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沉香归附散 (最后修订于2009/12/4 18:18:35)[共151字]
摘要:处方沉香(不见火)半两,白豆蔻半两,人参(去芦)、甘草3钱(炙黄),附子(炮,去皮脐,以黑豆相拌,同蒸3次,候冷,拣去黑豆,只用附子)1两,当归(去芦,洗净)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顺三焦,快脾气。主气不升降。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7分,食前温服。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四......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海南沉香冠天下之谜
海南产的“奇楠”沉香。苏晓杰摄海南沉香又名崖香、琼脂,既是珍贵药材又是极品香料。“占城不若真腊,真腊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一片万钱。”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盛赞海南沉香为天下之冠,不独蔡绦,被贬海南的苏轼,以及丁谓、李时珍、屈大均、赵汝适、李焘等古代名人都对海南沉香情有独钟,认为其“超然不群、金坚玉润”。那么,同为沉香,海南沉香为何冠绝天下呢?历时十年研究,
- 沉香种植方法
沉香,又名海南沉、海南沉香、白木香、莞香、女儿香、土沉香,是一种高级香料,更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其香味浓郁,价钱不菲。木材、树头和树根都可用来制作线香或者工艺品;树皮可用来造纸;叶子可以用来制茶。用途极为广泛,全棵树都可以利用,经济价值极高。被誉为“植物钻石!同时,种植的沉香树全年常青,会发放出浓郁优雅的独特香味,其神奇的香气可驱蚊驱虫,净化空气,有益健康,美化环境。城市街道两旁、办公楼
- 东西方香交化之沉香
中国的香文化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普及于明清。早在东汉时期,便有了沉香的文字记载。三国时期也有相关故事,相传关羽退走麦城后,为孙权部将杀害。孙权将关羽首级献给曹操,曹操敬重关羽忠义,刻沉香木续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之。魏晋流行沉香薰衣,上流社会将焚香品香视为雅事。南北朝开始焚香祭天。隋唐时期沉香大量从域外输入,沉香的薰燃流行。到了以精致生活为风尚的宋代,品香已成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
- 沉香,植物与真菌的“化学战争”
中国古代四大香料“沉、檀、龙、麝”,以沉香为首,也以沉香最为神秘。檀香来自檀香木,龙涎香由抹香鲸的消化系统产生,麝香是雄麝腺囊的分泌物,而沉香虽“结”自沉香树,但却并非像每棵松树那样都分泌松脂,千百棵沉香树中才能有一棵会“结出”沉香来,因而更显珍稀,有“植物中的钻石”、“一片万钱”之说。沉香的香气高雅醇厚,点燃后香气变幻莫测。自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之后,香料就开始进入汉代宫廷,受到历代达官贵人
- 沉香
[产地分布] 主产广东省。广西、福建等省区亦产。 沉香 全年均可采取,割取含树脂的木材,除去不含树脂的部分,阴干。 文章来源:作者:
- 沉香
雷公云∶沉香凡使,须要不枯者,如觜角硬重、沉于水下为上也;半沉者,次也。夫入丸散中用,须候众药出,即入,拌和用之。作者:
-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繁育出优质奇楠沉香种苗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通讯员周飞、苏国华)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宋君等完成的“一种奇楠沉香优质种苗快速繁殖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通过该方法繁育出的优质奇楠沉香种苗可满足市场需要,也有利于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奇楠沉香是一种名贵的木材树种,分布于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等地。但无限制的采挖使其野生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故奇楠沉香被列为极濒危物种,并进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
