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民

目录

1 拼音

chén jiàn mín

2 注解

陈健民,男,汉族,上海市人,生于1941年8月。现任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中医科教授。196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本科,同年分配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工作至今。现任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编委。曾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教学秘书、上海医学辩证法学会理事、上海市静安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 卅余年的治学格言是博采众长、一专多能、见难而上;医哲求索、中西结合、融汇贯通。临床擅长肿瘤病及癌前病变等疑难杂症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尤以青紫舌、舌脉异常等诊断及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等治疗见长。1974年起发表医学论文90余篇、医学译文12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8次,递交论文10篇。自制芎龙汤对癌症、心脑血管病、肝病、痛经、糖尿病、胶原性病等血液高粘状态有所改善;地黄汤对癌症、免疫性病等免疫功能紊乱有所调整;地冬合剂对乳腺癌、乳腺小叶增生等乳腺病有所控制;六妙汤对舌苔厚黄腻诸病证有清热燥湿作用;升坠汤对内脏下垂等中气下陷证有升提功能;抗柯片对长期使用激素者有抽戒疗效。临床行医准则是诊断病证明确、指标客观可靠、治疗简明有效。另对医学哲学、医学史有所研究,“略论晋唐时期医学家的哲学观”刊登于《复旦学报》1985年第6期,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史》月刊所选汇。对近代名中医陆渊雷生平及学术思想研究发表论文数篇。

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教学秘书10余年,对教研室建设呕尽心血,面对西医院校学生、西学中医师课堂教学甚获好评。主编教材《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针灸学》等5种。发表教学论文5篇,专著9种。至今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医学普及文章达200多篇。

坚持高尚医德,1992年获欧阳街道“十佳社区服务明星”称号; 1994年获虹口区“社区服务明星”,同年获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委、卫生局、教育局、托幼办、退管会联合表彰,并荣获“上海市1992~1993年社区服务实事”先进个人。

3 学术观点

3.1 医本仁术

仁字系人与二所组成。此二即指医生和患者二人,可见没有医生就无患者,没有患者就无医生,医生治病就是医生和患者二个人之间,不可分割、密切相间的过程。因此,无论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的阴阳学说,还是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论均说明:医本仁术的哲学性、科学性和现实性的正确与重要。患者生病找医生天经地义,患者对医生的救死扶伤的成功抱着极大的希望、感谢,甚至终生难忘。可是医生给患者治好了病绝对离不开患者的密切配合;医生的技术不断提高绝对离不开给患者治病的实践,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个别医生的思想观点根本不可取,相反要感谢广大患者给你的机会;爱病不爱人,爱人不爱病,追逐名与利等,均是不符合医生这一高尚职业的道德,相反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一心赴救(孙思邈语)。因此,作为医生的我,自立的座右铭为:患者需要、精勤不倦; 病人需要、终生所求。

3.2 医三三制

旧的医学模式只是使医生仅仅停留在患者的病理状态上,而新的“医学――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使医生的视野扩大到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围绕患者的环境上。因此,在卅余年的临床实践中,除了坚持新的医学模式,更继承中医学传统的六淫、七情致病学说,对患者,特别对癌症患者强调三三制:即三分之一为医生; 三分之一为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 三分之一为患者的休息、营养、锻练和工作。患者在刚得病时恐惧、怀疑、紧张较为多见; 病期稍长而不见好转则多见忧虑、期待、失望;晚期者则孤独、无助、遗弃等,这些不良心理状态实是疾病痊愈的极大障碍。不良心理状态亦必然会导致休息、营养、锻练和工作的康复手段受阻,绝对无助疾病的恢复,这在癌症患者中极为常见。因此,在初诊时必须万分强调三三制;每次药物治疗同时仍须时时强调三三制,即心理治疗,关心其休息、营养、锻练和工作情况。大量医疗实践证明:重视后两个三分之一并取得效果,前三分之一的药物治疗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医本仁术中“仁”字为医生与患者两人的合作,析患者中“患”字系“串”字与“心”字所组成,而串字表示医生与患者两人的口用“|”连结起来,因此患字是医生和患者必须心心相通,团结一起,才能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

3.3 医哲求索

医学虽属自然科学范畴,但与哲学息息相通。从医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来看,哲学的深深烙印根本无法抹去。如历经3千年的中国医学理论,就是在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影响与指导下形成的,成书于先秦两汉的《黄帝内经》中,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学说、运气学说、病因学说等等,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即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渗透、参与和融合。在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影响下的中医理论必然反映出其整体观、辩证观与系统观的特征。现代医学又称西医虽然其历史仅5百余年,但显微镜的应用,特别在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迅猛发展。尤其在近百年借助各种不断创新的仪器设备,对人类疾病的研究提高更快,定性、定位、定量已深入到人体分子水平。尽管治疗远远跟不上诊断水平,但其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中医学无法比拟的。因此,究其哲学特征是强调个体,重视微观,注意实验,以辨病为目的。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虽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但总不能与当代科学的唯物辩证法相比。西医的血液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学说、分子学说等虽已逐步摆脱机械唯物论的束缚,向整体观、系统观迈进,但与中医的哲学特征还有一段差距。当代医学同样需要哲学思想的指导,这个哲学必然是唯物辩证法。因此,必须以唯物辩证法来推动中医学、西医学,包括中西医学的边缘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的发展。既重视整体,又注意个体;既重视宏观,又注意微观;既重视辨证,又注意辨病;既重视经验,又注意实验等等,应该是唯物辩证法运用於当代医学的具体体现。因此,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是自己毕生医疗实践的追求。

3.4 医病三要

悉心服务病人,以唯物辩证法为武器,还必须有与之匹配的医病思路与方法。30余年医疗实践中总结为三要:病证诊断要明确,客观指标要可靠,简明治疗要有效。病证诊断要明确。西医靠先进仪器设备诊断疾病,但误诊有时难免。因此,对癌症不能仅仅停留在临床诊断,应千方百计明确病理诊断。即使非癌症同样需要明确何病,不能因为是中医而忽略辨病。中医的一方一药均为中医病证所设,因此,不通过望问闻切四诊后进行辩证,并确定证的类型是无法处方或不应处方的。常有人求治癌方,但如肝癌者单舌象有红绛舌、青紫舌之分,有黄腻苔、光剥苔之别,治疗清热或活血,化湿或养阴,不见病人,不辨证,如何选择方药。因此,西医任一个病,特别包括癌症的疑难病,以一病一方的中医治疗是无法取得满意结果的。创造条件任何一个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必会伴随着证的变化,证不变效方不变,证变方药亦要变,因此,证的复杂性、多变性,对中医辨证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西医结合实践中提出微观辨证,是对中医证的发展和创新。总之,不但要尽早明确西医病的诊断,同时不断提高中医辨证水平,反辨病与辨证有机的、合理的结合起来,才能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满意疗效。客观指标要可靠。指标一般指西医诊断的手段,通过血液、尿、粪、景象、活检等取得的标本,从种种仪器上得出数字、照片、形态等静止指标,来判断属何型,以及病的轻重及转归。因此,明确诊断某一个病及其变化,指标是重要的。如临床治疗中,肺炎患者即使经过治疗基本恢复,但还必须由胸片证实是否完全吸收;尿路感染者虽然膀胱刺激症状已消失,但亦必须看尿检是否正常。不然仅满足于症状的消失,留下隐患,之后必然复发。我国30余年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中,均可见到指标的重要性,如肾的研究与内分泌系统三条轴的有关指标;血瘀证与血液流变性、微循环,以及扶正培本法与免疫系统功能等联系,均已得到公认。癌症同样如此,沈某某1987年患右肺中叶3×4cm肿瘤,丁×患脑瘤手术已20余年,但经CT证实有复发,两人均极度虚弱,明显恶液质,无法再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服中药几个月后,症状大为改善,能独自生活,沈某某还去居委会协助工作。10余年中每年CT复查,沈××的肺部肿瘤和丁×的脑部转移灶均依然存在。这种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提高,但肿瘤无任何变化的中西医结合新现象----带癌生存,亦突出了客观指标的重要性。指标不仅仅指西医,中医亦有客观指标,如癌症防治中,舌象中青紫舌、舌脉曲张已引起人们极大重视。青紫舌对癌症初筛、辅助诊断、判断预后、指导治疗等具有极高价值的指标。当然指标必须可靠,指标检测时条件,如试剂、温度、仪器灵敏性,以及每项指标有其适应证和局限性等,均会影响其可靠性,不可不察; 至于中医指标的不定性、多变性,难以定量、定位,还有待继续研究。特别强调的是结合中西医各自指标的长处,弥补各自短处,才能提高客观指标的可靠性。简明治疗要有效。治疗要简明,简明不是简单而是指思路清晰、方法正确。有效当然是指取得满意疗效。但临床所见难尽人意,如一旦得了癌症,病人及其家属首先是寻找种种抗癌药物,只要市场上有的,报纸上登的,电视里放的,听旁人介绍的,均采用“拿来主义”,不论路多远。均是癌症治疗中的误区。目前虽然尚未攻克癌症,但近40年的癌症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实践证明,已有长足的进步,特别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已被国内外所公认。当然中西医结合绝不是简单地中药加西药,必须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何取长补短,有机结合是必须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如激素是西医不少疑难病治疗的王牌,其迅速控制病情发展、恶化是其长处,但其严重的副反应一柯兴氏症是其短处,而以中医补肾泻火的中药配合治疗,常常可以减少激素副反应,并且巩固其疗效。以手术、放疗、化疗来消除肿瘤,这是西医治疗癌症的指导思想,注射于局部,消除癌灶,抑制癌细胞是其长处,但手术创伤、化疗和放疗的毒副反应,如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免疫功能紊乱等,均给病人带来不少痛苦,是其短处。中药抑制癌细胞较弱,可是中医重视整体,重视正气这一内因,重视调整阴阳失衡,更有大量扶正祛邪的中药可供选用是其优势。因此,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正确辨证思路,应该在手术、化疗、放疗等同时,辨证地运用中药,并制定具体的取长补短、攻补兼施的方案和方法,才能达到简明而有效的目的。

3.5 医无止境

“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3年,才知天下无方可用”。可谓自已刚从医校毕业后工作头几年的真实写照。卅余年的医疗实践深深体会到:无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但单书本知识是不够的,书本知识只有通过医疗实践的应用,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知识。中医辨证是其精华,但书本上典型的证在临证中很少遇到,多兼证、夹杂证,因此,代表方的应用必须化裁,多样性的证更具有多变性,证变治必须变,方药当然更要加减,正确的辨证,丝丝入扣地辨证实是不易。身处西医力量极强的华山医院,遇到种种疑难杂症,异病同治,同中求异; 同病异治,异中求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更是一个广阔需不断摸索的课题。旧的病种尚未攻克,新的病种又不断涌现,识病的要求接踵而来,真应接不暇。活到老、学到老,实践到老。医无止境,正如古人曰:“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4 证治经验

4.1 癌症

(一)中西医结合。癌症当前仍需手术、放疗、化疗、生物免疫治疗及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单打一疗效必差。对众多的早、中期实体瘤,包括部分晚期者,应力争尽早通过手术来消灭占80~90%的癌细胞,然后再依靠放疗、化疗来消灭残余的癌细胞,当然同时以生物免疫治疗及中医中药扶助正气,以防手术、化疗、放疗等“敌我不分”的毒副反应的伤害。鉴于癌症进展迅速,任何延迟与顾虑均不可取。因此,应该在一开始进行癌症治疗时,即应制定一个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治疗方案,以尽量减少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

(二)攻补兼施。攻即祛邪,对癌症而言即消灭或抑制癌细胞;补即扶正,对病人而言即扶助正气,包括机体各项正常生理功能,如血液循环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以及心、肺、肾、消化等器官功能。手术、放疗、化疗等以攻邪见长,而生物免疫治疗及中医中药以扶正为优。当然这种攻补观点绝不是绝对的,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切除或缩小癌块,改善了机体进一步恶化的功能紊乱,可谓“邪击正即安”,而生物免疫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通过扶正或调节紊乱的免疫功能,以防止癌细胞“死灰得燃”,即“扶正以祛邪”。必须强调的在这5种癌症治疗手段中,中医中药的攻补观点及方法更为丰富多彩。如清热解毒法、以毒攻毒法、化痰软坚法、活血化瘀法等均是祛邪之法,而扶正补益法则是扶正之法。在癌症中西医综合治疗中,如见炎症则可选用半枝连、七叶一枝花等清热解毒中药;全身情况尚可但见肿块变化不大可选用蛇六谷、半夏、南星、黄药子等化痰软坚中药;在见有青紫舌及舌脉异常或血液高粘状态的癌症者中,可选用川芎、延胡索、牛膝等活血化瘀中药;癌症患者出现免疫功能紊乱状态则可选用黄芪、生地、黄精等补益中药。可见,中医中药虽以扶正为优,但其祛邪之功亦极其突出。

(三)随病加减。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亦是中西医结合一个重要内容。中医治疗癌症当然要强调辨证论治,一病一方是无法取得满意疗效的。但是虽均具有血瘀主证的肝癌、肺癌、贲门癌等,在选用活血化瘀为主方,即“异病同治”的同时,还需“同中求异”,即对肝癌配伍养肝阴、疏肝气;对肺癌配伍补肺气、养肺阴;对贲门癌配伍降胃气、养脾阴等。以使中药处方更完善、更灵活、更具针对性,这对提高疗效极为关键、至关重要。

4.2 心脑血管病。

(一)血脉宜通。血液高粘及血栓栓塞则是西医对中风、心肌梗塞发病的二个重要病因与病理,而中医认为气血逆拂是心绞痛及中风的主要病机。目前临床使用已廿余年的中药丹参即是这中西医结合的产物,至今不衰。鉴于卅余年以活血化瘀法改善癌症血液高粘状态取得有效经验。对同时具有血液高粘状态的心脑血管病,特别见有青紫舌和舌脉异常时,必用活血化瘀法为君。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但仅停留在一病一药是不够的。

(二)气阴宜补。气血间辨证关系众所周知,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在心脑血管病中,少见气滞血瘀,而多见气虚血滞,前者犹如道路车子众多,无法加速奔驰;而后者路宽车疏,只是老爷车无法加速疾驰。因此,对心脑血管病必须在活血化瘀同时,配伍大量补气药,如黄芪、党参等极为必要。中医理论又认为气生血,气虚则阴血亦易不足,故在补气同时不忘补阴,生地、当归、麦冬之类。

(三)湿热宜除。心脑血管病虽然病变在心、脑,但其影响必波及五脏六腑,心脑血管发病时必会影响到脾胃的生理升降功能。因此,临床常见舌苔厚黄腻的脾胃湿热证候,对此必须选用清热燥湿中药,如黄连、黄柏、苍术、半夏等,配伍活血化瘀、补气养阴药,当然,首先重用清热燥湿药,一俟苔化,才可加多加重补气养阴药。

4.3 肾病

(一)病理定法。肾病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各病病理大多已明,特别免疫细胞及毛细血管增殖已被电镜所证实。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剂等是治疗肾病主要药物。为进一步提高疗效,中医中药参与治疗已成为热点。肾病属中医水肿范畴,有治肺、治脾、治肾之说。但仅满足中医证型几乎难以提高疗效。因此,基于肾病各病病理及所用西药,如何选用与之取长补短的中药是值得探索的课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系链球菌引发,常用青霉素及对症处理,加用清肺利水中药后,效果有所提高;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症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量大,且时间长,其副反应柯兴氏症亦在所难免,尽早地使用养阴清火的生地、知母、甘草等,不但可大大延迟柯兴氏综合症的出现,且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量及时间;IgA肾炎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免疫复合物存在,常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细胞毒物合并免疫抑制治疗,补气养阴的地黄汤(黄芪、生地、黄精等)及活血化瘀的芎龙汤(川芎、地龙、牛膝等)均有调节免疫功能紊乱的良好功效;慢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症均见到血液高粘状态,益母草、泽兰等活血中药的作用虽不及肝素、血小板解聚剂、纤溶剂等,但安全得多是其优点。

(二)补肾为基。肾病中医治疗虽有清肺、健脾、补肾三大法,但又必须配合疏风、泻火、利水、化湿、活血等治法,补肾法是肾病的各型或各期中,使用最基本的治法。补肾法中主药应是生地黄,尽管六味地黄丸中地黄为熟地黄,由於熟地较滋腻,有呆胃之弊,而生地黄有清热生津之功,故临床常以生地黄为补肾之君药。六味地黄丸为补肾主方这已被公认,而其类方更常被肾病所选用,如杞菊地黄丸常用于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常用于阴虚火旺证附桂八味丸常用于肾阳虚证,济生肾气丸常用于肾水泛滥证,参麦地黄丸常用于脾肾气虚证。补肾的君药为生地黄或熟地黄,说明以补阴(血)为主,即使要温阳,如附子、肉桂、仙灵脾、肉苁蓉等,仍须以补肾阴为基,故附桂八味丸或金匮肾气丸,即在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附子、肉桂所组成,这亦是阴阳学说中,阴阳互根及阴阳转化的理论指导。

