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赤小豆粥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0:47:53)[共215字]
摘要:《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赤小豆粥处方赤小豆、粳米。功能主治利小便,消水肿脚气,辟邪疠。主用法用量煮粥服。摘录《本草纲目》卷二十五《朱氏集验方》卷四组成赤小豆(炒,倍加)、樟柳头(细切片)、黄丫鱼(生,细切)、猪腰一对(生,细切),烧盐少许。主治水肿。用法用量先将赤小豆煮,滤去汁不用,将豆、樟柳头、大白陈米煮粥,若得大樟蓼尤妙,无亦可,候粥7分熟,却入黄丫鱼与獖猪腰同煮,觉鱼与猪腰皆熟,方入烧盐吃之。不过半月立愈,病轻者其效尤速。......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治疗痛风有哪些药膳?
药物组成及用法:防风10g,薏米10g。水煮每日1次,连服1周。 功效:清热除痹。 主治:湿热痹阻型痛风。 (2)赤小豆粥 药物组成及用法:赤小豆30g,白米15g,白糖适量。先煮赤小豆至熟,再加入白米作粥加糖。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痹阻型痛风。 (3)桃仁粥 药物组成及用法:桃仁15g,粳米160g。先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用粳米煮为稀粥,即可服食。 功效:活
- 不射精症的食疗方法有哪些?
加入白糖食用,有除湿热的功效。适于脾虚精少之不射精症。 (7)桃仁墨鱼汤:墨鱼1条,桃仁6g,将墨鱼骨皮洗净与桃仁同煮,鱼熟后去汤,只食鱼肉。有通经活血的功效,适于瘀血阻滞之不射精症。 (8)赤小豆粥:赤小豆30g,白米50g,白糖适量,先煮赤小豆到熟,再加入白米熬煮成粥,食用时入少许白糖。有除湿热之功效,适宜于湿热久蕴而致不射精症。 (9)桃仁粥:桃仁(去皮尖)10g,青粱米(或粳米)50
-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哪些食疗方?
月吃1次。用于关节冷痛,喜暖怕寒者。 (2)鹿茸鸡:以当年的公鸡1只,鹿茸3~6g,在锅内焖熟,不放油盐。吃肉喝汤,两天吃完。可根据情况每隔1周或半月吃1次。夏天及关节红肿疼痛者勿用。 (3)赤小豆粥:赤小豆30g,白米15g,白糖适量。先煮赤小豆至熟,再加入白米作粥加糖,能除湿热。 (4)苡米粥:苡米30g、淀粉少许、砂糖、桂花适量。先煮苡米,米烂熟放入淀粉少许,再加砂糖、桂花。作早餐用,
- 腹泻有哪些食疗方法?
,共煮粥,熟后去姜,咸甜均可,适用于脾胃虚寒性腹泻。 ④糯米固肠粥:糯米(炒)30克,怀山药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白糖适量温服,具有健脾暖胃、温中止泻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寒泄泻。 ⑤赤小豆粥:赤小豆20克,白米20克,白糖适量。先煮赤小豆至熟,再加入白米熬粥,加入白糖可服用。适用于单纯性消化不良。 ⑥扁豆粟米粥:扁豆30克,党参10克,粟米50克。先将扁豆、党参同煎,去渣取汁,入粟
- 闭塞性动脉硬化如何施行饮食调治?
血化瘀之效,用于阳虚寒凝、瘀血阻络者,瘀热阻滞者慎用。 (2)楂梨膏:肥山楂、甜梨各10千克。均去核,共捣取汁,入锅煎熬,加炼蜜120克收膏。任意服之。本方用于各证型之闭塞性动脉硬化。 (3)赤小豆粥:赤小豆适量,浸泡半日后,同粳米100克,煮粥。每日1次。 (4)萝卜粥:新鲜萝卜250克,粳米100克。将萝卜切碎,同粳米同煮成粥。每日1次。 (5)乌杞汤:首乌、枸杞、泽漆各30克。每日煎
- 闭塞性动脉硬化如何施行饮食调治?
