物”、“晚发一阵烧”、“天亮汗”、“急躁、瞀闷,俗言肝气病”、“干呕、饮水即呛、呃逆”等,王氏认为,这些症状即是“血瘀”或“血府瘀”。但皆无明显的刺痛或痛处不移,或痞块、肌肤局部青紫肿块以及唇甲青紫、舌质紫暗、瘀点、瘀斑等。鉴于顽固性不寐病程较长、病情较复杂、证候各异,用血府逐瘀汤对其进行治疗时,除了根据脉细涩或沉弦外,基本上遵守两个条件:一是,不寐病程缠绵日久,循“久病入络”、“久病必瘀
- 急性菌痢如何分型?
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而浅表、反复惊厥、神志不清、皮肤发花以及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表现,最终可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本型以重度毒血症、休克和中毒性脑炎为主要,而腹泻、呕吐不一定严重,出现也较晚,大便次数不一定很多,性状也未必呈脓血样。呕吐物可呈咖啡色。本型可分为: ①休克型: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以皮肤发花、唇甲青紫、血压明显下降或测不出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为主要特点; ②脑水
- 心律失常的辨证治疗
利头目;痰蒙清窍、突然昏扑者,可先给予苏合香丸灌服,以开窍醒神。必要时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2.2气机不畅,气滞血瘀 四诊摘要:心悸胸闷,憋气刺痛,胸胁胀满,疼痛部位固定,夜间痛甚,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律失常常发生于休息状态下,舌紫黯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治则:调畅气机,活血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和四逆汤(《伤寒论》):柴胡10g,枳壳10g,川芎15g,当归10g,生地
- 人参蛤蚧散合方解难证一则
北京的医院诊断为“肺心病、风心病、脑梗。虽对症、抗炎、改善心脑微循环治疗,但效果欠佳,近2周再发。 刻诊:喘促,心悸眩晕,动则喘悸,痰多泡沫,胸闷如窒,难以平卧,下肢水肿,少尿,乏力,唇甲紫绀,舌质紫暗,苔白滑,脉微结代。 实验室检查:WBC:10.19×109/L,B超:“肝内胆管结石,前列腺肥大;风心病,二、三尖瓣轻度狭窄,重度返流,主A瓣返流,颈A硬化
- 第五节病毒性心肌炎
利水消肿;悸动喘息加葶苈子、苏子、白芥子以泻肺气。若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心阳暴脱之证,应急投参附龙牡救逆汤以回阳救逆。5.心脉瘀滞证候:心悸不宁,胸闷憋气,心前区痛如针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舌边尖见有瘀点,脉结代。分析:心脉瘀滞,血行不畅,则心悸不宁,胸闷憋气,心前区痛如针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舌边尖瘀点,脉结代均为瘀血之象。治法:行气活血,宁心安神。方药
- 小儿急性肾炎中医诊疗技术
色少华,困倦乏力,纳少便溏,多汗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治法方药]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加减。变证1.水凌心肺证[证候]全身浮肿,或有水臌,频咳气急,心悸胸闷,烦躁不能平卧,面色苍白,甚则唇甲青紫,舌质暗红,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数无力。[治法方药]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2.邪陷心肝证[证候]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烦躁不安,面红口干,恶心呕吐,肢面浮肿,小便短赤,血压高
- 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辨治
;若痰多而有寒象者,加附片等以温阳化痰;若痰多而眩晕者,加天麻、菊花等清利头目。2.2.5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本法适用于心脉瘀阻之证。证见心悸,气短,胸闷憋气,或刺痛阵作,牵引肩背,自汗,四肢厥冷,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结。方选参附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以人参、附片益气温阳;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和营通脉;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调畅气机、行气活血;当归、生地黄补养阴血;降
- 李仁柱治疗问质性肺病经验初探
虚,以瘀为首要。临证施治李主任通过临床观察,根据问质性肺病发病规律,将间质性肺病分为3期,初期无明显呼吸功能衰竭,多表现为干咳、活动后呼吸困难;晚期气流明显受阻,呼吸功能衰竭,表现为咯吐浊唾涎沫、唇甲青紫、喘息加重。间质性肺病患者抵抗力下降,气道受阻,易至肺部感染,原有症状加重,李主任将其归为急性加重期。随着科技发展,CT、纤支镜、肺功能的检查普及,早期诊断率上升,但治疗效果欠佳。早期虽外邪痹肺
- 经方验案四则
胸前胃脘处,不敢挺胸,佝偻而坐,挺胸则胸闷痛加剧,胸口肋间按压剧痛不能忍。恶寒,肩背酸楚。舌淡紫而短胖,舌中自舌根到舌尖附近有一条纵向深裂纹,脉浮弱,沉取无力。自述昨晚起夜误吸阴冷空气后胸痛发作,唇甲青紫,浑身无力,口不能言。平时不能快步行走,不能抬拿重物,否则必定胸痛发作。 诊为少阴病,以破格救心汤治之。 处方:黑附片60克(先煎2个小时),干姜4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25克(另煎分5
- 为什么说“治哮喘辨虚实重治痰宜用抗敏”?
