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冲和仙膏为方剂名,出自《仙传外科集验方》[1],即《仙传外科集验方》记载的即冲和膏的别名[2]。
3 冲和仙膏的别名
黄云膏(《集验方">仙传外科集验方》)、仙膏(《集验方">仙传外科集验方》)、阴阳散(《外科枢要》卷四)、冲和膏、冲和赶毒散、冲和散、赶毒散。
4 处方
炒紫荆皮五两,炒独活三两,炒赤芍药二两,白芷一两,石菖蒲一两半[2]。
川紫荆皮150克(炒。又名红肉,又曰内消)独活90克(炒,不用节)赤芍药60克(炒)白芷30克(不见火)木蜡(即石菖蒲。随证加减)
5 制法
上药为细末[2]。
6 功能主治
功能散风行气,活血消肿,祛冷软坚[2]。治痈疽、发背,阴阳不和,冷热不明及流毒骨疽冷证[2]。
功在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祛冷软坚,祛寒逐湿。主治痈疽、发背、疮疖、流注、发颐等诸肿毒初起,红肿硬痛,或漫肿无头,积日不消,冷热不明;以及偏正头痛,眼痛。
7 冲和仙膏的用法用量
葱煎汤或热酒调敷患处[2]。
8 运用
如病势极热,倍加紫荆皮、木蜡,减其余三味量;病势极冷,稍加赤芍药、独活;疮面有血泡成小疮,用前四味药末先敷,再用木蜡末覆盖;如用药后疮面四周黑晕不退,疮皆无血色,加肉桂、当归,黑晕退即撤除,仍用原方;用后痛不止,取酒化乳香、没药,加热熔化,用此药酒调本方药末以止痛;流注筋不伸者,加乳香以伸筋;疮口有赤肉突出者,加南星以去风。
9 使用注意
如病热势大盛,切不可用酒调,但可用葱泡汤调此药热敷上,如病稍减,又须用酒调。疮面有血泡成小疮,不可用木蜡,恐性粘,起药时生受,宜用四味先敷,后用木蜡盖在上面,覆过4周;不可内服。
10 各家论述
夫痈疽流注杂病,莫非气血凝滞所成,遇温即生,遇凉即死,生则散,死则凝。此药是温平,紫荆皮木之精,能破气逐血消肿;独活土之精,能止风动血引气,拔骨中毒,去痹湿气,更能与木蜡破石肿坚硬;赤芍药火之精,微能生血,住痛去风;木蜡水之精,能生血,住痛消肿,破风散血;白芷金之精,能去风生肌止痛。盖血生则不死,血动则流通,肌生则不烂,痛止则不焮作,风去则血自散,气破则硬可消,毒自散。五者交攻,病安有不愈者乎。
11 附注
黄云膏、仙膏(原书)、冲和膏(《外科理例》)、阴阳散(《外科枢要》卷四)、冲和赶毒散(《大生要旨》)、冲和散(《古方汇精》卷二)、赶毒散(《验方新编》卷十一)。
12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冲和仙膏
-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十六)]敷贴热药
一夜阳气回,黑者皆红,察其红活,即住此药,却以冲和仙膏收功。如不效欲作脓,又以南星、草乌,加于冲和用...
-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十六)]敷贴温药
。凡诸毒用敷贴药,欲散搓入麝香,欲溃搓入雄黄。冲和仙膏(一名黄云膏。)冷热不明者用之,茶、酒随证治之...
- 《仙传外科集验方》:[用敷贴温药第三]冲和仙膏
二味为末敷之,次用硫黄之外,服荣卫加对金饮,外贴冲和。一、若病势热盛者,不可便用凉药。热盛则气血壅会...
- 《理瀹骈文》:略言
财论尤为造福。一余所制膏方。惟清阳膏。散阴膏。金仙膏。膏。催生膏。最验。已刊附骈文之后。产固非病。生...
-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三·公选良方]诸疮
中煎成膏,如稠糖为度。将药为细末,入封二层而方八仙膏∶龙骨赤石脂儿茶血竭乳香没药(各一钱)轻粉(五分...
- 更多古籍中的冲和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