血化瘀之效,用于阳虚寒凝、瘀血阻络者,瘀热阻滞者慎用。 (2)楂梨膏:肥山楂、甜梨各10千克。均去核,共捣取汁,入锅煎熬,加炼蜜120克收膏。任意服之。本方用于各证型之闭塞性动脉硬化。 (3)赤小豆粥:赤小豆适量,浸泡半日后,同粳米100克,煮粥。每日1次。 (4)萝卜粥:新鲜萝卜250克,粳米100克。将萝卜切碎,同粳米同煮成粥。每日1次。 (5)乌杞汤:首乌、枸杞、泽漆各30克。每日煎
- 第二节 食疗、药膳减肥
括肥胖症,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脚气病浮肿,暑热烦闷,口干作渴,肺热咳嗽,痰喘等。 【制法】 先将冬瓜切成小块,同粳米一并煮粥服食。或用鲜冬瓜子30克煎水,去渣后同米煮粥。常食不限。 赤小豆粥 【配方】 赤小豆50克,粳米60克【功用】 健脾利水。适用于水肿病、肥胖症和脚气病水肿。 【制法】 将赤小豆、粳米放入锅内,加水烧开,小火慢熬,将成粥时加入盐和味精,稍煮即可,常食有益。
- 肥胖症及其中西治疗概述
著功效。肥胖症的病理主要是脾虚痰湿偏盛,故其治疗当遵照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临床上常用的补法为健脾益气,以祛水湿,截痰源,助消导,祛瘀滞而治肥胖。 常用减肥药膳可分为:(1)健脾利水类:薏苡仁粥、赤小豆粥、茯苓粥、芦根粥、冬瓜粥、扁豆粥、凉拌芦笋、健脾糕(桔皮、荷叶、山楂、炒麦芽)等。用于肥胖脾虚湿甚者;(2)降脂消食类:玉米须饮、玉米粥、莱菔子粥、山楂粥、荷叶粥、薏苡仁防风粥、泽泻粥、三仙饭(山
-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粥
。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此皆着粥之有益如此。诸谷作粥,详见本条。古方有用药物、粳、粟、粱米作粥,治病甚多。今略取其可常食者,集于下方,以备参考云。赤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肿香港脚,辟邪疠。绿豆粥解热毒,止烦渴。御米粥治反胃,利大肠。薏苡仁粥除湿热,利肠胃。莲子粉粥健脾胃,止泄痢。芡实粉粥固精气,明耳目。菱实粉粥益肠胃,解内热。栗子粥补肾气,益腰脚。薯蓣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三·诸气门]肿
肿。面肿。脚肿。方谓之水气。然有阳水。有阴水。并宜先用五皮饮。升降汤。或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各半钱。如未效。继以四磨饮。兼吞桂黄丸。肿者。总名曰钟也。寒热气所钟聚也。应阴水阳水。及蛊胀。服药。外并宜赤小豆粥佐之。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此属阳水。轻宜四磨饮。添磨生枳壳。兼进莱菔饮。重则疏凿饮子。万灵饮利之。以通为度。亦有虽烦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半钱。以通小
- 如何对老年性阴道炎患者进行食疗?