- 浅谈沉香
在中药中,甘草有调和诸药,使之不争的作用,常被比喻为“国老”。中国的传统香品也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而沉香在传统香品中的作用正如甘草,调和各种香品的药性使之和为一体,因此沉香常被称为“香中国老”。1来源沉香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及沉香含有树脂的心材。包括印度沉香树、厚沉香树、马来沉香树、白木香树等8个树种。沈怀远《南越志》谓:“义趾蜜香树,彼人取之,先断其积年老木根,经年其外皮干俱朽烂,木心枝节不坏
- 海南沉香茶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摘要】 目的为判定沉香茶对人体健康是否产生危害,特进行了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方法采用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Ames试验和30d喂养试验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海南沉香茶属无毒级物质,致突变试验结果为阴性,初步估计最大无作用剂量大于18.0g/kg体重,相当于人体推荐摄入量的100倍。结论根据试验结果,判定其为安全性保健食品。【关键词】沉香急性毒性微核精子畸形Ames试验3
- 区别使用沉香、降香、檀香
沉香、降香、檀香都属辛温芳香理气药,但功效各有所长,临床要注意区别使用。 沉香 为瑞香科植物沉香及白木香含有棕黑色树脂的木材,经干燥后加工而成。其味辛苦,性温,气味芳香,归脾、胃、肾经。 本品质重而降,能下入丹田暖肾纳气,芳香辛散,能行气止痛;性温能散里寒,为温中、暖肾、理气之佳品,故临床多用于脏寒气凝、气逆诸症。如肝气上犯肺胃气逆喘息,胸膈不舒,烦闷不食等症,常与乌药、木香、槟榔等药同用;
- 沉香
沉香 沉香 LignumAquilariaeSinensis (英)ChineseEaglewoodWood 别名 土沉香。 来源 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Lour.)Gilg含有树脂的木材。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幼枝有疏柔毛。叶互生、革质,有光泽,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花黄绿色,芳香;花萼浅钟状,裂片5,两面均
- 关于沉香的采收与加工
8-10年生、树干直径30厘米左右的立木,在距地面1.5-2米处顺砍几刀,刀与刀间距离30-40厘米,伤口深3-4厘米。经过一段时间后,伤口附近的木质部会分泌油脂类物质,数年后逐渐变成黑棕色,这便是沉香,时间越长越好。取香后造成的伤口,仍有可能继续结香。 (2)半断干法。在离树干基部1-2米处的树干上锯一伤口,深度可达干粗的1/4-1/3,可在同一方向不同高度锯几个伤口,伤口间的距离为30-40
- 沉香的规范化栽培技术
沉香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及沉香含有树脂的心材。白木香主产于广东省,广西、福建等省区亦产;沉香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及越南等国。本文介绍白木香的栽培技术。 生态习性 气温 喜高温环境,要求年平均温度20℃以上,最高气温达37℃以上,才能生长发育良好;最低气温在3℃,冬季短暂的低温霜冻也能适应。 光照 幼苗耐荫,不耐曝晒,但荫蔽不能过大,以40%~50%适宜。成龄则喜光照,光照可
- 沉香
中药名称沉香拼音名Chenxiang英文名LIGNUMAQUILARAERESINATUM来源本品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Lour.)Gilg含有树脂的木材。 全年均可采收,割取含树脂的木材,除去不含树脂的部分,阴干。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片状或盔帽状,有的为小碎块。 表面凹凸不平,有刀痕,偶有孔洞,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 孔洞及凹窝表面多呈朽木状
- 沉香化气丸
