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处方法(prescribing method[1])指根据大量方剂分类,总结出用药规律,以法统方,指导临床用药组方的方法[1]。即遣药制方的方法[2]。方从法出,方即是法,故处方就是治病的处理方法[2]。临床诊疗遵循辨证论治的思路,是将理、法、方、药在具体临床操作中有机地贯穿和结合的过程,处方法是过程实施的体现[2]。
4 参考资料
有处方法作用的方剂
- 处方法
拼音:chùfāngfǎ英文:处方法指遣药制方的方法。方从法出,方即是法,故处方就是治病的处理方法...
- 神仙鸡鸣丸
仁各1两,焙干,同前药磨末为丸,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炼白蜜为丸,如弹子大。临床应用:咳...
- 生鲈泥
中国接骨图说》卷四:组成:生鲈鱼、砂糖。主治:打扑伤。用法用量:敷痛处。制备方法:上药杵成泥,研匀。...
- 蜗牛膏
蜗牛1枚,麝香3分。主治:痔疮。用法用量:外涂痔处。制备方法:以小砂合子盛蜗牛,以麝香掺之,次早取...
- 腻粉散
腻粉1分,生姜汁。主治:蜈蚣咬伤。用法用量:涂咬处。制备方法:上药调和。《圣惠》卷八十三:方名:腻...
- 锡灰膏
猪板油。主治:远年臁疮。用法用量:摊贴患处。制备方法:捣匀。《疡医大全》卷十九:方名:锡灰膏组成:锡...
- 香荆散
:每用3匙,水1大碗,煎10数沸,淋洗患处。制备方法:上为末。《直指》卷十四:方名:香荆散组成:大香...
- 围毒散
:诸肿毒。用法用量:真米醋调敷患处,留出头。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简明医彀》卷八:组成:川乌、草乌、...
- 蟹黄散
主治:漆疮。用法用量:蜜调涂患处,湿则干搽。制备方法:上为末。《绛囊撮要》:方名:蟹黄散组成:蟹黄(...
- 忍冬膏
直堂方》卷二:组成:金银花并叶。主治:湿气流注之处,痛不可忍。用法用量:敷患处。制备方法:和酒糟研...
- 生香膏
一方用香附子炒去毛,为末。每早晚揩少许牙上。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蜜熬少许,调成膏。《医部全录》卷四一...
- 远志膏
能言。用法用量:鸡子清调敷天突、咽喉、前心3处。制备方法:上用甘草水泡,不去骨,为末。《普济方》卷三...
- 更多有处方法作用的方剂
有处方法作用的穴位
- 穴法
,法式、方法。有三解:①指取穴的方法。②指治病选穴的法式。如《医学入门》的杂病穴法。③指处方。如《...
- 内鼻
处。标准定位:内鼻穴位于耳屏内侧面下1/2处。主治病症:内鼻穴主治鼻炎、副鼻窦炎、鼻衄等。刺激方法...
- 外生殖器
处。主治病症:主治睾丸炎、副睾炎、外阴瘙痒等。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上耳根
最上处。标准定位:上耳根在耳根最上处。上耳根位于耳根最上缘。主治病症:上耳根主治鼻衄。刺激方法:一...
- 下耳根
处。标准定位:下耳根穴在耳根最下处。下耳根穴位于耳根最下缘。主治病症:下耳根穴主治低血压。刺激方法...
- 下屏
1/2处。下屏穴位于耳屏外侧面下1/2处。主治病症:下屏穴主治鼻炎、单纯性肥胖症等。刺激方法:一般...
- 角窝中
中穴位于三角窝中1/3处。主治病症:角窝中穴主治哮喘。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
- 耳背沟
干在耳背面呈“Y”形凹沟部。主治病症:耳背沟主治高血压、皮肤瘙痒症。刺激方法: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董氏奇穴针灸学
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共有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有一定脉络...
-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陷、皱纹、尖端等。例如听宫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曲池在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
- 董氏奇穴
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共有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有一定脉络...
- 缘中
主治病症:缘中穴主治遗尿、崩漏、内耳性眩晕、阳痿等。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更多有处方法作用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