由于患老年性阴道炎后阴道分泌物会增多,颜色黄或为淡粉色,有臭味,在中医学中属于湿热证。所以患者饮食宜清淡,可以食用一些具有清热祛湿或健脾利湿作用的饮食,如赤小豆粥、薏仁粥、冬瓜汤等,禁食过咸或辛辣食品。下面介绍几个可用于老年性阴道炎患者的食疗验方: 处方①(《实用男女病性病临床手册》):山萸肉10克 山药、薏仁各适量 将上三味共煮粥,每日1~2次,连服2周。本方具有补肾,健脾燥湿的作用。 处
- “药疗”同时重“食疗”
,脏腑气血皆不足,营卫未通,肠胃未和,惟宜白粥静养。”临床上,可用羊肝粥治夜盲;薏苡仁粥治水肿、风湿性关节炎;核桃粥治泌尿系统结石及肾虚腰痛;芡实莲子粥治脾虚泄泻及肾虚遗精;甜杏仁粥治咳嗽、气喘;赤小豆粥治产后乳汁不多及急性肾炎水肿;枸杞粥治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百合粥治神经官能症等。总之,“食粥最易消化,能顾护脾胃,化生津液,病后调理,食粥最宜。”伟大诗人陆游有《食粥》诗一首,对粥的妙用评
-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技术
热痹以泻法为主,热痹、着痹以平补平泻为主。适用于本证各型。(2)艾灸:在患处关节疼痛部位,用半个米粒大小的艾绒3~5壮(直接灸),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用于晨僵较甚的寒湿闭阻。3.食疗法(1)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白米15克,白糖适量,熬粥食用。用于湿热痹。(2)木瓜汤:木瓜两个,蒸熟去皮,研烂如泥,加入白蜜250克,调匀后放于洁净的瓷器内贮藏。每日晨起用温开水调冲1~2匙饮用,能舒筋宣痹止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体会
同时注意体位及姿势,可采用短时间的自动法,使关节休息减轻炎症。中药汤剂采用清热祛湿通络,采用消炎、解热镇痛,使患者出汗退热。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不宜采用酒精降温,以防汗腺闭塞;饮食上可服苡仁、冬瓜、赤小豆粥,忌食油炸及辛辣食物。2.4肝肾阴虚型临床多见有关节肿胀不利,头晕、腰膝酸软,舌脉表现多见有舌红苔少,脉细等。此型患者多属中晚期,一般病情较长,而且活动受阻,生活上需要别人照顾,思想负担较重,情绪
- 《证治准绳·杂病》:[第二册诸气门]水肿
》、《金匮》之言而稍发明之,有志者当不厌其繁也。肿病不一,或遍身肿,或四肢肿,面肿脚肿,皆谓之水气。然有阳水,有阴水,并可先用五皮饮,或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各半钱,如未效,继以四磨饮兼吞桂黄丸,仍用赤小豆粥佐之。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此属阳水。轻宜四磨饮,添磨生枳壳,兼进保和丸;重则凿饮子利之,以通为度。亦有虽烦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半钱,以通小便。遍身肿,
- 《医碥》:[卷之三·杂症]肿胀
苓、泽泻、麝香也。)腰以上肿,当发汗。(越婢汤加苍术。)喘急不得卧者,苏子、葶苈等分,枣肉丸。四肢肿,宜五皮饮。(五皮饮,不论阴阳水,俱可先用。或除湿汤加木瓜、腹皮。如未效,四磨饮兼吞桂黄丸,仍用赤小豆粥佐之。)感湿者,腰以下肿尤甚,五苓散(见伤湿)吞木瓜丸,(见中风。)间进除湿汤(见中湿)加木瓜、腹皮、莱菔子(炒)。惟面与足肿,早则面甚,晚则足甚者,风水也。(风上行则面肿,盖湿气非风不能上面也。
- 消渴兼证脱疽的中医研究概况
15g炖猪蹄1只,食肉喝汤以协助治疗本病。饮食护理上自古就有,如《寿亲养老新书》云:“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饮食辨录》的葱白粥、《普济本事方》的川乌粥,还可用绿豆粥、赤小豆粥或苡仁粥,或马齿苋作蔬菜吃,夏季饮用金银花露及鲜车前草、荷叶、竹叶等煎汤代茶饮等均可辨证食用,均有助于治疗。 5.4注意患肢护理 患肢应防寒保暖,但不宜用强烈“热疗,因温度过高使组
- 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三钱)、当归(三钱)此治先血后便,即今所谓脏毒,与痔疮相似,故用当归以活血,用赤豆色赤人血分,发芽则能疏利血中之结,使血解散,则不聚结肛门,赤豆芽,又能化血成脓,皆取其疏利之功,痈脓故多用之,俱用浆水服。作者:唐宗海
- 中医验方:野菊花赤小豆粉蛋清混合治腮腺炎
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是春季小儿多发的传染性疾病。临床应用证明,用野菊花叶为主外治痄腮,效果极佳。现将方法介绍于下:治法:先用常规消毒法处理患部,取鲜野菊花叶一把(约50克),洗净捣烂如泥,加入赤小豆粉30克,用适量蛋清调和上述药泥,涂在纱布上并贴于患处,加以固定。一般每日一换药,重者换两次药。大多数患者在贴药后,局部即觉清凉,数小时后热痛显著减轻。中医认为,痄腮系由外感风温时邪,内有胃热上乘,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治伤寒表不解,瘀热在里发黄者。 【组成】麻黄二两 赤小豆一升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一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一两炙 生梓白皮一升 连轺二两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则尽。 【注】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盛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实者汗之,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用麻黄汤以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湿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荣卫也