中药名称沉香化气丸拼音名ChenxiangHuaqiWan性状本品为灰棕色至黄棕色的水丸;气香,味微甜、苦。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糊化淀粉粒团块淡黄色。 纤维管胞壁略厚,有具缘纹孔,纹孔口人字状或十字状。 木纤维长梭形,直径16~24μm,壁稍厚,纹孔口横裂缝状、十字状或人字状。 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增厚,微木化。 非腺毛1~6细胞,
-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八补益方序]沉香丸
治久虚积冷。脾肾气上攻。心腹壅胀。不思饮食。四肢无力。沉香丸方。沉香(一两)木香(一两)桂心(一两)白术(一两)诃黎勒皮(一两)高良姜(一两锉)归(一两锉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生姜汤下三十丸。补虚惫。除冷。暖脾肾。益气力。思饮食。沉香丸方。沉香(一两)补骨脂(一两微炒)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槟茯苓(一牛膝(一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
- 《严氏济生方》:[眩晕门眩晕论治]沉香磁石丸
治上盛下虚,头目眩晕,耳鸣耳聋。沉香(半两,别研)磁石(火,醋淬(去心)阳起石(,研)附子(炮,去皮脐)椒(炒。各一两)青盐(别研)甘菊花(去枝萼)蔓荆子(各半上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送下。仓卒不能办,此沉香汤送下养正丹(方见咳嗽痰饮门)亦可。《严氏济生方》宋·宝元严用和公元1253年
- 《本草蒙筌》:[卷之四木部]沉香
\r沉香\pj325.bmp\r味辛,气微温。阳也。无毒。出南海诸国,及交广崖州。大类椿榉节多,择老者砍仆。渍以雨水,岁久(木得水方结香)使皮木朽残,心节独存。坚黑沉水,燔极清烈,故名沉香。二种虽精,尚未尽善。倘资主治,亦可取功。若咀韧(音软)柔,或削自卷,此又名黄蜡沉也。品极精美罕稀。应病如神,入药甚捷。堪为丸作散,忌日曝火烘。补相火抑阴助阳,养诸气通天彻地。转筋吐泻能止,噤口痢痛可驱。又浮而不
- 《本草思辨录》:[卷四]沉香
肾中阳虚之人,水上泛而为痰涎,火上升而为喘逆。沉香质坚色黑而沉,故能举在上之水与火,悉摄而返之于肾。其气香性温,则能温肾以理气,即小便气淋,大肠虚闭,亦得以通之,而要非以宣泄为通也。沉香之用以气,虽功在降摄,而凡气分中之病,仍能运转于中而不留滞。若滚痰丸以沉香佐礞石大黄黄芩,治实热老痰,则其知沉香也深矣。《本草思辨录》清周岩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简要方》:[卷之五木部一]沉香
主治。温中。调气。止痛。利五脏。助脾胃。益精壮阳。气逆喘急。霍乱转筋。吐泻麻痹。胃冷。久呃。心腹疼痛。症癖噤口痢。沉香丸。沉香人参蝎胡黄连乳香各一分。龙骨甘草各五厘。研末枣肉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米饮下。日二次。治小儿急疳。疳痢。脱肛。沉香化气丸。沉香(另研)四钱。大黄(酒蒸)黄芩各一两。人参白术各三钱。除沉香外。余药锉碎。用姜汁竹沥七浸七晒。候干研末。和沉香末研匀。竹沥入姜汁少许。神曲煮糊丸绿豆大
-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六]沉香二百七十八
沉水下者上,半沉者次之。磨汁用或研粉干之。辛,苦,微温,无毒。下气补肾,益精壮阳。除恶气而定霍乱,暖腰膝而止转筋,解麻痹而泻。生天竺国。皮青色,叶似橘,经冬不凋。海南、交、广亦有之。有青桂、鸡骨、马蹄、煎香等异,大抵其木沉水者为真。今药肆所用尽伪也。《本草易读》清汪讱庵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沉香
《别录》上品)【释名】沉水香(《纲目》)、蜜香。时珍曰∶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南越志》言∶交州人称为蜜香,谓其气如蜜脾也。梵书名阿迦香。【集解】恭曰∶沉香、青桂、鸡骨、马蹄、煎香,同是一树,出天竺诸国。木似榉柳,树皮青色。叶似橘叶,经冬不凋。夏生花,白而圆。秋结实似槟榔,大如桑椹,紫而味辛。藏器曰∶沉香,枝、叶并似椿。云似橘者,恐未是也。其枝节不朽,
- 《新修本草》:[卷第十二]沉香、薰陆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枫香并
香家要用,不正复入药,唯疗恶核毒肿,道方颇有用处。詹糖出晋安岑州,上真淳泽者难得,多以其皮及柘虫屎杂之,唯轻者为佳,其余无甚真伪,而有精粗耳。外国用波津香明目。白檀消风肿。其青木香别在上品。〔谨案〕沉香、青桂、鸡骨、马蹄、笺香等,同是一树,叶似橘叶,花白,子似槟榔,大如桑椹,紫色而味辛。树皮青色,木似榉柳。薰陆香,形似白胶,出天竺、单于国。鸡舌香,树叶及皮并似粟,花如梅花,子似枣核,此雌树也,不入