祛风解表;乌梅酸涩化阴生津;五味子酸温,敛肺益肾;生甘草调和诸药,对血燥受风之过敏患者确有良效。 部分哮喘病人经西医确诊为肺气肿、肺心病、肺间质纤维化或慢性心功能不全者,病程日久,患者面色晦暗,唇甲青紫,颈静脉怒张,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等体征,表现为气虚血瘀之候。盖肺主气,助心脏以行血脉,肺病日久,宗气不足,无力以畅血行,则血脉瘀阻。宜以活血化瘀治疗,随证加当归、川芎、丹参,用川芎走上,当归
- 曲生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经验小结
痛经,食少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治则:疏肝解郁。方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加减。2.气滞血瘀型:症状:胸闷、胸痛,伴有胁痛,心悸不安,善太息,气短乏力,烦躁,少寐或不寐,梦多,重者见唇甲青紫,舌质暗,可见瘀点、瘀斑,脉弦细或细涩。治则:行气导滞,活血化瘀。方药:《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加减。3.痰浊内阻型:症状:胸部闷胀,心悸、短气,烦躁不安,时有恶心,食少纳呆,四肢沉重,体型肥胖,
- 慢性心衰辨治体会
对慢性心衰固护阳气是其根本,活血化瘀利水治其标。以强心通脉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灵活变通。 1.气虚血瘀证 心悸,胸闷气短,身倦疲乏,活动后加重,夜间憋醒,面色淡白或自汗,胸痛,刺痛固定,拒按,唇甲青紫,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治以益气活血通脉,强心通脉汤为主:黄芪40g,人参15g,白术20g,丹参30g,红花15g,三七15g等。方中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
- 第一节胎怯
于45cm。2.有早产、多胎、孕妇体弱、疾病、胎养不周等造成先天不足的各种病因,及胎盘、脐带异常等。[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胎怯有五脏不足之区别,肺虚者气弱声低,皮肤薄弱,胎毛细软;心虚者神萎面觥,唇甲淡白,虚里动疾;肝虚者筋弛肢软,目无神采,时有惊惕;脾虚者肌肉瘠薄,萎软无力,吮乳量少;肾虚者形体瘦小,肌肤不温,骨弱肢柔,指甲软短。临床分辨为肾精薄弱、脾肾亏虚两个主要证型。两者可从形体、毛发、耳
- 中医辨证规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也即此类症状不宜进行轻重程度的划分,或赋最高分,或赋最低分,这样处理比较客观,有利于真实地考察这些症状的疗效。具体说来,最重的极端症状有面色晦滞、不寐、大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苍白、拒食、无尿、唇甲青紫、四肢厥冷等;最轻的极端症状则有胃痛隐隐、微热、出血轻微、微汗出、微恶风等。在小儿肺炎各证中,喘憋、呼吸浅促、四肢厥冷、口唇紫绀、面色苍白等均为极端症状。对极端症状的规范,一是明确极端症状的确认
- 第二节胸痹心痛
心电图、标测心电图和心功能测定、运动试验心电图。休息时心电图明显心肌缺血,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化硝酸甘油片后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相当于急性心肌梗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应配合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白细胞总数、血沉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 梁茂新洪治平:对新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若干意见
、中度和重度进行三级划分的方法,有利于客观真实地考察这些症状的疗效。在《原则》中,最重的极端症状至少包括面色晦滞、不寐、大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苍白、拒食、(肾功能衰竭出现)尿少或无尿、咳声无力、唇甲青紫、四肢厥冷、不语、黑便等;最轻的极端症状则有胃痛隐隐、低热(微热)、出血轻微、微汗出、微恶风等。综上所述,《原则》各论中某些实际问题,确实有待系统解决,以利提高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水平;以利廓清中