- 赤小豆
中药名称赤小豆拼音名Chixiaodou英文名SEMENPHASEOLI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calcaratusRoxb.或赤豆PhaseolusangularisWight的干燥成熟种子。 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性状赤小豆呈长圆形而稍扁,长5~8mm,直径3~5mm。 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体会
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可以解表散邪,清热除湿退黄,主治兼有表邪的湿热黄疸病证,原文记载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 赤小豆当归散治血精
素、止血药及治疗前列腺炎药物,但取效甚微。刻诊:患者房事后血精,腰痛腰酸,神疲倦怠,心烦,面色萎黄,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小腹坠胀。舌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沉。 证属热扰血分,损伤精室。处方:赤小豆30克,当归15克,仙鹤草30克,海螵蛸12克,茜草10克,土茯苓30克。服上方3剂后,症状大为好转,但仍腰痛腰酸;守上方加山萸肉15克,5剂后诸症消失,一月后随访未复发。 本案所用的赤小豆当归
- 赤小豆
赤小豆 赤小豆 SemenPhaseoli (英)AdsukiBean 别名 红豆、野赤豆。 来源 为豆科植物赤豆PhaseolusangularisWight的种子。 植物形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可达90cm。茎上有显著的长硬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卵形,长5~10cm,宽2~5cm,先端渐尖,侧生小叶偏斜,全缘或3浅裂,两面疏被白色柔毛;托叶卵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5裂;花冠蝶
- 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伤寒论》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赤小豆一升,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按︰连轺非连翘,乃连翘根也。其性凉能泻热,兼善利湿,后世改用连翘则性不同矣。赤小豆,即作饭之小豆,形如绿豆
- 《药征续编》:[卷下]赤小豆
瓜蒂散。上一方,赤小豆一分。赤小豆当归散。上一方,赤小豆三升。上二方之外,用赤小豆之方,皆非仲景之意,今不取焉。《药征续编》
- 《奇方类编》:[卷上血症门]下血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五两(水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一两上为细末,浆水服。《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 《食疗本草》:[卷下]赤小豆
(一)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香港脚及大腹水肿。别有诸治,具在鱼条中。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证〕(二)止痢。暴痢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即愈。〔心·证〕(三)(毒肿)末赤小豆和鸡子白,薄之,立瘥。〔心〕(四)(风搔隐疹)∶煮赤小豆,取汁停冷洗之,不过三、四。〔心〕《食疗本草》唐孟显公元618-907年
- 《绛雪园古方选注》:[中卷内科]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十两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云∶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明指脾络受伤,血渗肠间,血,以灶脾以《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王子接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备要》:[谷菜部]赤小豆
通,行水,散血。十剂作燥甘酸(思邈∶咸冷)。色赤,心之谷也。性下行,通小肠,利小便(心与小肠相表里),行水散血,消肿排脓,清热解毒。治泻痢香港脚(昔有患香港脚者,用袋盛赤小豆,朝夕践踏之,遂愈。同鲤鱼煮汁食,能消水肿,煮粥亦佳),敷一切疮疽(鸡子白调末箍之,性极粘,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则不粘。宋仁宗患腮,道士赞能,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杂他药敷之而愈。中贵任承亮亲见,后任自患恶疮,付永投以药立愈。
- 《本草从新》:[卷十二谷部]赤小豆