- 《本草择要纲目》:[热性药品]沉香
(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为黄熟香。凡使沉香。须要不枯。如觜角硬重沉于水下为上。半沉者次之。不可见火。欲入丸散。以纸裹置怀中待燥研之。或入乳钵以水磨粉晒干亦可。若入煎剂。惟磨汁临时入之。)【气味】辛微温无毒。阳也。有升有降。(咀嚼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热。)【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中。调中。补五脏。益
- 《杨氏家藏方》:[卷第六脾胃方六十一道]沉香磨脾散
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呕逆恶心,泄利腹痛。沉香(一分)人参(去芦头,一分)丁香(三分)藿香叶(去土,一两)檀香甘草(炙)上件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盐一捻,煎至八分,乘热服,沸汤调下亦得,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飞沉香
查浦辑闻∶海南人采香,夜宿香林下,望某树有光,即以斧斫之,记其处,晓乃伐取,必得美香。又见光从某树飞交某树,乃雌雄相感,亦斧痕记取之,得飞沉香,功用更大。此香能和阴阳二气,可升可降。外达皮毛,内入骨髓,益血明目,活络舒筋。方舆志∶生黎居五指山,山在琼州山中,所产有沉香,青桂香、鸡骨香、马蹄栈香,同是一本,其本颇类椿及榉柳,叶似桔,花白,子若槟榔,大如桑椹,交州人谓之蜜香。欲取者先断其积年老根,经岁
-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二香木部]沉香
而至天。下而及泉。与药为使。最相宜也。(东垣)行气而不伤气。温中而不助火。惟气虚下陷者。忌入。(士材)保和卫气。为上品药。独行则势弱。与他药相佐。当缓取效。有益无一切神枣朱雀丸服。胞转药可通也。者。沉香一两。肉苁蓉酒浸二两。各研末。以麻仁研汁糊丸。梧〔论〕沉香木得水方结。多在折枝枯干中。(或枝干因水朽而又得朝阳之久照。而膏脉凝聚。大抵禀于地之阳。而酿于天之阴。且故他香疏导滞气。而沉之宜于气郁气结者
- 《本草经解》:[卷三木部]【沉香】
气微温。味辛。无毒。疗风水毒肿。去恶气。沉香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沉香辛温而香燥。入肝散风。入肺行水。所以疗风水毒肿也。风水毒肿。即风毒水肿也。肺主气。味辛入肺。而气温芳香。所以去恶气也。制方:沉香同人参、菖蒲、远志、茯神、枣仁、生地、麦冬。治思虑伤心。同木香、藿香、砂仁。治中恶腹痛。辟恶气。同苏子、橘红、枇杷叶、
- 《本草备要》:[木部]沉香
重,宣,调气,补阳辛苦性温。诸木皆浮,而沉香独沉,故能下气而坠痰涎(怒则气上,能平则下气)。能降亦能升,气香入脾,故能理诸气而调中(东垣曰∶上至天,下至泉,用为使,最相宜)。其色黑、体阳,故入右肾命门,暖精助阳。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治心腹疼痛,噤口毒痢,症癖邪恶,冷风麻痹,气痢气淋。色黑、沉水者良。香甜者性平,辛辣者热。入汤剂,磨汁用;入丸散,纸裹置怀中,待燥碾之。忌火(鹧鸪斑者,名黄沉;如牛
- 《汤液本草》:[卷之五木部]沉香
气微温,阳也。《本草》云∶治风水毒肿,去恶气;能调中壮阳,暖腰膝;破症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止转筋吐泻。东垣云∶能养诸气,上而至天,下而至泉。用为使,最相宜。《珍》云∶补右命门。《汤液本草》元王好古公元1298年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木部上品沉香]鸡舌香
微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药性论》云∶使。杀脑疳,入诸香,令人身香。《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元佚名公元1279-1368年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木部上品沉香]降真香
出黔南。伴和诸杂香烧烟直上天,召鹤得盘旋于上。《海药》云∶味辛,温、平,无毒。烧之,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元佚名公元1279-1368年
- 《要药分剂》:[卷八重剂]沉香
