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chuāng yáng
2 英文参考
sore and ulc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ore and ulc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疮疡:1.病名;2.书名。
4 病名·疮疡
疮疡(sore and ulcer[1])为病名[2]。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篇。《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四之气,寒雨降……痈肿疮疡疟寒之疾”。
广义的疮疡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狭义的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3]。
古代用以泛指多种外科疾患[2]。后世将外科分为疮疡与杂证两大类[2]。疮疡是指体表上的肿疡、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及皮肤病等的总称[2]。
4.1 病理病因病机
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等)两大类。
外邪引起的疮疡,以“热毒”、“火毒”最为多见,风寒暑湿等引起的疮疡,有的在初起阶段,并不都具有热毒、火毒的红热现象,在不能控制的情况下,病至中期,才能显现。这类疮疡一般都具有阳证疮疡的特点,因为疮疡发生之后,病理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疮疡的最终表现,大多为热毒、火毒之象。
内伤引起的疮疡,大多因虚致病,且多属于慢性,如肾虚络空,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流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津为痰而成瘰疬这类疮疡的初、中期多具有阴证疮疡的特点。
此外,由于饮食不节,内伤脾胃,导致火毒内生而引起疮疡,虽然有时正气尚未虚衰,但较之单为外邪引起者多为严重,如消渴病合并疖、有头疽等。故疮疡的发生,普遍认为从外感受者轻,脏腑蕴毒从内而发者重。
无论那一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疮疡,均能导致局部和全身一系列病理反应。人体气血,周流一身,循环不息。当上述各种致病因素侵人人体后,就会破坏这种生理功能,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肿痛症状。如人体抗病能力低下,以及病邪不能及时控制,则进一步形成热胜肉腐,肉腐为脓,从而导致脓肿的形成。在内脏的结块、疼痛、化脓,同样是由于脏腑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的结果。疮疡毒邪炽盛时,也可破坏人体防御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影响或侵人内脏,引起一系列的内在病理反应。轻则出现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症;重则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甚或危及生命。
疮疡发生后,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和结局。疮疡初期,若人体抗病能力较强,正能胜邪,可拒邪于外,热壅于表,使邪热不能鸱张,渐而肿势局限,疮疡消散,即形成疮疡初期尚未化脓的消散阶段。反之,如果人体抗病能力较差,正不胜邪,热毒深壅,滞而不散,久则热胜肉腐,肉腐而成脓,导致脓肿形成,即为疮疡中期(成脓期)阶段,此时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脓液畅泄,毒从外解,形成溃疡,腐肉逐渐脱落,新肉生长,最后疮口结痂愈合;或者抗病能力尚强,可使脓肿自溃,脓毒外泄,同样使溃疡腐脱新生,疮口结痂愈合,这一过程即为疮疡的后期(溃疡期)。若在疮疡的初、中期,人体气血两虚,抗病能力低下,则不能托毒外达,可致疮形平塌,肿势不能局限,难溃,难腐等;如再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可使毒邪走散,扩散全身,形成“走黄”、“内陷”,频现恶逆之证,而危及生命。疮疡后期,毒从外解,病邪衰退,理应逐渐趋向痊愈,若由于气血大伤,脾胃生化功能不能恢复,加之肾阳亦衰,可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同样可使毒邪内陷,危及生命。
4.2 疮疡的症状
在疮疡的发生过程中,由于病理变化可造成一些特殊形态出现,或由于功能障碍产生某些特殊形态,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如患颜面疔疮者步态蹒跚,局部疮口凹陷,皮色暗红,常是走黄的征兆;红丝疗必有红丝一条或数条;蛇头疔损骨,其溃后每多形如蛇头;胸椎流痰,形如鸡胸、驼背;髋关节流痰除两侧臀肌不对称外,甚至患肢短缩,髋部外凸;膝关节流痰大小腿肌肉萎缩后状如鹤膝;髂窝流注使患肢屈曲难伸。此外,辨别疮疡有无损伤骨骼和穿透内膜(即胸膜或腹膜)也很重要。疮疡损伤骨骼多在四肢,肿疡时见局部胖肿,皮面可有细小红丝或青筋暴露,触之骨骼可能增粗,多为损骨;溃疡时疮口胬肉外翻,经久不愈,脓出带臭,以纸捻探之有锯齿感,多为损骨。疮疡透膜多在躯干,肿疡时见肿势漫无边际,折之绵软,或有捻发感,多为气肿或透膜;溃疡时脓出似蟹沫,或夹有气泡,在胸壁有时可听到如儿啼声(贴纸试验:取薄纸片贴疮口上,可见纸片随呼吸而微微煽动),在腹部有时可看到有粪便流出,多为透膜。
4.3 疮疡的分类
疮疡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4.4 疮疡的治疗
疮疡的治疗分内治与外治,二者常结合应用。大的、危急的疮疡病证,如走黄、内陷等,不仅需要内治、外治结合,还须配合西药及支持疗法的治疗。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初期尚未成脓时,用消法使之消散,并针对病因、病情运用清热解毒、和营行瘀、行气、解表、温通、通里、理湿等法则,其中清热解毒为疮疡最常用的治法;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用托法以托毒外出,托法又分透托法和补托法;后期正气虚弱者,用补法恢复正气,使疮口早日愈合,通常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法则。具体施治时应根据全身和局部情况,按病情的变化和发展,抓住主要矛盾,立法用药。疮疡外治法应根据疮疡初、中、后期分别辨证用药。初期宜箍围消肿,阳证者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尤其应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的选择。如手部疗疮、附骨疽应及早切开;手指部疗疮应从手指侧面切开,有头疽切口应够大,以保证充分引流等。后期宜提脓去腐,生肌收口,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去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去腐;若疮口太小或成痿时,宜用白降丹、千金药线腐蚀;疮口胬肉高突时用平胬丹;脓腐干净用生肌散、八宝丹,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加速疮口愈合。
5 书名·《疮疡经验全书》
《疮疡经验全书》为书名,为《邹氏纯懿庐集》系列丛书之一。清·邹汉璜撰于1840年[4]。《邹氏纯懿庐集》系稿本,内容有作者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和临床经验总结[4]。包括《素灵杂解》、《难经解》、《伤寒卒病论笺》、《伤寒翼》、《金匮要略解》、《寒疫论》、《千金方摘抄》及《疮疡经验全书》共八种[4]。
6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6.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7.
