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传变
摘要:传变是指病位的传移和病情的变化 。疾病过程中,由一脏腑或一经脉转入另一脏腑经脉,称为传;由某一证候转为另一证候,称为变 。因此,传变是疾病发展变化的统称。《温疫论·内壅不汗》:“邪发于半表半里,一定之发也。至于传变,或出表,或入里,或表里分传。”疾病的传变常有其一定的规律,故伤寒有六经传变;温病有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内伤杂病有脏腑传变、气血传变等等。
查看全文 [ 最后修订于2015/12/22 23:39:57 188字 ]
相关词条:
- 传变
拼音:chuánbiàn英文:transmission传变是指病位的传移和病情的变化。疾病过程中,由一脏腑或一经脉转入另一脏腑经脉,称为传;由某一证候转为另一证候,称为变。因此,传变是疾病发展变化的统称。《温疫论·内壅不汗》:“邪发于半表半里,一定之发也。至于传变,或出表,或入里,或表里分传。”疾病的传变常有其一定的规律,故伤寒有六经传变;温病有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内伤杂病有脏腑传变、气血传变...
- 三焦传变
拼音:sānjiāochuánbiàn英文:三焦传变为三焦辨证的病机,是指温热病在上中下三焦及其相关脏腑的传变。有“顺传”和“逆传”两种形式。从肺自上而下,传人中焦,进而传人下焦,即为“顺传”。这一传变,标志着温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传变过程。若病邪从肺卫直人心包,则为“逆传”,表明邪热亢盛,正气内虚,病情危重。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是清·吴鞠通根据前人经验,按温热病传变情况,自上而下划分...
- 五脏传变皆痰
拼音:wǔzàngchuánbiànjiētán英文:五脏传变皆痰为五脏病机之一。见《幼科释谜》。李梃《医学入门》:“五脏传变,皆痰为患。盖痰乃风苗,火静则伏于脾,风动则壅于肺。痰火交作,则为急惊,或成嗽痹。痰火结滞,则为痫钓,或为咳嗽。痰火来去,则为泻青,皆由脾湿而成。”...
- 中医预防学
拼音:zhōngyīyùfángxué英文:概述:所谓中医预防学,即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或复发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医家把预防疾病称做“治未病”。《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是谓此而言。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即未病先防),同时还体现...
- 自然选择的基本定理
为不论什么生物在所有的瞬间,其适应度的增加率与当时的遗传变化(geneticvariance)相等。集团适应度是用马尔萨斯系数以适应度a的全基因型的平均加重ā来表示的,而此处所谓的遗传变化V是基于集团内存在的各个对立基因,对适应度具有不同的平均效果这一事实的变化而定义的。上记定理以dā/dt=V来表示,但从此定理可以看到,只要集团中存在着遗传的变异,则在无大变动的环境中,集团适应度会自然地向高的方...
- 逆死
拼音:nìsǐ逆死病因病理学名词。指病邪传变至相逆之脏而死。按五行生克规律,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严重时,常死于其所不胜之脏,称逆死。《素问·玉机真藏论》:“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
- 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包括人在内)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一定的物质经过亿万年演化而来的。最早的生物由非生物物质逐步发展而成,现代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因而生物彼此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能遗传的变异是内因,生活条件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了。这就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自...
- 百病始生
感六淫之邪引起的各种疾病。《黄帝内经灵枢》篇名·《百病始生》:《百病始生》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百病,泛指多种疾病;始生,即开始发生。本篇着重论述内伤外感诸病的发病因素,病邪伤害人体的途径,病邪的传变及其一般见证,故名。多种疾病开始发生·百病始生:百病始生指多种疾病开始发生。百病,泛指外感内伤等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多种疾病。外感六淫之邪引起的各种疾病·百病始生:百病始生特指外感六淫之邪引起的各种疾...