-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七窍病上唇病第五]甲煎唇脂
治唇裂口臭方。先以麻捣泥,泥两口好瓷瓶,容一斗以上,各浓半寸曝令干。甘松香(五两)艾纳香苜蓿香茅香(各一两)藿香(三两)零陵香(四两)上六味先以酒一升,水五升相和作汤,洗香令净,切之,又以酒水各一升浸一宿,明旦纳于一斗五升乌麻油中,微火煎之,三上三下,去滓,纳上件一口瓶中,令少许不满,然后取∶两)丁香(一两)麝香(一两)甲香(一两)上八味,先酒水相和作汤,洗香令净,各别捣碎,不用绝细,以蜜二升、
- 胸痹
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肩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病证鉴别1.胸痹与悬饮2.胸痹与胃脘痛3.胸痹与真心痛1.胸痹与悬饮悬饮、胸痹均有
- 第一节感冒
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痛,呈现肺卫证候。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重者高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咯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诊断】1.根据气候突然变化,有伤风受凉,淋雨冒风的经过,或时行感冒正流行之际。2.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传
- 下唇动脉弓岛状红唇瓣修复上唇红唇缺损
2005年11月14日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Vol.21No.4P.264-26534(深圳)为了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上唇红唇部分缺损畸形的修复方法,研究者采用下唇动脉弓为血管蒂的移位岛状红唇瓣,一次手术修复上唇部分红唇缺损,红唇瓣面积最小为1.5cm×1.5cm,最大为1.5cm×2.0cm的楔形。结果自1993年以来,应用本术式修复上唇的红唇缺损15例,成活良好,外观满意。可见应用下唇动脉
- 唇炎就是口唇糜烂吗?
唇炎是发生于唇部的炎性疾病,分急性唇炎和慢性唇炎。急性唇炎多见于外伤、急性感染等。慢性唇炎有湿疹糜烂型唇炎、干燥脱屑型唇炎、腺型唇炎、肉芽肿型唇炎。慢性唇炎一般均有较长而持续的肿胀、糜烂、脱屑、渗出,并有疼痛、瘙痒等症状,时好时坏,常反复发作。口唇糜烂是湿疹糜烂型唇炎的主要特征,但并非此病独有的症状。还可见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扁平苔癣的糜烂型、多形渗出性红斑。 湿疹糜烂型唇炎包括光化性唇炎和良
- 第四节肺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为病理改变,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甚至出现昏迷,喘脱为临床特征的病证。肺胀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寻求防治本病的有效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广阔的前景,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有待进一步发掘与提
- 口唇干燥、皲裂、脱屑是病吗?
唇炎的患者不仅有糜烂、红肿等症状,唇炎也可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口唇干燥、皲裂、脱屑,所以说口唇干燥、皲裂、脱屑也是病,是干燥脱屑型唇炎的主要特征。某些人在干燥、高温的季节或环境里,也可能出现口唇干燥、脱屑的情况,只要涂抹适当的防护剂,保持唇部湿润,就能恢复正常,而不会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就不能算是病。 干燥脱屑型唇炎的原因不明。可能与急性炎症有关,也可能与日晒、烟酒、化妆品刺激有关;白色念珠菌感染
- 如何进行唇部的化妆?
唇的化妆是展示女性修饰美的首要内容,嘴唇的化妆要掌握以下几点:选定唇型、描画唇部轮廓线、确定唇膏色、在唇轮廓线内涂抹唇膏。 选定唇型 唇型直接影响面容,对化妆的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 描画唇部轮廓线 根据嘴唇的特点选定唇型,确定唇部化妆的轮廓,然后用唇线笔或唇膏尖部把它描出来。描时将嘴唇微微张开,在嘴唇上用圆点标出唇山、唇谷的位置,在将这些点用圆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
- 如何区别接触性唇炎与光线性唇炎?