通、行水散血。甘酸平。色赤。心之谷也。性下行而通小肠。(心与小肠相为表里、行水。同鲤鱼煮食、能消水肿、煮粥亦佳。)散血消肿。排脓清热解毒。治泻痢呕吐香港脚。(昔有患香港脚者、用赤小豆袋盛、朝夕践踏之、遂愈。)敷一切疮疽。(鸡子白调末箍之、性极粘、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则不粘、宋仁宗患腮、道士赞宁、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杂他药敷之而愈、中贵任承亮所亲见、后任自患恶疮、傅永授以药、立愈、问之、赤小豆也、
- 《本草新编》:[卷之四(征集)]赤小豆
赤小豆,味辛、甘、酸,气温而平,阴中之阳,无毒。入脾经。下水,治黄烂疮,解酒醉,燥湿浸手足肿大,疗香港脚入脐高突。但专利水逐津,久服令人枯燥,亦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体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体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也。或问赤小豆,即家园之红豆乎?曰∶别是一种,其色如朱而发光,头
-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四卷谷之三]赤小豆
),叶名藿。时珍曰∶案∶《诗》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麦。此即八谷也。董仲舒注云∶菽是大豆,有两种。小豆名,有三、四种。王祯云∶今之赤豆、白豆、绿豆、萱豆,皆小豆也。此则入药用赤小者也。【集解】颂曰∶赤小豆,今江淮间多种之。宗曰∶关西、河北、汴洛多食之。时珍曰∶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俱于夏至后下种,苗科高尺许,枝叶似豇豆,叶微圆峭而小。至秋开花,似豇豆花而小淡,
-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五]赤小豆
\r赤小豆\pd509.bmp\r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疝,下胀满。陶隐居云∶大、小豆共条,犹如葱、薤义也。以大豆为芽,生便干之,名为黄卷。用之亦熬,服食所须。煮大豆,主温毒水肿殊效。复有白大豆,不入药。小豆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矣。唐本注云∶《别录》云,叶名藿,止小便数,去烦热。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之,主湿气痹肿。小
- 《名医别录》:[中品·卷第二]赤小豆
味甘,酸,平,温,无毒。主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满。又,叶名藿,主治小便数,去烦热。《本经》原文∶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生平泽。《名医别录》魏晋陶弘景公元220-450年
- 《本草乘雅半偈》:[第六帙]赤小豆
(本经中品)【气味】甘酸平,无毒。【主治】主下水肿,排痈肿脓血。【核】曰∶赤小豆,广雅称答。苏恭单称赤豆。叶曰藿。近世咸用赤黑相间之草实为赤小豆者,谬甚矣。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最良,稍大而鲜红,及淡红色者,仅堪供食,并不疗疾。俱于夏至后下种,苗科高尺许,枝叶似豇豆叶,微圆峭而小。至秋开花,亦似豇豆花,淡银褐色而有腐气。荚长二、三寸,似绿豆荚而稍大,皮色微白带红。三青二黄时,收之可食。入药用
- 《本草便读》:[谷部谷类]赤小豆
\r赤小豆\pq107a.bmp\r能通心与小肠。行瘀利水。可排脓而散肿。治豉消瘅。味甘微酸。性平无毒。绿豆甘寒专解毒。蠲除水热并和脾。其色可以入肝。其治似疑归胃。(赤小豆即今之杜赤豆。以紧小色赤者为佳。今药店中之赤小豆。半红半黑。谓之相思子。即红豆也。有毒不堪用。杜赤豆之性。甘酸而平。入心与小肠。功专消水行血。故内而水鼓血鼓。以及一切香港脚。外而痈疽肿毒。或服或敷。皆有神效。然总不过消水行血之
- 《金匮方歌括》:[卷五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方]赤小豆当归散
(见狐惑。)治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此主之。男元犀按。肝为血海。气通胞中。主宣布之权。虚则失其权矣。曰先血后便者。肝失其统。不能下宣。致胞中之血渗入肛门也。近血者。胃接二肠。胞与肠前后。此之最近也。若胃肠受湿热。致伤其气。必通于胞中。而迫血妄行。赤小豆入心清热。解脏毒。当归入肝补虚散郁。能宣其血入于经隧也。《金匮方歌括》清陈念祖公元1644-1911年
- 《绛雪园古方选注》:[上卷汗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轺,即连翘根。弘景曰∶方药不用,无人识者。苏恭亦退入草二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法〕,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法〕,纳诸药,煮取三升〔法〕,分温三服〔法〕,半日服尽〔法〕。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表里分解法,或太阳之热,或阳明之热,内合太阴之湿,乃成瘀热发黄白皮从小也。《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王子接公元1644-1911年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米谷部三品赤小豆]粳米
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按《蜀本》云∶断下痢,和胃气,长肌肉,温中。日华子云∶补中,壮筋骨,补肠胃。《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元佚名公元1279-1368年