- 秋燥
概述:秋燥(autumn-drynessdisease、autumndryness)为病名。是指秋季感受燥邪引起的温病。见《医门法律·秋燥论》。多发生于秋季,尤以秋分后至小雪前为常见。一般病情较轻,传变较少。病因病机及症状:《六因条辨·秋燥辨论》:“因秋令太温,雨泽愆期,风阳化燥,鼓盪寰宇,以致消烁之势,乘虚袭肺,肺失清肃,则洒洒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燥,咳逆衄血,舌赤齿枯,诸症丛生。”初起以咽干...
- 蛋白质多态性
白,其生理功能在于Hp和血红蛋白结合后不能透过肾小球膜,因而红细胞破坏后释出的血红蛋白不能被肾清除,既避免铁的大量丢失,也可保护肾免受损害。构成Hp分子的肽链有α和β链二种。Hp多态性主要是α链的遗传变异。α链有α1和α2二种。α1中又有αIs和αIF二种亚型,各由84个氨基酸组成,两者区别在于第54位氨基酸(αIF为赖氨酸,αIs为谷氨酸),因此可以推断这一区别是通过一次点突变形成。α2则由14...
- 微生物学
拼音:wēishēngwùxué英文:microbiology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规律等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动植物等相互关系的学科。在应用领域内又将其分为普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等;按其研究对象不同,又可分为病毒学、细菌学、真菌学等。微生物学是在19世纪末期,在法国学者巴斯德和德国学者科赫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微生...
- 倾移
拼音:qīngyí倾移正气不固,病邪传变。《灵枢·病传》:“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
- 血病及气
拼音:xuèbìngjíqì英文:blooddiseaseinvolvingqi血病及气为病机。指先发血病,然后累及于气的传变趋势。气血之间在生理上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夫水火气血固是对子,然亦互相维系,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血分有病,可影响及气而出现气分病变。如血为气母,血虚可致气虚;血能载气,血脱可致气脱。例如:血脱气脱又称气随血脱...
- 厚朴枳实汤
拼音:hòupǔzhǐshítāng别名:厚朴枳实散处方:厚朴1两,枳实1两,诃子1两(半生半熟),木香半两,黄连2钱,甘草3钱(炙),大黄2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虚滑泻痢,久不愈者。用法用量:厚朴枳实散(《保命歌括》卷二十二)。虚滑久不愈者,多传变为痢疾,太阴传于少阴,是谓贼邪,先以此汤防其传变。摘录:《保命集》卷中...
- 上焦证
塞,咳嗽,微汗,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或身热烦渴,咳嗽,气喘,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甚则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三焦辨证为温病辨证方法之一。是清·吴鞠通根据前人经验,按温热病传变情况,自上而下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阶段,并作为辨证施治的提纲。初期属上焦肺、心包病变。手太阴肺病有发热恶寒、头痛、汗出而咳等。手厥阴心包病有神昏谵语,或舌謇肢厥、舌质红绛。高热极期属中焦脾、胃...
- 皮部
部。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为经气布散之所在,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并能反映十二经脉的病证。皮部是十二皮部或六经皮部的简称。全身皮肤按经脉分部。皮一络一经一腑一脏,为疾病传变的层次,因此从外部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患。十二皮部是根据十二经脉分布得名,在诊治时手足相通,上下同法,故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且各有专名。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外治法,都是结合皮部...
- 新感温病
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新感温病的症状:新感温病初起病邪在表,主要症状为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无汗或汗少,苔薄,舌红,脉浮数等,也可兼见颐肿、咳嗽、喉痛等。新感温病的传变过程和治则:其传变过程与治则,正如《温热论》所述:“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凡逆传心包等险症,也可发生。...
- 养命丹
拼音:yǎngmìngdān《普济方》卷三八一引《傅氏活婴方》:方名:养命丹组成:石胆1个,龙骨、麝香、龙胆草、芦荟、熊胆各等分。主治:五疳传变脏腑,舌口生疮。用法用量:临卧涂之。制备方法:上为末。...
- 营分证
ome营分证为证候名。一般为温热病的第三个阶段(即邪气内陷的阶段),邪热深入,犯及营分,损伤营阴,扰动心神,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神昏谵语,癍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营分证多由气分证传变或卫分证逆传而来。营是血中之气,为血之前身,内通于心,故营分证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点。病传营分,显示正气不支,邪气深入,内犯心包,影响神志或病及厥阴肝经。疾病由营转气,表示病情好转;由营...