治疗疮疡的穴位
- 冲阳
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湿疹,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
- 鬼腿
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湿疹,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
- 阳泽
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湿疹,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
- 曲池
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湿疹,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
- 鬼臣
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湿疹,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
- 更多治疗疮疡的穴位
治疗疮疡的方剂
- 一上散
,研为泥)。和匀,敷患处。治蝎螫痛。《兰室秘藏·疮疡门》卷下方·一上散:《兰室秘藏·疮疡门》方之一上...
- 败毒流气饮
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准绳·疡医》卷五:方名:败毒流气饮组成:羌活、独活、青木...
- 有腐生肌散
5次)1两,月石5钱,辰砂3钱,冰片2分。主治:疮疡。用法用量:掺之。疮疡胬肉凸出,用乌梅煅存性,研...
- 内托生肌散
为细末。功能主治:功能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治瘰疬疮疡溃破后,气血亏损,不能化脓生肌;或其疮数年不愈,...
- 洪宝丹
药相合,既可清热解毒,又可活血消肿,故适用于阳证疮疡。摘录:仙传外科集验方》《回春》卷八:洪宝丹:处...
- 更多治疗疮疡的方剂
治疗疮疡的中成药
- 生肌玉红膏
、血竭、轻粉。具有解毒消肿、生肌止痛的功效。用于疮疡肿痛,乳痈发背,溃烂流脓,浸淫黄水。《中华人民共...
- 云南白药
痛,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手术出血,疮疡肿毒及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
- 红升丹
六十二方之红升丹功能去腐拔毒,生肌长肉。主治一切疮疡溃后,疮口坚硬,肉暗紫黑。用法用量:每用少许,撒...
- 拔毒膏
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的疮疡,症见肌肤红、肿、热、痛,或已成脓。用法与用量:...
- 防风通圣散
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及疮疡肿毒,肠风痔漏,惊狂谵语,手足瘈疭,丹癍瘾疹等。...
- 更多治疗疮疡的中成药
疮疡相关药物
- 金银花糖浆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热疖疮疡。【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5~30毫升,一日2...
- 小败毒膏
份】【性状】【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规格】【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
- 银花口服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热疖疮疡。【规格】每支装15毫升【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
- 紫草膏
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化腐生肌。用于疮疡,痈疽已溃。【规格】【用法用量】外用,摊于纱布上...
- 泻毒散
拼音:【成份】【性状】【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规格】每袋装80克【用法用量】...
- 更多疮疡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疮疡
-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外科
仙方活命饮(一)治一切疮疡,不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此止痛消毒之圣药也。穿山甲(蛤粉炒黄)白芷防...
- 《疡医大全》:[卷五]痈疽论
则炎暑流火,湿性燥病,寒热疮疡,痱疹痈痤。岁金不及,复为寒雨暴至,民病口疮。岁水不及,民病寒疡流水。...
-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外科]以下通用方
四君子汤(三二八)方在补阵一。治疮疡脾胄虚弱,或因克伐,肿痛不散,溃敛不能,宜用此以补脾胃,诸证自愈...
- 《医学纲目》:[卷之十八·心小肠部痈疽]肿疡
痈疽方肿,未见脓者也。〔洁〕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若其脉沉实,当先疏其内,以绝其原也。其脉浮大,...
- 《外科枢要》:[卷四]治疮疡各症附方
分)甘草(炙五分)连翘(五分)上水煎服。托里散治疮疡。因气血虚,不能起发腐溃收敛,及恶寒发热者,宜用...
- 更多古籍中的疮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