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桡骨干双骨折

目录

1 拼音

chǐ ráo gǔ gàn shuāng gǔ shé

2 英文参考

double fracture of shafts of ulna and radiu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尺桡骨干双骨折(double fracture of shafts of ulna and radius[1])是指以前臂肿胀、疼痛、畸形、压痛明显,有异常活动及骨擦音,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骨折[1]。此种骨折在前臂骨折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可发生侧方移位、重叠、旋转、成角畸形,治疗较为复杂。

4 分类

不同形式的暴力所致骨折的类型亦不同:

a.直接暴力:多见于打击或机器伤,骨折为横行或粉碎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

B.间接暴力: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致桡骨中或上1/3骨折,残余暴力通过骨间膜斜向下传导至尺骨,造成尺骨骨折,故尺骨骨折线较桡骨骨折线低。桡骨骨折多为横行或锯齿状,尺骨多为短斜型。

C.扭转暴力:跌倒时身体向一侧倾斜,前臂同时受到纵向传导和旋转扭力的作用,发生尺桡骨螺旋型双骨折。骨折线方向一致,多有尺骨内上斜向桡骨外下。

5 诊断

前臂外伤后疼痛、活动障碍,X线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照片应包括肘、腕关节,以了解有无旋转移位及上、下尺桡关节脱位。

6 治疗措施

1、复位比较困难,要求高,复位后容易移位。

(1)儿童青枝骨折

多有成角畸形,可在适当麻醉下,轻柔手法牵引纠正,石膏固定6~8周。亦可用石膏楔型切开法纠正成角畸型。

(2)有移位骨折

先纵向牵引纠正重叠和成角畸型,并在持续牵引下,如系上1/3 骨折(旋前圆肌止点以上), 前臂要置于旋后位;中下1/3 骨折(旋前圆肌止点以下),前臂要置于旋转中立位,以纠正旋转畸形。然后在骨折处挤压分骨,恢复骨间膜的紧张度和正常间隙,最后使骨折端完全对位。复位后用长臂石膏管型固定8~12周,石膏成型后立即切开松解,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肢端血循环,防止发生缺血挛缩。肿胀消退后,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注意观察和纠正骨折再移位。

2、开放复位、内固定

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或复位后固定困难者;上肢多处骨折, 骨间膜破裂者;开放性骨折,伤后时间不长、污染较轻者;骨不连或畸形愈合、功能受限者。

7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畸形及压痛,可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前臂活动受限。儿童常为青枝骨折,有成角畸形,而无骨端移位。有时合并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桡神经损伤,要注意检查。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