- 卫气营血辨证
ionofweifen,qifen,yingfen,andxuefen卫气营血辨证为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以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类不同病理阶段的理论,说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和传变规律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所创的温病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各有其相应的证候特点。卫分为表证阶段,应鉴别不同的病因;气...
- 里病出表
拼音:lǐbìngchūbiǎo英文:interiordiseaseinvolvingsuperficies里病出表是指病邪本在脏腑之里,由于正气抗邪,病邪由里透达于外的传变趋势。...
- 行邪
拼音:xíngxié英文:行邪指侵犯人体后能移行传变而不潜伏固着的病邪。《温疫论》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假令行邪者,如正伤寒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自三阳入胃,如行人经由某地,本无根蒂。”...
- 陷下
拼音:xiànxià英文:giveaway陷下①脉搏低沉。《灵枢·禁服》:“人迎……陷下刚灸之。”②深入。指病邪由浅表向深部、内部传变。《素问·皮部论》:“邪之始入于皮也,……则感虚乃陷下。”③运气术语。指气运变化不利于人体之时(如主气胜过客气,下胜上则发病急而重)。《灵枢·五变》:“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气通,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主病。”④脱落,瘦削。《素问·玉...
- 六经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参见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为《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汉·张仲景在《内经》六经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热病的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热病过程中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六经彼此间是互相联系的,可以合病、并病、两感和互相传变,不能截然分开。...
- 伤寒直格
名。旧题金·刘完素撰,葛雍编。又名《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三卷(原为六卷,或称六集)。全书仅17009字,从热病证治角度发挥伤寒蕴义。上卷叙干支配脏腑、病因、运气主病、脉诊等统论内容;中卷论伤寒六经传变,并分析一些病症及其治法;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共34方。汪琥认为:“是书之作,实为大变仲景之法者也”(《伤寒论辨证广注》),卷终有“伤寒传染论”一则,明确提出...
- Leigh氏综合征
拼音:Leighshìzōnghézhēng概述:又称Leigh氏脑病、亚急性坏死性脑病、小儿Wernick氏病(误称),是婴幼儿期亚急性地进行性遗传变性疾病。病因病理病机:病因未明,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现病人脑内三磷酸硫胺缺乏,中枢神经系统对称性坏死灶,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显著性增生,但脑处无特殊改变,推测可能与硫胺缺乏有关的先天性代谢障碍。临床表现:2月~6岁起病,经数周或数月死亡。开始轻度...
- 痧胀玉衡
拼音:《shāzhàngyùhéng》《痧胀玉衡》痧胀专著。三卷。清·郭志邃撰于1675年。作者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痧胀的医学文献和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编成此书,系统全面地论述痧胀。上卷列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相当于总论。中卷、下卷结合实际治例、叙述多种痧证,末附备用要方。是为各论。书成后三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意识到“痧之变幻,更有隐伏...
- 郭志邃
拼音:guōzhìsuì英文:郭志邃字右陶。生活于17世纪中叶,具体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医家,携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人。郭氏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于公元1675年撰成《痧胀玉衡。该书上卷列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中卷、下卷结合实际治例,叙述多种痧症,末附备用要方。书成后3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意识到“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
- 热论
拼音:rèlùn热论①《素问》第三十一篇篇名。本篇对热病的概念、分类、成因、症候、传变规律、治疗大法、预后等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是学习和研究热病的重要文献。②古医籍,现已亡佚。《素问·评热病论》:“且夫《热论》: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 留瘦不移
拼音:liúshòubúyí留瘦不移指病气淹留,形体消瘦,而病邪尚未传变。《素问·三部九候论》:“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王冰注:“病气淹留,形容减瘦,证不移易,则消息节级,养而刺之”。...
