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

目录

1 拼音

chì sháo

2 英文参考

radices paeoniae rubra[朗道汉英字典]

paeoniae radix[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aeoniae rubra radix[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ed peony roo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AEONIAE RADIX RUBR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Radix Paeoniae Rubra(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eony roo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赤芍为中药名,是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芍药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1]。呈圆柱形,稍弯嗌,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和皱纹,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乳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赤芍味苦,性微寒[1]。归肝经[1]。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能[1]。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赤芍生品以清热凉血力胜,多用于瘟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1]。炒赤芍药性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1]。酒赤芍以活血散瘀见长,清热凉血作用甚弱,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常与当归、狗脊、自然铜等配伍应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adix Paeoniae Rubra(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peony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赤芍的处方用名

赤芍、赤芍药、炒赤芍、酒赤芍[1]

7 赤芍的来源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芍药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1]

8 赤芍的采收与初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1]

9 赤芍生药性状

赤芍呈圆柱形,稍弯嗌,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和皱纹,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乳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10 赤芍的炮制

唐代有酒浸一宿(《仙授理伤续断秘方》)[1]

宋代有烧灰(《太平圣惠方》)、焙制(《洪氏集验方》)、炒制(《校注妇人良方》)、煮制(《女科百问》)等[1]

元代有“泔浸去油,用川椒、葱白煮令黑色,焙用”(《世医得效方》)、煨法(《丹溪心法》)[1]

明代有酒炒(《景岳全书》),并认为生用“能泻能散”(《蒙筌》)[1]

清代有酒洗(《外科大成》)、蜜水拌蒸(《本草述钩元》)、醋炒(《本草备要》)等[1]。还提出了“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以酒炒,入女人血分药以醋炒”(《本草述钩元》)[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酒炒等[1]

10.1 赤芍的炮制方法

10.1.1 赤芍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1]

10.1.2 炒赤芍

取净赤芍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10.1.3 酒赤芍

取净赤芍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每100kg赤芍片,用黄酒12kg[1]

10.2 成品性状

赤芍为类圆形厚片[1]。表面粉白色或粉红色,中心有放射状纹理,皮部窄,周边灰褐色[1]。质硬而脆[1]。味微苦[1]

炒赤芍颜色加深,偶有焦斑[1]

酒赤芍微黄色,略有酒气[1]

10.3 质量要求

本品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1.8%[1]。赤芍药片含芍药苷不得少于1.5%[1]

10.4 炮制作用

赤芍生品以清热凉血力胜[1]。多用于瘟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1]。如治疗疮疡肿痛的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以及治疗双目红肿、流泪、灼热疼痛的祛风消赤散(《上海中医药杂志》)[1]

炒赤芍药性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1]。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1]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见长,清热凉血作用甚弱[1]。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常与当归、狗脊、自然铜等配伍应用[1]

10.5 炮制研究

赤芍主要含有单萜类化合物,如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等[1]

关于赤芍是否去皮进行了研究,认为去皮后芍药苷降低,皮部含量占2.54%,髓部仅含1.77%[1]。而白芍则恰好相反,木质部较皮部含量高[1]。另有研究认为,酒炙后没食子酸含量随酒炙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d-儿茶精含量呈下降趋势[1]

10.6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

11 赤芍的性味归经

赤芍味苦,性微寒[1]。归肝经[1]

12 赤芍的功效与主治

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能[1]。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赤芍生品以清热凉血力胜[1]。多用于瘟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1]。如治疗疮疡肿痛的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以及治疗双目红肿、流泪、灼热疼痛的祛风消赤散(《上海中医药杂志》)[1]

炒赤芍药性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1]。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1]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见长,清热凉血作用甚弱[1]。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常与当归、狗脊、自然铜等配伍应用[1]

赤芍为眼科常用清热凉血药,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

(1)用于火热上炎,血热妄行所致各种眼内出血,白睛溢血等。常与地黄、牡丹皮等配伍。

(2)用于胞睑生疮、眼部瘀血及外伤诸症。本品能凉血活血,散瘀止痛。

13 赤芍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赤芍

Chishao

PAEONIAE RADIX RUBRA

13.2 来源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13.3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稍弯嗌,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和皱纹,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乳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13.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栓内层薄壁细胞切向延长。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群作放射状排列,导管旁有木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一甲醇一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

13.5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3.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40: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3.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经五氧化二磷减压干燥器中干燥36小时的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13.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粗粉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浸泡4小时,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3.5.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芍药苷(C23H28011)不得少于1.8%。

13.6 赤芍饮片

13.6.1 炮制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为类圆形切片,外表皮榇褐色。切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

13.6.2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芍药苷(C23H28011)不得少于1.5%。

13.6.3 鉴别

同药材。

13.6.4 性味与归经

苦,微寒。归肝经。

13.6.5 功能与主治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13.6.6 用法与用量

6~12g。

13.6.7 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

13.6.8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3.7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4 参考资料

  1. ^ [1]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2-10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