(三)重用黄芪。肾病的免疫功能紊乱是确切无疑的。人体免疫功能分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肾病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大多反映体液免疫方面,如免疫球蛋白G、A,以及在补体参与下,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癌症免疫功能研究中发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者间亦存在着对立统一现象,癌症绝不仅仅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早、中期体液免疫亦可亢进,而晚期亦陷入低下水平。两者间亦存在互相消长关系。实验资料证明:自制地黄汤及芎龙汤在扶助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亦会抑制亢进的体液免疫,如免疫球蛋白及其免疫复合物。尽管肾病研究细胞免疫功能不多,但黄芪临床使用极多,量亦不小,之所以取得疗效,应该认为黄芪类似干扰素样作用,是通过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而达到的。

4.4 慢性肝病

(一)保肝为先。慢性肝病均由感染肝炎诸病毒后迁延而成。与肾病不同,慢性肝病的基本病理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因此,重点保护肝细胞免遭病毒侵袭应居治疗慢性肝病首位。实验室得知柴胡、枸杞子、甘草等均有此作用,依中医理论分析,柴胡疏肝气,为肝经引经药,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甘草解诸毒。中医传统与西医研究特相近也。

(二)化瘀随所。慢性肝病的症状与体征,如肝脾肿大、胁部刺痛、面色黧黑、蜘蛛痣、肝掌、腹部青筋等,中医辨证均属瘀血为患,加上青紫舌、舌脉异常不在少数,以及门脉高压、血液高粘、静脉血栓等更是使用活血化瘀药指征。活血化瘀药可分三类:活血药川芎、丹参、延胡索等; 化瘀药三棱、莪术、牛膝、桃仁等;化瘀止血药茜草、蒲黄、参三七、大黄等。中医理论更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因此,担心肝病,特别慢性肝病使用活血化瘀药会引起出血倾向是不必要的。临床中经常选用三棱、莪术、牛膝、延胡索等活血化瘀药,至今未见有出血的副反应。有人认为活血相似抗凝、化瘀相似纤溶,这类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气阴双育。“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说明治疗肝病健脾补气不可缺少,即所谓“扶土抑木法”。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均可选用。经实验室及临床证实,不少补气药可以提高机体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对慢性肝病极其合适。肝藏血、血属阴,补血者当归、白芍、首乌等,补阴者鳖甲、女贞子等。当然,在舌苔厚黄腻,即湿热较甚时,暂不用黄芪、鳖甲等滋腻之品,先以苍术、川黄柏之类祛除湿热,俟苔净即又加用黄芪、鳖甲之类。

4.5 慢性胃病

(一)辨病定证。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目前已远远高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特别通过胃镜检查,慢性胃炎又可分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病理镜检又可见到肠化生、不典型增生或异型间变,加上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不典型增生者已属癌前病变。胆汁返流性胃炎,吻合口炎症以及胃下垂者均为常见。因此在明确诊断后,再依中医辩证方法定证,如浅表性胃炎较轻,多见肝胃不和;萎缩性胃炎气阴不足,而气虚甚于阴虚;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多见脾胃虚寒; 胃下垂则多见中气下陷; 胆汁返流性胃炎除治胃外,必须清泻肝火; 吻合口炎症常湿热为患等等。当然,这并是固定一病一证,临床千变万化,均有兼证,或气滞、或血瘀、或湿恋、或热扰,治疗选方用药必须兼顾。

(二)四君加味。慢性胃病病久必虚,此虚为脾虚也。脾气虚当以四君子汤为主方。与六味地黄丸一样,四君子汤类方众多。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归芍六君子汤等均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味,为治浅表性胃炎常用诸方;常用于胃下垂的补中益气汤。分析其组成,即补气药(加黄芪)配伍升麻、柴胡、升阳药等;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黄芪健中汤,亦是补气药(黄芪)配伍桂枝、干姜等温中药;常用于胃肠功能不足的参苓白术散,即补气药加米仁、砂仁等化湿药;即使治疗脾肾阳虚的附子理中汤亦可看作四君子汤加附子、干姜等温阳药。多年验案证实四君加味是治慢性胃病主方。

(三)补中宜通。四君子汤为补气主方,但胃气宜降、脾气宜升,升降出入离不开通,理气之药有香附、川楝子等。降气之药有旋覆花、苏梗等,升提之药有升麻、柴胡等,慢性胃病中均不可少。通的第二个含义即脾虚之外还兼有湿阻、热扰、血瘀等邪,湿阻之药有丹参、亦芍等。慢性胃病虚实夹杂实是多见,治疗必须分清标本轻重缓急,补通兼顾,一般先祛湿、热、瘀之邪以通,再议补虚,如邪不重则补通平分秋色,即使无邪单以补虚为主,亦宜加一些理气之药。

4.6 呼吸道易感者

(一)虚人受邪。假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为正虚邪恋,那么一些中年人经常容易感冒,发病时间长于一般人,且又易延及气管、肺部,引发气管炎、肺炎,虽经抗菌及对症处理,但治愈与恢复时间亦长于常人,特别突出的是每年总要发病1次,甚至更多。这类人被称为呼吸道易感者,相应于中医的虚人感冒。

(二)虚在气阴。虚人感冒中医有两方:参苏饮专治气虚感冒,以补气人参配伍苏叶、葛根等解表药;加减葳蕤汤专治阴虚感冒,以养阴玉竹配伍豆豉、薄荷等解表药。临床虽有单纯气虚、单纯阳虚,但以气阴两虚居多。因此在急性发作期虽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等为主,但仍须加1味补气阴之药,随着邪气逐步退却,则亦逐步加重补气阴之药,当然在缓解期当以补气养阴为主,少佐肃肺之品,并坚持服药一段时间,以避免再发。

(三)平时补肾。曾对数十例呼吸道易感者缓解期时,测定其血中细胞免疫功能大多偏低,而给予补肾方,再测细胞免疫功能均有提高。这一实验室结论证实了中医对肺与肾相关的理论的正确: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当然亦包括肺之精;临床上,慢性肺病中医辨证确实多见肺肾气虚、肺肾阴虚证。因此,在习惯使用党参、黄芪以补气。南沙参北沙参、麦冬以养阴之时,配伍一些补肾药极为必要,如生地、熟地、仙灵脾、肉苁蓉等。

4.7 免疫性疾病

(一)重用生地。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免疫复合体病,常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特别是皮肤和肾脏,血清有多种自身抗体,特别是抗核抗体,是本病的特征性标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包括滑膜、软骨、韧带、肌腱及骨胳)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游走性、对称性关节疼痛、僵硬、肿大、变形等。类风湿因子阳性,免疫球蛋白异常。此两种病中医辨证虽有多种证型,但多以生地为君,盖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可配伍祛风、息风、清热、凉血、活血、养阴、温阳、散寒等各类中药。因此,临床控制症状及体征效果明显。从肾的研究中发现:生地有保护胸腺免疫皮质激素的抑制,而胸腺正是产生T细胞的主要器官,因此生地可能有维护与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细胞免疫功能与体液免疫功能两者间系相反相成的关系,通过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来抑制亢进的体液免疫功能,可能是生地有效的机理所在。

(二)次用黄芪。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类风湿关节炎均系患病日久的慢性病,其虽有热、风、湿、瘀等种种征候,但气阴不足的正虚必显,故治必须邪正兼顾,不扶正单祛邪效必不显。因此,生地养阴、黄芪补气必重用,并自始至终。使用黄芪,只要舌苔不厚腻用之无碍,若舌苔厚腻选用燥湿药祛之,现代药理研究得知:黄芪有类干扰素样作用,扶助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可作肯定。

(三)佐使化瘀。上两病中医辨证气阴两虚,加上病日久,其血必瘀,所谓久病入络,瘀热交阻。因此,化瘀药常用丹参、川芎、赤芍、延胡索、丹皮、茜草、五灵脂、桃仁、留行子、三棱、莪术等。在肾移植中,活血化瘀药常作为免疫抑制剂使用。在癌症治疗中,自制芎龙汤不但可抑制免疫复合物,亦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作用。上两病如测其血液流变性,其血液高粘状态亦较严重。因此,使用活血化瘀药实属必要。

4.8 体质偏胜者

(一)平衡阴阳。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主张四体液学说:多血质、粘液质、急躁质、忧郁质。古印度名医苏斯拉他主张三体液论:人体系由气、胆、痰三种原质组成。古印度佛教医学又提出四原素:即地、水、火、风耳,结而成身。《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主张五形各分五色。俄国各医巴甫洛夫则以神经类型分成?种体质。临床所见应是有病者居多,但不少人并无西医所检查出的病症,即所谓亚健康者。从中医脉舌所察,结合主诉,或见气虚、阳虚;或阴虚、血虚;或见热体、寒体;或湿重、瘀阻。这些体质偏胜往往极易导致疾病丛生,必治未病要求,以中药来平衡偏胜的阴阳实为重要。

(二)生活调摄。体质偏胜者极易受到周围环境众多因素的影响,如生活节奏紧张,劳逸失调,忽视饮食,锻练,以及所谓现代病的诱因:空调综合征、办公室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等。此时虽未见病症出现,但如不加注意,亚健康必向不健康转化。

(三)膏方进补。冬令以膏方进补不但可用於各种慢性病,对体质偏胜的亚健康者更为合适。膏方进补必须辨证,寄希望於人参、西洋参,或现成的十全大补膏、长春膏等未必有效。体质偏胜者必须辨清气血阴阳的偏胜,寒热湿瘀的多少,扶正结合祛邪才能达到纠偏目的,改善亚健康。

5 用药特色

5.1 生地

①临床常用病症 津液不足:配伍玄参、麦冬、石斛等(增液汤加味);肾虚:配伍山茱萸肉、杜仲、枸杞子等(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等);血虚:配伍白芍,川芎等(四物汤及其类方);服用激素副反应:配伍知母、甘草等(自制抗柯片);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诸病:配伍黄精、明党参、黄芪、扁豆等(自制地黄汤);乳腺病:配伍天冬、黄芪、葛根、蒲公英、柴胡等(自制地冬合剂);免疫性病,如类风关、胶原性病、牛皮癣、皮肤淋巴瘤等:重用生地30~120g。

②使用指征。舌红苔少、舌红中裂,内分泌、免疫功能引起诸病症。

③禁忌。湿重即苔厚腻者采用,误用后助湿呆胃;脾虚甚者即舌体胖、齿痕明显者不用,需用则配伍山药、扁豆、白术之类,否则可引起肠鸣、腹泻 。

④剂量。一般30克,类风关、胶原性病、牛皮癣等可逐步从60g 90g,增至120g,病情一但控制则从120g 90g 60g,减到30g。

⑤按语。经参与肾的研究科研工作,得知生地与地塞米松合用,可改善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被激素抑制的保护作用,除血11羟、ACTH、尿17一羟、尿17一酮的减少有所缓解,另外肾上腺、甲状腺、垂体、胸腺等重量均比对照组(单用地塞米松)有所增加。说明其有改善内分泌、免疫(胸腺为T淋巴细胞生发区)紊乱的作用。

5.2 川芎

①临床常用病症。风寒头痛:配白芷、细辛、羌活等(川芎茶调散);经闭腹痛:配当归(芎归饮);鼻渊:配辛夷、苍耳子、黄芩等; 血粘度偏高诸病症:配葛根、地龙、延胡索、牛膝等(自制芎龙汤);脑部肿瘤:配蛇六谷、黄芪等(自制芎龙汤加味)。

②使用指征。青紫舌、舌脉异常者;血粘度偏高者。上二项中见一项者必使用。

③禁忌。月经过多非血瘀者,有出血倾向舌非青紫色,或舌脉不异常者,一般不用,或仅用3克。目前常用15~30g,量虽大未见出血副反应。

④剂量。3~30g。常用15~30g。

⑤按语。经药理实验得知:川芎小量收缩血管,大量扩张血管;小量收缩子宫、大量扩张子宫。含川芎嗪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性、以及血栓形成,故对血液高粘状态改善有益。临床川芎用至15~30g,效果显著。

5.3 葛根

①临床常用病症。外感风寒、里已化热:配伍柴胡、羌活、黄芩、石膏等(柴葛解肌汤);热泻:配伍黄连、黄芩等(葛根芩连汤);颈项板滞(多见高血压、颈椎肥大等病):配伍川芎、羌活、牛膝、黄芩、生地等;心脑血管供血不足:配伍川芎、地龙、丹参、牛膝、黄芪等(自制芎龙汤加减);内耳微循环障碍引起耳鸣:配伍川芎、黄芪、磁石等。

②使用指征。舌红津少;青紫舌、舌脉异常;血粘度偏高者。上三项见一项者即可使用。

③禁忌。舌苔厚腻者一般不用。若黄腻苔确需使用者须配伍苍术、黄连、黄柏等。

④剂量。10~30g,常用15~30g。

⑤按语。葛根原有解表、生津、止泻等传统功效。但近年来临床及药理研究得知,其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作用肯定。故应有中医活血功效,是新的进展,应充分发挥。

5.4 苍术

①临床常用病症。湿阻脾胃:配伍厚扑、陈皮、甘草等(平胃散);湿热:配伍黄柏(二妙散);舌苔厚黄腻:配伍黄柏、黄连、牛膝、米仁、蔻仁等(自制地妙汤);目糊:配伍枸杞子、潼蒺藜白蒺藜等。

②使用指征。舌苔腻必用。黄腻配清热药,如黄柏、黄连;白腻配温中药,如草果、附子;舌红中裂苔腻配养阴药,如生地、玄参、沙参;舌胖边有齿印苔腻配补气药,如白术、茯苓、黄精。

③禁忌。舌红苔光、或裂纹舌无苔者不用。

④剂量。10~30g。苔厚腻者必用30g。

⑤按语。苍术祛风、燥湿、健脾等功效卓著,但必以苔腻者为准。另含大量维生素A、D,对目疾有益。苔腻必兼黄、白、或裂纹舌、齿印舌等,当配伍它法同用。

5.5 枳壳

①临床常用病症。脾虚腹胀:配伍白术(积术丸);内脏下垂:配伍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甘草等(自制升坠汤);心血管供血不足:配伍葛根、丹参、川芎等;咳痰无力:配伍桔梗;湿阻苔腻:配伍苍术、厚朴等。

②使用指征:舌淡胖;全身脏器及组织收缩功能下降。以上二项中有一项者必使用。

③禁忌。一般情况均可使用,尚未见任何副反应。

④剂量。10~30g。指征中有一项者可用至30g。

⑤按语。经药理得知,枳壳对胃肠道、子宫、心血管等平滑肌有较好的收缩作用,故对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眼睑下垂、肝下垂等,包括疲劳过度,消化不力,四肢乏力等,均有较好疗效。

6 科研成果

⒈“癌症血液高粘状态和活血化瘀治疗”荣获1986年全国第一届中青年学术交流会(肿瘤)三等奖。

⒉“癌症患者舌象研究”获1990年上海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

⒊“癌症患者血瘀证和血液流变性”获1991年上海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

⒋“攻补兼施治癌症,中西医配合有优势”、“医学科普作品决不是小文章”、“癌症治疗中的新现象--带癌生成”等5篇荣获全国中医学科普奖。

7 医案

案一、丁×,男58岁,工人。

初诊:91年4月23日。68年4月因脑瘤手术,术后放疗。90年10月因颈项板滞,头痛,行走不便等,行CT示:原发灶处有肿瘤残余,疑脑瘤复发。舌尖红中裂,脉弦。治宜补气活血,补肾养阴。

参芪活血冲剂,六味地黄丸。

复诊:1991年10月8日。诉药后情况好转,仅觉后枕疼痛,能独自1人来诊。CT复查示:与1年前CT片相比无变化。舌暗红,苔薄黄,脉强。治宜活血化瘀,化痰软坚。芎龙汤加减。