- 易氏医案
拼音:《yìshìyīàn》《易氏医案》医案著作。一卷。十八则。明·易大艮撰于1644年。作者认为“治病贵先识病性”,故每证必据脉求因,审因辨证,推究传变,定方用药。治法以开郁为先,补益随后,案末附有自制经验方11首。现存清刻本,又本书收入《医林指月》丛书中。...
- 甘疳
拼音:gāngān甘疳病证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甘疳之候,眼涩多困,或生白膜,唇口淡白,身色黄黑,食泥土、生米,喜卧冷地,疥癣头疮,洞泄青白黄沫,下利脓血,腹满喘咳,耳鼻生疮,发稀作穗,头大项细,肚大青筋,脚手重軃,瘦瘠饮水,筋痿骨重,形劣尪羸,皆其证也。本因脾虚津耗,久则传变而成。传缓者为慢疳,传紧者则为急疳。”多因脾虚,伤于甘肥,积滞化热所致。治宜健脾消疳,随其兼症辨证治疗。...
- 直中
拼音:zhízhòng英文:directattack直中又称直中三阴。指伤寒病邪不经三阳病的传变过程,直接侵犯三阴经,初起即为三阴病。如腹满吐利,肢冷脉迟,口不渴等(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 郁李丸
拼音:yùlǐwán《得效》卷六:方名:郁李丸组成:郁李仁、枳壳、川独活、鳖甲(醋炙黄)各等分。主治:痢后风,手足不能屈伸;或麻痘证传变,手足筋脉急。用法用量:木瓜汤调下;酒亦可。制备方法:上为末。...
- 紫草茸饮
拼音:zǐcǎoróngyǐn《活幼心书》卷下:方名:紫草茸饮组成:紫草茸(无嫩茸,取近芦半寸者代)半两,人参(去芦)半两,黄耆(生用)半两,当归(酒洗,去尾)半两,白芍药半两,甘草半两。功效:和益脾胃,催张痘疮,庶使易收,不致传变。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加糯米50粒,煎7分,温服,不拘时候;或加大枣1枚,去核同煎。...
- 阳和救急汤
拼音:yánghéjiùjítāng《外科医镜》:组成:大熟地1两,鹿角胶3钱,白芥子2钱,上猺桂2钱,附子1-2钱,炮姜1-2钱,人参3-5钱,当归3钱。主治:阴疽发背已溃,赋禀虚弱,或误服凉剂,传变倒陷,不化脓腐,垂危等证。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便溏,去当归,加冬术;便溏泄,加北五味20粒。...
- 徐谦
拼音:xúqiān徐谦明儿科医家。字仲光,号澄观。檇李(今浙江嘉兴)人。撰有《仁端录》十六卷,后经其弟子陈葵加以删定,为论痘疹的专书。徐氏认为治痘应分别五脏所主,及经络传变,观形察色而诊治,并附治疹之法。其所述治痘之法着重审证论治,不偏于攻或补。...
- 白术泽泻散
拼音:báizhúzéxièsǎn处方:白术、泽泻、陈皮(去白)、木香、槟榔、茯苓各等分。功能主治:痰病化为水气,传变水鼓,不能食。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7钱,水2盏,加生姜3片,煎至8分,食前服。痞,加积实;肿,加牵牛。摘录:《医统》卷三十一引《医林方》...
- 金两黄散
拼音:jīnliǎnghuángsǎn处方:川黄连(去须,为末)1分,胡粉1钱(研),龙骨1钱(煅红,研)。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脐疮不愈,因风传变,欲为撮口,或为发痫者。用法用量:每用少许敷之,时时用。摘录:《卫生总微》卷一...
- 五脏痹
舍于肝也。”《症因脉治·肝痹》:“肝痹之证,即筋痹也。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腹大如怀物,左胁凝结作痛。”肝痹的治疗:可用薏仁汤,人参散,萆薢丸,补肝汤,泻青丸,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肝痹亦可由肺痹传变而来。《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
- 肝痹
舍于肝也。”《症因脉治·肝痹》:“肝痹之证,即筋痹也。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腹大如怀物,左胁凝结作痛。”肝痹的治疗:可用薏仁汤,人参散,萆薢丸,补肝汤,泻青丸,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肝痹亦可由肺痹传变而来。《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
- 遗传漂变
拼音:yíchuánpiāobiàn英文:geneticdrift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geneticdrift),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randomgeneticsdrift)。这种波动变化导致某些等位基因的消失,另一些等位基因的固定,从而改变了群体的遗传结构。在大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所生子女数的波动,对基因频率不会有明显影...
