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齿(tooth)为五官之一[1]。又名牙、牙齿、户门[1]。即牙齿[2]。是嘴里咀嚼食物的骨性器官[3]。牙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嵌入上、下颌骨牙槽内,分别排列成上牙弓和下牙弓。
4 齿的分类
5 牙的形态及构造
牙内部的空隙称牙腔,牙腔内的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构成牙髓[5]。
牙主要由牙质构成,在牙根部牙质的外面包有—层粘合质(牙骨质),而在牙冠部表面包有白色光亮坚硬的釉质[5]。
6 牙式排列及数目
在人的一生中,先后有两组牙发生,第一组称为乳牙;第二组称为恒牙[5]。
乳牙在上、下颌左右各5个,由前向后依次为切牙2个,尖牙1个,磨牙2个,全体共20个[5]。
恒牙在上、下颌右右各8个,由前向后依次为切牙2个,尖牙1个,前磨牙2个,磨牙3个,全体共32个[5]。
7 齿的作用
齿具有咀嚼食物、辅助发音等作用[1]。
8 齿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齿统属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足太阳“入頄遍齿”(见《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是上、下齿之经络所属。
《外科大成》卷三:“当门为齿,上属督脉,下属任脉。两傍为牙,上属足阳明胃经,下属手阳明大肠经,夫牙者,骨之标而属肾,牙之生如木之栽于土也。”
齿为骨之余,属肾所主,赖肾精充养,故其生长情况、坚固与否和肾气的盛衰有关[1][4]。《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9 齿与疾病
齿在疾病诊断和判断预后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观察牙齿的润燥枯泽,可以了解肾液胃液的变化,热性病时尤应特别注意[1]。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必燥胃津,必耗肾液。”“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为难治。若上半截润,水不上承,心火上炎也。”
10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4.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22.
- ^ [5] 邱树华、刘国隆主编.解剖生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9.
古籍中的齿
- 《普济方》:[卷六十六牙齿门]牙齿疼痛
许揩牙痛处。不可吞下喉中。荜茇散(出海上方)治牙齿。去痛如神。木鳖子荜茇(各等分)上先研木鳖子令细...
- 《医述》:[卷十一·杂证汇参]齿
经义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
- 《普济方》:[卷六十五牙齿门]牙齿疼痛
(附论)夫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阳明之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其间牙齿疼...
-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牙齿痛
〔垣〕夫齿者,肾之标。口者,脾之窍。诸经多有会于口者,其牙齿是手足阳明之所过,上断隶于坤土,乃足阳...
- 《普济方》:[卷六十九牙齿门]齿风肿痛
(附论)齿风肿痛者。齿根虚浮。牙齿疼痛。或遇呼吸风冷。其痛甚。愈则龈槽肿赤。乃至动摇。此夫手阳明之...
- 更多古籍中的齿
齿药品说明书
- 康齿宁乳膏说明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化学药品说明书)
- 齿痛消炎灵颗粒(冲剂)说明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处方药中成药品种使用说明书)
- 唇齿清胃丸说明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处方药中成药品种使用说明书)
- 齿痛消炎灵颗粒说明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
- 补肾固齿丸说明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
- 养阴护齿含片说明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
- 复方两面针漱齿液说明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
- 龋齿宁含片说明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
- 齿痛消炎灵颗粒(无糖型)说明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非处方药药品目录(一)品种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