引起唇炎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常见的要属接触性唇炎与光线性唇炎。接触性唇炎是由于口唇或其周围的皮肤接触了某些刺激物而引起的。例如女士经常应用的口红等化妆品、刺激性食物以及牙膏等都能引起接触性唇炎。光线性唇炎主要与长期日光照射有关,且症状轻重与日光照射长短有关,所以多见于热带地区的农民、渔民及户外工作者。 实际上,这两种病在机理上是类似的,都是口唇部位的过敏性炎症。一个是对接触物过敏,一个是对光线
- 双侧唇裂继发鼻唇畸形的综合整复治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020(003).-184-187为了评价和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综合整复矫治方法,对40例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其中术前施行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植骨修复28例,牙正畸治疗22例;前牙义齿修复20例,正颌外科手术或上颌骨牵引成骨手术20例。完成上述治疗程序后行鼻唇二期整复手术,采用自上唇中央唇红、瘢痕缘、鼻小柱旁至双侧鼻孔内侧缘连续切口+双
- 唇裂伤28例缝合治疗体会
唇裂伤是口腔科急诊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其中大部分为挫裂伤,伤口多为唇部全层裂口,现将近几年来,我科收治的28例唇裂伤伤口的缝合处理经验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8例在本科清创缝合治疗患者中男20例,占72%,女8例,占28%。年龄6个月~80岁,20~45岁男性15例,占男性75%,唇部全层裂伤23例(钝裂伤21例、锐裂伤2例)。受伤时间为30min~3h,伤口长度最长约为5cm,伤口
- 应用带蒂颊肌黏膜瓣修复唇裂术后红唇不足临床观察
唇裂术后,特别是单侧唇裂术后,由于两侧组织发育不均衡或术中去除红唇组织过多,随年龄增长常形成红唇厚薄畸形,上唇两侧明显不对称,我科2002~2006年5月,应用带蒂颊肌黏膜瓣修复此类畸形14例,均获得满意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17~32岁,其中12例为单侧唇裂术后红唇发育不足;1例为上唇黑痣,黑痣白唇部分曾在外院植皮,术后红唇残留2.5cm×1.0
- 唇腭裂术后上唇及鼻孔鼻端畸形修复术
唇腭裂术后上唇及鼻孔鼻端畸形修复术转自37度医学网 唇腭修复术后常常留有患侧鼻端鼻翼低平鼻翼外脚低下,鼻小柱斜向裂侧及短矮。上唇短,无唇峰和唇珠等。这些畸形影响唇腭裂术后形态美,迫切要求纠正这些畸形。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手术方法。 [手术步骤] 1.患侧鼻基底设计Y形切口线,Y的两臂位于鼻翼外脚内外,其主干向着鼻小柱。在鼻端设计V形切口线[图1⑴]。⑴切口⑵缝合图1 鼻孔鼻端畸形V-Y成形修
- 唇交叉瓣转移术修复上唇缺损20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交叉唇瓣;上唇畸形;唇瓣修复因外伤、炎症、肿瘤切除后常导致上唇缺损,而影响患者的语言、表情、美观及心理健康。针对不同原因所致的上唇缺损,我们采用唇交叉瓣转移术进行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2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0~68岁,平均41岁。上唇缺损原因:9例为上唇肿瘤切除术后,6例为先天性唇裂畸形,5例为
- 口唇变厚也是唇炎吗?