- 宽气饮
(水浸,去瓤,麸炒微黄)1两,枳实(制同上)1两,人参(去芦)半两,甘草(炙)半两。制法:上锉,焙为末。功能主治:通利关节,消痰逐水,进美饮食。主胸膈痞结,气逆不和,不思饮食,精神昏倦;及蓄气成搐,传变成急慢惊风者。用法用量:每服半钱至1钱。净汤调服,不拘时候;惊风发搐,姜汁、葱汤调服;热极者,入宽热饮,薄荷蜜汤调下;或麦门汤亦可。摘录:《活幼心书》卷下《金鉴》卷五十五:宽气饮:处方:杏仁(去皮尖...
- 三因学说
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伤、溺水等为不内外因。三因学说为中医病因学理论之一。三因为古代三类病因的合称,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学说根据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分类法,将阐述各种致病原因的途径和传变规律的理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
- 卫分
病势较为轻浅的病理阶段。叶氏将《内经》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加以引申,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外感温热病进程中的病机、证候,概括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用以说明外感温热病的病位深浅、病势轻重及其传变规律。卫分主表,病位在肺及体表,邪犯人体卫分,则病情轻浅,是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属卫分证。卫分证为证候名,外感温病的初起阶段,邪犯人体卫表之证。以恶风寒或微恶风寒、发热、苔薄白、脉浮数为特点,或见...
- 本地种
ies,nativespecies植物学:本地种亦称地方种。指现代育种以前,由各地育成被保存下来的品种。地方种一般都是通过长期的选择所建立起来的适应各地环境条件的类型。此外,地方种也具有十分丰富的遗传变异,例如,由于保持有各种抗性基因,所以作为育种材料是宝贵的。对此,凡通过育种所搞出来的品种都称为育成种(improvedvar-iety,improvedbreed)。昆虫学:本地种(indigen...
- 腑病及脏
拼音:fǔbìngjízàng英文:fu-visceradiseaseinvolvingzang-viscera腑病及脏为病机。指六腑病变传至相合的五脏的传变趋势。用以说明脏腑病之间的传变,指六腑病变传及相合的五脏的传变趋势。...
- 逆传
拼音:nìchuán英文:reversetransmission逆传为病因病理学术语,与顺传相对而言,指病证不按一般规律传变发展。逆传是外感病传变的反常情况,病情迅速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传变方式。如温热病变从卫分不经气分,直接入营的传变为逆传。《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 风郁
。”治宜疏散风邪,用消风散、神术散等方,或麻黄、桂枝、柴胡、升麻、紫苏、细辛、防风、荆芥、薄荷、生姜之类。参见郁证、外郁:外郁指六气所致之郁证。《不居集·诸郁》:“外郁者,六气之郁也。六气伤人,皆有传变,由轻及重。惟外郁之症,只在本经,聚而不散,有失升降变化之权,胶结不开,厌厌有似虚损痨瘵之症。”又:“此外郁之类损者,盖气血充和,脉络贯通,百病不生,今为六淫所伤,气血抑窒,则有寒热吐衄之患,虽年深...
- 外郁
拼音:wàiyù英文:外郁指六气所致之郁证。《不居集·诸郁》:“外郁者,六气之郁也。六气伤人,皆有传变,由轻及重。惟外郁之症,只在本经,聚而不散,有失升降变化之权,胶结不开,厌厌有似虚损痨瘵之症。”又:“此外郁之类损者,盖气血充和,脉络贯通,百病不生,今为六淫所伤,气血抑窒,则有寒热吐衄之患,虽年深月久,郁有不开,不兼舒郁,治必不效。”参见风郁、寒郁、湿郁、热郁:风郁为病证名。郁证之一,见《景岳全...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