精气而结。可升可降。阳也。【主治】主风水毒肿。去恶气。(别录)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气。(李)调中肤上热【归经】入脾胃肾三经。兼入心肝二经。为下气补阳之品。(兼宣剂)【前论】仲淳曰。诸木皆浮。沉香独沉。故能下气而坠痰涎。能降亦能升。香气入脾。故能【禁忌】经疏曰。治冷气逆气气郁结。殊为要药。然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之。心经有实【炮制】雷公曰。须要不枯。色黑。沉水下者为上。半沉者次之。不可见火。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木部上品]沉香
微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日华子云∶味辛,热,无毒。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任,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海药》云∶味苦,温,无毒。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邪鬼疰,清人神。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用。《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元佚名公元1279-1368年
- 《瘴疟指南》:[卷下断瘴方]沉香降气汤
治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痞塞。喘促短气。沉香(一两)砂仁(一两)香附(四两)甘草(二两)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滚汤点服。《瘴疟指南》明郑全望公元1368-1644年
- 《仙传外科集验方》:[增添别本经验诸方治痈疽发背]沉香散
治诸发肿毒入腹,心烦胀满,不进饮食。沉香木香薰陆香丁香大黄(各一两)麝香(少许)上为咀,入水煎温服。《仙传外科集验方》元末明初赵宜真公元1382年
- 《本草害利》:[肝部药队〔泻肝猛将〕]沉香
〔害〕凡冷气逆气,气郁气结,殊为要药。然而中气虚、气不归元、气虚下陷,忌之。心经有实邪者,忌之。非命门真火衰者,不宜入下焦药用,阴亏火旺者,切勿沾唇。〔利〕性沉燥辛温,平肝降气,调中气而胃开,补下焦而肾暖,理家痰涎,故入肾、命门,暖精助阳行气,去肌肤水肿,通大肠虚闭,治小便气淋。〔修治〕待燥碾碎,若入剂,惟磨汁,临时冲入。须要色黑不枯,硬重沉于水,油熟者为上,半沉者次之。不可见火,嚼之香甜者性平,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淳新添方〕]白沉香散
治一切冷气攻冲心腹,胁肋胀满,噫醋吞酸,胸膈噎塞,饮食减少。常服坠川白姜(炒)半夏曲白茯苓附子(炮熟、去皮)诃子肉干山药沉香白术(煨)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中盏,生姜三片,枣三枚,木瓜一片,煎七分,食前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 《本草便读》:[木部香木类]沉香
\r沉香\pq86a1.bmp\r畅达和中。脾胃喜芳香之味。辛温入肾。下焦建补火之勋。肾虚气逆痰升。赖其降纳。脾困寒凝湿滞。用以宣行。(沉香出南越等处。以色黑质坚沉水者佳。辛温香烈。入肺脾肾三脏。上至天而下至泉。三经气分药也。主脾肺气逆。中恶腹痛。以及一切寒滞胸膈而为呕吐等证。宣导气分。则痰行水消。其沉降之性。故能壮肾阳。助命火。凡下焦虚寒。以致气不归元。上逆而为喘急者。皆宜用耳。)《本草便读》清
- 《鸡峰普济方》:[卷第八肝肾]沉香散
治寒疝小腹坚满攻作不定时发疼痛肾虚受邪肿胀及脏寒气弱脐常痛沉香附子(各一两)川楝子(一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半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个盐少许煎至七分空心服《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 《杨氏家藏方》:[卷第五一切气方二十五道]沉香散
不快,绕脐虚鸣,呕吐酸水,虚滑,心痛气刺,手足逆冷,倦怠少力,不美饮食,口苦舌涩,呕逆恶心,噫气吞酸,胁肋疼痛,喘满气逆,小便频数。又治妇人脾血冷气,发作不常及中恶腹痛,蛊毒疰忤,悉皆治之。乌药(三两,炒)沉香木香人参(去芦头)白术白茯苓(去皮)甘草(炙。以上六味棱(煨、切)蓬上件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二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入盐少许,热服或热酒《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沉香鹿茸丸