蛇六谷30g 川芎30g 地龙30g 葛根30g 牛膝30g 苍术15g 黄连4.5g 甘草6g

1992年6月30日。天阴则头胀,以后枕为甚。舌红中裂,脉弦。治宜活血化瘀,息风止痛。

蛇六谷30g 川芎30g 地龙15g 葛根30g 天麻6g 钩藤12g 牛膝30g 细辛3g 白芷10g 甘草3g

1992年10月27日。服芎龙汤加减1年,整体情况进一步好转,舌红中裂,脉弦。测血SOD为79.7oumg。

胡萝卜素胶囊,每次1粒,每日2次。

1993年1月5日。服胡萝卜素胶囊两月余,胃纳增加,精神转振。苔薄白,脉弦。复测血SOD为86.12umg。

胡萝卜素胶囊,每次1粒,每日2次。芎龙合剂,20ml,每日3次。

1993年12月21日。自觉症状不重,病情稳定。复查CT片示:肿瘤残余与1991年10月8日CT片相比,无甚变化。

按:脑瘤用手术切除较难彻底,复发率较高,故脑瘤术后必须再放疗及化疗。本例1968年虽经手术、放疗,但术后22年在原发灶又见复发,无法再手术,只得求助于中医中药。蛇六谷为化痰软坚药,与南星、半夏属同一科属,功效类似。经数十年临床使用,对头颈部肿瘤作用较好。芎龙汤对降低血液粘度,增加脑部血容量,扩张脑部血管,有利于增加人体正气,而改善全身情况。

SOD又称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剂。现知体内氧自由基过多,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应激反应,而肿瘤、心脑血管病,先天愚型症,衰老等,均与氧自由基增高有关。曾统计癌症56例,非癌疾病74例,共130例,其SOD活力均低于正常人组。对48例癌症使用天然胡萝卜素,服药前SOD均值为67.08/10.76umg,服药后上升到72.27/9.80umg,P<>天然胡萝卜素胶囊两个月,同时停用其它中西药物,SOD亦有所上升,清除体内有害的氧自由基,可能是本例症状改善,病情稳定,“带癌生存”3年余的原因之一。

案二、王××,女,65岁,工人。

初诊:1997年5月29日。1994年11月1日因甲状腺淋巴肉瘤手术,术后化疗10次,放疗30次。化疗期间肝功能异常,经保肝治疗好转;面部带状疱疹发病2个半月经治疗而愈。目前测血TT332.0,TT465,TSH<0.05,ft37.9,ft414.5,r-t3>声带麻痹至今仍嘶哑,舌红中裂,舌脉曲张,脉弦。治宜补气化瘀,佐以软坚养阴。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白芍各15g 玄参12g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夏枯草20g 莱菔子30g 黄药子15g 甘草3g

复诊:1997年8月7日。目糊,口干咽痛,肛门痛,血压偏高,舌红,舌脉曲张,脉弦。治宜清火活血。

龙胆草6g 夏枯草20g 黄连6g 槐花10g 川芎15g 葛根30g 牛膝15g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白芍各15g 枸杞子10g 甘草6g

1998年5月9日。血压仍偏高,胸闷,口干。复查肝功能诸指标均正常,肝、胆、脾、肾、胰及后腹膜等B超均正常,胸片见两肺纹增多,右中上肺微密影(可能系放疗所致)。治宜平肝息风,佐以补气。

天麻6g 钩藤12g 珍珠母30g 牡蛎30g 黄芩10g 夏枯草20g 杜仲10g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白芍各10g 枳壳10g 厚朴10g 甘草6g

1998年11月25日。甲状腺淋巴肉瘤术后4年,病情稳定,时值冬令,改服膏方。

生地熟地各10g 玄参10g 麦冬10g 杜仲10g 川续断10克 狗脊10g 桑寄生10g 牛膝10g 仙灵脾10g 党参10g 黄芪10g 甘草6g 赤芍、白芍各10g 川芎15g 葛根15g 丹参15g 天麻6g 钩藤12g 珍珠母30g 牡蛎30g 阿胶10g 龟版胶5g 鳖甲胶5g 熬膏,每晚服一匙。

1999年2月3日。复查血CEA3.7。TT3 1.5,TT4 54.1,H-TSH17.4。TGA57,MCA48。头晕,耳鸣,目糊,血压偏高。舌红体胖,舌脉稍粗,脉强。

生地15g 知母10g 夏枯草20g 黄药子10g 川芎15g 葛根15g 牛膝15g 党参15g 黄芪15g 甘草6g 黄芩10g 麻仁10g

按:本例初诊时已是手术后二年半,加上化疗、放疗较为全面,故测血甲状腺诸激素均属正常,病情稳定。但证候仍不少,故予中药调理。辨证为气阴不足,瘀血为患。故以党参、黄芪补气,玄参、白芍养阴,川芎、延胡、牛膝活血。因有高血压史,肝阳上亢证明显,故原法上加龙胆草、黄芩、天麻、钩藤、珍珠母、牡蛎等药,病情稳定,证候改善。

案三、叶某某,1936年生,退休工程师。

初诊:1995年3月18日。1987年4月28日因左乳腺癌而手术,腋下淋巴结11尺均无转移,术后未化疗、放疗。服三苯氧胺二年后停服。日前自感右半身寒冷,右胸痛,无咳嗽,无痰血。胸片见右肺下叶有4.8cm占位。给予胸部CT片确诊。舌红、舌脉曲张、脉弦。证属阴虚血瘀。治宜养阴化瘀。

鱼腥草30g 南沙参、北沙参各15g 天冬、麦冬各30g 黄精30g 柴胡10g 黄芩10g 蒲公英30g 杏仁10g 枇杷叶10g 甘草3g

复诊:1995年4月20日。经CT片证实右肺下叶占位而手术,病理为转移性腺癌,术后化疗,服三苯氧胺。中药原方加减。

1995年11月2日。化疗6次已结束。汗多失眠,周围血白细胞下降,舌紫暗,脉强。宜活血化瘀。并测血免疫功能,LC0.9;NBT0.52%;NK27.2%;C3 1.65;CPM10023.9;GI94.4%。大多属低值。

川芎30克,地龙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30g

1996年2月27日。胃脘不适,嗳气、失眠、舌暗红、脉细。复测血免疫功能:LC5.44;NBT0.425;NK23.4;C3 1.52CPM10748.5;GI95.7%。相比无变化,仍处低值水平。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天冬30g 党参12g 生地12g 柏子仁10g 麻仁10g 甘草6g

1996年10月28日。CT片复查胸膜见转移灶而行右上肺转移灶切除。

1996年12月21日。术后恢复尚可。痰多,纳差,舌暗红苔黄腻,舌脉曲张,脉弦。以清热燥湿、活血化瘀。

苍术30g 黄柏10g 黄连6g 鱼腥草30g 杏仁10g 枇杷叶10g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天冬30g 甘草3g

1997年9月4日、1997年12月8日、1998年5月13日分别胸片、胸部CT片复查均属正常。

按:早期癌虽经手术切除,但转移、复发仍不少见。至今已见术后1至2年内复发者数例,并有2例术后8年后转移。本例亦系早期乳腺癌术后8年转移到肺部的。为何早期癌术后亦会转移呢?理由有三:早期癌尽管手术切除了原发灶,淋巴结虽无癌细胞,但血液中,淋巴液中必有残余的癌细胞,因此必须以化疗放疗、生物免疫治疗,特别须中医中药治疗。本例8年前早期乳腺癌手术后,仅服三苯氧胺2年,未经任何治疗;癌症发生和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虽然手术切除了原发灶,但其免疫功能紊乱仍须积极调整,而生物免疫治疗、中医中药均擅长於此,特别中医扶正补益法能调整癌症免疫功能紊乱已获得公认。本例8年中未坚持服用中药实为可惜。从1995年11月2日检测血免疫功能亦均属低值,经活血化瘀的芎龙汤,三个月后亦无提高。以至离1995年4月20日后一年半的1996年10月28日又行肺转移灶第二次手术,可以佐证;早期癌经手术后休息较短,大多一年之内即恢复工作进入患病前的工作节秦。如不坚持中药调理,本已虚弱的正气经手术创伤后,未及复原又超负荷工作与生活,导致体内正气无法与残余癌细胞相抗衡而转移与复发。因此,早期癌即使手术后,仍须化疗、放疗、生物免疫治疗、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特别中医中药须坚持服用2~3年。本例自第2次肺手术后(1996年10月28日)一直坚持中医调理已2年余,愿本例免受再转移之苦。

案四、××,女,30岁,会计。

初诊:1982年7月27日。1982年5月自摸左乳房有一肿块,经活检为浸润癌。6月26日行左乳癌根治术,病理为腺癌,腋下淋巴结阳性,均未见癌细胞。术后化疗已6次。舌尖红、苔薄,脉弦细,先予扶正为治,地黄汤主之。

生地30g 明党参30g 黄精30g 黄芪15g 扁豆30g

复诊:1982年12月28日。药后尚好,化疗已结束。查血粘度:除全血粘度4.64及血浆粘度1.11偏高外,余4项均正常。周围血白细胞3450,淋巴细胞18%,血小板数8万6千,稍偏低,仍以地黄汤扶正。胸片肺门处似小结节。

1983年3月1日。病情稳定。全血粘度3.62,血浆粘度1.04,均达正常范围。周围血白细胞4000,淋巴细胞24%,血小板数9万9千,均上升到正常范围。肺分层片无异常。

1984年2月14日。无甚不适,但闭经5月。舌尖红,脉弦。无怀孕指征。改以活血调经,芎龙汤加减。

川芎30g 地龙15g 延胡索30g 当归12g 丹参30g 益母草30g 香附12g

1984年2月28日。月经已来,但量少。右乳有多个小结节,约0.4×0.8cm,活动,边界清楚,无压痛。胸闷,咳嗽,舌红,苔腻,脉弦。

川芎30g 地龙15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益母草30g 瓜蒌6g 薤白6g 枳壳6g 桔梗3g 甘草3g

1985年4月16日。左乳癌术后已3年余。查血粘度,周围血象、CEA等均正常,胸透(一)。血浆皮质醇14.1ug%(15~25ug%为正常值)稍偏低。要求成药。

复方胎盘片,每次4片,每日3次。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肿节风片,每次3片,每日3次。

1985年10月22日。怀孕6个月,自觉良好。周围血象均正常。仍以成药。肝B超弥漫性病变,验血均属正常。

人参健脾丸,每次12g,每日三次,六味地黄丸,每次12g,每日三次。

1986年2月25日。1月18日生一女儿,重2900g。查血粘度、周围血象、免疫球蛋白、血浆皮质醇均属正常。

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三次。六味地黄丸,每次12g,每日三次。

1990年8月28日。右乳结节切除后,病理为小叶增生。

1999年2月23日。一般情况可,女儿已14岁很健康。

按:新婚不久的少妇,忽患乳腺癌,对她本人及其家属打击极大。可喜治疗及时,尚属早期,手术后进行小剂量化疗同时已服中药。本例爱人是独生子,且“几房合一子”求嗣心切,在坚持服用中药3年半后,根据检查结果,同意生育,结果顺利产下一女,母女平安,之后14年母女均较健康。另有一例20岁患早期乳腺癌,经中药治疗10年后结婚,亦顺利生育一女;一例早期肠癌患者,已有一子,经手术后服中药5年,又生一女儿。但有一例中期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已转移,虽经手术、化疗,但病情反反复复,30岁时结婚,未听医生劝告,即育一子,结果产后癌症转移、恶化而亡。可见癌症患者生育间是虽非“禁区”,但是即使早期癌症患者,必须在积极治疗后,病情稳定3~5年后才可考虑。当然,癌症女患者产后不要哺乳,这恐已被人们所接受。

本例手术后即行化疗确十分必要。以往对周围淋巴结未见转移的早期一般术后不作化疗,但仍见个别术后1~2年间转移、复发,其原因是淋巴系统虽未见癌细胞转移,但血液循环系统中必存在癌细胞,如血液高粘则易形成癌栓且引起远处转移。因此,早期癌症术后行预防性化疗是预防残余癌细胞转移、复发的必要治疗手段,这一思路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接受与采用。

当然,手术创伤,化疗的毒副反应使不少癌症患者痛苦不堪,特别个别癌症患者化疗常半途而废。化疗又必须,反应又太大,如何办?同时服用中药,发挥中医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药物众多的优势,不但可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而且坚持完成化疗的疗程。同样,中医中药可减少放化疗毒副反应,且见增效作用,被越来越多的西医同道所采纳与接受。本例术后周围血象偏低,血粘度6项中有2项偏高,经养阴补气的地黄汤治疗后得以改善(1982年12月28日1983年3月1日)。后出现闭经5月,改以活血化瘀的芎龙汤加减,半月后月经即临。怀孕前夕经检查,除血浆皮质醇偏低外,均属正常,因要求成药,故给复方胎盘片,得知怀孕后改以人参健脾丸、六味地黄丸,以健脾补肾卫护胎气、肾气。当然怀孕时内分泌系统的调动,故在产后20余天检查血象:周围血象、血粘度、免疫球蛋白、血浆皮质醇等均属正常,顺利产下一女儿。

癌症患者最怕转移。本例右乳小结节,肺门小结节、肝弥漫性病变等均使人担忧乳内、肺、肝等转移,但进一步检查均排除。充分发挥西医客观检查的优势是癌症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内容。

案五、王××,1920年生,退休医生

初诊:1993年2月6日。咳血胸痛,痰不多易感冒,皮肤痒,失眠,便干。舌红体胖,苔薄腻、中裂,舌脉稍曲张,脉弦,摄胸片,胸部CT。证属气阴不足,热邪挟瘀。治宜养阴补气、清热化瘀。

鱼腥草30g 生地30g 黄精30g 黄芪15g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黄柏10g 山栀10g 大黄6g 甘草6g

复诊:1993年3月10日。CT证实右肺中叶2.5cm占位,行手术切除,病理为腺癌。

1993年6月1日。术后2周即开始恢复服中药。乏力,头面部皮肤痒,舌红、舌脉曲张,脉弦,治宜养阴补气,活血祛风。

南沙参、北沙参各30g 天冬、麦冬各30g 黄精15g 黄芪12g 川芎30g 葛根30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鱼腥草30g 防风10g 蝉衣3g

1993年8月7日。大便干结,伤口痛,微咳有痰,舌红苔薄,脉弦。治宜养阴补气,活血通便。

南沙参、北沙参各30g 黄精15g 女贞子15g 当归12g 黄芪12g 川芎30g 葛根30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鱼腥草30g 大黄6g 麻仁10g 枳实10g

1994年2月17日。偏左头痛,目赤,右肩及两膝关节疼痛,怕冷,舌红尖尤甚,舌脉曲张已不明显,脉弦。治宜养阴补气,养血祛风。

当归10g 生地12g 白术、白芍各12g 党参12g 黄芪12g 枸杞子10g 菊花10g 潼蒺藜、白蒺藜各10克,羌活、独活各10g 鱼腥草30g

1994年10月23日。1994年3月8日术后一年复查胸部CT片属正常。胃胀不适、嗳气泛酸,腰痛、舌红、脉弦。治宜养阴补气,和胃止酸。

南沙参、北沙参各15g 天冬、麦冬各15g 党参12g 黄芪12g 白术、白芍各15g 甘草6g 黄连6g 吴茱萸6g 香附10g 狗脊12g 鱼腥草30g

1995年4月30日。1995年3月12日术后2年,复查胸部X线平片属正常。乏力,尿频,尿检有白细胞。舌红,脉弦。治宜补气利尿。

党参15g 黄芪15g 甘草6g 升麻10g 柴胡10g 枳壳12g 大黄6克,山栀10g 石苇12g 冬葵子10g 牛膝10g 鱼腥草30g

1997年3月25日。肺癌术后4年,胸片复查正常。肝、胆、胰B超:胆囊有泥沙样结石。治宜养阴补气,利胆排石。

生地20g 党参15g 黄芪15g 甘草6g 升麻10g 柴胡10g 郁金10g 黄芩10g 大黄6g 黄柏10g 金钱草30g 海金砂30g

1997年11月11日。近8个月因少服油腻,坚持服用中药,复查B超,胆囊结石已消失。

1999年1月2日。肺癌术后近6年,纳可眠安,每日上午外出访友,或去公园不觉疲劳。仍坚持隔日服用一剂中药。

按:本病例肺癌手术后,因病理诊断为腺癌,对化疗药物不敏感,故坚持中药治疗近6年,效果良好。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是重视整体观,强调辩证观。本例近6年来的中医治疗得到充分体现。本例手术后分析其正气为气阴不足是其基本证型,而其标为瘀热证(1993年2月6日)、风邪证(1993年6月1日)、胃火上炎证(1994年10月23日)、膀胱湿热证(1995年4月30日)、胆湿热证(1997年3月25日)等侵袭,均经辨证加减而愈。古训有“证不变效方不变,证变治亦变”之说,是辨证论治的形象,明确阐释。因此在癌症中“一病一方”、“一病一法”是不符合中医辨证观的原则,其疗效亦是可想而知的。