- 《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水肿论治]赤小豆汤
治年少血气俱热,遂生疮疥,变为肿满,或烦或渴,小便不利。赤小豆(炒)当归(去芦,炒)商陆泽泻连翘仁赤芍药汉防己木猪苓(去皮)桑白皮(炙)泽漆(以上各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热甚者,加《严氏济生方》宋·宝元严用和公元1253年
- 《古方汇精》:[卷二外科门]赤小豆散(十四)
(治痈疽初起。敷之即消。)远志(八钱)首乌皮(一两)赤小豆(一两五钱)红花(八分)荆芥(三钱)各取末和匀。每药末一两。加真麝香四分。葱酒汁调敷。《古方汇精》清爱虚老人公元1644-1911年
- 《伤寒论类方》:[卷四杂法方类·十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六)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赤小豆(一升)生梓白皮(一升,切)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潦水一斗,无根之水。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分温三服,半日服尽。连轺即连翘根,气味相近,今人不采,即以连翘代可也。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前方欲黄从下解,此方欲黄从汗解,乃有表无表之分也。《伤寒论类
- 《伤寒括要》:[卷下阳明篇凡十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梓白皮杏仁大枣生姜甘草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按内经曰。湿土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正此方之谓也。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不助湿气也。《伤寒括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千金翼方》:[卷第四·本草下米谷部]赤小豆
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寒热热中,消渴,止泻,利小便,吐逆猝,下胀满。《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
- 《医宗金鉴》:[卷三删补名医方论七卷]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治伤寒表不解,瘀热在里发黄者.麻黄二两 赤小豆一升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一两 生梓白皮一升 连轺二两,右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则尽.【注】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盛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实者汗之,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用麻黄汤以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湿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营卫
- 《伤寒寻源》:[下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二两去节)赤小豆(一升)连轺(二两)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二两切)生梓白皮(一升)甘草(一两炙)大枣(十二枚)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按瘀热在里。则伤寒之表邪。亦瘀而不行。内外合邪。因致发黄。治亦当内外并解。伤寒解外。仍不离麻黄杏仁甘草之成法。热瘀则不宜桂枝而改用连轺。以散在经之热。
- 《伤寒缵论》:[正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即连翘根)赤小豆(一升即细赤豆)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者。因其人素有湿热汗出不尽则肌腠之里为瘀热所凝而遍身发黄故宜此汤以取微汗也。麻黄发散表邪杏仁生姜辛散走表连轺泻经络之积火。梓皮除肌肉之湿热小豆降火利水。甘草大枣益脾
- 《祖剂》:[卷之二瓜蒂散]赤小豆茯苓汤
用赤小豆(三十枚)茯苓(六铢)瓜蒂(四铢)雄黄(二铢)甘草(五铢炙)栝蒌(四铢)用水三升先煮小豆茯苓取汁八合合后四药捣为散取前汁调半钱匕适寒温服之须臾当吐则大小便正黑一方云疗久黄胆《祖剂》明施沛公元1368-1644年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方吐血第六]赤小豆散
诸下血先见血后见便为远血,宜服黄土汤(方见本门七味仲景方是)。先见便后见血,宜服赤小豆散方。赤豆(三升,熬令折)当归(三两)上二味治,下筛,每服方寸匕,日三。《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二十产后虚烦方第十四]赤小豆散
治产后烦闷,不能食,虚满方。赤小豆三、七枚,烧作末,以冷水和,顿服之。《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