口唇变厚是慢性唇炎的一种表现,腺型唇炎和肉芽肿型唇炎都可出现口唇变厚的症状。二者的发病原因都不是十分清楚。 腺型唇炎患者的唇部由于小涎腺(唇腺)肥大而肿大增厚。唇腺位于粘膜下层,在炎症时,翻开肿大肥厚的唇部,内侧粘膜可见到平时不易见到的唇腺腺管口,并见有稀薄的或脓性的粘液从导管内渗出。导管口粘膜微红,用手指触摸可有粗糙感,微硬,为散在的粟粒状或小结节状。唇红粘膜颜色正常,局部除可能有肿胀、麻木
- 先天性右侧唇裂上唇瘘1例
【关键词】先天性右侧唇裂上唇瘘先天性唇裂、唇瘘是颌面部畸形之一。先天性唇瘘多位于下唇红中线两侧,发生于上唇皮肤者甚罕见。我科于2006年下乡巡回医疗采选病人时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9岁,维吾尔族,右侧不完全唇裂,伴先天性唇瘘。追问病史其母于妊娠前一直口服避孕药,妊娠2个月时因食物过敏,曾服扑尔敏等药物。家族中无类似畸形。因家庭经济条件差,出生至今未重视治疗。检查:鼻梁扁平,右
- 双侧唇裂或唇腭裂修复后口哨畸形的分级与修复
2005年11月14日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5Vol.21No.4P.261-26332(长沙)为了对双侧唇裂或唇腭裂修复后口哨畸形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研究者将我院136例双侧唇裂或双侧唇腭裂术后上唇口哨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上颌前门齿牙冠及相应牙龈暴露的程度将口哨畸形分为Ⅳ级。Ⅰ级:1+1牙冠显露1/2;Ⅱ级:1+1牙冠全显露或1+1牙冠全显露伴2+2显露近中纵行牙冠1/2-2/3;Ⅲ级:
- 自拟双解唇风汤合湿敷法治疗剥脱性唇炎30例
剥脱性唇炎,原因不明,局部表现为口唇暗红、微肿、反复脱屑,屑呈乳白色布及全唇,不易拭去,观之似口唇粘满糠麸,表面干燥,无痛,寒冷干燥季节可伴发皲裂、渗出及疼痛。病变仅损害口唇黏膜,与口周皮肤界限清晰。本病易反复发作而成为慢性,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女性,西医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组30例均系门诊患者,男8例,女22例;年龄6~15岁20例,16~25岁8例,26~
- 《疡医大全》:[卷四十附刊寒门秘法]表里俱见
第传至厥阴,六经已尽,邪气盛者,致筋急舌卷如中风状,而囊为之敛搐,以筋聚于阴器故也。非似直中曰隐曰缩。夫《指掌》以囊缩当下者,必口渴烦满极,方敢投承气。至于口不渴,兼有一毫厥逆清谷,误投承气必危。唇甲青或问唇甲青,何以是寒证?曰∶盖指得血而能握,唇得血而色赤,今寒中之血凝,不能濡润,唇甲色变,况色之赤者为热,青者为寒,急温无疑。或曰∶阳厥亦唇甲青,别之如何?曰∶阳厥热深也,热极反厥。然唇甲似青实
- 吴新欲主任医师治疗慢性心衰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初探
因素常兼杂合并出现,因此治疗时须灵活辨证。根据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吴师认为可分为以下4型进行论治,现分述如下。2.1心肺气虚,心血瘀阻症见心悸气短,乏力神疲,遇劳加重,咳嗽气喘,面色苍白或面色晦暗,唇甲色紫,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黯、有瘀斑、瘀点,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治以益气活血。处方:党参10g,黄芪20g,丹参lOg,赤芍10g,白术10g,桂枝5g,茯苓10g,桃在】0g.红花10g,川
- 《疡医大全》:[卷十四唇口部]唇风门主论
陈实功曰∶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宜铜粉丸泡洗,内服地黄丸。自愈。(《正宗》)\r唇风\p04-a41a85.bmp\r胡景周曰∶凡下唇肿痛,或生疮,名驴嘴风。上唇肿痛生疮,名鱼口风。以井华水常润之,乃可搽药,以芒硝涂之。《疡医大全》清顾世澄公元1644-1911年
- 小儿紧唇
小儿紧唇 病证名。出《本草纲目》。又名小儿唇紧、紧唇、紧唇疮、沈唇。症见口唇紧急,难于开合。由唇疮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参见唇疮条。作者:
- 沈唇
沈唇 病名。沈为古体之沉字,唇部瘤肿之病证。见《圣济总录》一百十六卷。证治参见茧唇、紧唇等条。作者:
- 《疡科心得集》:[卷上]辨唇疔茧唇唇疳论
唇疔生于上下嘴唇,系脾胃两经火毒所致。初起如粟,或不痛,或痒甚,其形甚微,其毒极深,其色或赤或白;若唇口上下紫黑色者,根行甚急,不一日头面肿大,三、四日即不救。疔毒以愈小而愈横也。治宜急泄火毒,勿损其脾胃之气,毒易散矣。以蟾酥丸、犀角地黄汤主之。外用白雪丹入疮头,以膏盖贴,俟次日揭开,挤去毒血;如未透泄,再用再贴。又初时须细看腿湾委中穴,有紫黑筋,用长针刺破出血,其毒即泄。茧唇亦生于嘴唇。经云∶
- 沉唇
沉唇 证名。即紧唇。见《世医得效方》。详见紧唇条。作者: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