惫,脐腹绞痛,胁肋虚胀,脚膝缓弱,腰背拘急,肢精光,唇口干燥,目暗耳鸣,心忪气短,夜多异梦,昼少精神,喜怒无时,悲盗汗,饮食无味,举动乏力,夜梦鬼交,遗泄失精,小便滑数,时有余沥,阴不兴,并宜服之。沉香(一两)附子(炮,去皮、脐,四两)巴戟(去心,二两)鹿茸(燎去毛,酒浸,两)上件为细末,入麝香一钱半,别研入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粒,好酒或盐汤空心吞下。常服养真气,益精髓,明视听
- 《医方集解》:[祛风之剂第九]沉香天麻丸
(《宝鉴》)治小儿因惊发搐,痰多眼白,痫筋挛(小儿神气尚弱,惊则神思无根据,又动于肝风,风羌活(五钱)独活(四钱)沉香益智仁川乌(二钱)附子(炮)天麻防风半夏此足厥阴药也。《宝鉴》曰∶恐则气下,精怯而上焦闭。以羌活、独活苦温引气上行,又入胃气以生《医方集解》清汪昂公元1682年
- 《鸡峰普济方》:[卷第二香港脚]沉香煎
治气厥上重下轻久成香港脚黄橘皮(四两)沉香紫苏叶人参(各一两)上为细末姜汁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 《鸡峰普济方》:[卷第八脾胃肝肾]沉香养脾散
治脾胃久虚大腑寒滑全不思食益气补虚损宜服制浓朴(二两)舶上茴香(一分)肉豆蔻仁桂(各半两)白术(一两)丁香荜澄茄(各(半两)陈皮(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七分空心温服《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二淋证治]沉香散
治气淋。多因五内郁结,气不得舒,阴滞于阳,而致壅闭,小腹胀满,使溺不通,大便分泄,小便方利。沉香(不焙)石韦(去毛)滑石王不留行当归(炒,各半两)葵子(炒)白芍药(各三分)甘草(炙)橘皮(各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大麦饮调下;饮调亦得,食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博济方》:[卷四经气杂证]沉香鳖甲散
治室女营卫不调,经候凝滞,或时头目昏闷,上膈积涎,肢体不利,五心虚烦,饮食进退,多困少力。木香(一两)沉香(三分)鳖甲(九肋者一枚,净去裙,醋炙令黄香用,一两半)常山(一两)当归(一两)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去滑止)官桂(去粗皮,一两)柴胡(一两,去芦)人参(一两)白茯苓(一两)槟榔(三分)甘草(炙)青皮(一两)陈皮(一两)生地黄(一两)上一十五味,同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又入生姜三片,同煎
- 《博济方》:[卷二中焦证]沉香散
治脾元气不和,中焦痞闷,气滞噎寒,进食和气。沉香木香青橘(去白)郁李仁(汤浸去皮,另研)陈橘(去白)人参(各用一两)豆蔻槟榔肉桂(去皮)甘草(炙)干姜(炮制,各半两。上十一味,同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不以时候。《博济方》宋·庆历七年王衮公元1047年
- 《洪氏集验方》:[卷第三]沉香荜澄茄汤
治腰腿间寒湿作痛。(饶州雍医传。)沉香(半两)南木香(四钱)丁香(四钱)檀香(四钱)荜澄茄(半两)片子白姜黄(半两)陈橘红(三钱)青皮(去白,三钱)粉大甘草(七钱)藿香(去净土,四钱)白豆蔻仁(半两)天台乌药(半两)人参(半两)缩砂仁(三钱)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入盐点服。《洪氏集验方》宋·干道五年洪遵公元1170年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木部上品沉香]檀香
陶隐居云∶白檀消风热肿。陈脏器云∶主心腹霍乱,中恶,鬼气,杀虫。日华子云∶热,无毒。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敷外肾并腰肾痛处。《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元佚名公元1279-1368年
- 《博济方》:[卷一伤寒]沉香散
治伤寒呕,结痞,心胸真气虚弱,脉息沉细,正气补元夺命。沉香舶上茴香青橘皮(去皮)荜澄茄胡椒川楝子陈橘皮(去白,各一两。上七味,同生杵为末,如患者。但得心头有气,未断亦服之,每服二钱,葱白三茎,各长一寸,擘破,入酒,并童子小便。各半盏,煎至六分,放温和滓服,患重者,不过三两服,气正脉生。《博济方》宋·庆历七年王衮公元1047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