案六、沈某某,女,1914年生,工人。

初诊:1987年3月24日。咳嗽、胸痛、无痰、无咯血。经胸片、分层片及胸部CT片证实:于第三肋水平有约3×4厘米块影,边界毛糙,伴有分叶,拟诊右上肺周围型肺癌。舌红、体胖、苔薄白,舌脉曲张,脉弦。证属气阴不足,兼见血瘀。治宜补气、养阴、活血。以地黄汤合芎龙汤(自拟)加减。

生地30g 黄精30g 明党参30g 黄芪15g 川芎15g 葛根15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复诊:1988年5月31日。胸片示:右肺门外方见圆形致密阴影,直径约2厘米大小,右肺门阴影增大,左下肺小片致密影,肋膈角失锐,右膈如常。谓右肺癌,纵膈转移可能。

生地30g 黄精30g 明党参30g 天冬、麦冬各30g 黄芪15g 鱼腥草30g 杏仁10克 瓜蒌皮12g 枇杷叶10g

1989年3月8日。病程已二年,病情稳定,并在居住地居委会整日协肋工作。胸片与1988年5月17日片相似。

1993年9月11日。自觉情况尚佳,胸片示:右肺中野见3.5×3厘米圆形块影,右下肺小片状模糊影,余肺野清晰。谓右肺癌、右下肺感染。胸部CT报告:3×2厘米块影,谓右肺癌。

按:患者因高龄、体弱,无法通过手术获取病理诊断,但通过多次胸部X片、CT片,临床诊断右肺癌可成立。因不愿化疗与放疗,故单纯以中医中药治疗,从1987年3月24日到1993年9月,患者“带癌生存”达6年半,生存质量亦不低,可以肯定中医中药的疗效。临床中晚期癌症患者,以及癌症转移、复发的病例,经较长时期中医中药治疗,而出现“带癌生存”现象越来越多,这是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中的新现象。

本例中医辨证清晰,正虚为气阴不足,邪气仅见血瘀,无湿痰与肺热,故以地黄汤补气养阴,芎龙汤活血化瘀。经研究:地黄汤可提高癌症患者体外淋巴细胞转化率,即提高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芎龙汤一可降低癌症患者血液高粘状太(从而防止其转移),二可提高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三可见到反细胞突变作用。为本例使用中医中药取得疗效找到科学依据。

案七、周××,男,72岁,工人。

初诊:1997年6月23日。害胸痛、咳嗽数周未愈,胸片示左肺上叶占位,直径约4厘米。建议先手术治疗。

复诊:1997年8月14日。1997年7月7日手术,术中所见:左肺上叶紧贴肺门处,4×4×3厘米肿块,质硬。肺下叶支气管近端亦可扪及2×1×1cm肿块,因下叶肺内肿瘤有转移可能,不适於作肺上叶切除术、支气管成形及全肺切除术,故肿块未切除。术后月余,气急,胸痛,舌红中裂,舌脉曲张,脉弦。将放疗。治宜养阴补气,化瘀活血。

南沙参、北沙参各15g 天冬、麦冬各15g 黄精15g 党参15g 黄芪15g 生地、熟地各15g 鱼腥草30g 桔梗6g 甘草6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白茅根10g

1997年10月23日。放疗后乏力,胃不适,咳嗽痰中有血丝,舌暗红。体胖,脉弦,仍守原法。

南北沙参各15g 天冬、麦冬各15g 生地15g 玄参12g 黄精15g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白芍各15g 葛根30g 牛膝15g 茜草10g 白茅根15g

1998年2月5日。易感冒,半夜胃嘈,咽痛,舌红中裂,脉弦。治宜养阴补气为主。地黄汤加味。

生地15g 明党参15g 黄精15g 黄芪15g 扁豆15g 鱼腥草30g 黄连6g 蒲公英30g 牛膝15g 桔梗6g 甘草6g

1998年9月22日。胸部CT复查示:左肺上肿块5cm,且左肺内多发性转移。左胸痛、咳嗽、咯血、舌红、脉弦。

南沙参、北沙参各15g 天冬、麦冬各15g 黄精15g 明党参15g 党参15g 鱼腥草30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枳壳15g 桔梗6g 前胡10g 枇杷叶10g 甘草6g

1999年3月4日,胸部CT复查示:与1998年9月22日CT片相似。仍守原法。

按:本例初诊时胸片显见占位,故建议争取手术切除,但剖胸探查无法切除。术后虽用放疗,但疗效不佳,只能使用中药。服中药19个月,证候虽有所改善,体重亦有所增加,能单独一人二周来一次门诊,生存质量有所提高,但CT片复查肺部肿块并未缩小,生存期延长,是典型“带癌生存”。

案八、谈××,女,56岁,工人。

初诊:1997年4月7日。咳嗽,气急,痰稠难咯,乏力,胸痛。胸片示:右肺中叶有2×3厘米、2×2厘米占位,左肺下叶有2×2厘米2只占位。经胸部CT片证实。经过胸外科会诊无法手术,放疗与化疗疗效亦难理想。舌暗红,体胖,舌脉曲张,脉弦。证属气虚血瘀,阴虚湿痰。治宜补气养阴、活血化痰。

党参15g 黄芪15g 南沙参、北沙参各15g 天冬、麦冬各15g 黄精15g 葛根15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鱼腥草30g 桔梗6g 半夏10g 甘草6克。

复诊:1997年9月15日。咳减,痰少,气亦不急,唯关节游走性疼痛,大便干结。舌红,苔白腻,脉弦。仍以补气养阴,活络通便。

党参15克,黄芪15g 南沙参、北沙参各15g 天冬、麦冬各15g 黄精15g 鱼腥草30g 葛根30g 牛膝15g 杜仲10g 桂枝3g 秦艽10g 大黄6g 甘草6g

1998年1月5日。无咳、痰少,关节亦不痛,唯大便难,口干。舌红,脉弦。治宜补气养阴,清火通便。

党参15g 黄芪15g 南沙参、北沙参各15g 天冬、麦冬各15g 葛根30g 牛膝10g 生地15g 知母10g 黄柏10g 大黄5g 枳实10g 甘草3g

1998年7月18日。1998年6月26日复查胸片示:左肺下叶2×2厘米占位2枚依然,右肺中叶仅存2×3cm占位,原2×2cm占位消失。近来咽痒,咳嗽,有痰,舌红,苔少,脉弦。治仍补气养阴,利咽化痰。

党参15g 黄芪15g 南沙参、北沙参各15g 天冬、麦冬各15g 黄精15g 葛根15g 丹参15g 鱼腥草30g 杏仁10g 桔梗6g 枇杷叶10g 甘草6g

1998年12月14日。咳嗽依然,无痰,偶而有痰。夹有血丝,舌红,脉弦。治宜补气养阴,止咳止血。

黄精15g 南沙参、北沙参各15g 天冬、麦冬各15g 葛根15g 牛膝15g 鱼腥草30g 川贝6g 百合10g 前胡10g 桔梗6g 甘草6g 白茅根15g 茜草10g

1999年3月15日。1999年3月3日复查胸片示:左肺下叶2枚占位、右肺中叶一枚占位大小与1998年6月26日胸片相似。咳嗽已无,唯目糊腰酸。舌红,脉弦。治宜补气养阴,滋肝育肾。

党参10g 黄芪10g 黄精15g 南沙参、北沙参各15g 生地、熟地各10g 枸杞子10g 杜仲10g 鱼腥草30g 知母10g 桔梗6g 甘草6g

按:本例经胸片及CT诊断,右肺中叶占位两处,左肺下叶占位两处,已属晚期,手术、放疗与化疗均无法进行,只得以中医中药治疗,治疗至今已近二年,经胸片复查:左肺下叶两处占位依然存在,大小无变化,右肺中叶仅存一处,另一处未见,仅存一处大小亦无变化,可谓典型的“带癌生存”。晚期肺癌生存两年可谓生存期大大延长,其主诉症状,即胸痛,咳嗽,厚粘痰等基本消失,体力与精神亦大为改善,故生存质量大有提高。两肺4次占位虽然消失一处,但余下3次大小均无变化,坚持中药治疗整整二年,应该认为中药直接作用癌细胞并非其长处,而扶正祛邪,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才是中医中药的伏势。

案九、陶××,女,62岁,工人。

初诊:1988年8月2日。1988年3月14日因胃痛,黑粪,大便隐血(++++),作胃钡餐摄片及胃镜检查,拟诊胃底癌。於1988年4月23日剖腹探查:术中所见肿瘤已不参切除,故作胃造瘘姑息手术。病理诊断:胃底低分化腺癌。胃癌术后食之仍梗。舌苔腻,舌脉曲张,脉弦。证属血瘀湿阻,治宜活血化湿。

川芎30g 地龙15g 葛根30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苍术15g 黄柏10g 蒲公英30g 石打穿30g 甘草3g

复诊:1988年8月23日。服药22贴,精神好转,能食粥。上方出入。

上方去苍术、黄柏。加三棱15g 莪术15g 鳖甲12克。

1988年12月19日。胃脘疼痛较剧,泛恶涎沫。痰湿血瘀胶结。治宜化痰湿,止疼痛。

生半夏15g 生南星15g 生川乌、草乌各15g 香附15g 延胡索30g 制乳香、没药各10g 赤芍、白芍各30g 甘草6g

1989年1月31日。胃脘疼痛仍剧,且有定处,余症均减。改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川芎30g 地龙15g 葛根30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大黄10g 赤芍、白芍各15g 生蒲黄10g 川楝子10g 厚朴10g 甘草3克。

1989年6月24日。黑粪一周,胃脘疼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湿热瘀交阻,且损正气,治宜祛邪扶正。

苍术15g 黄柏10g 黄连3g 山栀10g 大黄6g 延胡索15g 香附10g 牛膝15g 党参10g 白术10g 甘草6g

1990年2月26日。食水则呕,腹水较甚,无黄疸。舌暗红,脉弦。治宜活血化瘀,补气利水。

川芎30g 延胡索30g 牛膝 30g 鳖甲12g 厚朴10g 大腹皮10g 黄芪12g 黄精15g 防己10g 半边莲30g 虫荀15g 葫芦30g 车前子10克。

1990年10月1日。食之不吐,肿稍退。造瘘口液体渗出,便血已有两周。舌淡红,苔薄,脉细。治宜补气止血。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10g 黄精30g 石打穿15g 蒲公英30g 牛膝30g 厚朴10g 枳壳10g 猪苓、茯苓各10克,二丑10g 甘草3g 侧柏叶10g 槐花10克。

1990年10月28日。便血虽止,但食之又吐,造瘘管口处已阻塞。脘腹疼痛较剧,于晨3时30分去世。

按:晚期癌症患者经手术剖腹探查,行姑息手术不在少数。术后虽可进行化疗或放疗,究以弊大于利,故大多服中药治疗。剖腹探查后坚持服中药,存活两年半,虽延长了生命,减轻了病痛,但终以肿块增大导致恶液质而与世长辞。

目前中药治癌若不经成分提取,仅取生药饮法10g、30g,甚至500g,对癌细胞难有直接杀伤作用。有人把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茱萸、龙葵等清热解毒药称为“抗癌药”,这是无科学依据的,当然清热解毒中药用于癌症合并感染确有改善炎症效果,但对肿块缩小作用不大。体外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以毒攻毒类,如砒、砷等植物药,蟾酥、斑蝥等动物药,倒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均有一定毒性,故内服限制大量,长期使用。蛇六谷、半夏、南星、黄药子等化瘀较坚药,个别药物体外对癌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临床研究还不多。活血化瘀中药和扶正补益中药近30年来研究颇多,前者对癌症患者血液高粘状态确有改善作用,后者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紊乱亦有调整作用,但亦必须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应用才能取效。以上中医治癌五大法,加上化湿、利水、泻下、理气、止痛、止血等类药物,是通过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思想指导下来治疗癌症。特别与手术、化疗、放疗、生物免疫治疗相结合,使广大癌症患者在攻补结合的综合治疗中,延长生存期,提高了生存质量。本例亦说明单靠中药虽能对晚期癌症的严重并发症--发热、疼痛、腹水、出血等症候有所减轻,但肿块存在并逐渐增大,以致邪盛正虚导致生命的消失。当然中药数量众多,只要坚持实践,不断探索,特别发挥中西医各自长处,有机结合,中晚期癌症患者“带癌生存”会越来越多。

案十、朱××,男,71岁,研究员

初诊:1998年10月3日。因肉眼血尿而行膀胱镜拟诊为膀胱癌,於1997年10月28日手术切除,病理为乳头状移行细胞癌Ⅰ-Ⅱ级。术后化疗灌注26次。胃胀,忽冷忽热,夜尿多。舌暗红,舌脉曲张,脉弦。治宜养阴和胃,清热活血。

生地30g 玄参12g 白术、白芍各15g 甘草6g 厚朴10g 枳壳15g 黄连6g 黄柏10g 葛根15g 延胡索15g 益母草15g 泽泻各15g

复诊:1998年10月2日。膀胱镜复查示:膀胱内有直径约3厘米结石2枚,数枚盐结晶。服药后呃逆减少,原有萎缩性胃炎史。舌暗红,舌脉曲张,脉强。仍守原法,佐以排石。

生地30g 玄参12g 麦冬10g 厚朴10g 枳壳15g 葛根15g 延胡索15g 益母草15g 泽泻各15g 金钱草15g 海金砂15g 甘草6g

1999年3月13日。膀胱镜复查示:未见结石。

按:膀胱癌手术后化疗灌注1年,膀胱内有3厘米大小的结石2枚,其成因令人不解。5个月后两枚不可能从尿路排出的大结石竟亦消失,令人惊奇。询问负责检查的泌尿科专家,两次膀胱镜检查均无误。若确有两枚3厘米大结石,且不论其成因,对突然消失作一探讨:从尿道口直径仅1cm,排两枚3厘米大小的结石是无法直接排出的,只有通过碎石、溶石后,体积小于1厘米,才可能排出体外。服用中药初诊时完全依辨证论治原则处方,养阴和胃、清热活血,3周后膀胱镜示有结石,在原法基础上佐以金钱草、海金砂排石。金钱草及海金砂治疗胆结石及尿路结石已人所周知,唯其排石、碎石、溶石的机理尚不清,但其临床疗效已被认可,在养阴、理气、活血的综合作用下,结石得以消失,当然,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加生理盐水亦起到促进排石辅助作用。进一步研究中药对结石的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案十一、魏××,男,72岁,一级演员

初诊:1998年6月16日。1998年4月28日验血PSA<><>前列腺癌。1998年5月6日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示:全身多处骨放射性异常增高区,尤以颈、胸、腰椎、骨盆,右膝关节等处明显。1998年5月22日入院行前列腺穿刺术,病理证实为腺癌,分化中等,再行双侧睾丸节除术。1998年6月11日验血PSA下降至5.25,接近正常,F-PSA0.125,PAD1.9,均达正常范围。术后乏力,失眠,大便干结,舌暗红,体胖,舌脉曲张,脉弦细。证属气虚血瘀,方以芎龙汤加减。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益母草30g 泽兰、泽泻各30g 当归10g 党参15g 黄芪15g 大黄9g 夜交藤15g 合欢皮10g 甘草6g

复诊:1998年12月4日。药后尚好,唯夜半口干,舌红,苔少,脉弦。治宜补气活血,养阴生津。

党参15g 黄芪15g 生地、熟地各15g 玄参10g 麦冬10g 石斛10g 当归10g 益母草15g 泽兰15g 泽泻15g 甘草6g

1999年2月10日。复查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示:颈、胸、腰椎、骨盆、右膝关节等处放射性异常增高区,与1998年5月6日相比有好转。

1999年3月2日。余无所苦,仅咳嗽。舌暗红,体胖,脉弦。仍以活血、补气、养阴、止咳为治。

益母草15g 泽兰、泽泻各15g 当归10g 蛇床子10g 党参10g 黄芪10g 赤芍、白芍各10g 生地10g 杏仁10g 枳壳10g 厚朴10g 甘草6g

按:从验血疑诊前列腺癌,又穿刺得到病理证实,特别骨同位素扫描又知骨已转移,诊断明确。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后,血象亦大有好转。虽然文献有切除原发灶,转移灶有所改善,但本例骨转移恐亦有中药疗效的体现。术后舌暗红、舌脉曲张、血瘀证存在,故以活血化瘀的芎龙汤加减治疗。证候改善明显。鉴於前列腺癌常与雄激素过多有关,故选用具雌激素作用的益母草、泽兰 、当归、蛇床子等药为君,以达阴阳平衡之目的。临床用于前列腺肿大、增生等数例,小便排泄障碍改善极其明显。可见选用中药既要求对证、理法方药要一致,但又考虑其药理功能,对提高临床疗效极有好处。本例虽切除多生雄激素的睾丸,但肾上腺亦能产生雄激素,故以上用药思路应该是合适的。

案十二、孙××,女,52岁,科技人员

初诊:1994年7月19日。1986年因左卵巢乳头状粘液性囊腺瘤手术,术后化疗六个疗程,近两年双乳小叶增生。时有双侧乳房胀痛,检血:AFP<20,cea6.6,ca5019,ca15-3><l,ca12-5>舌红,体胖,脉细。试服自创方地冬合剂。

地冬合剂20ml,一日三次。

复诊:1995年4月11日。药后乳腺偶而疼痛,体检左乳轻度结节感,未及肿块。复血检:CA50<5,ca15-3 7.0,ca12-5="">合剂。

按:乳腺癌系多因素疾病,为激素依赖的肿瘤之一,文献报导糖蛋白CA15-3,CA12-5,CA50与乳腺癌有明显相关性。CA15-3为高分子糖蛋白,是乳腺癌的标志物之一; CA12-5是一类不均一的高分子糖蛋白,此抗原在上皮卵巢癌及患此种肿瘤的妇女血清中找到,虽对卵巢癌的特异性较高,但进一步发现不少非卵巢癌的恶性肿瘤也见上升,曾对17例乳腺癌患者测血CA15-3、CA12-5,其均数均远远高於正常对照组,经地冬合剂治疗6个月后,其CA15-3、CA12-5均有所下降,特别CA15-3降至正常范围。说明地冬合剂确为乳腺癌术后防止转移、复发的有效方药。本例卵巢腺瘤术后虽已8年,但检测CA12-5,CA15-3,CA50等糖蛋白仍处于高值范畴,虽原发灶尚无发现复发征象,但双乳腺小叶增生就不足为奇,因卵巢与乳腺同为性腺器官之一。故服地冬合剂后CA12-5,CA15-3,CA50等糖蛋白均有所下降,并均达正常范围,这对本例防止卵巢腺瘤复发,控制乳腺小叶增生显然有积极意义。

案十三、陈××,男,70岁,干部

初诊:1997年2月15日。半年前因胸痛,无外伤,二次发生肋骨骨折。经同位素骨扫描发现:肋骨多发性病灶,胸骨、坐骨、耻骨、两侧股骨也有病灶。周围血IgG正常IgA、IgM偏低,但免疫电脉示IgG单株峰G1亚型,K轻链。骨髓穿刺报告:符合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象。尿本周氏蛋白ELISA法K阳性。以马法及强的松治疗,一月后骨痛减少,胸片无新的骨折部位。周围血白细胞8000至390间流动。除胸闷外,余无所苦,舌红体胖,边有齿印,舌脉曲张,脉弦。证属气阴不足,瘀血阻滞。治宜补气滋肾、活血化瘀。

生地30g 知母12g 甘草6g 骨碎补30g 透骨草15g 杜仲12g 党参15g 黄芪15g 川芎15g 葛根15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复诊:1997年3月29日。经化疗与中药, 单株峰已消失,但IgG、IgA、IgM仍偏低。暂停化疗改用INF治疗。仍用中药,上方出入。

生地30g 黄精15g 明党参15g 黄芪15g 杜仲10g 透骨草15g 骨碎补30g 川芎15g 葛根30g 牛膝15g

1997年10月13日。复查免疫电泳,无单株峰出现,但IgA、IgM仍偏低,IgG正常,化疗已停半年。肋骨片为陈旧性骨折,无新病灶。加用干扰素治疗,续服中药,上方出入。

生地30g 黄精15g 玄参12g 麦冬12g 党参15g 黄芪15g 当归10g 杜仲10g 牛膝15g 枳壳15g

1998年2月14日。复查免疫电泳,仍无单株峰出现,IgG、IgA均恢复正常、IgM偏低。仍用干扰素合并中药。

生地30g 扁豆30g 黄精30g 黄芪15g 明党参15g 党参15g 白术芍各15g 当归10g 葛根15g 牛膝15g 陈皮6g 甘草6g

1998年4月4日。用干扰素治疗近5月,有发热、神萎、周身不适等反应。因外伤右肩胛及右胸锁关节处肿痛,摄片为病理性骨折。舌红体胖,舌脉曲张,脉弦。仍以补肾壮骨为治。

生地、熟地各15g 杜仲10g 续断12g 狗脊12g 骨碎补15g 透骨草30g 补骨脂10g 牛膝15g 丹参15g 党参15g 黄芪15g 甘草6g

1998年9月26日。昨日自觉胸骨柄部位隆起、疼痛、且有压痛。摄片示:溶骨性病变。免疫电泳未见单株峰,IgG、IgA均正常,IgM仍偏低。仍以补气滋肾,强筋壮骨为治。强的松10毫克,一日3次,服7天。

生地、熟地各15g 明党参15g 黄精15g 党参15g 骨碎补15g 透骨草15g 鸡骨草15、补骨脂10g 知母10g 甘草6g 葛根15g 龙骨30g 牡蛎30g

1999年3月25日。药后病情稳定。舌红,体胖,边有齿印,脉弦。仍以补肾强骨,补气活血。

生地10g 山茱萸肉10g 山药15g 骨碎补10g 透骨草15g 党参15g 黄芪15g 当归10g 益母草15g 泽兰泻各15g 甘草6g

按:容易全身性多发性骨折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主症之一。本例经检血和骨髓穿刺均证实为多发性骨髓瘤,虽以化疗和强的松治疗,但同时服用中药,其副反应极小,且病情稳定,体现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医辨证本例脾肾两虚,兼有瘀血,以此治疗两年余,效果显著。

案十四、张×,女,45岁,职员

初诊:1997年6月3日。甲状腺B超示:甲状腺两叶弥漫性病变,同位素示:左叶凉结节。因不愿手术,先予中药保守治疗。怕热,大便干结,舌暗红,边有齿印,脉弦细。治宜养阴清火,健脾化湿。

生地20g 知母10g 夏枯草20g 黄柏10g 莱菔子30g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10g 山药30g 茯苓15g 防己10g

复诊:1997年9月2日。腰酸,脚肿,舌红,边有齿印,脉弦。甲状腺B超示:多发性小结节。仍以双补脾肾,佐以清火利水。

生地、熟地各20g 山茱萸肉10g 山药15g 补骨脂10g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15g 夏枯草20g 莱菔子30g 防己10g 泽泻15g

1998年6月21日。复查甲状腺B超示:多发性小结节。同位素示:正常。检血T3、T4、TSH、MCA、TGA,血粘度、血糖、血脂等均正常。面浮肢肿,尿少余无所苦。舌暗红,体胖,边有齿印,脉弦。仍守原法。

生地、熟地各15g 知母10g 夏枯草20g 川芎15g 葛根15g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15g 茯苓15g 防风、防已各10g 葶苈子10g 泽泻15g 车前子10g 大刺10g

按:甲状腺结节单个,无论是癌症、或是腺瘤,均以手术为最佳方案。当然单个腺瘤经同位素检查,有热结节、温结节、凉结节、冷结节之分,其中冷结节有恶变可能,故热、温、凉等结节有暂不手术而随访观察之可能,定期复查其变化再定治疗方案;不少甲状腺病者系两叶多发性结节,切除一个最大的结节仍遗留其余结节的治疗问题。因此暂不手术或不能手术为中医中药治疗多发性结节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本例两叶多发性小结节,虽在同位素示凉结节,但可暂不手术,服用中药年余,凉结节消失,多发性小结节虽存在,甲状腺诸激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故中药疗效肯定。本例以养阴补气、清火为主法,生地、熟地、党参、黄芪、知母、夏枯草、莱菔子等为主药,而依证加减。生地、知母或调节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激素分泌,莱菔子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为本例治疗有效找到了其药理依据。

案十五、王××,女,61岁,干部

初诊:1996年8月29日。1996年7月31日因右乳肿块行手术切除,病理为右乳腺瘤,伴大汗腺化生,小区上皮轻一中度不典型增生。1975年患腮腺混合瘤,1980年左前臂血管瘤。母亲患子宫颈癌,姐姐患胃癌、肺癌。术后乏力、头痛。舌暗红,体胖,舌苔白腻,舌脉曲张,脉弦。予地冬合剂加味治之。

生地30g 天冬30g 葛根30g 黄芪15g 蒲公英30g 柴胡10g 延胡索10g 牛膝15g 党参15g 黄连6g 枳壳10g 甘草6g

复诊:1996年9月5日。药后尚好,唯夜尿较多。舌红,体胖,舌脉曲张,脉弦。仍守原法。

上方去枳壳,加菟丝子10g。

1997年4月3日。乳腺B超示:左乳晕下见数枚2厘米强光团。左乳钼靶片示:左侧乳晕后区见一局限性密度增高区,拟诊为左乳腺小叶增生。乏力,失眠,舌红,体胖,脉弦。仍以地冬合剂加味。

生地30g 天冬30g 葛根30g 黄芪15g 蒲公英30g 柴胡10g 黄连6g 灯芯2扎、茯神10g 夜交藤10g 合欢皮10g

1997年6月12日。因B超左甲状腺占位,故於1997年6月3日行左甲状腺肿块切除术,病理为左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囊性变。术后无不适。舌红,苔腻,脉弦。治宜养阴补气,清火燥湿。

生地30g 天冬30g 葛根30g 黄芪15g 蒲公英30g 柴胡10g 夏枯草20g 莱菔子30g 苍术30g 黄柏10g 甘草6g

1997年7月10日。因白带稀薄量多行妇科检查,子宫B超示:子宫左前壁见一低回声区15毫米,拟诊子宫小肌瘤可能。舌红,体胖,苔黄腻,脉弦。治宜清热燥湿。

苍术15g 半夏10g 黄柏10g 黄连6g 椿根皮10g 生地15g 天冬30g 葛根30g 夏枯草20g 莱菔子30g 甘草6g

1997年9月18日。白带减少,大便干结。舌红体胖,脉弦。仍以地冬合剂加味。

生地15g 天冬30g 葛根30g 黄芪15g 蒲公英30g 柴胡10g 夏枯草20g 莱菔子30g 大黄6g 麻仁10g

1997年12月25日。甲状腺B超示:左叶上部见术后遗留疤痕组织,左叶中部见两极低回声区5毫米大小。乳腺B超示:左乳晕处有3毫米回声区。肝B超示:轻度脂肪肝。舌红,体胖,脉弦。仍守原法。

生地15g 天冬30g 葛根30g 柴胡10g 夏枯草20g 莱菔子30g 黄药子30g 大黄6g 生山楂30g 泽泻15g 首乌12g 甘草6g

1998年6月25日。乳腺B超示:右乳未见占位病变。甲状腺B超示:左叶小结节4×3毫米大小。失眠,齿龈痛。舌红,体胖,苔黄腻,脉弦。治宜清火燥湿。

生地30g 石膏15g 细辛6g 白芷10g 夏枯草20g 莱菔子30g 蒲公英30g 大黄6g 柴胡10g 苍术30g 甘草3g

1999年2月4日。乳腺B超示:左乳内侧乳晕区有0.7×0.41厘米低回声区。甲状腺B超示:右叶峡部有0.35厘米低回声区,左叶内有0.31厘米、0.53厘米低回声区,峡部有0.29低回声区。

按:本例乳腺瘤伴中度不典型增生是名符其实的癌前病变。癌症易感者常见於以下5种情况:有家族遗传史;有良性肿瘤;有癌前病变;有免疫性疾病;有癌症史。本例竟占三项,母患子宫颈癌,姐姐患胃癌、肺癌;曾患腮腺混合瘤,左前臂血管瘤,左乳小叶增生,左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囊性变,子宫小肌瘤等良性肿瘤;右乳腺瘤伴中度不典型增生属癌前病变。故是典型的癌症易感者。从早预防原则出发,必须加以积极治疗,而中药是最佳选择。本例自始至终以自拟地冬合剂加味治疗,证候改善及自我感觉均佳,但乳腺及甲状腺B超肿块未能完全消失,有待方药进一步摸索。

案十六、林××,女,49岁,工人

初诊:1991年6月25日。6年前因子宫肌瘤手术,近日腹部B超示:右侧附件见42×40毫米液性暗区,边缘规则清晰,左侧附件见27×24毫米液性暗区,边缘规则。拟诊双侧卵巢囊肿。体胖,乏力,腹胀,舌胖,质红,舌脉曲张,脉弦细。治宜补肾活血,健脾利水。

生地、熟地各15g 杜仲10g 仙灵脾10g 知母10g 益母草15g 泽兰泻各15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枳壳15g 厚朴10g 白术15g 茯苓15g

复诊:1991年10月22日。服上方加减4月,复查腹部B超示:右侧液性暗区26×24mm,左侧液性暗区26×22mm,有所缩小。仍守上法。

1992年1月24日。复查腹部B超示:盆腔、双侧附件均未见异常回声。

按:卵巢囊肿为女科常见病,除巨大者一般不进行手术,而除中药外适用药物尚无,故以中药治疗有广阔前景。本例已行子宫切除术,故於补肾健脾利水法上,加上活血化瘀法,4个月后囊肿有所缩小,7个月后完全消失。

案十七、姜××,女,44岁,工人

初诊:1997年3月2日。乙肝史数年,HAA阳性、Hbe阳性、Hbc阳性。半年前GPT、GOT均稍偏高,经药物治疗降至正常。但胃脘作痛、嗳气、多食更甚。胁胀,情绪不佳则重。纳差,大便溏薄等,服理气健脾药稍有轻减,细询之,中上腹痛喜按、喜食,腹泻多在五更。舌红,体胖边有齿印,苔黄腻,脉弦细。治宜温阳健脾、清热燥湿。

附子6g 党参12g 白术、白芍各12g 干姜6g 甘草6g 扁豆12g 山药12g 木香6g 黄连6g 黄柏10g 苍术15g 柴胡6g

复诊:1997年4月10日。腹部CT检查发现:胰头肿大,并与邻近结肠分界不清、粘连,胰管、胆总管未见扩张,可能为胰腺炎后改变。中上腹疼痛确与饮食、情绪有关。喜热、喜按,黄腻苔已化,舌红,脉弦。仍守温运法。

附子6g 干姜6g 党参15g 黄芪15g 甘草6g 白术、白芍各15g 枳壳15g 补骨脂10g 柴胡10g 延胡索10g

1997年7月19日。大便已成形,但月经未来,舌红。改以养血调经。方以过期饮加减。

当归12g 川芎10g 赤芍、白芍各12g 生地15g 益母草15g 泽兰15g 党参12g 延胡索10g 香附10g 甘草6g

1997年8月2日。月经仍未来,下肢毛发渐粗,面浮,出汗。舌红中裂、脉弦。仍守上方出入。

上方去郁金,加仙灵脾10g 知母10克。

1997年9月13日。上药服后周月经来临。但右乳下胀痛,CT示:肝右叶肝内胆管结石可能大。舌红,苔黄腻,脉弦。肝胆湿热又显,故以疏肝利胆为治。

柴胡10g 郁金10g 延胡索10g 厚朴10g 金钱草30g 海金砂30g 白术、白芍各15g 竹茹10g 知母10g 牛膝15g 葛根30g 甘草6g

1998年8月22日。胁肋隐痛,四肢皮疹,舌红,苔微黄,脉弦。皮肤科诊断为丘疹性荨麻疹。犀角地黄汤加味。

生地15g 水牛角30g 丹皮10g 赤芍10g 玄参12g 苍术15g 黄柏10g 大黄6g 麻仁10g 车前子10g 甘草6g

1999年2月20日。腹部CT复查:胰腺大小、形态如常,密度尚均匀,胰周围间隙清晰。肝左右叶比例失调,肝裂宽,脾脏大。舌红,苔白腻,脉弦。仍以疏肝化瘀。

柴胡10g 枸杞子10g 甘草6g 郁金10g 延胡索10g 三棱15g 莪术15g 葛根15g 苍术15g 黄柏10g 厚朴10g 党参10g

按:本例诊断明确,胰头肿大,并与邻近结肠分界不清、粘连。经中药治疗近1年,复查腹部CT,胰头肿大已消失,胰腺大小、形态如常,密度尚均匀,胰周围间隙清晰。中药疗效应肯定。胰腺炎急性发作多与饮食有关,食不慎以至湿阻中焦,郁而化热,黄腻苔是其外证,清热化湿是其大法。慢性胰腺炎则示脾气受损,失其运化,健脾补气、清热化湿,标本兼治则属基本治法。但本例虽有黄腻苔、胁胀脘痛之实证,但喜按、喜食,五更泻,舌胖边有齿印,脾肾阳虚证显见。仅健脾补气效果不佳是其必然。故以附子理中汤合二妙散加减,确见显效。本例有乙肝史,胆结石,胰腺发炎与之有关。胁胀加重与情绪不佳极有关连,可知肝失疏泄、肝火横逆,脾胃受困,诸症丛生。1997年7月19日大便已成形,脘痛亦止。但月经未来,此亦属肝失疏泄影响所致,故改以过期饮加减,特别年近更年期,再加仙灵脾、知母,而经临收功。1997年9月13日因胆结石而肝胆湿热又显,则以疏肝利胆为治而减。1998年8月22日出现四肢皮肤丘疹,亦系肝藏血,火旺血扰所致。故改犀角地黄汤加味,亦取得显效。可见虽是胰腺为患,但从中医理论分析,紧抓土虚木亢之环节,扶土抑木以利於胰腺恢复。但1999年2月20日腹部CT示:肝脾肿大。还当击鼓再进。

案十八、张××,女,62岁,工人

初诊:1998年4月5日。胃脘胀痛,且有下坠感,纳差,头晕,乏力,腰酸。胃镜示: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旋杆菌(一)。证属中气不足,治宜升坠汤加味。

党参15g 黄芪15g 甘草6g 升麻10g 柴胡10g 枳壳15g 厚朴10g 葛根15g 黄连6g 蒲公英30g

复诊:1998年5月20日。药后尚好,唯头晕,失眠。上方加减。

上方去葛根,加枣仁6g 合欢皮10g 灯芯3扎。

1998年7月1日。腹胀,苔厚腻。改以燥湿畅中。六妙汤加减。

苍术30g 砂仁蔻仁各6g 半夏10g 木香6g 厚朴10g 枳壳15g 黄柏10g 黄连6g 蒲公英30g

1998年7月29日。药后苔化,舌胖,胃脘下坠感好转。改以补中益气法。仍守升坠汤主之。

党参15g,黄芪15g,甘草6g,升麻10g,柴胡10g,枳壳15g,木香6g,黄连6g,蒲公英30g

1998年10月25日。复查胃镜示:中度萎缩性胃炎,无肠化生及幽门螺旋杆菌。仍守上方。

按: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加上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为胃癌前期病变已被公认及重视。本例幽门螺旋杆菌虽为阴性,但防止其恶变仍极重要。癌症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等三原则已众所周知。防治癌前病变尤为早预防中重要课题。本例根据患者诸胃部证候中有下坠感一证,以自拟升陷汤补中益气,虽中间出现舌苔厚腻湿阻证,以自拟六妙汤治疗,苔化仍以升坠汤治疗。半年后复查胃镜示:原本重度萎缩性胃炎有所减轻,成为中等度。原肠上皮化生已消失。证明中药的疗效,当然治疗还需继续。

案十九、王×,女,50岁,干部

初诊:1998年6月25日。头晕目花、乏力、耳鸣,经脑血流图检查,结论为供血不足,血液流变性12项有8项偏高:全血高切值4.80(正常值3.32~4.17),全血中切值H5.52(4.31~5.12),全血中切值L6.41(5.02~6.13),全血低切值10.82(6.89~8.99),血浆粘度2.05(1.32~1.913),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3.12(1.0~2.5),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2.25(2.0~2.2),血沉方程K值137(0~93)。舌暗红,舌脉曲张异常,脉弦细,证属气虚血瘀,治宜活血化瘀,佐以补气养阴。自创芎龙汤加味。

川芎15g 地龙10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黄芪15g 生地30g 柴胡10g 夏枯草20g 蒲公英30g 莱菔子30g

复诊:1999年1月30日。半年经芎龙汤加味治疗,诸症均大有改善,血液流变性复查12项中10项均恢复到正常范围,仅全血高切值4.20,血沉方程K值142等2项仍异常。仍守原法续治。

按:芎龙汤改善癌症患者血液高粘状态已较肯定。试用於血液高粘时其它病症同样有效。此为异病同治之义。

案二十、梁××,女,51岁,农民

初诊:1999年3月19日。月经延期三天,经临七天仍未净,量多,色暗红,有紫块。以往月经日期正常,经期5天。舌暗红,体胖,脉弦。治宜养血补气,化瘀固涩。

当归10g 川芎6g 赤芍白芍各10g 甘草6g 生地10g 党参10g 黄芪10g 白术10g 益母草10g 延胡索10g 茜草10g 生蒲黄10g

复诊:1999年3月24日。服药3剂,经量大减,后偶有见红。仍守原法。

当归10g 熟地10g 赤芍、白芍各10g 川芎6g 党参10g 黄芪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甘草6g 益母草10g 泽兰10g 枳壳10g

按:本例以往月经日期、色量、经期均正常,但年已近绝经期,故月经紊乱实属必然。月经紊乱给患者带来极大恐慌。因经济困难,处3剂,煎4汁,服6天。辨证正确,效果明显,复诊处方去活血止血的茜草、生蒲黄,以熟地易生地,增加加强子宫平滑肌收缩的枳壳,又3剂而痊愈。

案二十一、葛××,女,49岁,技术员

初诊:1987年6月11日。口干甚,舌红绛,干燥,有裂纹,苔光,食干物难咽。右腋下淋巴结肿大。目干涩,结膜发炎,两侧腮腺肥大。舌腹二侧淋巴结样肿块。验血GPT<>血清粘蛋白40.7,血沉32,IgG35.0,IgA7,IgM0.7。拟诊干燥综合征。曾服大量养阴补气药,效果不显。改以活血化瘀法。芎龙汤加减。

川芎30g 地龙15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三棱30g 石斛30g

复诊:1987年10月8日。药后口干稍好转,舌润、质红、脉弦。治以活血养阴。

川芎30g 葛根30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生地30g 石斛30g 黄连3g

1988年6月9日。复查血象GPT<>血沉29,抗“0<>舌红脉弦。仍守原法。

川芎15g 地龙15g 葛根15g 牛膝15g 石斛15g 花粉15g 玉竹15g 山药15g

1988年7月7日。右侧腮腺化脓性炎症,体温37.8~38.7℃,压痛明显,颈部淋巴结肿大压痛。腮腺造影示慢性腮腺炎改变。左侧腮腺区亦扪及淋巴结肿大两只,轻度压痛。大便干结,舌红绛,无苔,脉弦。治以养阴清热。

生地30g 玄参30g 麦冬30g 川芎30g 葛根30g 银花10g 黄芩10g 连翘10g 蒲公英15g 板兰根15g 生甘草3g

1988年7月30日。经抗菌素及中药治疗,腮腺肿痛消失,淋巴结亦未扪及。仍改以活血养阴。

川芎30g 地龙15g 延胡索30g 牛膝30g 柴胡6g 郁金10g 生地30g 玄参15g 麦冬15g 甘草6g

1989年9月9日。坚持服药至今,病情稳定,无特别不适,舌红苔润,脉弦,仅胁隐痛,B超:肝右前小囊肿。验血:IgG52.0,IgA8.4,IgM1.25,A

川芎30g,地龙15g,葛根30g,延胡索10g,牛膝30g,柴胡10g,郁金15g,龙胆草6g,赤芍白芍各10g,甘草3g

1999年2月20日。复查IgG24.7,IgA6.01,IgM0.92。胁痛已无,无其它不适,舌红,脉弦。仍以活血化瘀,养阴补气。

川芎15g 葛根15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生地30g 玄参10g 党参15g 黄芪15g 山药15g 扁豆15g 甘草6g

按:本例诊断干燥综合症确定无疑,而口干甚为病人主要的痛苦。虽以往曾用大量养阴补气药,效果不显。根据病人免疫球蛋白异常,即体液免疫亢进,试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经过2年余坚持服药,取得一定疗效,特别主观症状口干及客观体征红绛舌,均有极大改善。而免疫球蛋白G从35.0到31.0到52.0到24.7,有所好转。尽管病人极其满意,但IgG还未降正常,还有待努力。

案二十二、钱××,女,47岁,工人

初诊:1994年6月16日。因面部皮炎,双前臂湿疹,手指皮肤肿胀,关节肌肉疼痛。血检ANA1:640,高滴度RNP抗体(+),诊断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已一年。服激素后好转,现仍每日服强的松20mg。面部红疹、手部皮损仍较明显,乏力、面部浮肿、舌红、舌脉曲张、脉弦。治宜养阴清火,凉血化瘀。抗柯片加味。

生地30g 知母10g 甘草6g 赤芍、白芍各12g 丹皮6g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0g 牛膝30g

复诊:1994年7月21日。服药月余,诸症好转,强的松已减至每日15mg。唯舌红刺痛、脉弦,仍宗上方加减。

生地30g 知母10g 甘草6g 玄参12g 黄连3g 黄柏10g 竹叶10g 川芎15g 葛根30g 牛膝30g 山栀10g

1994年9月10日。强的松已减至每日10mg。仍守上方加减。红细胞沉降率23,ENA(一)。

1994年11月19日。强的松已减至每日5mg。月经二月未至、舌红、脉弦。

生地熟地各15g 知母10g 甘草6g 当归10g 赤芍、白芍各15g 川芎10g 益母草15g 泽兰15g 葛根30g 党参12g 黄芪12g

1995年7月6日。强的松已减至每日2.5mg。口干,乏力,皮肤绷紧,但无皮损,大便畅,舌红,脉弦。

生地、熟地各15g 知母12g 甘草3g 山茱萸肉10g 山药15g 牡蛎30g 玄参12g 龙胆草6g 黄柏10g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30g

1996年6月6日。强的松已减至每日1.25毫克。服西洋参后面部红疹又显,舌红、脉弦。治以养阴清火、凉血。

生地30g 知母10g 生甘草3g 黄连6g 黄柏10g 水牛角30g 丹参6g 赤芍、白芍各15g 紫草10g 牛膝15g 银花10g 灯芯3扎

1996年10月3日。强的松已全减。唯牙龈肿痛、失眠、舌红、脉弦。

生地30g 知母10g 牛膝15g 石膏15g 细辛6g 甘草3g 黄连6g 灯芯3扎 夜交藤12g 党参15g 黄芪15g

按:混合结缔组织病是具有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和多发性肌炎的综合临床特点,血中有高滴度抗RNP抗体,对皮质激素治疗良好。但激素长期使用其不良反应亦显而易见,如本例月经不调、牙齿损坏达8只。因此,在服激素一年后开始服用中药,坚持2年4个月,在保持病情稳定情况下,从每日20毫克强的松逐步抽减成功。本例中药辨证为阴虚火旺,瘀热交积,故以养阴清火,凉血化瘀为治,通过肾的研究,抗柯片有减少长期使用激素所产生的柯兴氏综合症副反应,其中以生地、知母、甘草所组成。本例2年多来始终以上三药为君,再根据各兼证进行加味,如1994年7月21日舌炎加导赤散;1994年11月19日闭经加四物汤;1996年6月6日面部红疹加犀角地黄汤;1996年10月3日牙龈肿痛加玉女煎等等。1999年1月21日随访,自激素停用3年余,病情稳定。

案二十三、莫××,男,37岁,职员

初诊:1994年4月28日。银屑病确诊已二年半,经西药及大静脉无明显效果。全身皮肤发硬、色红作痒、搔之出血、大便稍烂、舌胖、质红、苔薄、脉细。血热为患,当以凉血为宜。犀角地黄汤加味。

水牛角30g 生地30g 丹皮6g 赤芍15g 土茯苓30g 律草30g 当归12g 苦参12g 黄柏10g 甘草6g

复诊:1994年5月26日。天热皮肤红痒、出血、舌红、脉弦。仍守上方加减。

水牛角60g 生地30g 丹皮10g 赤芍、白芍各12g 当归10g 丹参10g 紫草10g 地肤子10g 苦参12g

1994年6月9日。药后病情稳定,无新的皮损出现。

水牛角60g 生地30g 丹皮10g 赤芍、白芍各15g 当归10g 紫草15g 律草15g 地肤子10g 苦参12g 乌梅10g 金钱草15g 甘草6g

1994年11月15日。经治半年多,皮损已消退,且无新病损出现,故处膏方。

生地900g 山茱萸肉300g 山药360g 丹皮180g 茯苓360g 泽泻300g 玄参360g 女贞子360g 旱莲草360g 当归360g 黄芪360g 川芎180g 首乌360g 党参360g 黄芪360g 苍术、白术各360g 甘草180g 水牛角1800g 紫草300g 阿胶360g 鳖甲胶360g 龟版胶360g。熬膏

1995年3月2日。膏方服完后停药1月,局部皮疹又小发,舌戏,脉弦。仍守原法。

水牛角30g 生地30g 丹皮6g 紫草10g 黄柏10g 苦参12g 党参15g 黄芪15g 苍术白术各15g 甘草3g

1995年10月26日。服药半年余,皮疹未见复发。

按:银屑病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分寻常型、红皮病型、关节炎型。脓疱型、本例属寻常型,二年半来因全身包括四肢皮损明显,夏天不敢穿短袖、短裤。经中药治疗一年,二年夏天均可穿短袖短裤,引起邻居惊讶。本例以犀角地黄汤加味(以水牛角代犀角)疗效确切。特别膏方中以犀角地黄汤加四物汤、四君子汤,以阿胶补血、鳖甲胶和龟版胶补阴,以冬令进补,应属急者治标,缓者治本之举。

案二十四、章××,女,56岁,科技人员

初诊:1997年5月10日。因肝区疼痛经检查,血甲胎蛋白310,1996年5月10日行MRI摄片发现:肝右叶巨大占位灶8×10×7cm大小。12月13日入院行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化疗药物有5-Fu、MMC、CDDP等。1997年1月31日及3月19日又行两次介入治疗。反应较大,头晕乏力、胸闷、心悸,周围血白细胞降至2600。舌胖、质青紫、苔黄腻、脉弦。化疗反应明显,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肝胆湿热。治宜清热燥湿,活血化瘀,佐以补气。

苍术30g 黄柏10g 黄连6g 米仁15g 葛根30g 三棱15g 莪术15g 柴胡10g 枸杞子10g 党参15g 白术30g 甘草3g

复诊:1997年7月12日。6月25日又行第四次介入治疗,副反应不大,仅周围血白细胞仍偏低。舌暗红、体胖、中裂、脉弦。仍以疏肝化瘀、气阴双补。

柴胡10g 枸杞子10g 甘草6g 三棱15g 莪术15g 牛膝15g 鳖甲12g 生地15g 党参15g 白术30g 陈皮6g

1998年8月8日。1997年9月29日及1998年6月26日又行第五、六次介入治疗,肿瘤有所缩小。一般情况较好,唯咳嗽有痰,耳鸣,舌暗红,舌脉曲张,苔黄腻,脉弦。

柴胡10g 枸杞子10g 甘草6g 三棱15g 莪术15g 苍术15g 黄柏10g 黄连6g 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30g 桔梗6g 磁石30g

1999年3月20日。行第八次肝癌介入治疗后MRI摄片后示:肝前缘T2w低信号为脂肪组织,未见肿瘤复发征象。仍守上法。

按:本例为肝右叶巨大肿块,27个月中进行介入治疗同时中药治疗23个月,经MRI复查肿块消失。开始2次介入治疗未配合中药治疗,故反应较大,自服用中药后,余6次介入治疗副反应大大减轻,这亦说明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所致。柴胡、枸杞子、甘草等经药理得知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三棱、莪术等活血药,历代用之腹部症瘕,故又作为肝占位专用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古训,故健脾补气类白术、党参、茯苓等必用。当然,在以上基本用药基础上,还须辨证加味,如本例舌苔黄腻时加苍术、黄柏、黄连等;咳嗽加桔梗;耳鸣加磁石等。

案二十五、范××,男,49岁,干部

初诊:1998年11月7日。慢性结膜炎已2月,内服及外用西药效果不显。目赤干涩,迎风流泪,口干,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脉弦。患病虽久,但风热未除,里热又甚,治宜祛风清热、泄热通便。

枸杞子10g 菊花10g 蔓荆子10g 白蒺藜10g 川芎15g 生地30g 黄连6g 山栀10g 大黄6g 牛膝15g

复诊:1998年11月28日。药后目赤好转,但舌下口腔溃疡又起,舌红,脉弦。改以玉女煎加味。

生地30g 知母10g 石膏15g 黄连6g 竹叶10g 牛膝15g 川芎15g 枸杞子10g 菊花10g 大黄6g

1998年12月12日。口腔溃疡已愈,但两目仍糊,舌边尖红、舌体胖、脉弦。

生地10g 枸杞子10g 党参10g 黄芪10g 菊花10g 潼蒺藜、白蒺藜各10g 蔓荆子10g 木通10g 黄芩10g 黄连6g 甘草3g

按:慢性结膜炎易反复发作,治宜扶正祛邪,初诊时辨证为风热未除,里热又甚,方以表里双解,服药7帖即见好转,后又见口腔溃疡,重用玉女煎收功。眼结膜红赤消退维持多日,则以党参、黄芪补气扶正巩固之。病虽小疾,仍须中药理论,特别是辩证观的指导。

8 验方

8.1 芎龙汤

组成:川芎30g 地龙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30g

主治 见有暗红舌、青紫舌、舌脉异常等各病症。或无上述舌象但血液流变性异常者。

按:川芎为传统活血药,根据药理报告。川芎小量收缩血管、大量扩张血管,故川芎量用至30g。延胡索可理气、活血、止痛,为气分中血药。配伍川芎血分中气药,可谓理气活血力量更佳。牛膝指川牛膝非怀牛膝,有活血祛瘀、通经功效。川芎药性上行,牛膝药性下行,上下配合适宜全身血瘀证。地龙有清热、息风、通络之功,虽无活血功效,但药理示有溶血作用,即溶解血栓。葛根属辛凉解表类,另有生津止泻等功效,不属活血药,但文南报道有增加冠状动脉、脑血管及内耳微血管的血流量,故用至30g。芎龙汤药味虽少,但量颇大,合计135g,相近一般中药处方量。全方以川芎、延胡、牛膝等活血化瘀为基,配伍增加血流量的葛根、溶解血栓的地龙,其活血化瘀作用佳。

芎龙汤治疗297例癌症,以血液流变性为指标,其有效率为58.92%。另观察20例癌症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C)及血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与40例对照组相比,癌症组NKC下降、CIC上升。但经芎龙汤治疗后,NKC上升且超过对照组,CIC下降并低于对照组。说明芎龙汤有提高癌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并降低其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有所调整。体外反细胞突变试验所见,芎龙汤有中等度反细胞突变作用,提示芎龙汤对癌症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8.2 地黄汤

组成:生地30g 明党参30g 黄精30g 黄芪15g 扁豆30g

主治:气阴两虚所引起的肿瘤病、心脑血管病、消化道病,以及免疫功能紊乱等疑难杂症。舌象必见舌胖、边有齿印、或舌红中裂。

按:生地、明党参均有养阴功效,黄芪、扁豆均属补气类。黄精古云:功同熟地而不腻,效似参芪而不热,可见其养阴(血)补气之功均佳。绝大多数慢性疑难杂症均可见到气阴两虚,故极合适本方。生地与激素同用可保护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胸腺等受到激素的抑制,故生地可调节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明党参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皮疹过敏,显然有免疫反应,用金钱草煎水洗可消除明党参引起的皮疹,因此,如果金钱草属免疫抑制剂,那么明党参应是免疫促进剂。黄精除养阴补气外,体外有抑制结核杆菌作用,民间亦常单服黄精治疗肺结核,在测定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所用的PPD体外试验亦属测定方法之一,可见黄精必对免疫功能有所作用。黄芪有干扰素样作用,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已被公认。扁豆含植物血凝素是体外淋巴细胞转化率必不可少的佐剂,它可使淋巴母细胞转化为致敏有杀伤力的淋巴小细胞。显然地黄汤内五味药均有参与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对258例各类癌症使用地黄汤,对相当一部分癌症患者的周围血象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及低下,有明显提升作用,P<>淋巴细胞转化率偏低者有提升作用,相反对43例免疫球蛋白G高值者有下降效果,P<>地黄汤不但可提高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又可抑制亢进的体液免疫功能,起到调节功能。鉴於癌症患者气虚血瘀证不在少数故以地黄汤观察血液高粘状态发现,对全血粘度、血球压积等高值者可下降、低值者可提高; 对血浆粘度、红细胞在血浆中电泳时间等高值者可下降; P均<>纤维蛋白原量、红细胞沉降率等高值者下降作用不明显,P均<>纤维蛋白原是形成血栓主要成份、红细胞沉降率偏高常为炎症明显,血栓相似于瘀块、炎症相似于热火,地黄汤补气养阴对此无效就可理解了。

8.3 地冬合剂

组成:生地30g 天冬30g 黄芪15g 葛根30g 蒲公英30g 柴胡10g

主治:乳腺病(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癌)

按:乳腺病常见气滞郁结、气阴不足之证。柴胡疏肝理气,蒲公英清热散结,为乳腺专用药,黄芪补气,生地、天冬养阴。乳腺病(除乳腺炎)是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功能紊乱所致,生地对内分泌功能紊乱有调整作用,故为君药。天冬民间早有治疗乳腺病经验故选用。葛根有清热生津作用,用之30克以冀其扩张血管功效。

CA15-3为高分子糖蛋白,是乳腺癌标志物之一;CA12-5是一类不均一的高分子糖蛋白。文献报告乳腺癌CA15-3高于30u/ml占75%,CA12-5高于35/ml占40%;乳腺癌手术前CA15-3、CA12-5高于手术后3倍。表明CA15-3及CA12-5与乳腺癌有相关性。观察17例乳腺癌患者CA15-3及CA12-5均远远高于正常值,P<>合剂治疗均有明显下降,特别CA15-3降至正常值范围,CA12-5亦下降较大,P<>合剂确为乳腺癌术后防止转移复发的有效方药。

8.4 抗柯片

组成:生地30g 知母10g 甘草6克。

主治:大剂量激素所产生副反应--柯兴氏症

按:不少疑难杂症均须使用大剂量激素,如肾病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结节病、溃疡性结肠炎、白血病、淋巴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硬化、红皮病、皮肌炎、天疱疮、干燥综合症等。大剂量激素使用较长时间(3个月以上)均会产生其副反应--柯兴氏症。其临床表现有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等脂肪代谢紊乱,多毛、痤疮、闭经等性腺功能改变,和溃疡病、失眠等等。特别过快减量激素或停用,病情往往加重,复发率较高。因此,在使用大剂量激素时配用抗柯片,不但可减轻或延迟柯兴氏症的加重或出现,而且有利於缩短激素使用时间,并保持病情稳定,临床探索约需1~2年时间。临床实验研究发现:以地塞米松对血11羟昼夜节律的抑制试验,抗柯片(养阴清火)和温阳片均可对抗地塞米松对清晨皮质醇分泌高峰的抑制作用。单味知母在第3、5天可明显对抗地塞米松的反馈抑制作用,温阳片虽在第5天可明显拮抗,但第7天又明显促进被抑制的血浆皮腩醇提早回升,可见滋肾阳与温肾阳中药配合激素应用的不同阶段的效应区别,抗柯片应用于激素早期使用时,而温阳应在后期。另以动物游离脂肪酸为指标,激素可抑制游离脂肪酸量,而结合脂肪增多则满月脸、水牛肩、向心性肥胖出现。抗柯片与激素合用,被抑制的游离脂肪酸量有所增加,延迟和减轻柯兴氏症的原理显见。生地清热养阴,知母滋肾清火,甘草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三药合用养阴清火力量明显,在抽戒激素、防止柯兴氏症是有效的。

8.5 六妙汤

组成: 苍术30g 砂仁6g 蔻仁6g 黄柏10g 黄连6g 牛膝15g

主治: 湿热证。常见胃炎、肠炎、肺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中风、心绞痛、癌症手术后、化疗中,包括服抗菌素、安眠药、过食油腻等出现的黄腻苔。

按: 对黄腻苔,西医束手无药。中药清热燥湿效果显着。古有二妙散,系苍术、黄柏组成,盖苍术燥湿健脾,黄柏清热燥湿,统治湿热诸证。加牛膝名三妙丸,牛膝引药下行,故治湿热下注,以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再加米仁名四妙丸,以清热利湿,米仁利湿清热作用佳,故主治湿热下注的两足麻痿肿痛等。三妙丸、四妙丸均偏于下焦,临床除肠炎、尿路感染引起湿热为下焦外,大多湿热证多在中焦,故以四妙丸去米仁,加砂仁、蔻仁,砂仁化湿开胃,温中行气,蔻仁燥湿健脾、温胃消痿。鉴於砂仁、蔻仁均辛温,而单味黄柏清热力量不够,故再加黄连清热燥湿,以组成六妙汤,统治中下焦湿热证。

若苔白腻或黑腻当属寒湿者,可依苹果、干姜、附子之序逐步加味,且不必减黄柏、黄连,以相反相成,亦谓反佐之意。若黄腻苔伴舌胖边有齿印当属气虚湿热证,亦依茯苓、白术、党参之序逐步加味,但不用黄芪,恐有助湿之虞。若黄腻苔伴舌红中裂当属阴虚湿热证,可选用南沙参、黄精、玄参、生地等药,绝不用熟地,亦虑其助湿助热之弊。气虚湿热证、阴虚湿热证一俟湿热减少,则加重补气药或滋阴药以治其本。

8.6 升坠汤

组成: 枳壳15~30g 党参15g 黄芪15g 甘草6g 升麻10g 柴胡10g

主治: 中气下陷引起的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肝下垂、脱肛、子宫下垂、重症肌无力等);心肺功能不全者(心衰、肺气肿等)。以舌淡胖、边有齿印者为指标。

按: 在补气方剂中历代有名的升举阳气的补气方有李杲《脾胃论》的举元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升陷汤等4张。对比这4方药物组成,均有黄芪,除升陷汤余3方再有党参、白术、甘草等补气药。补中益气汤及升陷汤均有升麻、柴胡等升阳药,举元煎仅升麻、升阳益胃汤仅柴胡。四君子汤及其类方治气虚,而补中益气汤治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内虽有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补气药,但必配伍升麻、柴胡等升提阳气,这是二方之区别。实验证实,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作用明显,而去掉升麻、柴胡时,其作用减弱,且不持久;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作用。由此可见升麻、柴胡能增强补气药作用强度,似有协同作用,尤以肠蠕动方面更为突出。故治中气下陷证必以补气药配伍升麻、柴胡等升阳药。另发现补中益气汤小量使心脏收缩力增强,过量则起抑制作用;当肠管蠕动亢进时呈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而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显示出其双相调节作用。而其中升麻能兴奋未孕子宫、膀胱括约肌、肠肌松弛及麻痹。柴胡可加强小肠收缩。故升坠汤取黄芪、党参、甘草配伍升麻、柴胡。为加强升提作用,故选枳壳一药。中医认为枳壳有破气、消积、泻痰、除痿等功效。但经药理研究发现: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双相调节作用,能使肠运动收缩规律而有力; 可兴奋子宫,使子宫收缩有力、紧张性加强; 对心血管有收缩作用,且升高血压,但低浓度使蛙心收缩增强,高浓度则减弱,又显双相调节作用。临床使用升坠汤确取得良好疗效。

9 医论

9.1 攻补思维的针对性

摘要:要避免攻补思维的主观性,看到了攻补思维的不定性,才能追求攻补思维的针对性。针对性顾名思义即是有目的正确地使用攻法与补法。攻是针对实证而言,补即针对虚证而言,癌症虚实与某些客观指标有密切关系,因此在使用攻法与补法时,不但从传统中医的证候上看到变化,而且应该着重观察某些相差的客观指标的变化。

癌症中虚实夹杂证占一半左右,因此,攻补兼顾应是主要治疗方法。在癌症综合治疗中,手术、放疗、化疗等既以攻为主,则中药以补来配合,这已为人们所接受,不同病人对手术、放疗、化疗有不同反应,那是否应先了解一下病人的免疫、血液高凝、内分泌等功能紊乱情况,若偏低者,用中药扶正,免疫治疗,再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攻法,或同时使用,以提高疗效,减少副反应。在癌症中,既要看到癌肿,更要看到正气;既要在手术、放疗、化疗、免疫、中医药各种治疗中摸索提高疗效,更要在综合治疗中打有计划的仗,针对性地安排攻或补的措施。其结果不但对中医现代化,还对中西医结合防治癌症有重大意义。

9.2 中医方剂的创造

摘要:中医方剂根据组成是单味还是多味药命名单方和复方。复方是从单方发展而来,它更能适合复杂病情的需要,中医复方虽由几种单味药组成。但其作用绝不能简单地用其组成药物的一作用来解释。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故称为综合作用。方剂的综合作用,就是各味药在配伍之后所产生的“合力”,而不是单是各组成药物的作用简单加减。所以说复方的研究是比较复杂的,但它较接近中医的临床实际。

(一)创造新方

鱼鸭汤是在麻杏石甘汤治疗大叶性肺炎基础上摸索出来的,其抗菌消炎力较强,乌贝散为近人王药雨所创制,试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取得良效。稳压汤系参照参附汤、独参汤抢救休克而设计。痰饮丸为陕西省中医研究所创制,功效温补脾肾,燥湿化痰,止咳平喘。主治痰饮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辨证为脾肾阳虚者。复方丹参注射液、冠心Ⅰ号方分别是上海、北京创制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专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新药。宫外孕方亦为活血化瘀方。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活络效灵丹衍化而来。五虎追风散系山西永济县史传恩祖传验方,有祛风镇痉止痛功能,专治破伤风。冠心苏合丸是从《和剂局方》苏合香丸衍化而来,止痛效果好,速度快,大多数在半小时内发生止痛作用,有的服后顿觉芳香味沁而心痛在数分钟内即大大减轻、胸部有开朗舒畅之感。二仙汤系上海中医学院经多年临床观察,以本方治疗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疗效。固本丸是中医研究院用于老年慢性气管炎的新方,系由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加补骨脂、紫河车组成,有益气固表、补益脾肾、燥湿化痰等功效。

(二)中西药(方)配合组方

心肾阳虚、肾火凌心的心衰病人,有些用洋地黄类药物效果不明显时,配合真武汤加减内服,往往获效,慢性铅中毒患者,中西药结合组在治疗后的第2天尿铅即达到最高峰,且持续排铅时间也较长。有人用温阳利水复方加小量双氢克尿塞,治疗慢性肾炎水肿作对照,其退肿的作用,前者较后者为佳,用放射性碘配合中药海藻玉壶汤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锑剂是治疗血吸虫病的有效药物,如配合八味地黄丸可以治疗酒石酸锑钾的毒性反应; 附子理中汤加减可以防治锑剂引起白细胞下降和胃肠道反应。以右归丸为基础并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可获得显著缓解效果。中医如升血汤之类可以防止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四妙勇安汤可以缓解因长期注射争光霉素引起的静脉炎和肢体疼痛; 生地扁豆汤与化疗同用可免于细胞免疫力下降; 活血化瘀中药与放疗同用,与单纯放疗相比,生存期大大延长,从而有助于提高疗效。

(三)实验研究

⒈药理学研究。药理学研究,有助于阐明方剂的配伍关系和探讨中医理论。方剂药理学研究,有助于剂型的改进,提高工艺改革,开拓某些药物的新用途,还有助于沟通中西医理论促进中西医结合。

⒉病理及生化学研究。通过病理生化方面研究,对中医方剂治疗疾病的原理得到进一步地阐明。

⒊微生物学研究可提高抑菌作用,减少抗药性的形成,并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和解毒能力,减低单味药的毒性和副作用。

⒋药化学研究。药化研究与药理研究相配合,将有利于弄清方剂的有效成分,去除无效或有害部分,从而提高疗效。

9.3 恶性肿瘤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断研究进展

摘要:恶性肿瘤患者暗红舌、青紫舌和舌脉异常的表现较为突出。在流行病学调查、初筛食管癌、辅助诊断肝癌、辨病分期、辨证分型、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经现代医学的原理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具偏酸性的舌面ph值,达呼吸性碱中毒程度的血气分析,血高铁血红蛋白的增加,舌尖微循环的瘀滞和血液流变学等表现。血液高粘状态紫舌者远高于非紫舌者,还观察到紫舌随免疫功能而变化。胃癌者暗红舌和青紫舌比例最高,舌苔随病情而变厚腻,脱落细胞、活检均观察到癌症患者的舌粘膜上皮细胞发生变化。另外,在非舌望诊、穴位经络诊断、耳诊以及中药、针刺与胃镜、X线摄片等结合检查者,亦是对肿癌具有特色的一些诊断方法。

9.4 癌症患者舌脉异常有关因素分析

摘要:通过分析性别、年龄、病种、转移、舌质、舌苔、舌体、中医辨证、治疗情况、血液流变性、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等因素,发现癌症患者舌脉形成除与舌体、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等无明显相关关系外,与其它因素均有密切关系。

9.5 芎龙汤与地黄汤抗癌机理对比研究

摘要:作者通过测定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以及细胞突变试验等指标对比观察了自制芎龙汤(活血化瘀)与地黄汤(益气养阴)的抗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方对癌症患者血液流变性均有一定的双相调节作用,但芎龙汤对纤维蛋白原量和细胞沉降率高值组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而地黄汤则无此作用;芎龙汤中含钙、锰、锌、锶等微量元素较多,地黄汤含铁较多;芎龙汤有较好的反细胞突变作用,地黄汤则没有这一作用。说明两方抗癌作用机理有明显的差异。

9.6 癌症防治必须中西医结合

出处: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

摘要:从三个圈到梅花型

本世纪初防治癌症的手术、放疗、化疗等三宝还是各自单独作战,则可比喻为三个不相连圆圈,本世纪中叶起,人们已认识到防治癌症必须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3个圈变为3个连环圈。在我国加上中医中药这一宝,又使3个连环圈加一座基变成扑克牌中的梅花型。充分发挥和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这是国外所无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癌症有十大优势,兹对其中较为成熟的三大优势作一论述。

癌症免疫功能与扶正培本

癌症的发生和发展系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所致,其理论和临床研究在上世纪末已开始,至今仍方兴未艾,今后仍为攻克癌症的重点方向。机体免疫功能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两类。一般认为前者与病毒感染有关,后者与细菌感染有关。细胞免疫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等研究均较深入,特别淋巴细胞可产生十余种淋巴因子; 而体液免疫目前仅知数种,在测定的客观指标上,反映细胞免疫功能亦比体液免疫功能多得多,前者有体内、体外两类试验均已作为检测癌症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手段。作者通过近几年对癌症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工作认为:癌症虽与细胞免疫功能关系密切,但体液免疫功能亦起重要作用,故提出必须二者综合分析。癌症免疫功能分级与病种、性别、年龄、手术等因素,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意义,但与转移否、死亡存活有统计学处理意义。

癌症免疫学说就癌细胞与免疫细胞这一组矛盾中,似乎更重视机体免疫细胞这一内因,这较符合辩证法则中内因是根本这一观点。而这恰恰与中医理论中正气是本,邪气是标这一观点相符。

作者自拟扶正方药:生地扁豆汤、生地黄精汤、滋阴片、棉酚片等,以免疫功能各项指标观察,可使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上升、亢进的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总之,癌症免疫学说与中医扶正理论,无论从理论上,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均有相似之处,完全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癌症血液高粘状态和活血化瘀

血液粘滞诸因素为阐明恶性肿瘤的病因机理提供了重要资料,而这一点正是目前人们所普遍忽视了的。因而提出了癌症血液高粘学说,以至成为癌症发生发展的另一学说,作为肿瘤免疫学说补充和双足鼎立。此学说三个要点:癌细胞容易引起血液高粘;血液高粘又为癌栓创造条件; 药物抗凝可提高癌症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延长生存期。影响血液高粘的因素中,其中以血运播散最为重要。目前抗凝药物:改变细胞电荷、降低粘着力、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元、抑制血小板聚集性,直接作用於血管,等。

癌症血液高粘状态与中医理论血瘀证极为接近和相似。常包括在症瘕积聚之内。而血瘀证亦常为癌症成因和病理状态之一。癌症血液高粘状态可从现代生物物理学中血液流变性诸项指标中测知。如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在血浆中电泳时间、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量、血小板聚集性等。作者曾检测癌症患者前六项指标,说明癌症转移者的血液粘滞度要严重得多。因此运用中医中药活血化瘀法及其方药来改善癌症血液高粘状态成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癌症的重要结合点之一。如毛冬青、昆布具抗凝作用,丹参、鸡血藤、虎杖、夜交藤具抗凝与纤溶作用,并认为活血法类似抗凝,化瘀法相当纤溶。作者自拟活血化瘀方剂芎龙汤治疗后,血液高粘状态改善,这对防止转移、复发和延长生存期发挥了作用。

诊断癌症的微观化和宏观化的结合

防治癌症要“三早”,其中早诊断对彻底治愈癌症、或防止转移、复发,延长生存期至关重要。及早发现要鲜明无误地鉴别出良性和恶性肿块及早治疗,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青紫舌和舌脉异常在防治癌症中价值越来越显得重要。用于辨病、分期;用于辩证分型;估计预后;指导治疗等应用。特别其原理研究中,与微循环障碍;血高铁血红蛋白升高;舌面PH值改变,血液高粘状态;免疫功能紊乱;高碱血症;微量元素缺乏或增多;形态学改变等密切相关。逐步揭示出舌诊中的科学内涵,给诊断癌症於极为重要的补充。

防治肿瘤三大优势,中医中药配合手术、化疗、放疗等减少其毒副反应。晚期病人中医中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在“带癌生存”基础上,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癌症病人康复期以中医中药、气功、药膳等手段进行治疗,可加速病情稳定、预防转移、复发而达到痊愈,中医中药对癌前病变、对降低癌变率有积极预防作用。

9.7 紫舌病人血液流变性的研究

摘要:祖国医学十分重视舌诊,认为根据舌的变化,有助于了解体内疾病的性质及其进展情况,是辨证论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舌可分舌质、舌体、舌苔3部分:舌质的色泽变化有淡白舌、红绛舌、青紫舌等,而紫舌与“瘀血”的关系甚为密切,我们试从血液流变性这一角度,研究紫舌与非紫舌的分类,并对观察紫舌病人经过活血化瘀、补气化滞法治疗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

分别测定全血粘度、血球压积、血浆粘度、红细胞在血浆中的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的含量等血液流变指标。应用活血化瘀、补气化滞的芎龙汤进行治疗。

体会

(一)舌诊在祖国医学的“四诊”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辨证论治中,常运用紫舌这一体征,来分析病情,合理用药,简便易行。在活血化瘀法的研究中,从现代血液流变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紫舌的原因和本质。

(二)紫舌有多种表现。舌两边紫、舌面散在瘀点者较少。舌面正常、舌下静脉粗张者较多,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仔细的观察。

(三)在五项被测定的血液流变指标中,紫舌组的血球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的秒数以及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的平均值,均比非紫舌组为高。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解释血球压积的增加,说明血中红细胞成分多,血浆成分少,血液浓厚;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说明红细胞电泳率的下降,表面负电荷的丧失,使血球间斥力减少,易于凝集;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上升,意味着血浆成分变厚变粘,因而最终反映到血粘度的显著增高。紫舌现象是机体内血液流变指标异常化的结果和反映,祖国医学很早就把紫舌作为“血瘀”的体征,是非常合理的,舌质不紫者的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化的程度要轻得多。

(四)在五项被测定的血液流变指标中,全血粘度是一项衡量紫舌和“血瘀”的较好指标,一般情况下,全血粘度增高可以认为有“血瘀”存在。但不参认为全血粘度正常或稍低者,就没有“血瘀”存在。

(五)所涉及紫舌病人,尽管病种不同,但他们的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化,这一点是共同的。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活血化瘀疗法,可能会得到相应的疗效。应用芎龙汤进行较长期的治疗,发现在舌紫程度改善同时,伴血液流变指标的好转,全血粘度、血球压积、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亦明显下降,红细胞电泳时间也有所缩短,说明芎龙汤有活血化瘀、补气化滞作用。

9.8 恶性肿瘤和活血化瘀----附例分析

摘要:本文仅从恶性肿瘤与紫舌、恶性肿瘤的高凝状态以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恶性肿瘤与紫舌

紫舌为中医瘀血症的重要客观指征之一,恶性肿瘤的迅速生长往往引起体内气血流行失调而出现紫舌。把舌面正常、舌下静脉粗张(或称曲张、怒张、扩张)亦归入紫舌范围。《舌诊研究》指出:“青紫舌的色泽,主要来自粘膜下层血液成分或其动力学之改变,而与乳头或舌苔的关系不大,静脉压增高到一定程度,可使舌下两根静脉明显突出”。国外也有人指出:舌下静脉扩张是衡量门静脉高压的一项很好指标。我们运用血液流变性五项指标来分析紫舌(包括舌面正常、舌下静脉粗张)与非紫舌的差异。血液流变性五项指标:血球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在血浆中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含量。

(二)恶性肿瘤的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病人血循环处于“高凝状态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增多,特别是对于恶性肿瘤的转移,血凝学说已成为重要因素之一来考虑。

(三)恶性肿瘤的活血化瘀治疗

我们以芎龙汤治疗恶性肿瘤。从资料说明芎龙汤能降低恶性肿瘤病人的血液粘滞度。芎龙汤组成:川芎、地龙、葛根、党参、炙密根(棉花根)。

9.9 中医中药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

摘要:中医中药对恶性肿瘤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

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这是众所周知的,已由大量资料所证实。至于测定免疫功能的方法可以体内和体外两类为客观指标。

(一)药物筛选和动物实验。

(二)单味药 根据中药传统分类及现代药理研究可分以下5类:

⒈扶正类; ⒉活血化瘀类; ⒊多糖类; ⒋植物血凝集类; ⒌其它

(三)复方 分扶正方及攻补兼施方两类

⒈扶正方; ⒉攻补兼施方

9.10 中医中药对恶性肿瘤体液免疫状态的影响

摘要:(一)药物筛选和动物实验

(二)单味药

(三)复方

对几个问题的看法

(一)“中医扶正就是提高免疫”。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看法。中医扶正药物有益气、补血、滋阴、温阳之分,各类药物作用原理是不同的,特别滋阴与温阳这两类药物,在不少场合还可能是相反的。提高免疫应明确提高什么免疫?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在封闭因子这一体液免疫亢盛的情况下,显然是不能用扶正药来提高的。活血药、利尿药、清热药、逐水药、消食药等有此作用。从动物实验中可以看到小量可以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大量反而抑制细胞免疫功能。

(二)恶性肿瘤患者的体液免疫绝不能忽视,在研究中医中药对免疫状态的影响时,还必须检测体液免疫功能。从免疫工作的进展得知,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之间存在着相反相成的关系。

(三)对观察中医中药疗效指标的完善性须十分注意。

诊断疾病 在肝病中,舌诊的特点颇引起注意:“‘肝舌’者,均为不同程度之肝硬化患者……舌呈蓝红色,充血肿胀,‘肝舌’之显著程度似与肝硬化病变进行程度相一致,当肝硬化治疗后有好转时,‘肝舌’变化也停止,蓝红色变淡、舌体积缩小”。发现舌两侧青紫色斑块与肝癌的关系较为密切,在食管癌、贲门癌的晚期病人中,常见舌后段近舌根两侧有暗紫色瘀斑,此时病人已有明显的吞咽困难及恶液质。综上所述,青紫舌作为恶性肿瘤辅助性诊断指征之一是有用的,但是,青紫舌在肝胆系统疾病、各类心脏病及血管、血液病、妇科病等中均可见到。凡舌上有色素沉着,呈瘀斑状,特别舌上有出血点,血止后,难以吸收,亦会呈瘀点,所以用青紫舌诊断疾病必须谨慎。

指导治疗 舌象在病程演变中显示一定意义。急性起病时,舌质常是暗红、或紫红,或伴有瘀点、瘀斑,提示有气血瘀滞的见证。病情越重,则舌质血瘀的情况较重。通过治疗,病情好转者,舌质也均转为正常范围的红色。

判断病情及预后 认为,青紫舌和舌瘀斑的体征能越早消退越好。

紫舌分类

分成舌面散在瘀点、舌两边紫、舌面深紫、舌面淡紫、舌面正常但舌下静脉粗张共五类。

本质探索

酒毒可致紫舌,可能系酒精中毒引起门脉性肝硬化而出现“肝舌”。现知紫舌与发热、缺氧有关,上腔静脉郁血、门静脉高压、血氧饱和度降低、呼吸循环衰竭、色素沉着、血中寒冷凝集素增高等,也均可形成紫舌。

综上所述,青紫舌与血瘀的关系密切,对癌症的诊断与判断预后有较大价值,与其它疾病的关系有待继续观察。今后需借助科学仪器弥补肉眼观察之不足。

9.11 舌象在防治癌症中的应用

摘要:在防治癌症临床实践中,应用舌象作粗筛、辅助诊断、辨病、分期、定位、分型、估计预后以及指导治疗。

9.12 癌症舌象原理

摘要:形成癌症舌象的原理亦是多方面的,可分以下几方面:

(一)血液粘滞度

(二)微循环

(三)细胞学

(四)血高铁血红蛋白

(五)ph值

9.13 癌症患者血液高粘状态与活血化瘀治疗

摘要:本文对癌症患者作了血液流变性观察,结果表明有不同程度呈现血液高粘状态,通过血液高粘状态的严重程度与中医证型、癌转移、活血化瘀治疗等均有一定关系。用芎龙汤治疗癌症患者,证实该方有改善血液高粘状态的作用。

9.14 攻补思维的主观性

摘要:癌症治疗方法众多,有手术、化疗、放疗、免疫及中医药等。由于手术、化疗、放疗能直接杀伤癌细胞,故一般称为攻法。免疫疗法系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癌能力,常称为补法。中药亦可分攻补两法,攻法有清热解毒、化痰软坚,以毒攻毒、活血化瘀等,补法有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是一概而论的偏见。其次是各自为政的分科,手术、化疗、放疗三者之间有机配合还较少。免疫疗法很少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最后是错综复杂的情绪。

9.15 攻补思维的不定性

摘要:攻与补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其含义虽有一定范围,但这不是绝对的。补法的助邪作用,亦使正气得补的效益降低。攻与补不能简单地手术、化疗、放射、中药等疗法相匹配。各种疗法使用力量与方式,均会使这些疗法的攻补特性有所变化,表现出攻补思维的灵活性、多变性、相对性与不定性。

9.16 治疗肾病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思路与实践

摘要:肾病综合征中、西医治疗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西医治疗肾病综合征主要靠大剂量激素。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的长处是副反应极小,但取得疗效时间较长,如辨证不准确则疗效更差,这是其短处。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就在于发挥中、西医各自的长处,弥补对方的短处,从而取得单纯中医、单纯西医所不能取得的疗效。因此,对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思路在于激素合并中药分阶段治疗。肾病综合病大剂量激素治疗一开始,即服用养阴、补肾、清火中药汤剂,大剂量激素治疗1个月左右,再加重补肾阴中药,当激素量减至维持量时,再配伍温肾阳中药,激素维持量一般仅用几个月左右可撤除,但中药治疗必须坚持服用半年至1年左右。

9.17 芎龙汤治疗癌症原理研究

出处:亚洲医药

摘要:自拟活血化瘀方剂芎龙汤治疗癌症20余年,取得良好效果。经原理研究发现:改善癌症患者血液高粘状态有效率高;明显提高癌症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通过细胞突变试验,可见到中等度反突变功能。

癌症患者血液高粘状态与免疫功能紊乱是转移、复发、恶化甚至死亡的病理两大原因。芎龙汤能改善癌症患者血液高粘状态,以及促进和恢复NK细胞达到免疫监视作用,同时下降CIC,清除异种抗原,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标。另通过细胞突变试验发现,芎龙汤有中等度反突变功能,因此,具有预防癌症作用,值得重视。

9.18 《黄帝内经》和癌

出处: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

摘要:《黄帝内经》全书中并无“癌”字,但包含着癌症的有关肿瘤描述还是不少,特别脉因证治的论述,当前在肿瘤防治中具积极意义。

(一)篇名。详阅《黄帝内经》,其中涉及肿瘤和《素问》数篇。

(二)病名。息贲、噎隔、积、积聚、瘕、血瘕、石瘕、伏梁、肠覃、昔瘤、骨疽、肉疽。

(三)病因。《黄帝内经》有虚邪、风、寒、热、暴扰、忧怒、食饮、虫等。

(四)病机。《黄帝内经》中有关肿瘤病机有阴阳、气血、津液、经络、五运六气等。

(五)症候。

息贲。即喘息上贲,与肺癌进入晚期淋巴结已转移症状相似。

伏梁。伏梁应指消化系肿瘤中肝癌、胰腺癌、肠癌等体征。

噎膈。噎包括食管癌在内的食管病变;膈指食管、胃接合部的贲门病变,包括贲门癌;反胃则指幽门处病变,当然包括胃癌引起的幽门梗阻。

石瘕、肠覃。类似妇科肿瘤自不待言,肠覃属肠癌,但亦可见妇科肿瘤。

(六)脉象。多见滑、急、缓、结、沉、坚等。

(七)预后。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伏梁”,此久病也、难治,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息贲预后差,死不治。伏梁居脐上预后差,居脐下预后尚好,其它的积、瘕、膈尚不见预后估计。

(八)治疗。治积条文中未一条体现辨证论治原则,第一条以导引配合服药,气功治癌恐源于此。第二条用针刺治疗。伏梁……不可动之,动为攻下,即不可误用攻下法,若攻之则发生小便阻滞之证。治下膈之针刺法,再加熨法。至於肠覃、石瘕、水胀亦用针刺法导下。由於《黄帝内经》详於针灸,而略於药物,故治疗中药物很少是应该有可理解的,但其关於肿瘤的一些治疗原则对当前治疗肿瘤还是适用的。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